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问题与进路

2022-03-17

林区教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一流教学资源思政

王 静

(河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石家庄 050000)

建设一流课程是高等教育培养高水平、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障。2019年10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提出“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等五类“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就是打破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网络教学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高效利用网络海量优质数据资源。同时,借助线下教学的互动性、及时性和便捷性,提升教学质量,达到“金课”建设的标准。

一、高校思政课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的标准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提出建设“金课”的关键标准,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2]。其中高阶性主要指将学习的能力、理论知识和综合素质三者有效融合,切实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性是指在课程讲授内容、课堂教学形式、学生学习过程三方面的创新;挑战度指课堂讲授的内容要区分难易点,使学生课上多学习,课下多思考、多总结,才能系统地掌握专业知识。

1.思政课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的高阶性

高阶性主要体现在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条件中。

第一,以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为目标。高级思维能力在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主要表现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制定方案、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培养学生高级思维能力首先需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注重信息化背景下教学改革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关注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独特优势,做到因材施教。其次要求教师在思政课混合式教学中注重发挥引导作用,坚持问题导向,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第二,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高阶性的教学条件。一方面,优化线上教学资源,教师要确保网络上的教学视频、微课等所具备的教学条件。另一方面,配齐线下课堂的各种教学设备,方便思政课教学的顺利开展。

2.思政课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的创新性

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的创新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课程教学内容一方面要具备时代性和前沿性,并与时代要求相契合;另一方面要具备吸引力,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践相结合,把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通俗化,确保学生能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吸收新知识,以此提高思政课的亲和力、说服力。其次是创新实践教学形式。教学形式单一是思政课变为“水课”的原因之一,因此可以将社会热点话题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翻转课堂教学,通过交流、讨论,把道理讲清,既强化教与学的师生互动,也加深学生间学习的互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最后是学习进程的创新。学生不是单纯接受教师的知识讲授,而是在教师的指引下带着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进而彰显学生的学习个性。

3.思政课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的挑战度

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的挑战度主要是针对教学评价。一方面,教学评价将更加关注教与学过程中的两个主体,需要评价教师与学生两者在教学中的投入程度[3];另一方面,教学评价关注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动态发展过程,进而展开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评价,以此提升教学评价的挑战度和思政课创新的深度。

二、高校思政课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目标不明确,建设标准不规范

思政课教学目标的模糊是造成思政课教学重教轻学的主要原因,然而一流课程建设要求“教与学并存”,以知识、能力、素质为目标。首先,当前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知识目标不明确、知识重点不突出,一些学生对思政课缺乏重视度,认为这门课程没有用并且对以后的帮助较小,对其投入的学习时间少,没有用心学习思政理论知识。其次,部分大学生在以往的12年学习中未能养成思维能力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只是能简单地处理课本上的问题应付考试,对于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多数学生更是没有达成。最后,思政课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水平、学习风格等了解不够充分,导致“以学生为中心”变为纸上谈兵,思政课一流课程建设达不到预期效果。

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没有统一规范的建设标准。从总体建设上讲,有关教育部门尚未颁布针对高校混合式教学的规范性文件。比如对线上线下教学内容的规范、线上线下教学学时的分配、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软硬件配置的标准等。

2.教学资源质量不高,教学设备不健全

首先,一些高校思政课视频、慕课、微课等录制得相对粗糙,动画性不足,启发性问题较少,多数以教师的讲述为主,无法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学资源质量有待提升。其次,在教学实践中通常存在着教育经费不足、授课场所缺乏、优质的思政课程资源较少等问题。

部分高校在硬件设施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学校通常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使课堂的软硬件设施损耗速度快,无法及时更新换代。比如多媒体教学设备经常卡顿,影像、音响等设备时常发生故障,教师只能借助扩音器来辅助教学活动,这与混合式教学所需要的设备存在不匹配的问题。此外,智慧教室的建设还需完善,教室的功能、数量及教学用具等无法为打造思政课一流课程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智慧教学空间无法促进高校思政课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4],致使一流课程建设成效大打折扣。

3.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不足,师资数量较少

首先,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有待提高。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思政课教师处于一个很大的缺口状态,由于“资源紧缺”,难免会降低准入门槛,导致一些专业基础不扎实、课程实践能力低、教学观念落后的教师进入思政教师队伍。虽然有部分教师具有博士学位,但是却缺少专业教学基本能力训练,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其次,部分教师对建设一流课程的思政课意识薄弱,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存在较为排斥。最后,高校思政课教师数量较少,助教团队人数不足,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通常会出现一个教师面对几百学生的情况,无法做到应答尽答、应教尽教。教师不能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得课堂教学质量下滑。

4.课程内容脱离现实,教学形式单一

思政课教学内容与现实相脱离,一方面学生不能得到对实例与应用的思考与讨论[5],教师在教学内容上未做好充足的准备与分析,没有在教学中灵活运用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案例。另一方面教师得不到继续教育的有效引导[6],授课内容浮于表面。高校思政课的学理性较强,理论知识比较高深、不易理解,并且知识碎片化会让学生产生隔阂感。

再好的教育内容如果缺乏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及形式,也不可能实现其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仍有一部分教师采用陈旧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牢牢占据话语权,未能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从而忽视了学生的感受与需求。

5.教学评价标准唯一,评价方式有限

在评价方式、评价标准中,教育教学评价主要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是否掌握理论知识、以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状态来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一考定终身的评价方式比较片面,很难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因此,在教学评价中要坚持从多角度、多方面,多元化地对学生以及教师进行评价,坚持突出政治素养和提高思想境界,密切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价值观的确立情况等。要勤于通过各种渠道,利用各种方法让教师、学生、家长都能够参与到教学评价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教学评价从僵化的教条中走出来。

三、打造高校思政课混合式一流课程的进路

混合式一流课程的建设和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以教学目标的合理制定、教学资源的优化、教师队伍的配齐建强、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评价体系的转变为突破口,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打造一流的思政课程。

1.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加强混合式教学管理

第一,课程教学目标是具体到某一学科的学科目标,主要体现为学生学习课程后在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是任何课程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聚焦学习内容是思政课一流课程建设的基础性原则[7],它的前提是先理解掌握教学目标的具体内容。因此,在思政课一流课程建设过程中学校各级教学管理部门需出台明确的指导意见和教学要求,教师也应掌握一流课程建设的教学目标,做到知识的讲授、学习能力的提高、思维素质的提升三者有机结合,更好地培养学生辩证性思维和广阔的视野,使学生成为会思考、有担当、有能力,具备高阶性综合能力的新时代青年。

第二,加强线上教学平台与线下教学过程建设的管理。在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中,线上教学平台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线上教学平台的建设和管理十分重要。线上教学平台功能的多样性、人性化、稳定性、及时性都决定着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质量与教学成果。一方面,要加大线上教学平台的监督管理力度,抑制不良信息的传播,保证学生个人信息、教学资源的安全,创造一个安全有序的网络学习环境。另一方面,在线下教学中要注意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互动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性。

2.优化教学资源,健全配套设施

第一,高校思政课混合式一流课程的建设需要资源的支撑,单纯的教材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及个性化学习,需要借助网上海量的教学资源。网上教学资源集生动、有趣于一身,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但是线上教学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教师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教学资源质量较低、没有较强的政治价值引领等,这就需要强化一流课程教学资源的标准研究,提升慕课服务,汇聚高校、社会等各方力量,提供大规模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以“微化”教学为抓手,借助微传播手段,使课程内容“具体化、情景化”,达到优质化学习体验,满足学习者、教学者以及管理者的个性化需求,从而提高资源的质量及教学效果。

第二,健全思政课教学的配套设施,打造智慧教学。以一流课程建设为基础推进思政课教学变革,促进混合式教学、虚拟仿真、智慧教学工具等进课堂;推进多媒体教室的改造,并更新教室的基础设施,为混合式思政课教学提供设施保障;不断完善教学配套设施,搭建智能化、多样化、特色化的教育教学场域,为打造高校思政课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提供支持。

3.配齐建强队伍,满足师资需求

第一,配齐高校思政课的教师队伍,形成共建共享的格局。一流课程思政课建设的基础是确保足够数量的思政课教师。《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高校要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 1∶350 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在编制内配足,且不得挪作他用,并尽快配备到位。”[8]根据这一要求,一方面要对引进思政课教师的方式进行创新。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博士生比较短缺,人才引进竞争激烈。高校可以聘请一些有思政教学意向的在读博士生进行授课,并定期对其进行培训,积累教学实践经验,为学校储备教师队伍、聚合力量。另一方面可以将有相关学科背景的行政岗位人员转任为思政课教师,培养其教学能力,尽快达到上岗要求,加快壮大思政教师队伍。

第二,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水平。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思政课教师应理性看待思政课混合式教学,以确立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引领思政课教学,把枯燥的理论知识讲得更加通俗化,让思政课真正“活”起来。其次,要培养思政课教师混合式教学的能力。要积极创造培训契机,使教师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并熟练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授课;推动教师培训常态化,实现教师职业培训、终身学习全覆盖,着力建设一支知识型、技术型的教师队伍。

4.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9]。这就要求加快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即建立高阶性的课堂、互动交流的课堂、开放性的课堂,建立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相统一、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大学课堂[10]。一是建立高阶性的课堂,就要组织高质量的教学活动,摒弃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形成高阶能力。二是建构互动交流的课堂,课程采用专题教学模式,师生之间采用问答形式,搭建师生沟通的桥梁,激发多种思想碰撞的火花。三是建立开放式的课堂,上课的地点不应局限在教室,可以向课外及第二课堂延伸,打破空间上的界限。四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建立健全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统筹好实践教学“大基地、小基地”建设,强化实践育人的教学理念。

5.转变评价方式,促进评价多元化

第一,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的评价应坚持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从多因素、多指标、多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整合期末考核、线上线下考核、教师和学生互评的优势[11],既可以追踪学生学习状况,又可以关注学生的个体化需求,实现学生自主性学习。另外,可将教师的综合素质纳入评价体系,如教师的言谈举止、理论素养、授课实效性等。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评价方式,对思政课教师以及学生作出科学的评价,从而让学生忙起来、对学生管理严起来、让教学质量实起来。

第二,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评价主体要多元化,建立多方综合互动评价模式,对学生和教师进行科学性和综合性评价。以教师评价为核心,以自我评价以及学生评价为辅助,并在此基础上增加家庭、学校管理者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教师教学的创造性。

猜你喜欢

一流教学资源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关注一流学科
丰富历史教学资源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高校冰上教学资源社会开放的意义及管理模式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