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纪念仪式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及其启示
——以俄罗斯胜利日的纪念仪式为例
2022-03-17葛祥雨
葛祥雨
(北京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9)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提出,在新时代发展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应做到润物无声,把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实施教育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使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爱国主义教育在新时代的发展进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深化公民教育、维护社会稳定和加强民族团结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从目前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来看,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发展和创新我国爱国主义教育迫在眉睫。
“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1],这种深厚的感情蕴含在各个国家的民族传统、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之中,是各个国家思想政治教育或公民教育的重中之重。进入21世纪以来,俄罗斯就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将爱国主义教育升级为国家重要战略,始终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其成效也十分显著,爱国主义已深深刻入俄罗斯人民的民族性格之中,世世代代流淌在俄罗斯民族的血液之中。深入研究俄罗斯的爱国主义教育,不难发现纪念仪式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发挥了其独特的作用。
仪式是“一种社会规范的、重复性的象征行为”[2],由一系列象征符号组成。纪念仪式以节日、事件和重要人物为主题,在特定的时空场域下,借助一系列象征符号传达特殊的思想情感和价值取向,并通过实际的、规范的和重复的操演使参与者沉浸其中,长此以往形成相应的情感惯性。俄罗斯是一个注重纪念仪式且频繁举行纪念仪式的国家。如每年2月23日的祖国保卫者日、5月9日的胜利日、11月4日的人民团结日、11月7日的十月革命纪念日及和谐和解日等国家节日,都会举行大型仪式纪念相应的历史事件,力图通过仪式唤醒参与者的历史记忆,激起参与者的情感共鸣,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以俄罗斯的胜利日为例,深入分析和探究俄罗斯纪念仪式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对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一、纪念仪式爱国主义教育功能的构成
1.纪念仪式时空
时间和空间是纪念仪式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功能的基本条件。举行一个规范的、标准的纪念仪式,首先要确定一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确定仪式特殊的场所和环境。这一特定的时空场合为纪念仪式开辟出一个独特的“世界”。在这个小“世界”中,参与者仿佛置身于历史场景之中,时空的限制被打破,历史的记忆被唤醒,民族的悲痛或喜悦重新回到人们的脑海之中。纪念仪式的主题思想在这一特定的时空场合中得到极大的凸显和传播。
2.纪念仪式符号
象征符号是纪念仪式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功能的关键要素。符号是由人类创造的象征物,具有特定的价值内涵和政治意义。根据维克多·特纳的观点,象征作为观念世界和现实世界联结的唯一转换机制,是仪式区别于日常生活的重要特点之一。他还提出,符号本身是“感觉极”,其象征对象是“理念极”,前者激起人们的情感和欲望,后者代表符号中蕴含的观念和理念。“象征符号是仪式中保留仪式行为独特属性的最小单位”[3],具体包括音乐、颜色、器物等。因此,纪念仪式中的国旗、国徽、国歌、鲜花、口号、服装等都是象征符号,它们不仅代表着符号的本意,还蕴含着独特的抽象意义,在激发参与者情感的同时渗透着其蕴含的思想理念。
3.纪念仪式操演
实际操演是纪念仪式发挥爱国主义功能的重要保障。仪式操演是指在特定时空场域内,运用各种象征符号将仪式主题表达出来的过程。作为一种动态的表达过程,仪式操演具有相对规范、标准和固定的程序,每个环节相串联,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实际操演的规范性使得纪念仪式具有天然的威严感和庄严感,使得参与者在纪念仪式中自觉地遵守固定的程序和相应的礼仪,并且“所有的仪式是重复性的,而重复性意味着延续过去”[4]。也就是说,纪念仪式通常具有周期性,大多以年作为周期循环的单位,每年都进行一遍实际操演。重复的操演不断影响着参与者的思想与行为,强调纪念仪式的主题,力图“通过循环往复的姿势和动作形成惯习,促进外在的规范转化为内在的自觉”[5]。
二、俄罗斯纪念仪式爱国主义教育功能的具体表现
1.特定时空:唤醒历史记忆,激发爱国热情
俄罗斯胜利日通过特殊的时空场域唤起了俄罗斯人民的历史记忆,激发出强烈的爱国热情。从时间来看,5月9日是苏联战胜德国法西斯取得卫国战争胜利的日子,选定这一特殊的日子就是为了纪念卫国战争的胜利,为了唤醒历史记忆,从而让俄罗斯人民永记法西斯战争的残酷和战争胜利的喜悦,永记当年牺牲的卫国英雄,永记保卫国家的爱国精神。从空间来看,红场作为胜利日阅兵仪式的固定场所也具有特殊的缘由。在历史方面,红场是莫斯科最古老的广场,是俄罗斯悠久历史的见证,也是俄罗斯人民的骄傲。在苏联时期,这一场地就是庆祝重要节日、举行群众集会和阅兵的地方,这样的习俗一直沿袭,使得红场在俄罗斯人民心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在地理位置方面,红场位于莫斯科市的中心,与俄罗斯总统府克里姆林宫相邻,西部还坐落着列宁墓。这样的地理位置赋予了红场特殊的政治地位。可以说,俄罗斯红场相当于我国的天安门广场,在人民心中都是伟大而神圣的存在。因此,红场是胜利日阅兵仪式的最佳场地,历史和地理位置赋予红场的神圣地位,有助于触及人们的内心深处,激发强烈的爱国热情。总之,每年5月9日在红场举行盛大的胜利日纪念仪式,有助于唤醒俄罗斯人民关于卫国战争及其胜利的历史记忆,使俄罗斯人民重识战争的残酷、胜利的不易和国家的意义,激发浓浓的爱国热情。
2.象征符号:唤起情感共鸣,强化爱国情感
胜利日阅兵仪式运用了音乐、器物等符号,通过其象征性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对卫国英雄的崇敬之感,使俄罗斯人民一看到象征符号,就联想到其蕴含的抽象意义,进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强化爱国情感。音乐作为红场阅兵仪式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不仅具有调节现场气氛、控制仪式节奏的重要作用,还通过曲调、节奏等影响参与者的听觉,传达音乐中的情感。胜利日阅兵仪式演奏的俄罗斯国歌《俄罗斯,我们神圣的祖国》、俄罗斯名曲《娜塔莎》《神圣的战争》《胜利》等都歌颂了战争的胜利、士兵的英勇和对祖国的热爱。器物符号有许多,主要有大多数国家阅兵仪式都会运用的国旗、国徽和服装等,而俄罗斯的红场纪念仪式还有一种独特的象征符号,那就是圣乔治丝带。胜利日的纪念仪式上,在俄罗斯人民的胸前、手腕或书包上都可以看见一条黑橙相间的丝带,这就是圣乔治丝带。丝带由黑色和橙色条纹组成,黑色象征着硝烟,橙色象征着火焰。圣乔治丝带中不仅蕴含着俄罗斯人民对先烈的怀念和崇敬,还体现着俄罗斯文化中崇拜强者、渴望胜利的精神,充分符合胜利日纪念仪式的主题。总之,胜利日纪念仪式中运用的象征符号传递了护国、卫国、爱国的价值观念,使俄罗斯人民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相同的价值观念,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强化心中的爱国情感。
3.实际操演:塑造身体惯习,培育爱国信仰
每年的5月9日,俄罗斯都会在红场举行盛大的纪念仪式,其一系列的实际操演有利于行为习惯的塑造和爱国信仰的培育。胜利日纪念仪式的程序为红场阅兵仪式—领导人敬献花圈—哀悼烈士—夜晚鸣放礼炮。而近年来,俄罗斯胜利日的纪念仪式又增加了一个环节,既“不朽的军团”游行。“不朽的军团”由二战士兵的亲人或后代组成,他们在游行中高举参加过卫国战争亲人的相片。据统计,有超过70%的俄罗斯人表示自己家族中有人在二战中付出了生命,因此“不朽的军团”一经形成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参与者众多,且分布广泛。之后,“不朽的军团”游行在2015年被正式列入胜利日纪念仪式之中,出现在红场阅兵仪式上,并从此成为胜利日纪念仪式的固定一环。从实际操演的程序来看,俄罗斯胜利日纪念仪式的实际操演相对严格,为了保证仪式的顺利进行,阅兵仪式的方阵会受到严格的训练和演练,在一旁观看的俄罗斯人民也要遵守相应的规则、纪律和礼仪,特别是“不朽的军团”的组成人员需高举相片有秩序地进行游行。从实际操演的周期来看,俄罗斯胜利日纪念仪式每年都会举行,俄罗斯人民每年都会在5月9日脱离原本的日常生活,进入新的时空场域之中,并融入一个新的群体之中,接受严格的训练或排练,经历规范和庄严的仪式流程。在接受纪念仪式所传达的爱国之情和卫国之志后,形成相应的身体惯习,并且通过周期性的反复不断加深爱国情感,形成坚定的爱国信仰。在纪念仪式结束后,俄罗斯人民重新回到原本的生活中,在实际操演中形成的惯习和爱国信仰,仍会延续到日常生活中,影响着他们之后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三、俄罗斯纪念仪式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对我国的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6]然而,目前我国的纪念仪式在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形式与范围方面仍存在不足,需要不断改善与强化。因此,研究俄罗斯纪念仪式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并从中得出相应的经验启示,有利于形成和完善我国的纪念仪式体系,发展其爱国主义教育功能。
1.充分挖掘时空资源,凸显纪念仪式的爱国主义教育主题
作为胜利日纪念仪式得以确立的时空资源,其时间的历史意义与价值,场所的政治地位与意义,使得胜利日纪念仪式天然地具有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纪念仪式的主题,主导着纪念仪式的符号形式与程序设计,纪念仪式的整体安排都充分体现和传递了爱国这一思想价值。
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多元文化的涌入,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充分挖掘时空资源,凸显纪念仪式的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是应对这些挑战的一个重要路径。研究俄罗斯胜利日的纪念仪式发现,特定的时空资源有利于唤醒人们的历史记忆,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不仅对确立纪念仪式具有基础作用,还对突出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国在确立纪念仪式、完善纪念仪式体系时,要充分挖掘时空资源,凸显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南京大屠杀是中国人民身上的伤痛,是中华民族心中的伤痕,因此把12月13日确立为国家公祭日,把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确立为举行公祭仪式固定的场所,都具有特殊的意义。每年12月13日在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公祭仪式,有利于唤醒人民的历史记忆,重温前辈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奋斗精神,凸显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
2.开发设计象征符号,丰富纪念仪式的爱国主义教育形式
俄罗斯胜利日的纪念仪式不仅运用国歌、国旗、鲜花等普遍的象征符号,还从“圣乔治”与“圣乔治勋章”中找寻到灵感,设计了独特的圣乔治丝带。俄罗斯人民赋予了这条黑橙双色丝带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使其蕴含着俄罗斯文化中崇拜强者、渴望胜利和保卫祖国的精神。而象征符号属于仪式活动的形式范畴,圣乔治丝带作为一种新形式,通过隐性渗透的方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丰富了胜利日纪念仪式的爱国主义教育形式。
象征符号“与另一些事物有类似的品质或在思维上有联系”[3],当人们看到象征符号时,会不自觉地联想到其象征对象,并潜移默化地接收到其所蕴含和传达的价值和理念。从俄罗斯圣乔治丝带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中不难看出其通过蕴含的象征意义激发情感共鸣,强化爱国情感的作用,从而丰富了俄罗斯纪念仪式的爱国主义教育形式。而我国的纪念仪式中大多缺少独特的象征符号,普遍的象征符号无法充分体现爱国主义这一主题。因此,我国在举行纪念仪式时,应该注重象征符号的开发与设计,通过独特的象征符号完成爱国精神的具像化表达,丰富隐性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如国家公祭日纪念仪式设计和运用了国家公祭鼎这一独特的象征符号。从颜色来看,公祭鼎为深古铜色,以显庄重和肃穆。从公祭鼎的外观来看,鼎的颈部以传统雷纹为装饰,四足的上端采用犀角纹,下端为象腿足形,圆睛张目,粗犷有力,象征着中华民族在历史记忆中觉醒,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国家公祭鼎的设计与运用,以一种新的形式象征遇难同胞的惨痛经历和中华民族的觉醒奋斗,使人们看到公祭鼎时,就能被它的庄重威严所震撼,不自觉地想起南京大屠杀那段悲痛的历史,与受难者家属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并形成强烈的拼搏和奋斗精神。
3.丰富参与人员结构,扩大纪念仪式的爱国主义教育范围
俄罗斯胜利日纪念仪式的实际操演参与人数众多,除了原来参加阅兵仪式的军人和国家领导人,近年来新增加的“不朽的军团”游行,使得参与实际操演的人数激增,并且参与人员社会身份与角色多元,青年人或老年人、学生或工人等都会参与其中。以2015年“不朽的军团”首次被列入胜利日纪念仪式的游行为例,原计划该游行有15万人参加,实际上共有50多万人参加,且之后每年的人数都在不断增加,人们逐渐形成了胜利日要参加“不朽的军团”游行的惯习。俄罗斯人民广泛参与胜利日纪念仪式的实际操演,有利于扩大纪念仪式的爱国主义教育范围。
柯林斯指出,“只有充分的身体聚集才能产生最强烈的效果”[7]。因此,亲身参与纪念仪式的实际操演能使仪式的作用和效果最大化。俄罗斯通过“不朽的军团”游行使参与实际操演的人数增加,参与人员结构多元化,其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得到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范围得到扩大。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大多数纪念仪式因客观原因而辐射范围相对较小,参与者身份结构相对单一。因此,我国在举行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纪念仪式时,应该吸收具有不同社会身份与角色的人参与其中,打破单一的人员结构,扩大纪念仪式的爱国主义教育范围。如在2019年举行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国庆阅兵仪式中,作为最后一环的群众游行包含了多元的参与者,抗战老兵、高校学生、科研人才、奥运冠军等都在其中。广泛的、多样化的人民群众加入到国庆大阅兵中,通过长时间的排练、演练及最终的阅兵仪式,能够使他们形成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并内化为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惯习,其影响将延续至之后的日常生活中,从而扩大阅兵仪式爱国主义教育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