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美术教学中的美育素养培育对策研究

2022-03-17柴培甲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美育美术素养

柴培甲

(固原市第五中学,宁夏 固原 756099)

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加强和改进新时代背景下学校美育工作进行总体部署,对学校美育工作进行再认识、再深化、再设计、再推进。

近年来,针对美育教学推进的政策体系日趋完备,进一步推动将美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同时强调美育教学过程中对创新性发展要重视起来。这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为筑牢学校美育政策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制度建设更加完善。

一、中学美术教学中的美育素养培育现状

美术作为艺术类课程,在教学中长期扮演辅助角色,相比各应试课程,教学分量占比较轻,各方重视程度不足。虽近年来在教育部门的政策体系支持和新课改要求下,突出了美育的重要性和承担提升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重任,但在具体的课程分配实施过程中,由于教学课时不足、授课层面较窄、知识内容不完整、学生认识不明确等原因暴露出一些尚未重视的教学问题。笔者根据普遍情形,并结合自身教学中遇到的情况对现阶段美术教学中美育素养培育过程中所反映出的现象总结如下。

(一)校园美育教学重视度影响

受长期应试教学模式的影响,美术一直以兴趣课程的身份出现在教学中。在未明确将美术课程纳入升学考试之前,社会、学校、家长、学生对美术教育的认可和重视程度均较低。学校分配给美术课程的教学时间相对也少,偶尔还要被占课,美术教师大多也只注重书本内容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美术创新思维和审美意趣的引导不足,学生也只把美术课程作为学习情绪缓冲和身心放松的兴趣课程,以致忽略对美学的感知和对美育的理解。学校、家长和学生过度注重提升文化课程成绩而忽略美术教育的重要意义以及美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在长期以文化课为主的校园主流思想熏陶下,美育很难在教学中获得一席之地。长此以往,学校对美育的忽视直接影响了美术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从根本上在学生心里植入了“美育不重要,文化课重要”的错误思想,由此学生也不会有意识的去了解美,发现美,更遑论激发美育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管理创新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中学美术课程的教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面向全体学生进行课堂教学的双基教学,另一种是针对美术生特长的以实操技能为主的技法教学。这两种教学模式从体现美育功能上说都是较为片面的,在这样的境况下,美育的传播是浮于表面的。因为学校缺少规范的评价体系和考核标准,所以在美术课堂中,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以为书本内容足够,应试技能足以。但实际上,书本内容只体现了浓缩精华之处,并未就此拓展延伸,学生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知识层面相对贫乏,只能说是半只脚踏进了美育大门。究其原因,其一,主要是课程的设制和功能还没有很好的挖掘出来。面对灿烂辉煌的世界美术史,只知书本内容犹如井底之蛙坐井观天,而反复地技能练习也早已将学生的激情磨灭,忘却学习美术的初衷。其二,是教学理念陈旧,课堂气氛枯燥无味,学生情绪带动反映低沉,课堂效果欠佳。在美育培养的过程中,美术教师的教学方式起着关键的作用,首先要让学生学会认识美,其次有能力鉴赏美,最后敢于尝试创造美。这一切的基础就是要靠丰富的教学内容支撑,在新颖的教学手段和授课途径中拓展延伸,依托不断创新的美育教学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的美育理念,激发学生对美育的兴趣和创新思维,挖掘学生的美术创新能力。而现今中学美育推进缓慢的原因之一也正是如此。

(三)美术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升

美育的本质是培养具有艺术素质的创新型综合人才。育人先强己,面对不断壮大的美术教师队伍,我们首先要思索的是教师专业素养是否过硬?思想是否开放包容?理念是否与时俱进?能否助推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是否能成为美育的支撑基础?按照目前的教育理念的和教学工作目标,上述标准显然是不达标的。

在美育政策的引导下,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年轻的美育工作者,虽然年轻的力量为教育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校园带来了生机,但在具体的美术教学中,年轻教师表现出缺乏经验,技能欠佳等综合问题。而且受到所在学校主流教学评价思想的影响的传统教学经验,不能充分发挥年轻的优势,也不能将新的艺术理念与校园美育教学很好的融合,最终只能适应当下的教学模式。这种工作常态也成为校园美育工作推进和学生美育素养培养以及创新能力开发的“绊脚石”。

二、美育创新素养培育策略实现

(一)新课改教学模式优化

不论是“新课改”还是“双减”政策的实施,都意味着国家已经打响了重视美育工作的“信号枪”。在日渐完备的美育政策体系下,学校要拿出改革态度,做好教学部署,紧跟政策风向,加紧完善学校美育评价机制,推动将美育工作与效果作为教师教学评价的重要评估指标。美术教师是学生对美育认识的启蒙导师,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学生的审美水平和鉴赏能力。因此,高层次的审美教育必须与高素质的美术师资对等[1]。“以改促变”,通过实施美术新课改,激发美术教师对美育教学的重视,逐步推行美育教学评价机制,督促美术专任教师提升自身教学素养,完善美术知识体系,塑造审美艺术形象。提高教学能力,开阔教学视野。完善学校和家庭相结合的协同育人机制,激发学校、家庭和学生共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学校新课改增添内生动力。让美育逐渐成为主角,提高美术教师的教学地位,增加美术课程开课率,让美术教师从教学体系的变化和教学资源的优化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被重视”,从情感上为美育教学主动奉献。同时在教学中允许学生的个性自由发挥,通过轻松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兴趣。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开始去了解美,就会触发审美意识,从而激发创新思维,进而探究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巩固美育素养,达到全方位综合发展。

(二)数媒技术融入实践教学

知识需要不断更新,审美也要跨越层次,因此教学手段必须要与时俱进,未来多媒体教学也会成为主流形式。学校可根据教学资源的多寡,逐步提高美术专用教室和多媒体设备配备率。传统的讲授和板书教学知识吸收率不高,教学效率较低,已无法满足美育教学的需求。多媒体时代的到来,提高了教学效率,也活跃了课堂气氛,信息输出更加方便快捷,有利于教师备课和展示优质教学素材,有利于学生对延展信息的获取,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美的好奇心和审美情趣,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课堂认识主体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碰撞,有利于刺激学生的想象思维、创新意识和美术兴趣,使美术授课变得方便快捷,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同时,多媒体教学还可以将家长纳入协同教学范畴,让家长放心的同时也从家庭教育方面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构建起家校互通的以审美和人文素养为核心的美育课程体系。例如在讲中国陶器的时候,为了让学生能直观的感受和欣赏不同文化类型陶器的特点,我会提前准备中国陶器的代表作图片并整理陶器发展的演变过程,制作成有趣的视频课件供教学使用。在多媒体技术结合的教学方式下,带领学生直观动态的欣赏中国陶器,让学生对悠久的制陶工艺和艺术成就有所了解。通过对不同文化类型陶器的造型特点进行分析,并结合陶器的实用功能和观赏功能,对其造型美、纹饰韵律美、材料肌理美及工艺技术美逐一赏析,了解相关专有名词,掌握有关历史文化,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感受和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蕴。

(三)培养学生美育创新意识

在不断完善的美育政策和新课改下,学校要找准政策靶向,教师也要抓住平台机遇,加强自身美育艺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改进对美育教学的认知,为新课改下的美育教学奠定基础。教育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美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更是对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的塑造,美育是每一个受教育者的必修课。良好的美术教育之于学生,是对自身修养的全面提高,更是对民族文化素养的提高。美术作为人文艺术的核心课程之一,凝聚着不同时期,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人种的艺术家的人文精神。美术教学可充分挖掘对美的认识、审美和形象表达,促进校园审美教育[2],使学生通过美术课堂实现对美的感知、鉴赏、表现和创造[3]。以美育引导德善,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以美育启发真知,增强学生的人格魅力;以美育陶冶情操,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此外,学科间打破教学壁垒也是促进校园美育发展的有效途径。例如美术手工课程,通过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碰撞融合,将美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审美分析能力,感知工匠精神。互通教学,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最大限度地强化视觉审美感受和艺术鉴赏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美育全面和谐发展。

(四)观察生活美学,提升审美能力

艺术源于生活。法国杰出艺术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4]。美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生活处处是艺术,生活处处有美育。立体化的生活情境是让学生接触美、发现美、认识美、了解美、探索美的最直观有效的场所和途径。在美术教学中,老师首先要传输“美无处不在,要善于发现”的信号,课堂讲述美学与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分享自己认为美的生活中的见闻趣事,让学生对日常生活美学进行思考探讨,理解运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观察之于生活的重要意义。鼓励学生借助学习的知识技能优化生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教师也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联系日常生活讲授,调动学生课堂情绪和参与兴趣。例如在讲授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时,鼓励学生说出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有哪些?课堂探讨文化传承的意义是什么?对传统文化传承有什么创新的想法?在讲授建筑相关的课程时,让学生对生活中的建筑类型和建筑结构进行分析比较,探讨不同建筑展现的风格美。也可以让学生对比中西方建筑的差异,从中领略不同国家和风俗对当地建筑风格的影响,拓展学生的美学知识,加深学生的知识映象,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在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联系实际,认识生活,理解生活美学的内涵。掌握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探究生活美学的研究对象及方法。不断发现美,创造美,保持积极阳光的生活态度,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五)参与实践互动体验

如今正是国潮崛起的时代,当代新青年以浸润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光辉下倍感荣耀,年轻一代也在用自己的审美方式和力量传播中华文化。因此学校对学生的美育教育要保持紧抓和强化的心态,让文化传承紧衔接不掉队,让美育之花扎根学生心灵,让全面发展的观念贯穿教育思想。学校要强化完善开展活动并扩大活动参与面和普及面,形成“人人参与”的良好局面,使之成为推进美育工作的常态机制和重要抓手。依托学校资源和师资力量,组建传统文化教育基地,专人专岗,传播优秀的民族文化。同时因校制宜,尽可能多的开创学校美育实践活动,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体验参与度和探究学习积极性,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丰富学生的美学知识和历史文化知识,不拘泥于书本,延伸课外知识,扩展学生思想维度,培养学生对美学知识的兴趣和审美的情趣。通过合理使用美术教室等功能室,设置学生活动中心,充分利用校史馆、图书馆等校园公共空间,积极借用公共博物馆等社会场所,鼓励并带领学生走出校园,亲近自然,为学生构建由学校、家庭、社会和自然组成的多层次的实践空间,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体现立足生活、注重实践、个性自由、创新多样、创造无限的美育培养特点,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引导作用。

三、结论

长期以来,美术课程被忽视良多,片面强调智育而弱化美育的现象,不仅加重教师教学任务,给学生造成的学习负担也过重。这种单一的育人教学模式,泾渭分明的课程设置和倾向明显的评价机制,不仅对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毫无推力,也让学生疲于学习,更不利于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落实。立德树人,全面育人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和教育目的,是具有实践意义的人才观和育人观的现实表现。事实上,完整的教育绝不仅仅是所谓文化课知识的加持,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综合创新素质潜能。美育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情感体验的过程,也是引导学生审美鉴赏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过程。培养具有美育素养的全面型人才,符合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体现了完整的人才观,也突显出教育的进步,在彰显立德树人的内涵的同时,也指出了教育实践的方法和路径。

校园美育是基础,中学阶段的美育培养更是关键。美育素质的培养主要是靠美术教学,因此学校要承担起美育的责任。一是合理安排美术课程教学,提升美术教师的专业素养,改进教学评价体系,充分调动美术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二是配套美术教学多功能室和专业设备设施,大力开展多媒体教学培训,鼓励教师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充分调动美术课堂的热情学习氛围,构建多元化的美术教学资源库,拓展和延伸学生的美学知识和审美认知。三是美术教师也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夯实审美基础,改变审美理念,充分运用课堂时间,让学生在美术课堂散发个性,自由畅谈,表达审美理解,探讨审美路径和方法,激发审美创新意识,培养美育素质。四是鼓励学生留心生活美学,培养审美鉴赏能力。五是大力开展美术鉴赏和创新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贴近校园,贴近生活,积极参与美术实践活动,弘扬传统文化,用天真的思维去发现美,欣赏美。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熏陶自己,滋养心灵,享受生活中的各处美好,创新审美理念,提高审美意识和层次,培养全面素质发展的美育新人才。

重视美育发展是时代的需求也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美育工作者,尤其中学美术教师要把美的种子播撒在学生心中。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强化美育育人实效[5]。聚合各方力量,向美而行,以美育人,用美育助力学生追求未来美好生活。

猜你喜欢

美育美术素养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