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融合中优化 在德智中互动 在激励中引领
——信息技术背景下农村高中德育“耕读教育”的策略性探究
2022-03-17江苏省黄桥中学
陆 兵 江苏省黄桥中学
众所周知,“五育并举、德育为先”长期以来成为学校教育的主旋律。对于学生群体的“成人与成才”而言,基层学校及其广大教师历来是不容推辞的责任主体。正因为如此,我们应始终坚持以“德育统帅”理念为指导,把思想道德教育作为教书育人的第一要务,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与时俱进,融合创新,激励引领,促使学生逐步迈向令人期待的良性发展状态。尤其在教育社会化、信息化程度不断提升的时代大背景下,认真落实学生德育教学工作,不仅十分重要而且非常必要,不仅作用很大而且影响深远。高中是学生思想塑造的深化与形成阶段,高度重视并善于强化高中学生的德育养成,是新时期一项有利于教学相长的艺术性实践工程。
那么,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大背景下,在大力强调耕读教育传承的今天,如何切实有效地构建高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基本模式呢?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教育实践与思考,立足现代信息技术活动视角,针对农村高中德育耕读教育模式构建策略简述一二。
一、简要解析耕读教育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意义
首先,什么是“耕读”呢?《辞海》里说道:所谓“耕”,即是指“耕种田地”的意思;所谓“读”,就是“读书学习”的意思。连起来说,“耕读”在最初的时候,是指在“农耕之余,认真学习、致力学问”的一种状态和方式,后来比喻成“勤苦学习、恬淡生活”的人和事。时至今日,在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现代大背景下,“耕读”多是指珍惜并善用时间,“用脑、用心、用力”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不断地走向“品质化”学习状态。
其次,耕读教育的理念肇始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古人始终秉持“耕读传家”和“耕读结合”为价值取向,将耕读教育的良好家风代代相传,促进了家族的种族延续和社会稳定,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了一种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耕读文化”思想观念。
再次,现代意义上的“耕读教育”被时代赋予了新的内涵和特点,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自立自强,追求进步”的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自爱自尊精神,让他们从中明白——幸福生活是需要通过奋斗来实现的。二是通过“服务奉献、敢于担当”的精神教育,培养学生科学劳动观,发扬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三是通过“知农事、善农活”的能力教育,丰富学生的农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农业学习兴趣,激励、唤醒、鼓舞他们参与劳动、自我实践的意识。正因为如此,现代耕读教育的基本原则,即在于“把握育人导向”“体现时代特质”“坚持因地制宜”和“注重因材施教”的思想理念。
最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发布,在“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部分提出了“开展耕读教育”的要求。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总之,耕读教育具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深化劳动教育的属性,既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也反映出对劳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为此,我们需要在明晰耕读教育传统价值的基础上,为新时代耕读教育实践开辟路径,以发挥其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价值。
二、信息技术背景下农村高中德育耕读教育的实践与探究
学校教育具有时代性、发展性、能动性、融合性等基本特点。理论和实践同时表明,只有坚持与时俱进、实事求是,才能最大化生成教育成果,才能优化凸显教育功能,不断增大教育在推动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中的贡献。
(一)在人文教育关怀下,通过“时空穿越+信息技术”的优化与融合,激励与引领学生不断走向耕读教育下的德育发展状态
中华民族文明不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兼容并蓄、精深博大,是整个人类文明中唯一没有“断流”的文明。国内外专家研究认为,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绵延不绝,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即在于优秀语言和民族文化的薪火相传。本文所说的“耕读文化”,即民族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一朵耀眼浪花。尤其在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今天,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德育教育,首先需要进行以“耕读文化”为代表的民族精神教育。比如,战国时期的农学家和思想家许行,主张“种粟而后食”,积极倡导“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理念,并带领门徒数十人,穿着粗麻短衣,在江汉之间以打草织席为生。再如,东汉时期的农学家和文学家崔寔,虽然出身名门望族,却在少年时代勤于读书,青年时期经营自家的田庄,并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认真撰写了《四民月令》这部月令体农书。为此,教师应借助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时空穿越”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耕读教育的德育教化。
(二)在人文教育关怀下,通过“生活链接+信息技术”的优化与融合,激励与引领学生不断走向耕读教育下的德育发展状态
众所周知,德育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是不言而喻的。双方之间是“同在”现象,在外延上还是永恒“相等”的。不仅如此,包括德育在内的各类教育活动,只有通过生活的“洗礼与作用”,才能在学用结合、知行统一下产生真正而又实质性的教育意义。在高中德育课堂活动中,教师应善于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引入或创设社会生活化状态下的“市场运行”模拟活动:在校园操场上,有22 名人员是“商品销售者”,有25 名人员是“商品购买者”。教师要求全班学生在符合市场规则下帮助他们进行买卖交换,如上货渠道、销售形式、商品种类和价格标码等,都要遵循“公平、自愿、平等、友好”原则,并且运用与之相关的市场知识。在如此“视听盛宴”状态下,在小组合作研讨活动中,推销者方法多种多样,购买者在还价手段上也是花样繁多。买卖双方在“斗智斗勇”中切实感知挣钱的不易。如此一来,高中生不仅加深了对社会生活的实质性认知,还从中体悟到“对立统一”关系,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对父母的理解和感恩。
(三)在人文教育关怀下,通过“学科融合+信息技术”的优化与融合,激励与引领学生不断走向耕读教育下的德育发展状态
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各类学科活动既是基础形式又是常规形式,同时还是进行“教书+育人”的常态化形式。在高中学生德育活动中,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通过信息化融合手段,把学生德育与耕读教育、学科优化相互渗透并有效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丰富德育课程内容,优化教学结构过程,增加教学活动的厚度,还有利于从中攫取令人期待的“一举多赢”效益,促使学生在喜闻乐见中不断地拥有获得感和自豪感,逐步放大善教与乐学状态下的良好教育效应。通过学科融合,架起自然与人文的桥梁,培养学生对耕读教育的理解,形成关心生产、尊重劳动的观念,增强个人社会责任感,完成健全人格的塑造。
(四)在人文教育关怀下,通过“资源拓展+信息技术”的优化与融合,激励与引领学生不断走向耕读教育下的德育发展状态
在学校教育中,教学资源与教师、学生共同构成不容或缺的“教育三元素”,同时还是连接教与学关系的桥梁,是开展教书育人的客观对象,是引领教与学活动的有效支撑,是促进教与学过程、结果的重要因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教育不断走向开放化、社会化和信息化的今天,上述现象以及情况如何,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质性水平。德育活动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比如,在现代素质教育推进中,发生在社会生活中的“边实践、边探究、边学习”的人物事迹等,同样是耕读教育的现代化体现。为此,教师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丰富和发展德育内涵,推进古今融合、古为今用,重视劳动与知识教育并举的耕读精神,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五)在人文教育关怀下,通过“主题实践+信息技术”的优化与融合,激励与引领学生不断走向耕读教育下的德育发展状态
德育与智育所不同的是仅仅依靠理论性教育和灌输是远远不够的,还需通过丰富多元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更好地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打造“既有意思又有意义”的德育活动体系。比如,为了加强“红色革命精神”教育,教师应积极探索多种耕读教育实践形态,引领他们切实感知无数革命前辈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学习的精神。在此基础上,以“红色革命中的耕读现象”为主题,鼓励学生通过网络信息技术等手段,收集并整理一些令人感动的“其人其事”,并通过“百家讲坛”形式,或者“擂台比赛”形式,开展耕读教育与德育教化活动。
(六)在人文教育关怀下,通过“情感体验+信息技术”的优化与融合,激励与引领学生不断走向耕读教育下的德育发展状态
宋代大诗人陆游强调指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其意在于强调“自主实践”的必要性和“情感体验”的重要性。工具性教学是这样,人文性教育亦是如此。在“思想教育与心理测试”活动中,教师在第一阶段就“在学习之余你经常参加劳动实践吗?”这个话题,在全校范围内收集典型、采集样本,针对不同人物、不同体态和不同神色等,让全班学生进行相机揣度——“哪些人说了真话?哪些人在为自己掩饰?”学生在自我解读的基础上,小组成员或小组之间展开研讨和辩论。在第二阶段,让小组代表发表各自的观点,他们为了赢得大家的信任和支持,绞尽脑汁“说个人、谈实事”来自己证明“相术能力”。到了第三阶段,在看到被录下“或激动、或高呼、或脸红、或惭愧”的自己的画面时,同时教师揭示“耕读教育与德育”主题,全班学生这才恍然大悟。这样的实践活动进一步加深和丰富了学生的思想情感,给学生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象。
(七)在人文教育关怀下,通过“家校共育+信息技术”的优化与融合,激励与引领学生不断走向耕读教育下的德育发展状态
如果说学生的“成才与成人”始终离不开家校共育的综合因素,那么,以德育为核心的思想教育更加难以摆脱家校之间的“合力推进”作用。作为义不容辞的教育责任主体,学校及其广大职业教育人,应始终本着应有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从专业化角度出发,充分利用自己手中拥有的“非权力因素”,通过手机、微信等各类“教育元素”,与学生家庭之间保持“正常在线”状态,自觉与家长保持联系与沟通,主动对他们进行教育方面的指导与建议,发挥自己的作用与影响,努力从家校互动中赢得令人期待的合力效应,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赢得事半功倍效益。就耕读教育与德育活动来说,教师可把学生在校的受教育内容、行为表现等情况反映给家长,让家长在孩子居家期间督促并帮助他们认真地保持良好状态,不至于半途而废或浅尝辄止;同样,家长也可以把学生居家表现反馈给教师。因此,家校共育下的耕读教育与德育效果自然是显而易见的。理论和实践充分表明,学生德育渗透问题,在教育社会化、信息化大背景下,千万不可忽视来自以家庭为主的社会力量的影响。这应引起学校及教师的高度重视和认真对待。
总体说来,传承以“耕读文化”为代表的优秀民族文化元素,是校园德育活动中的应有之义和重要内容。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耕读教育下的学生德育活动,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追求进步的耕读意识,在劳动中形成勤俭节约、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励他们形成健康体魄,拥有吃苦耐劳、求学上进的综合素质,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进一步推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培养热爱劳动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