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高校“三全育人”长效机制研究

2022-03-17

林区教学 2022年9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育人思政

杨 洋

(山西传媒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

2018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全面启动高校“三全育人”的改革试点工作。通知指出,高校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强化基础、突出重点、建立规范、落实责任,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切实提高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三全育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行动指南。然而,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着教育环境复杂化、教育元素多元化、学生培养个性化、人才需求精英化的新形势与新要求,高校“三全育人”需应对尚未突破的现实困境[2]。为此,高校须全力整合育人资源,充分挖掘、运用各类育人载体,协调各方育人力量,形成育人合力,着力构建“三全育人”长效机制,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发展,提升高校人才培养层次、优化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格局。

一、当前高校“三全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1.高校育人主体尚未形成合力

所谓“全员育人”,是指全体高校教职工、家庭及社会等所有能对大学生产生思想政治方面影响的组织或个人都参与到育人工作中,各个群体、各个环节都有意识地强化育人责任,自觉落实育人要求和育人要素,多途径、全方位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3]。高校育人主体包括辅导员、班主任、党政管理干部、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图书馆工作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在全员育人理念下,全体教职工都应参与育人,建立育人协同机制,发挥育人合力。但由于受到就业压力及科研任务的影响,部分高校形成了注重科学研究、重视应用技能培训、轻视人文素养的风气,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以辅导员、班主任和思政课教师为教育主体,其他人员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参与性不足、热情不高,即便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往往不够深入、流于形式。此外,高校各方面育人力量相对分散,各部门未能形成协同机制。行政管理部门的主要精力集中于事务性工作,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注度、融入度不够,尚未形成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效管理体系和机制;教务部门主要精力放在日常教学运行、教学管理、专业认证、学科发展建设中,对思政育人投入的精力不足,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部门的协同较差;专业课教师更注重专业知识的讲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忽略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之间的朋辈教育、自我教育缺少有效的引领和组织,朋辈育人功能发挥有限。另外,教师整体思政意识不足,部分辅导员、班主任并非专业思政课教师出身,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积累和理论沉淀。综上,当前部分高校“三全育人”的主体各自为政,尚未形成行之有效的协同育人机制。

2.高校育人全过程缺乏连续性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全程育人是指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落实到学生全面发展的每一个具体阶段,体现在教学、科研、竞赛、校园文化、校园安全和就业等方面。然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连续性欠佳,“三全育人”存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断档”,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多局限于课堂上、学校内、学期内,当学生假期离开校园时,部分学校没有成熟的实施方案,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延伸到校外,对于学生离校期间的思想动态不能很好地掌握,学生返校后往往暴露出一些思想上、心理上的问题,给辅导员、班主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压力,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出现延时性,教育效果欠佳。另外,多数高校较注重新生入学、学生毕业这两个节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在新生入学期间会开展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开展心理辅导活动等,在毕业季进行就业思想动员,开展以促进就业为主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现“两头紧、中间松”的现象。由于不同年级不同阶段学生所面临的学习任务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特点形成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导致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之间未能很好地衔接,全程育人的实效性和连续性被削弱。此外,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践育人功能未得到很好发挥,课后实践与课堂教学不能有效地互为补充、相互促进,两者对学生成长发展全过程的关注度不高、关注点不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符合学生发展实际,难以精准解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导致教育效果不佳。

3.高校全方位育人未能实现协同联动

全方位育人强调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和载体,包括贫困生资助与勤工助学、学生综合测评和奖学金评比、校园文化建设、学风建设、学生组织建设与管理、诚信教育、社会实践等,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科学研究、学生管理和社会实践等各方面,实现育人工作的协同联动[4]。但当前部分高校在育人载体的建设方面发展滞后:校园文化活动形式缺乏创新,思想引领虽然做得很到位但缺乏趣味性,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在实践育人载体的选择上常侧重于开展与学科建设、课程设置、提升就业率等相关的活动,忽略将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融入其中,而专门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类的实践活动较少且重形式、轻内容,活动内容老旧,不能使学生通过参与实践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入脑、入心。在新媒体时代下,网络阵地育人载体的功能还需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在传统网络阵地上占据一席之地,也要与时俱进,结合新媒体的特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发展有机结合。此外,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的工程,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需要随时调整育人方式和手段,每个过程、每个环节都要协同进行。然而,目前部分高校在课程育人方面还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课堂教学仍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手段陈旧,偏重理论教学,常忽视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联系,课堂教学与实践育人未做到紧密结合,并且给学生预留的思考空间较少,不能根据学生个体的发展变化作出适当调整。各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部分课程思政内容生硬,与学生实际脱节,与社会实践结合不紧密。在科研育人过程中,部分高校给学生尤其是本科生提供的科研和资源平台有限,忽视学生科研素养的培养,限制了本科生在科研方面的发展,难以发挥科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管理服务育人方面,部分高校存在管理体制、机制僵化的问题,面对育人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缺乏灵活掌握和有效管理,各部门职能交叉、各自为政常有发生,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工作职责不清、监督保障落实不力、教育思想停滞不前等一系列问题。总之,全方位育人在实际落实中,课堂教学、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服务育人并没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与时俱进,相互之间也没有形成有机协调机制,育人合力没有充分发挥。

二、构建高校“三全育人”长效机制的实践路径

1.整合育人资源,加强育人工作队伍建设

首先,高校育人主体要形成“三全育人”共识,认识到“三全育人”的意义和价值,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进全员协同育人。一是要将“三全育人”理念融入办学定位、发展规划中,强化校、院(系)两级党组织育人理念,发挥党建引领育人功能,监管各部门、各学院育人任务的完成情况,在“三全育人”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建立健全“三全育人”实施方案和保障机制,通过开展专题培训、知识竞赛、讲座等活动使“三全育人”理念深入到教职工心中,纠正教职工对“三全育人”理念的片面理解。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图书馆工作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应该充分认识到自身在“三全育人”中的角色定位,形成育人共识,立足岗位充分挖掘育人元素,并改变“各自为战”的局面,加强协同互补,实现“三全育人”联动效应,共同打造“闭环”育人。

其次,要强化育人队伍建设,提升育人能力。一是要优化思政课师资配置,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思政课教师地位,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在“三全育人”工作中的示范引领作用。二是要选优配强辅导员,加强辅导员工作队伍建设,解决辅导员工作队伍的短板;加大对辅导员的培训力度,破解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题,提升辅导员对“三全育人”的认识,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排头兵”。三是要更新专业课教师思政育人观念,开展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培训,充分挖掘专业课中的育人元素,实现课程育人。四是要发挥行政管理、后勤工作人员的管理服务育人作用,通过讲座、培训学习等方式,提升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等相关人员的育人理念,明确各岗位的育人任务,并将其岗位育人职责纳入绩效考核等环节,提高管理服务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人文性,培育校园先锋示范岗,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环境,提升工作效率,推动学校整体工作向好向快发展。

2.建立健全全过程育人有效衔接机制,提升育人实效

首先,应根据大学生在不同阶段的特征和需求,制定与学生心理特征、生活、学习需求相匹配的育人内容和方式,按照新生入学、学生在校、求职考研、毕业离校等时间节点开展特色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保证学生在不同的生活、学习阶段能够接受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连续性、实效性。

其次,要重视课堂内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衔接,课堂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与第二课堂、学生实践教育紧密结合,实现课上课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步。校园内外各项实践活动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要将课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课外活动的理论指导,课外实践活动要对思政课堂教学进行有益补充,二者协同育人。

最后,要做好大学生假期离校的育人工作,做到时时育人不松懈。节假日是学校学习生活的延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应该延伸到假期。一是要重视假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好大学生假期思想政治教育顶层设计,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的育人职能以及学生干部、朋辈的示范引领作用,推进学生假期思想政治教育网格化管理,落实工作任务责任到人,确保学生离校期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间断。二是要强化育人工作内容引导,采取多元化的工作手段,利用新媒体等网络平台、社交软件开展假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确保假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三是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家校互动”,假期期间辅导员、班主任要做好与学生家长的育人互动,搭建家校协同育人桥梁,随时掌握学生离校期间的思想、心理动态。

3.协同联动,着力构建全方位育人格局

首先,课堂教学、科研、实践活动、管理服务等要紧紧围绕高校人才培养中心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理念,各方协同配合,共同构建全方位育人格局。一是要抓住课堂这一育人主阵地,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加快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充分发挥思政课程育人的示范引领作用。二是要为学生提供广泛的科研平台,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发掘科研过程中的育人元素,切实发挥科研育人的作用。三是要拓展实践活动平台,丰富实践活动内容,创新实践活动形式,将实践育人做深、做实,形成课程育人、科研育人的有效补充。四是要挖掘管理服务育人元素,建立管理服务育人规章制度,改进管理服务质量,与其他部门共同形成“三全育人”同向同行格局。

其次,要丰富校内外育人载体,打造特色校园文化。高校应利用校内外育人资源,采用线上线下育人手段,建设立体化、全方位、多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一是要充分认识网络育人的特点,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利用网络、新媒体平台,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将线上线下育人有机结合,打造全新的育人载体。二是要拓展实践教学与实践活动载体,注重产学研协同育人,打造多样化的实习基地,实现校内外实践教学与实践活动协同联动;充分利用学校属地红色资源,将当地的红色教育资源引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打造成高校实践育人的主要阵地。三是要深入挖掘校史文化中的思政元素,打造具有传承精神的特色校园文化。高校校史文化包含高校师生普遍的价值认同和精神凝聚,蕴含高校的价值行为规范,富有凝聚力和向心力,能起到规范大学生行为、激发大学生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的作用[5]。开发、挖掘校史中的育人元素并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仅可以丰富“三全育人”载体,也能够提高育人实效,有利于形成全方位育人格局。

4.党建引领,建立健全“三全育人”保障机制

首先,校、院(系)两级党组织要履行主体责任,加强制度体系建设,组织领导和运行机制到位。一是要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精心谋划研究,认真组织实施,抓好工作落实,加快构建党建育人体系,强化理论武装、课程教学、管理服务、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校园安全等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发挥统一领导的组织优势,党政齐抓共管完善“三全育人”保障体系。二是要把强化理想信念和使命担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坚持问题导向,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做好“三全育人”工作的顶层设计。

其次,要着重加强教师党支部建设,为“三全育人”工作提供政治保障。一是要加强党支部组织制度科学化、规范化建设,建设学习型党支部,加强理论武装,提高教师的政治素养,坚定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党员教师要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教学科研能力,注重教学研究、产学研相结合,注重立足岗位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切实提升教书育人业务水平。二是要推动“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培育工作,将党支部党建育人与课程育人、科研育人紧密结合,选配党性强、业务水平高、甘于奉献的党支部书记,发挥党支部书记的先锋示范引领作用,创优争先,在党建、教学、科研等方面引领全体教师投入到“三全育人”工作之中,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落实。三是要培育“三全育人”校园先锋示范岗,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凝心聚力,创建党支部党建育人品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6]。发挥党建的引领作用,建立健全高校“三全育人”长效机制,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培育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推动高校高质量发展,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