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历史观“三进”探究
——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

2022-03-17

林区教学 2022年9期
关键词:历史观三进纲要

晏 红

(豫章师范学院,南昌 330103)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报告、论著中都阐述了有关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性,形成了其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习近平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善于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在治国理政中展示了全新的执政理念和独特的执政风格。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推进习近平历史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以下简称“三进”)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是现阶段高校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唯一的一门与历史相关的课程,高校如何科学把握并将习近平历史观系统融进“纲要”教学,有效做好习近平历史观“三进”工作,对增强“纲要”教学实效,引导学生更充分地把握“两个了解”“四个选择”,坚定“四个自信”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习近平历史观的基本内涵

1.强调辩证统一的整体性

习近平历史观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精神。

第一,强调历史连续性与阶段性相统一。习近平指出:“历史的联系是不可能割断的,人们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1]历史的过程虽然可以分成若干阶段,每个阶段有其相对独立性,但总体上每个阶段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承接的,“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因此,要注意把握各个历史阶段的关联和逻辑,将其与现今的实践、对未来的探索联系起来,寻找规律、指导行动。

第二,强调历史民族性、世界性相统一。习近平指出:“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2]因此,应具有广阔的世界眼光,学习世界历史知识,吸收中外优秀文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三,强调历史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但总体是在曲折中前进,呈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因此要分清楚主流和分支,把握住历史发展的主线和本质,推动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强调以人民为中心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3]。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

第一,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对社会发展起着主要决定作用。中国人民书写了波澜壮阔的民族发展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培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坚持不懈的创业史成就了中国的发展史,是人民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第二,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放在最高位置,以一切为了人民,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而矢志奋斗。习近平强调:“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4]人民群众是党和国家前进的根本力量,只有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才能创造丰功伟业。

第三,人民是时代的阅卷人。人民是每个时代历史最终的检验者。因此,要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以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发展实绩持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

3.重视历史资鉴,掌握历史主动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好的教科书。习近平总书记一贯重视历史借鉴,强调“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5]。因此,不但要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思想观念,借鉴我国历史上治国理政的经验,还要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顺势而为,奋发有为,我们就能够更好前进”[6]。过去的一百年,我们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识历史规律、把握历史大势,善于抓住历史机遇,始终掌握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创造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辉煌。进入新时代,我们依然要牢牢把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向,在时代的前进潮流中把握主动、赢得未来。

二、习近平历史观“三进”的必要性

推动习近平历史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纲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课程定位。

1.发挥“纲要”思政育人功能的需要

高校开设 “纲要”必修课,不是对初高中历史课程的简单延伸,而且区别于大学历史专业的近现代史课程,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组成部分,“纲要”意在运用历史教育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厚植立德树人的精神根基及实践品格。在“纲要”课程中做好习近平历史观“三进”,能够使学生充分认识近现代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选择了走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从而更好地实现思政课程加深“两个了解”,懂得“四个选择”必然和必要性的教学目的。加强习近平历史观“三进”工作,了解近代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深重苦难,能够使学生进一步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进行的艰苦探索、奋斗历程及其经验教训,能够使学生进一步增强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使学生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学习,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

2.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需要

历史思维,就是充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贯通,通过揭示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和内在逻辑去认识历史、把握现实的科学思想方法。历史思维能力是建立在历史思维基础上的学习、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纲要”课中做好习近平历史观“三进”工作,可以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从而分析历史的曲折性和向前性,认识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与选择性。可以培养学生扩散思维能力,使其能够从一个历史事件出发,把自己的思维扩散开来,延伸出去。

3.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6]历史虚无主义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否定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抹黑、丑化中国共产党领袖人物及革命英烈。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思维活跃,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易受外界新鲜事物的影响,加上自媒体、互联网的普及,使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有所抬头。因此要将习近平历史观融入“纲要”教学,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在课堂上用铁的历史事实和真相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揭露。只有旗帜鲜明地坚定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方法论,才能帮助大学生坚定政治立场,掌握唯物史观和阶级分析方法,有效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三、习近平历史观“三进”的思路与建议

“纲要”课程是高校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的主阵地。习近平历史观“三进”,有助于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四史”,培育历史认同,弘扬革命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进一步增强理想信念和强化历史担当。高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习近平历史观“三进”工作的开展。

1.理论体系转化为教材体系,强化学生历史思维

首先,加强理论学习。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纲要”教师在思想上要充分认识习近平历史观“三进”必要性和重要性,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历史观的学习。在人类思想史上,马克思主义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等而言,没有一种学说能达到如此高度,能对世界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明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处处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又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现实针对性,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新时代党和人民共同奋斗的精神旗帜,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纲领,是为世界谋大同的中国智慧。面对信息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当今社会,作为思政课教师,必须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努力做到知行合一。

其次,分析研读教材,不断补充内容。2021年修订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全面客观地展示了中国近现代史的主线,展现了中华儿女为救亡图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前赴后继、不断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历尽艰辛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又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教材编写中已经将习近平有关历史发展、党史国史的基本阐述和重要观点有机融入其中,教师要分析研读教材、牢牢把握教材,吃透基本精神,同时也要注意到习近平历史观是一个科学的体系,需要全面、系统、科学地把握。此外,“纲要”教材不可能把习近平历史观详尽地写入其中,况且习近平历史观还在与时俱进地不断丰富和发展,因此教师应该在充分尊重现有教材框架的基础上及时补充内容,强化学生历史思维。如“纲要”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其中就涉及探索中的严重曲折和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这里就可补充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思维,正确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论证为什么说就毛泽东的一生来说,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同时,还可以补充习近平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关论述。他强调,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本质上都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探索,是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7]。面对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期探索中发生的严重曲折、深刻教训,要充分运用习近平大历史观,阐释好“历史的联系是不可能割断的”[8]。

2.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强化学生历史认同

“进课堂”是习近平历史观“三进”工作的重要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进课堂”既是“进教材”的延伸和有效落实,也对“进头脑”这个目标的实现具有决定性作用。

首先,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纲要”课程肩负着立德树人的使命,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获得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讨论式教学基于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能够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展现;问题链教学结合学生关注点和教材重难点精心设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引导教学、点燃课堂,可以使学生在不断深入、连续追问中学会思考历史;翻转课堂式教学能够促使课堂和教师的角色发生变化,教师可以更多地去理解学生的问题和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同时,教师可综合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技术,精心制作课件,让抽象的历史理论知识通过富有创意的文本、图像、动画、图形等,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以获得最佳教学效果。总之,教师应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用习近平关于党史、国史的重要论断、习近平的历史研究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用学生乐于接受、生动活泼的方式引入习近平历史观,切实做好习近平历史观“进课堂”,帮助学生从历史认知走向历史认同。

其次,关注热点、关注学生动态。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个性,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正确历史观、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真正了解和理解学生。在信息化社会中,时刻注重捕捉学生关心的历史热点、疑点问题,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用习近平历史观促进学生深度思考,提高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既满足学生求知、求新的需要,又不断强化学生的历史认同。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学生历史担当

习近平历史观“三进”不仅仅在于“以史鉴今”,更重要的是服务未来、开拓未来。习近平历史观入脑、入心,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让学生自觉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认清和明确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和历史任务,找准自己的方位,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首先,加强校内实践。一是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高校可以通过建立历史知识长廊、党史文化墙、改革开放图片展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让学生参与到校园环境建设中,以营造浓厚的学习环境和文化氛围。二是以情景剧的形式再现历史。可以组织学生选定角色、创造情景,从课堂模拟—预演—公演,以情景剧表演的形式再现历史故事,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三是建立网络学习平台,开设历史教育网站、微信公众号等,鼓励学生参与其中,提高网络教育的实效。

其次,实现校外实践基地标准化。加强学校与社会合作,建立历史教育实践基地。高校要结合地方特色,与历史遗迹纪念馆、博物馆、名人故居等对接,建立相应的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学习、参观,扩大认知历史的维度。

再次,把握重要时点、节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如党的生日、国庆日、辛亥革命纪念日、长征胜利纪念日等,讲授相关教育内容,并以专题讲座、知识竞赛等形式开展多种教育活动,将历史知识的认知与现实、未来相联系,强化学生历史担当意识。

结语

习近平历史观“三进”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纲要”课程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任,教师要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发挥思政课的独特优势,通过优化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手段、强化教学实践,切实做好习近平历史观“三进”工作。

猜你喜欢

历史观三进纲要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棋乐
藏垢纳污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历史观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跋山涉水 三进下党——习近平同志“九到寿宁三进下党”调研往事的回忆
“大历史观”与历史思维培养——以《洋务运动》为例
习近平的历史观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三维”纲要促转型 竞进提质再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