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森林培育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
——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

2022-03-17李吉跃

林区教学 2022年9期
关键词:林学育人思政

邱 权,何 茜,李吉跃

(华南农业大学 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广州 510642)

通过长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课程思政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理念新模式[1]。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人,高等学校的根本标准就是立德树人的成效[2]。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是高校教师履行教书育人职责的基本要求。课程思政的理念已在各地各高校形成了广泛共识,不同的学科专业基于自身特点纷纷开展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成果丰硕,成效显著。面对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新要求,各学科专业必须继续深化教学改革,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打造出一批课程思政特色“金课”。

一、“森林培育学”课程思政的现实意义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各类专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提出了指导意见。2021年7月21日,国家教材委员会印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要求所有学科专业课程教材有机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文件具有较强的政策导向作用,为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有效指导,并明确了基本的建设任务和要求。

“森林培育学”是林学专业核心课,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及时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意义重大。国内涉林高校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依托该课程开展了大量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例如,北京林业大学创新提出“五分钟林思考”课程思政新模式[3—4];华中农业大学、新疆农业大学等高校相继开展了思政教学实践探索,成效显著[5—6]。这些成功实践案例为本课程开展思政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综合素质高的新时代林学专业人才,本课程以“营山营林、树木树人”作为思政教育主题,参照《纲要》中对农学类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给出的指导意见,落实《指南》中对农学类课程教材有机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关要求,遵循新林科人才培养要求和本校林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二、“森林培育学”课程思政的实施途径

为培养综合素质高的新时代林学专业人才,是本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遵循。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实施课程教学改革,必须从育人目标、思政平台、教学团队、思政元素、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专项设计,既要求体现创新性,又必须确保真正落地。

1.精细化分解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基于《纲要》指导意见、《指南》有关要求、学科特点和课程特色,围绕“营山营林、树木树人”这一核心育人目标,将育人目标分解为六大类:一是践行理念,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下简称“两山”)的理念;二是强化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意识和信念;三是培养情怀,培养学生的“知林爱林”情怀,引导学生以“强林兴林”为己任;四是担当使命,增强学生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服务林业林场现代化;五是锤炼品质,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开拓创新的优秀精神品质;六是提升修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塑造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价值观。

2.全方位搭建课程思政教学平台

本课程具有理论、实验和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具备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优势。全方位构建教室+实验室+教学基地+科研试验林+线上平台“五位一体”的课程思政教学平台,打造“三全”育人高地,可实现让课程思政真正落地的目标。其中,教室作为课堂理论知识教学的主场地,是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的主要渠道。而实验室和教学基地因其较强的体验感和实践性,往往思政教学效果更佳。例如,在实验室进行种子品质检验实验教学时,学生通过亲手实操,能切身感悟生命和自然的价值,并深刻理解林业工作的重要性和科学性;在林场教学基地开展造林设计实习时,通过生产实践体验,引导学生树立践行“两山”理念的意识,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在教学团队营建的桉树水肥一体化科研试验林内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充分发挥科研育人功能,吸引学生进试验林,激发学生从事林业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精神。除了线下平台以外,本课程教学团队还通过雨课堂、在线教育综合平台、班级微信群等线上渠道转发或链接思政素材,形成线下和线上联动,构建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3.跨学科组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

为了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保障课程思政建设成效,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作用,本课程新组建了一支由专业课教师(8人)、高级实验师(1人)和思政课教师(1人)组成的思政教学团队。专业课教师队伍是由教授(3人)+副教授(1人)+讲师(4人)组成的“老中青传帮带”型团队。资深教授主导总体规划设计;青年教师则聚焦创新思政教学方法,并通过实践检验教学成效。高级实验师协助完成实习实践环节的思政专项教学设计与实施任务。特别邀请1名思政课教师加入教学团队,作为课程共建人共同参与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创新,为确保课程思政导向正确、理念先进、方法合理提供了专业保障。组建了大团队以后,再基于教学班级数量,按照老中青搭配模式分成3—5个小组,开展小班教学。经过数十年的教学积累和团队培养以及近四年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历练,本课程教学团队已经发展为一支师资队伍稳定、结构合理的“大团队共建+分小组教学”型高水平课程思政教学团队。

4.深层次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资源

作为林学专业课程之一,本课程已经具备了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培养知林爱林情怀、强化强林兴林责任等显性的思政点。之前,本课程已经结合《纲要》《指南》等文件的指示精神、学生未来从事林业工作的职业素养、国内外时事等内容,广泛收集了林业领域的典型案例、经典论文、科技成果、文学作品、教学视频、场景图片、媒体新闻等素材,并自建了思政素材库,因此,首先对素材中蕴含的显性思政元素进行充分挖掘和归纳提炼。为进一步丰富课程思政素材,本课程教学团队还对课程章节知识点中蕴含的隐性思政元素进行了深度挖掘。由于这些隐性思政点与课程知识点紧密相关,有润物无声的效果,学生反而更容易接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巧妙融入这些隐性思政元素,尤其对于培养学生优秀精神品质的思政教育成效明显。目前本课程已建成资源丰富、形式多样的思政专项素材库,可为构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思政教学新模式提供资源支持。

5.全过程融入课程思政教学理念

教师根据育人目标重新梳理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精心设计思政元素的融入策略,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材料编写、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教学环节,形成思政育人闭环,实现思政教育和课程知识教育的有机统一,达成全程育人的目标[7]。

第一、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材料编写。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方案等教学材料的编写是教师实施课程教学的主要依据和路线图,其课程思政理念的融入是推进课程思政教学的关键。具体做法包括:将育人目标列为核心教学目标;在原有教材基础上重构课程结构,重新编排章节,例如,单独增加治沙造林、宫胁造林法、石质山地造林、林下经济等能凸显思政主题的拓展专题章节。

第二、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课堂教学。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有机融入课程思政理念进行课堂教学,是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重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基于前期编写的教学设计,精心制作课件,巧妙设计思政教学策略,选择合适的、多元的辅助教学方法,把所挖掘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以期打造理论性、实践性和艺术性兼具的思政特色课堂。例如,教师通过统筹规划课程和精心编排章节,将育人目标分解到对应章节,基本实现了“每堂课有思政”的预期目标。

第三、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实践教学。把所挖掘的思政元素融入实践教学是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方面,教师应将育人目标统筹到实践教学目标中去,坚持把育人要求融入实践教学工作全过程。例如,本课程设置了种子品质检验实验、苗圃产业调研、森林经营实习、造林设计实习等诸多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学生在实验室、苗圃、基层林场、科研试验林、国家森林公园等实践场所的实操训练和实习实践,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培养知林爱林的情怀,强化强林兴林的责任意识,锻炼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开拓创新的精神品质。

6.多形式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借助现代信息化教学平台,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为了更好地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借鉴本团队前期基于雨课堂平台建设“城市林业”课程智慧课堂[8]的经验和做法,继续重点依托雨课堂平台开展线上教学。此外,还借助在线教育综合平台、班级微信群等线上平台和渠道,辅助线下教学。鉴于部分视频思政素材,时长相对较长,例如,纪录片《“时代楷模”——播种未来的追梦人钟扬》(40分钟),课堂播放会占用大量教学时间。教师以分享视频链接或者微信群上传视频文件的形式发布线上学习任务,供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借鉴“五分钟林思考”课程思政新模式,将显性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针对案例素材当中蕴含的显性思政元素,本课程借鉴北京林业大学提出的“五分钟林思考”课程思政新模式,利用提前预留约5分钟的时间,将其巧妙融入到课前导入或课后总结环节当中。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法,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可以优先选择能够凸显思政主题的话题,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时产生深刻的体会与感悟。

7.多维度构建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为了突出课程育人目标的主体地位,本课程重构了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重点对课程思政专项评价体系进行了重新设计。主要做法是,整合多维度评价指标,采用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两种方式,从多视角综合评价思政育人成效。在课堂教学环节,正式评价主要通过座谈访谈、问卷调查、课后作业等手段分别对育人目标的达成度进行量化评价。例如,开课时,通过座谈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评测学生对生态文明理念的认知程度;讲授林农复合经营时,要求学生完成以“林下经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为题的课程论文。而非正式评价则着重以师生互动讨论、谈心谈话等方式对学生的理念认知、行业认同、专业归属、协作能力、道德修养等实施定性评价,激励为主,批评为辅。实践表明,通过非正式评价,传递教师的教育期待,育人成效显著。对于实践教学环节,除了实验报告和实习报告以外,要求学生总结在实验实操、专业实习、实地调研等实践过程中的感悟和收获,并撰写心得体会,教师基于学生提交的报告,评价实践教学环节的育人成效。

三、“森林培育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成效

1.人才培养成效显著,育人目标基本达成

自2018年开始,本课程已在林学和森林保护专业共20个班实施了思政教学实践,累计受益学生超过500人。为全面而科学地检验学生培养成效,着重选择2016级林学3班和2017级林学2班两个毕业班作为评测对象代表。

学生思想政治觉悟明显提高,志愿服务意识显著增强。以2016林学3班为例,学生思想政治觉悟显著提升,50%学生为中国共产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学生热心学校公益事业,学生组织参与率达到了96%,累计志愿时长超过3 000小时。2017级林学2班也显示出了较强的志愿服务意识,班内一半以上学生参与过志愿服务活动。

学生厚植知林爱林情怀,勇担强林兴林责任。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促使知林爱林的情怀深植学生内心,激发了学生从事林业行业的兴趣。教师在与两个班级学生的日常交流中,能明显感受到学生挚爱营山营林事业的真挚情感,行业认同感明显增强。深入调研时发现,两个班级学生多数选择本专业读研深造,选择林业领域企事业单位就业的同学比例也高于往年。

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稳步上升。通过实施高质量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基本达成了预期的育人目标。2016级林学3班学生学习成绩优异,获得奖学金人数占班级56%,2名学生获评2020届全国林科优秀毕业生。68%的同学参与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发表论文5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件。两个班级考研氛围浓厚,读研深造比例均超过50%。

学生深入践行生态文明理念,主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两个班级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实习、毕业实习、三下乡、科研项目调研等社会实践活动,多次深入基层和林区,锻炼实践技能,助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其中,2016级林学3班课程和毕业实习参与率为100%,三下乡等专业调研参与率为76%,并有2名学生毕业后赴新疆参与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2.教师发展成效

教师在思政育人的同时也在实现自我成长。教师的职业道德、师德师风都得到了锤炼,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意识逐渐加强,行业情怀和专业归属感不断增强,育人方式方法运用日益娴熟,育人技能和业务水平稳步提升。团队成员中,多人荣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师德标兵、优秀共产党员、十佳班主任、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等相关荣誉奖励。

3.课程建设成效

实践结果显示,融入思政教学以后,学生评教结果明显优于往年,可见学生对本课程的满意度有所提升。在前期课程思政建设成果的基础上,本课程依托教师团队所在党支部申请了华南农业大学2021百个专任教师党支部课程思政精品示范课建设项目,最终获批立项支持。目前本课程为学院精品课程,教学团队计划通过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持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以期将其打造成为省级一流课程。

4.示范效应

教学团队实践发现,本课程所采用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同样适用于其他相近专业课程。例如,任课教师在讲授《城市林业》课程时,仅需替换部分隐性思政元素,其他要素无需做大面积调整,即可参照本课程有效实施课程思政教学。这一成功实践证明,本课程开展思政教学改革的做法与经验对于林学类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示范推广性。

猜你喜欢

林学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林木病理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贵州大学林学专业为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如何构建高效的职业院校林学教学课堂
地方民族院校复合应用型林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