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对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
2022-03-17俞彩加福建省连城县第一中学
俞彩加 福建省连城县第一中学
地理学科覆盖面是很广泛的,涉及内容众多。地理学科教学目标就是学生通过学习地理知识,丰富自己的地理学识,并从中培养好的品质,养成好的行为,学会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就需要高中的地理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讲人文地理,还要讲自然地理,这里面包含很多要素,地理教学不再是简单地传授地理知识与方法,而是更加关注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当今,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学,需要贯彻核心素养教育,教师本身要拥有渊博的地理知识,能够结合地理素材,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能够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一、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只有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才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高中地理学习的过程中,因为学习内容的繁杂和抽象,教师对学生不能只是简单地进行知识的教学,更重要的还是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也是当前核心素养大背景下的要求,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对地理知识进行深层次的加工和理解,从而让学生在解决地理问题的时候有着一个清晰的思路。地理学科和其他学科是有区别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只有充分地帮助学生理解地理学科的价值,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正确学习观
为了避免学生消极应对和半途而废,老师需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保证学生能够坚持个人的理想信念,主动站在宏观发展的角度学习地理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地理学科的学习难度偏高,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学习能力是一个较大的挑战,老师需要以学生为中心,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让学生意识到地理学习的乐趣,从而以辩证的眼光看待自己与世界的价值。
(二)明确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地理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有一个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案设计,这样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会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生本教育观念对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展开,这样做的目的是将课堂交还给学生。只有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学生才会主动地进行思索和探讨,学生才会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这对于学生在学习地理的时候,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像教师在讲授“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在上课之前,罗列出一个系统的学习结构,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进行独立的思考。这样学生会跟着教师的思路逐步地理解和学习课本中的内容;另外,教师需要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和思考时间,这样学生才可以积极地和组员进行讨论。高中生有着自己的思想意识,所以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充分地挖掘学生的能力,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在新时代下提高自己的核心素养。
(三)引入现实生活案例,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核心素养中的重点,也是当前国家发展强调的内容。要实现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就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使国家未来的建设者能够具有良好的发展理念。在现实生活中,人地协调与不协调的案例比比皆是,教师可以在相应的单元教学过程中引入好的或者坏的案例,通过理论与现实的验证和对比,让学生意识到人地协调的重要性,并且使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得到发展。以“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为例,教师可以选择一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案例,从案例变化中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以教材中人类对土地和森林资源的破坏为例,教师引入一个变化的案例“公路”。一开始,许多学生认为高速公路对环境的破坏只停留在公路占据了土地资源,并没有想到公路与各类环境问题之间的联系。那么教师便可以搜集以下资料:野生动物穿越公路丧生的资料;公路施工图以及教师绘制的地面土壤结构破坏示意图;公路在晴天吸收热量进而使温度升高产生热岛效应的示意图。在教学中,教师将这些资料展示给学生,然后对学生提问:这些分别预示着哪些环境问题呢?而且,这些都是我们在生活中能够注意到的,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尝试列举更多案例。在思考后,学生1:不仅仅是野外的公路,在城市的道路上,我曾见过好多马路上出现被压扁的老鼠、小鸟、小猫尸体,这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学生2:公路会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属于生活环境问题。随后,教师再向学生展示“野生动物通道”这一案例,以此让学生对人地协调有更深的认识。
(四)组织课堂思辩活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对学生而言,这一素养是较难发展的。因为要发展这一素养,学生就需要对所学过的地理知识有系统性、全面的认知与记忆。但对大部分学生而言,地理是一门需要大量记忆内容的学科。所以,要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完新的知识之后,可以组织开展课堂辩论活动,即引导学生们充分活跃彼此的大脑,以互补的思维能力对案例进行评价,然后对彼此的评价进行补充。在“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这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题目,然后让学生思考问题,并进行互助补充。比如,教师展示以下问题:(1)列举古代与现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工业生产活动,分析其原因。(2)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总是负面的吗?列举案例并分析。(3)影响人地关系演变有哪些主要因素?这三个问题都与教材内容相关,且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行回答。比如,对第(2)个问题,学生会进行不同方向的思考,并且会对彼此的思考内容进行不断地补充。例如,学生1: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不总是负面的,以游牧民族的生活来说,他们的游牧行为带动了不同地区间动植物的交流。学生2:但他们的游牧行为也促成了草原的荒漠化。学生3:你的这种说法是不严谨的,促成沙漠化的原因有很多,如我国陕西等地域的荒漠化,大家认为的主要原因是自然植被的破坏,但结合古今气候的变迁而言,降水量的变化也是促使地域荒漠化的原因之一,即我国北方的相关地区是在植被被人类砍伐和气候变化共同影响下,最终才变成如今荒漠化的状况。在交流之中,学生会不自觉地产生比较的心理,进而在教材、脑海中寻找更多方面能够支持自己论点或者更新自己的论点。如此,学生便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自己的综合思维能力。
(五)创设对比教学情景,培养学生区域认知力
高中地理中的区域包含多种含义,包括文化上的区域认知、地理上的区域认知,不同的含义可以在不同章节中有明显的体现。教师在地理课堂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对比教学情景,让学生了解文化、地貌等方面的差异对现实生活的影响,以此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以“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的教学为例,在这一节课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列举所知道的自然灾害类型,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思考,即结合所掌握的对国家地形、气候,世界地形、气候的认知,分析不同区域所生活的人所要防范的自然灾害类型,并且将分析内容拓展到自然灾害对不同区域人类生活、文化、习俗的影响。在教师提问之后,学生依据问题的先后顺序进行回答,而教师则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进行板书。首先,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对自然灾害进行快速整理,并将自然灾害进行国内存在(发生频率)和国外存在(发生频率)的形式进行划分。比如,火山喷发和龙卷风这两种自然灾害在国内出现频率较低。然后,学生开始结合具体的自然灾害进行分析。以地震为例,学生列举了两个熟知的地震带,第一是国内的四川,第二是日本。对于四川,学生认为地震这一灾害对该区域建筑影响最大,即在2008 年特大地震之后,四川地区的建筑要求更加侧重抗震。此外,还有学生结合网络调查,认为地震的存在还促使了部分四川居民外迁至其他省份。在分析自然灾害对四川的影响时,部分学生请教师在网络上搜集日本与地震有关的消息,如建筑风格、文化等,以此进行对比。通过彼此补充、请教师引入日本资料,学生能够对区域认知、区域对比、区域差异有较强的认知。
(六)设计多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
对大部分学生、家长甚至教师而言,提升学生的地理应试能力是重中之重,而实践力与学生的笔试成绩关联较远。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教师就应当考虑到学生升学这一现实情况,将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分配在校园与家庭两个方面。在校园方面,教师可以尽可能结合理论知识开展实践活动;在家庭方面,教师可以指引家长结合日常的活动辅助学生进行自主实践。如此,教师可以得到学生与家长的支持,有效开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活动。知识学习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帮助人们解决问题,这样才可以达到学习的最终目的。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生活时事,让他们认识到学习地理的意义,去体会地理知识的魅力。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去体会地理的优势,这样他们会感觉地理知识的运用离他们并不是很遥远,才可以在今后的发展中不断地提升自己。例如教师在讲解到“常见地貌类型”时,可以让学生去思考自己身边的地貌类型有几种?他们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地貌图片和视频。这些地貌的美可以刺激他们的大脑思维,让他们主动地去分析不同类型地貌之间的异同;而且视觉上的冲击,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利用学生的理解能力,鼓励他们多去自主学习,多在实际生活中去运用自己学习到的地理知识。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学习思维,也是对他们核心素养的一种提高。再如,地理教师在进行“城市空间结构”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利用周六、周日的时间,针对自己所在城市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同时,学生也可以对自己喜欢的城市进行人口密度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更有效地让学生完成任务。教师在整个过程要发挥指导的作用,给学生的调查结果给予正确的评判,针对一些优点进行表扬以及展示,针对一些缺点进行纠正以及重新调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学会这种调查方法。通过这种学习方法,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有一定的提升。
(七)指引开展家庭活动,培养自主实践能力
相较于校园活动,家庭地理实践活动更具自由性,教师可以结合节假日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实践活动,以此发展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以国庆假期为例,教师可以基于学生可能的行为布置多个实践方向。一是出行实践课题,即在家庭确定好出行目的地之后,结合自身的家庭经济情况、GPS 系统,设计到达目的地的行动方式以及路线。二是实地观察课题,即如果学生返回农村老家,则寻找时间与地点进行实地考察,记录山地不同区域植被的种类、数量,然后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将观察结果整理成报告。此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观察天文、岩石等方向的课题,以便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家庭情况选择合适的实践类型。这些实践课题与学生的假期选择十分契合,既不会为学生带去太大的麻烦,又能够让学生在家庭成员面前塑造爱学习、能实践的良好形象,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动力以及得到家长的关注与支持。在教师所发资料的辅助与指引下,学生基本能够完成自己选择的实践课题,并且在实践中得到地理实践能力的提升。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提升,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师只有不断地创新教学模式,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全面地发展和进步。总之,当今高中地理教学目标很明确,通过学习地理,掌握地理知识,并将核心素养融入其中,不仅为地理学科教学指明方向,还带来了挑战。学生用所学地理知识与生活中一些自然现象相结合,解决自然现象,养成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正确观念,提升学生走入社会必备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