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河北省乡村旅游人才培养
2022-03-17刘立红崔泓洁
刘立红崔泓洁
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三农”工作重心转向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旅游有助于将农村、农业、农民串联起来,成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人才培养,切实提升从业人员专业素养,才能进一步发挥乡村文化旅游的资源优势。2021 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对职业院校委以乡村人才培养的重任[1]。河北省在全国范围内较早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相关工作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本研究结合乡村旅游业转型升级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的20 条职业教育改革思路,探讨在乡村人才振兴战略指导下,职业教育对接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水平的思路措施,以期解决乡村旅游普遍存在的人才瓶颈问题,乡村旅游向高质量、高层次发展。
一、河北省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及人才培养问题
(一)河北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河北省乡村旅游的发轫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发展较为缓慢。党的十八大以后,河北省委省政府确立了加快发展旅游业富民强省战略,加大了旅游的开发投入,乡村旅游业得以快速发展。现有井陉县于家石头村、保定市易县狼牙山遗址等,通过高速引线和国省干道连通太行山区各县(市、区)特色小镇、康养度假、文化创意景点,打造环首都、太行山、张承坝上、燕山、大运河、冀中南“六大乡村旅游片区”,形成“京畿福地乐享河北”旅游品牌。以整合资源、区域联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新业态引领、产业化发展为主线,以首创旅发大会作为河北省全域旅游发展的突破口,形成了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的多业态、多元化发展新格局。河北省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乡镇400多个,涉及村落2 000余个,达到国家级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标准的企业70余家,乡村旅游示范县(市)14个,示范点20多个,最美乡村和美丽田园共17个,累计带动793个贫困村20余万贫困人口脱贫。
从近几年的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报告中有关乡村旅游发展和人才支撑等方面的数据可以看出,河北省乡村旅游到访量呈上升状态,乡村旅游需求在逐年扩大。截至2019年底,游客从2016年的7 000万人次增长到亿人次,占全省接待游客总量的25.6%[2],省内乡村旅游的吸引力逐年增大。但是,游客数量的上升并未实现消费的同比增长,乡村旅游仍处于较低层次的吃、住、观光游览等,还未探及更大规模的多元化、高品质的购物娱乐活动,省内乡村旅游供给单位数量的上升并没有带动相关从业者数量上升,2019年反而有所下降,客观上说明河北省乡村旅游业吸引和扩大就业能力不足,专业从业人员缺乏是制约地区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的共性问题。
(二)河北省乡村旅游人才培养
当下,河北省乡村旅游业融资渠道相对单一,旅游开发同质化现象在一定程度存在,管理规范营销技术和手段相对落后,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管理规范化水平亟待提高等。管理问题大都与人的问题有关。乡村带头人对乡村旅游的认识和理解不够深入,知识结构不完备,从业经验不足,在把握市场变化、面对突发问题时进行有效指导和管理,及引领当地村民成长为专业人才等层面存在不足。
河北乡村旅游业创新发展“人才瓶颈”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乡村旅游人才学历偏低。河北省乡村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相对较少,且年轻人占比较多,缺乏足够的工作经验,大多不具备专业技术职称,旅游行业的专业素养不高。二是本土人才较为缺乏。本地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对当地的风景名胜和人文习俗了解比较多,但大多没有接受过专业知识技能培训,思想比较保守,专业管理能力难以达到旅游管理标准。三是新业态技能人才不足。随着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业态融合趋势明显,休闲游、亲子游、特色游、高端民宿等日益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在营销手段上,农村电子商务、微信朋友圈、在线直播、抖音短视频营销等形式越来越活跃,因此,掌握新媒体、电子商务营销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跨界、复合型人才为社会急需。四是管理型人才较缺乏。目前河北省旅游从业人员大多数由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来,受教育程度低,多数集中在旅行社、酒店等相关岗位,发展旅游所需的具备现代管理理念的经营型、技能带动型、社会服务型专业人员数量少,对当地乡村旅游优势进行充分开发受到一定影响。
究其原因,一是人才培养目标与乡村旅游业发展需求不一致。职业院校在进行专业和课程设置时,应着重于乡村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全面深入的调研分析,尤其要重视专业设置、教学资源与教学方式的调整与改革,让培养的人才适应乡村旅游产业需求。二是“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当前职业院校大多数专业教师相关理论知识丰富,实战经验不足,通过创业指导师培训认证的教师数量少。三是乡村旅游类创新创业实践开展不够。需着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以成果输出为导向,助力地方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四是乡村旅游终身培训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从业人员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及时更新,为游客提供个性化、特色化和多样化的服务,乡村旅游才有可能持续发展。
二、人才培养要精准对接现代化乡村旅游业发展需求
受市场需求变化和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我国乡村旅游业正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与挑战。一是传统的农家乐、民宿、种植采摘等经营内容、服务品质与人们的旅游需求有一定差距,乡村度假、农业主题公园、康养旅游、研学旅游等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内其他现代服务业相融合的新型业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睐。二是共享经济、互联网众筹、在线直播等形式,掀起了以互联网为依托的营销革命,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对乡村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挑战。三是“绿色经济”、生态旅游让乡村旅游回归价值层面。这些新趋势、新变化都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复合型管理人才、创新创业型人才及信息化技能人才成为乡村旅游行业的急需。
(一)复合型人才培养
随着人们休闲方式的转变,“旅游+红色文化”“旅游+绿色生态”“旅游+教育科技”等乡村旅游新兴业态的不断涌现,已经成为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途径。发挥旅游资源优势,需要具备跨界融合能力,具备现代管理理念,懂得营销的策略,了解旅游消费的需求特征和变化趋向,对旅游消费市场发展趋势有准确判断的人才。培养适应乡村旅游“业态融合”发展趋势, 兼具现代管理思想和旅游业经营技能的高素质乡村旅游管理人才,是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挑战。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
业态单一化、产品同质化、供应链短、价值链低等问题是当前制约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短板[3],要想突破瓶颈,推动乡村旅游向更高层级转型、向更长产业链延伸,就要进一步创新认知思维和经营模式,提出新思路、新模式、新举措,以创新创业驱动发展。而当前对接乡村旅游振兴的创业项目大多缺乏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职业院校应积极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开展乡村旅游线路设计、文创产品设计、品牌营销模拟实训等活动,切实提升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满足乡村旅游提质升级的需求。
(三)信息化人才培养
大数据、物联网、5G 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促进了乡村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旅游企业经营方式由门市经营变为“线下+线上”方式,业务类型和经营方式也更加丰富。尤其是乡村旅游,通过线上订购的方式实现旅游产品配送,无论是淘宝营销、微博营销、微信营销,还是短视频营销、直播营销等,都需要信息化素质较高的专业人才。培养掌握新媒体、电子商务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跨界、复合型人才成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4]。
三、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策略与实施路径
基于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职业教育要落实相关政策,抓住乡村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历史性机遇,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快乡村旅游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和实用人才的培养,对接乡村旅游提质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乡村旅游人才所需复合型跨界能力
1.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适应乡村旅游业转型发展的新需要,积极调整职业院校旅游专业设置方向及结构,增设急需专业。如开设乡村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满足乡村旅游发展对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开设乡村旅游电子商务专业,满足乡村旅游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并将之打造成乡村旅游特色品牌专业,形成产业优势,办出品牌特色,提高职业教育对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匹配度和贡献度。
2.深化专业课程改革
在保留专业主干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互联网、金融、投资、管理等相关专业基础课程,开阔学生视野,优化知识结构。校本课程的设置要充分考虑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趋势,如乡土课程模块可增设地方建筑、风土人情、名人名物等相关课程,让学生系统掌握乡村旅游规划和导游服务专业知识;技术技能课程模块可增设旅游信息化技术、旅游门户网站建设、数据库技术、营销系统管理技术等相关课程,满足网络时代旅游行业对人才旅游数据分析能力的新需求,使旅游专业的学生成为跨领域复合型旅游人才,满足“旅游+”业态发展对复合型管理人才的需求。
3.强化课程思政建设
围绕“旅游经济学”“服务运营管理”“酒店管理”等与旅游产业发展实践相关的课程,讲授我国历史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让学生深入了解当前乡村旅游业在整个国民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强化课程思政教育,激发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通过实地调研、情景教学、小组讨论等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帮助学生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环保意识,提升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加大创新创业活动开展力度,培养乡村旅游人才产业开拓能力
1.加强“双创”导师团队建设
打造一支专业素质优良、创新创业经验丰富的导师队伍,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至关重要。一方面要通过培训交流、项目实践等方式,从旅游管理专业中培养能够承担创新创业教育的优秀师资,打造一支具备“双创”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另一方面要积极聘请优秀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就业指导师等作为兼职创业教育指导教师,构建由校内专职导师、校外兼职企业家导师组成的多元导师团队,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共同推进乡村旅游“双创”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
2.搭建“产学研”合作创新创业平台
开放、协作、共享的创新创业平台能够为企业和学校打造良好的创新创业项目孵化环境。要加强与地方文旅龙头企业的沟通与合作,为学生提供进行乡村旅游创业的机会。学生在平台上可以获得创业实践服务和运作资金的支持,在创业项目导师和专家的指导下促成创新成果的转化。完善的“产学研”创新创业平台,能够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责任意识,通过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的研发,推动乡村旅游经济蓬勃发展。
3.构建“递进式”创新创业教学体系
首先是“基础认知”环节,设置创新创业基础、涉农等相关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帮助他们掌握涉农相关政策法规,为今后创新创业打下坚实基础;其次是“项目演练”环节,利用校内“青创空间”进行“互联网+旅游”双创项目演练,帮助学生熟悉创业流程,掌握相关网络技能;再次是“大赛实战”环节,鼓励学生参加教育行政部门和行业协会主办的农村旅游创新创业项目大赛,由“双创”导师团队对大赛项目进行指导,在充分调研、科学实践的基础上撰写完整的创业计划书;最后是“落地实施”环节,在“大赛实战”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创业项目推介、投资路演、资金筹措等,真正推动项目落地,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积极晒点子、飙创意,激发出潜在的创造力和创新力。
(三)构建多元立体职业培训体系,培养乡村旅游人才可持续发展能力
1.与旅游企业联合建立稳定的培训基地
以行业标准为依据,围绕乡村旅游产业相关服务环节,针对乡村旅游人才高层次旅游管理人员、中级技能型人才、基础旅游服务技能人才,根据不同群体所需知识结构与岗位职责,定制开发培训课程体系,建立相关培训基地,确保不同层次的旅游从业人员在接受培训后,能够在适当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
2.定期开展校村订单式联合培训
以行政村为单位,依托当地重点旅游项目对当地村民和返乡农民工进行联合培训,共同进行产品开发、营销等工作,促进乡村旅游从“一家一户”单一的零散农家乐经营方式,走向“一村一片”合作制经营运行,发挥旅游产业集聚的优势。组织更多具有初、高中学历的可就业村民参与乡村旅游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让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不断接触到旅游行业前沿信息,促进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3.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
“线上+线下”的方式能够打破时空限制,引导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提高职业培训的效率。学员可在线上自学基本知识和工作原理,有针对性地参加线下学习,掌握工作技能,以提高学习效率。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网络课程资源库,实现城乡优质课程资源共享,从而形成旅游职业培训的常态化。
人才对乡村旅游的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充分利用职业院校的智慧资源,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模式,不断优化人才结构,是实现乡村人才振兴和乡村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