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学院建设现状、内涵与意义分析
2022-03-17刘丹
刘 丹
建设产业学院是深化产教融合、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为推进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国家和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举措,支持职业院校联合多元办学主体,打造校企合作育人平台。高职院校先后探索实践了包括“订单班”“大师工作室”“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二级学院”等在内的多种办学平台。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深化‘引企入教’改革。鼓励企业依托或联合职业学校、高等学校设立产业学院和企业工作室、实验室、创新基地、实践基地。”[1]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提出:“提升校企合作水平。吸引企业联合建设产业学院和企业工作室、实验室、创新基地、实践基地。”[2]2020年,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提出:“在特色鲜明、与产业紧密联系的高校建设若干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现代产业学院”,并对产业学院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建设原则和建设任务等给出了详细的指导[3]。
在国家和政府的大力号召下,职业院校积极尝试建设产业学院,创新办学模式,激发办学活力,但在实践过程中,院校、企业及其他办学主体面临诸多挑战。
一、产业学院现状分析
(一)理论研究现状
基于中国知网的资料分析,有关产业学院的理论研究开始于2007年前后,文献[4]提出“营造大型企业集团产业学院功能是高职学院一种事关大局、意在长远的战略定位,它有利于学院以服务产业为基点,以互动和双赢为机制,推动校企双方全面、持续、深度地开展产学研合作,形成核心竞争力和办学特色”。从2007年到2017年,发表在核心期刊的相关论文共有17篇,从2018年开始,相关研究迅速增多,截至收稿日,2021年发表的核心期刊论文有50余篇。从研究内容来看,有关产业学院的理论探索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
第一,有关产业学院的宏观研究。主要针对产业学院的组织框架、治理结构、运行机制等进行研究。文献[5]针对职业院校产业学院的运行逻辑、现实掣肘与发展路径进行了研究;文献[6]针对高职产业学院建构的理念、模式与路径等进行了组织战略分析。
第二,有关产业学院的微观研究。以某一个院校的办学探索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针对该产业学院的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师资培养、人才培养、教材开发、组织架构等进行分析。文献[7]以台州职业技术学院中德学院为例,对产业学院视域下专业建设范式进行了分析;文献[8]以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面向产业集群的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机制进行了分析。
第三,有关产业学院的内核研究。主要针对产业学院的内涵、特征等进行研究。比如文献[9]针对职业教育产业学院的基本内涵及界定要求进行了探究;文献[10]对产业学院的内涵、属性与地位进行了分析。
笔者认为,近10年有关产业学院的理论研究总体上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研究内容也在不断扩展与深化,但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仍有增长空间。
(二)实践探索现状
1.国外相关探索
英国、德国等开始探索产业学院的时间相对较早,有些模式日臻成熟。20世纪70年代,政府为了应对高新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知识向技术的成果转化探索产业学院办学模式。在这个办学平台下,学校、政府、产业三方联动,产业链、教育链、创新链不断融合,人才培养方式实现创新与突破。目前较有代表性的有三种模式。
第一,英国产业大学模式。1996 年,英国民间研究机构发表《产业大学: 创建全国学习网》报告书,
1998年,英国教育与就业部发布《英国的产业大学——使人人都参与终身学习》计划,开始建设产业大学[11]。英国政府部门和私营企业合作,通过互联网向社会提供学习产品和教育服务,这种类似现代社会网络学习平台的开放式远程教育组织,被称为“产业大学”[12]。英国的产业大学实际上等同于学习者和学习产品之间的一种中介机构,与现在所谈的“产业学院”有本质区别,但其办学模式为后来产业学院的实践探索奠定了一定基础。
第二,德国“双元制”模式。1974年,德国巴符州双元制大学建立,标志着“双元制”培养模式正式进入高等教育领域。所谓“双元”,其中“一元”为行业企业,“一元”为学校,双方紧密合作,共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行业协会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以及考核方式,学校和企业进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操练。学生同时具备企业学徒和学校学生的“双身份”[13]。“双元制”为许多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借鉴,产业学院也不例外。
第三,韩国开放式大学模式。韩国的产业大学,也叫开放大学、实业系大学,主要通过远程教育完成基础和理论性教学,再以企业工作现场为学习场地锻炼实操技能,是没有固定校园的开放式教学模式。1983年,韩国将开放大学更名为产业大学,接受企业委托,为继续接受知识学习或技术研习人员提供高等教育机会[14]。
第四,日本企业大学模式。“企业大学”即企业办学校,这里所说的学校不局限于规范化有组织的学校,也包括企业的培训部或者虚拟的企业培训学院。这种办学模式的优势是针对性强,能够有效提供企业急需的专业化技能人才,稳定高水平技工的供给[13]。
部分发达国家相关探索经验为我国产业学院的实践探索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但这些办学模式只是代表某一个或几个产业学院。我们要结合区域经济和院校发展实际,探索如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或区域特色的产业学院。
2.我国产业学院探索现状
关于我国产业学院的最早探索,文献[13]认为是2006年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与浙江物产集团共同创建的物流产业学院和汽车售后服务连锁产业学院;而文献文献[15]则将2012年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基于专业镇①的经济优势,与当地实力企业合作成立的沙溪服装学院、古镇灯饰学院、南区电梯学院和小榄工商学院4个二级学院视为我国最早的产业学院[16]。研究表明,产业学院的实践探索在我国已经走过了一段时间,取得了一些经验,但仍面临一定挑战。
第一,参与实践探索的院校不断增多。近几年,进行产业学院实践探索的高职院校越来越多。江西省2021年筹备建立了17个产业学院,其中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已建成6个二级产业学院,成为江西省拥有产业学院最多的高职院校[17];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在2021年共建智能制造、智能控制、汽车、人工智能、智慧物流、智慧建筑、乡村振兴、文化与旅游、创新创业等9个特色产业学院[18];福建省计划“十四五”期间,分批建设30个左右的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力争获批建设一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打造一批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福建模式”[19]。总体来看,产业学院的实践探索正在如火如荼进行。
第二,院校主体由高职院校向高职、应用型本科并举转变。2015年之前,高职院校是产教融合的主要实施者与参与者。2015 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共同发布文件提出要“引导高校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把办学思路转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全面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20],自此,应用型本科院校也成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的主要参与主体。2020年,《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明确提出由应用型本科院校与政府、企业合作共建现代产业学院,产业学院的实践探索由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共同参与[3]。
第三,产业学院实践探索类型多样。产业学院由学校、政府、企业、行业等多元办学主体共同参与建立,办学类型呈现多样化趋势。文献[21]总结产业学院的类型有校企共建模式、校地共建模式、校行企共建模式等,把产业学院的建设类型分为政产学研多方合作型、校企合作型、政企合作型、校会(行业)合作型等四种。
第四,产业学院实践探索仍面临一定挑战。在有关产业学院的研究论文中,有将近三分之一对实践探索中遇到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进行了分析,提出现阶段我国产业学院的实践还有待进一步深化,仍面临着诸多挑战。这些挑战主要涉及法律地位、行政属性、治理结构、运行模式、管理机制、校企融合等方面。
在实践探索中,一方面要肯定取得的成绩,如参与院校增多,多元主体办学热情高涨,产业学院类型丰富等;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存在的问题,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突破困境,提升办学成效。
二、产业学院内涵界定
尽管目前有关产业学院的研究不断增多和细化,但从现有研究结果来看,产业学院的内涵界定仍不够清晰,这一点从相关文献中关于产业学院尚未统一名称可见一斑,文献[10]称“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文献[12]称“混合所有制二级产业学院”,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产业学院的内涵仍有待厘清。
文献[22]认为:“产业学院是国有资本与其他所有制资本共同合作建立,服务产业及其集群发展,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开展市场化治理的高职院校二级学院办理主体。”文献[12]认为:“产业学院是由不同所有制属性资本混合注入的实行市场化独立运作的高职二级学院,其具有服务明确产业的综合性功能和混合所有制属性。”文献[23]提出:“产业学院是政、校、行、企协作多方参与、共同育人、协同建设的一种大学创新组织形式,是面向产业集群探索建设由校内外多方参与的产业化学院。”文献[6]认为:“高职产业学院是由高职院校与企业、政府等双方或多方联合投资组建的资源共用、价值共创、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职业教育办学机构。”
从研究人员对产业学院内涵的不同描述中可以看出,界定其内涵要明确产业学院办学主体、地位属性、办学目的等要素。
第一,办学主体。 从目前产业学院的实践探索来看,相关办学主体包括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政府相关部门及领军企业等,有些院校在实践中还吸纳了行业协会和职业教育集团等参与办学。
第二,地位属性。 产业学院是否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目前相关文件还没有明确规定,学界也没有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产业学院在法人属性、法律地位等方面仍有问题需进一步厘清。现阶段,大部分产业学院的实践探索仍然是以二级学院的属性和地位运行管理。
第三,办学目的。与以往产教融合的合作办学模式相比,产业学院的特殊之处就在于“产业”。成立产业学院,主要目的在于有效融合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服务链等,实现人才培养和技术成果转化的创新与发展,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因此产业学院的合作方往往并不局限于一家或两家企业,而是对接区域优势产业集群。
产业学院是提升校企合作水平,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平台之一。一般是由高职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相关政府部门、领军企业、行业协会及职业教育集团等多元办学主体共同参与建设、管理的二级办学实体。产业学院对接区域产业集群优势,融合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服务链,旨在革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提高技能人才培养水平,实现技术技能开发与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三、产业学院建设意义
产业学院是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是高职院校突破现实办学困境,创新办学模式的重要途径。结合职业教育实际,深入探索产业学院的创建路径,对于推动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社会服务水平有重要意义。
1.有利于高效整合办学资源
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仅靠职业院校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产业学院的出现,为整合不同办学资源提供了新思路。产业学院是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建立的,要与行业、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不同办学主体协同治理,充分整合、利用优质资源为产业学院的发展服务。
第一,建设产业学院可以充分整合物质资源。产业学院是由职业院校、政府机构、行业协会、企业等不同办学主体合作成立的,可以融合国有资本、集体资本、私有资本、境外资本等不同资本形式,充分整合资金、场地、设备、技术等不同资源,为产业学院的成立和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二,建设产业学院可以有效整合知识资源。在创建过程中,不同办学主体投入物质资源,也投入智力资源。职业院校为行业、企业提供人才培养、技术咨询等服务;企业师傅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产业学院的建设可以高效整合这些智力资源,实现共享共赢。
第三,建设产业学院可以充分发挥不同办学主体的制度优势。政府部门为产业学院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制度支持;职业院校的行政管理统一、规范;企业的管理制度简化、高效。产业学院是不同办学主体合作的产物,其管理机制的形成会整合多种制度资源,最终形成适合产业学院运行的管理机制。
2.有利于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办学模式的创新,都致力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产业学院也是如此。产业学院借助产教融合优势,有利于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实践能力以理论知识为根基,学生充分利用在校时间夯实理论基础。但现阶段,部分院校、部分专业教材、教学内容、教师知识储备等都有待创新与优化。产业学院本身就是依托区域优秀产业集群、联合领军企业共同创建的,对于行业、产业、经济形势的“触角”较为灵敏,能够根据产业发展形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保证学生所学即所用,可以有效避免课本知识与社会现实的脱节问题。
第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技术技能水平是衡量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职业院校的课程体系一般包括理论学习和实习实训两部分,实践课程占比较重。部分学校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场地、设备等条件有限,部分实践课程的授课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企业生产工作经验不足,或者技术技能水平不能适应现阶段的产业发展态势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产业学院的建设就很有必要。一方面,合作企业可以为院校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场地和设备,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进行浸入式实践学习,吸纳优秀人员进入工作组,参与真实项目;另一方面,可以直接派驻企业师傅进入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教授实践课程,或者建立大师工作室,进行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模式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借由产业学院这一平台,学生有机会直接进入企业进行实习锻炼,企业的真实环境能够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产生积极的作用。企业中的能工巧匠担任学生的师傅,也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到示范榜样的作用,引导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学习工匠精神,提高综合素质。
3.有利于深入推动区域产业发展
产业学院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区域产业的支撑,更重要的是,产业学院能够更好地满足产业的发展对人才供给的需求。
第一,产业学院为区域产业发展输送人才。产业发展需要人力资源的支持,产业学院培养的学生,是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储备力量。与其他办学模式相比,企业会参与招生、教学、考评、就业指导等人才培养环节,而有些专业本身就是针对某一种产业定向培养人才,因此,产业学院的学生专业针对性、对口性更强,能更好地适应企业和产业的发展。
第二,产业学院对区域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产业学院具有服务社会的特征,产业学院办学主体的多元化、产业技术的先进性以及产业链与教育链的融合性等,使其服务功能更加突出。面向产业链需求,借助产业链资源,服务培养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服务技术创新,依托校企合作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推动产业进步与创新。
注释:
①2006年广东省启动专业镇技术创新示范工程,所谓“专业镇”,是指在镇域区域内主导产业与配套产业协调发展,形成具有国内外产业竞争优势的区域,是中国乡村经济进入制造业国际商品链的一个重要组织方式[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