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申府与张岱年研究》专栏特约主持人按语
2022-03-17杜运辉
在“五四”以后中国人民争取民族复兴和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在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错综互动的思想背景下,张申府、张岱年两位先生在哲学理论、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观等领域矢志不渝地艰辛探索,其崇高人格和学术思想皆洋溢着综合创新之精神。
本刊2021年第6 期刊发同济大学朱义禄先生1983年5月在安徽大学哲学系听张岱年先生讲授《中国哲学中的本体观念》(发表于《安徽大学学报》1983年8月5日第3 期)的部分手稿,本期继续刊发《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发表于《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85年1月20日第1 期)的部分手稿,其中特别指出把荀子天人观解读为“天人相分”之误,强调《易传》天人谐调说是“中国文化的特点”,并分疏宋明理学“天人合一”命题的四种含义及其评价,这些见解对准确理解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历史演变与丰富内涵具有重要启示。张岱年先生从20 世纪30年代即探讨“天人合一”问题,认为古代“天人合一”是在肯定天人区别的基础上再肯定天人之统一,是更高一级的辩证思维方式,而非主客不分、泯灭主体的原始合一。准确把握中国古典哲学范畴、命题的本来含义与基本精神,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与中国古典哲学比较融通,并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古典哲学当代转化的基本前提。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要特别注重张岱年、冯契等前辈学者的艰辛探索和积极成果。
徐仪明先生1982-1986年在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州学刊》编辑部工作期间多次与张岱年先生交往,向张先生约稿、整理张先生的讲座录音等,对张先生“《嵇康集》十卷中只有一个‘气’字”的学术造诣和“平易近人”的崇高修养有深切体会,特惠赐本刊珍贵文稿。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大纲》中提出中国哲学于现实生活之中体现真理,“自近代西洋哲学传入后,学者多忽视身心修养。但希望中国哲学之知行一贯的精神,仍能继续保持不失”,这在今天尤具特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