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具体化表述”提升作文语言表现力
——以2021年新高考I卷作文题为例
2022-03-17杨宇燕
杨宇燕
高考作文发展等级将“有文采”,分解为四个方面的要求: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其中“文句有表现力”是“有文采”的重要标准之一。而现实是,高中生的作文,尤其是高考作文,大部分存在着“文句表现力”欠缺,导致档次低下,难得高分。拥有“文句的表现力”,是作文获得高分的重要加持力。
马正平在《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中提出,文章的表达功能应该包括“句子的基本语义”和“句子功能语义”两种写作意识。“句子的基本语义”关注的是语言的内容。而“句子功能语义”则通过“语境性”“他明性”“展开性”“修辞性、美化性”体现出来。[1]即要让文章“有文采”,应该关注的是句子的功能语义。而对于大部分语言功底一般的学生而言,对文句进行具体化表述,就是关注句子功能语义的一种方式,可以让文章的表达具有更强的操作性。
本文所谓的“具体化”,就是对句子简单框架充分展开细化,使句子的基本意思更加清楚、明白,同时也让文句的表达更有表现力。语言表达具体化,既可以解决语句的基本语义,也能强化语句的“功能语义”。本文以2021年新高考I卷的作文题为例,通过对语言表达具体化的探索,试图以此增强作文的意蕴,从而提升作文的文采。
[2021年新高考I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上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本作文题在立意上需紧紧围绕“强”与“弱”的词义组合,阐释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而在对强与弱的关系进行阐释的过程中,应该如何表达才能使文章的语言具有表现力呢?
一、分析构成性内容,让内涵明晰化
在写作行文的过程中,对抽象事物进行阐释时,需对这个抽象事物的构成内容进行分析表达,从而使这个抽象事物充分展开并细化,同时还可以让句子的基本意思更加清楚、明白。当然,对一个句子的抽象概念的理解,也可以有多种选择。如在2021年的高考I卷的作文中,在论及体育可以让强弱转变的观点时,可以表述为“‘弱者’不一定弱,勤加锻炼,能拥有变强的能力。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就指出体育之效在于‘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通过体育锻炼,大家可以拥有健康的身体、健全的人格,更拥有坚强的意志。”在对文中的观点进行展开表达时,可以将“变强的能力”作为抽象概念,从而在句子展开的过程中对“变强的能力”的内涵进行具体化阐释,文句先是引用材料中对体育让人变强的实际表现,来印证观点;接着用体育锻炼可以对身体、人格和意志“变强的能力”进行解释。通过这段阐释,我们对体育能让人“变强的能力”的意蕴理解就更加具体了。
再如“强者不必自喜,应保持着一颗谦逊之心。拥有非凡的体力或智力,或者是获得了成功,又或者是处在较高的地位的人,都可以被称为强者,但是都不应沾沾自喜,恃强凌弱,而是要时刻保持审慎,永葆一颗谦逊之心,从而可以让自己走得更远。”在上面这个观点句中,可以将“强者”作为抽象概念,然后在后文对它进行阐释,可以分析“强者”的类型,让读者具体感受哪一类人需要“保持一颗谦逊之心”,而这种内涵化的解释可以让读者更加有代入感,从而让文句有很强的表现力。
二、典型性事物替代,让说理形象化
典型事物就是指具体的形象,包括人象、物象、事象,也就是平时积累素材中所指的自然和人事。用典型事物替代说理,不仅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也可以提升语言的表达力。当然,在用典型事物进行替代道理论证时,可以用列举事物的形式,也可以进行事物加分析的形式。如在2021年的高考I卷的作文中,在论证体育精神让个体有变强的可能的观点时,可以表述为“体育精神中折射出来的坚韧与温暖的光,也让生命的个体都有变强的可能。断臂男孩刘伟登上维也纳音乐舞台,聋哑女孩演绎‘千手观音’,残奥会运动健儿为国争光,史铁生用笔描绘人生,这种内心的坚韧和温暖,让我们的人生充满更多可能的动力,成为激励我们不断向上的力量。”文段用“断臂男孩刘伟”“聋哑女孩”“残奥会运动健儿”“史铁生”这些具体的人物素材来阐述“弱者也有变强的可能”的观点,具体的人物素材既可以通过典型事物替代的写法,让观点有更加具体的说服力,不仅在形式上具有对称的美感,也为内容上的充实带来了论证效力。
再如“强者滥用其强,则必会转为至弱。历史上,强秦用自己的武力征服了六国的人民,但它因为滥用、掠夺六国人民的财富,使财宝落得‘用之如泥沙’的下场,而秦国也因滥用、奢靡而变得至弱,最终落得个灭国的凄惨结局。”文段在对观点进行论证时,不是直接讲道理,而是选择用历史上的强秦这个具体的例子从强盛到衰败再到最终灭国的过程,来替代所讲的道理,使读者对观点的理解具体而清晰,赋予了很强的说服力。
三、运用修辞性措辞,让语言生动化
在句子的功能语义中,修辞具有美化性,可以使句子形象、鲜明、生动。而修辞性的措辞,也不是仅仅指我们通常所理解的修辞手法,还可以是“对句子中所用的字词的生动性、形象性、明白性、渲染性的考虑和选择”。因此在对文句进行展开时,需要对句子所用手法或者是所用的字词进行选择。如“体育运动像极了浓缩的人生,高潮与低谷、顺境与挫折,短时间内让人可以体验一遍人生况味,赢了开心笑,输了痛快哭,跌倒了站起来继续前行。”以上文句将体育运动的感受展现选择了与“人生”进行类比,“高潮与低谷、顺境与挫折”以及“赢了开心笑,输了痛快哭,跌倒了站起来继续前行”都是体育运动与人生的契合点。“强”对应“赢”,“弱”对应“输”,“跌倒了站起来继续前行”就是强与弱的转变过程,这个类比将强弱的变化具体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有很强的代入感。
再如“倘若有坚定的精神意志,贫瘠的物质土壤也能盛开绚丽的强者之花。”这个文句用了一个比喻,将“弱”比喻为“贫瘠的物质土壤”,将“强”比喻为“绚丽的强者之花”,强与弱的思辨性通过一个具体的事物展现出来,道理与形象相得益彰,同时文句的语言也变得有趣、易懂。
再如“输和赢,强和弱比的不是第一步,而是最后一步。”这个句子,选择用“不是……而是”的并列关联词,来阐释两者的关系;同时用“第一步”和“最后一步”两个具体化的生活例子,来对强和弱进行思辨性的解释,字词的选用让句子充满哲思,耐人寻味,也让句子更具有表现力。
四、进行重复渲染赋形,让语义加强化
重复渲染赋形,按照马正平先生的说法,就是“在行文措辞的过程中,对基本语义中的某个句子成分、某个表达对象进行重复性、渲染性表达”。[2]这种措辞展开的方式与修辞学中的“排比”相似,都是对某个意思的强化表达,从而产生强烈的语义感觉。不同的是“排比”是句子层面上的构段性措辞,而“重复渲染赋形”除了指排比外,还可以是对短语、小句的铺陈,从而达到对某种表达形象、句子成分的基本语义渲染、强化、限制的修辞作用及艺术效果。如“或许,有些人并不聪明,有些人生而贫寒,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遍尝坎坷,但是十年如一日,并且灌注自己血泪的奋斗,也终将给他们提供由弱变强的机会。”这个句子要表达的基本语义是:有些人遍尝坎坷,但奋斗也终将给他们提供由弱变强的机会。在对这个复句进行学习时,在有些人后面加上“并不聪明”和“生而贫寒”,形象地解释了有些人具体指哪类人;“十年如一日”“并且灌注自己血泪”是对“奋斗”的修饰,起到渲染、重复的艺术效果,强调奋斗是需要坚持,并且需要竭尽自己所能的内涵,在表达效果上加强了语句的语义。
对于高考作文而言,语言的表现力是吸引阅卷老师的重要因素。而在对作文语言学生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具体化”的思维来建构高考作文语言展开模式,学生在作文中通过不断地实践,从而去实现提升作文语言的表现力,获得作文高分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