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抓对比 凸显形象
——《王戎不取道旁李》人物分析谈

2022-03-17

语文天地 2022年3期
关键词:王戎故事情节李子

李 茹

对比是文学创作的一种常见手法,通过对比,形象更加突出,给人的感受更加深刻。教师在实施文本教学时,应基于对比在文本创作中的广泛应用及其产生的表现效果,巧抓对比,在对比中引领学生深入文本,逐步地解读人物形象,让人物形象丰满起来,立体起来,从而使人物形象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自然生长。下面结合《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课为例,探究抓住对比分析人物形象的教学实践。

《王戎不取道旁李》是一篇文言小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王戎,但课文没有直接写王戎的表现,而是借助其他小孩子的表现间接地表现王戎,借以反衬王戎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美好品质。基于文本写作特点,抓住对比这一写作手法,是解读王戎人物形象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对比手法的解读,让儿童渐入文本佳境,使人物形象渐次走向立体、丰满。

一、扣住关键词句对比,感受人物形象

词句是文章最基本的组织,遣词造句是写作的基本功。基于词句在文章中的价值与地位,词句解读成为文本解读的一种常见做法。一篇文章中,词语与句子承载的表情达意的功能不同,一些词句是为了表达基础的信息,而一些词句被作者赋予特殊、重要的任务,这就是文本中的关键词句。教师应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句,让儿童进行比较,在关键词句对比中,让人物形象从文字中走出来,为学生所感知。

《王戎不取道旁李》是一篇文言文,言简意赅,全文篇幅不长,字数有限。然而,文章中作者安排了一些具有相对意义的词语,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抓住这些关键词语解读人物形象,有助于学生初步感知人物形象。文章中,当王戎和诸小儿看到道旁李树“多子折枝”时,各自的表现不同,我抓住这一比较点,引导学生将描写王戎和诸小儿表现的词语圈出来,试着进行比较,说出自己的发现。

学生很快找出诸小儿的表现,如“竞走”“取之”,王戎的表现是“不动”。结合找出的词语,我让学生进一步探究诸小儿“竞走”“取之”的心态。通过交流,诸小儿不假思索、急于采摘李子、一尝为快的形象逐步从词语中显现出来;王戎的表现是“不动”,我引导学生探究王戎不动的原因,原因分析从“看”字入手,所见的是“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进一步进行拆词解读,“道边”交代李子生长的环境,显示出李子易于发现,如果好吃,应为行人所采摘,不会出现“多子折枝”的现象。然而,文本所见却是“多子折枝”,原因何在?学生不难推测出是“李子不好吃”。在词语推敲过程中,诸小儿与王戎一动一静,人物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围绕故事情节对比,丰满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随着情节的发展不断趋向丰满,因此,教师应基于文本故事情节的发展,寻找合适的比较点,借助故事情节做足文章。在梳理故事情节、讲述故事情节和还原故事情节等活动中,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引领儿童从初步感知人物形象走向深度感知,对人物形象获得深刻的感受。在深度感悟的基础上建立人物形象解读,真正使文本人物形象对学生产生触动效果。

《王戎不取道旁李》在分析诸小儿和王戎一动一静的不同表现基础上,我根据文章故事情节的发展,设计了如下活动:文章中写道“人问之”,“人”是什么人?“之”又是指代谁?学生结合语境,很快弄清楚“人”是诸小儿中的一个,“之”是指代“王戎”。接着,我围绕一问一答展开比较:有人说王戎的问话被省略了,能不能根据王戎的“答”将之还原出来。问话大多围绕王戎为什么不采摘李子展开,如“王戎,你是不是不喜欢吃李子”“王戎,你为什么不和我们一起采摘李子”等。

结合学生的问话和王戎的回答,将教学的重点指向事件的因果关系,原因是“树在道边而多子”,结果是“此必苦李”。此时,将这一回答和前文“看”字的分析结合起来。通过情节比较,儿童在厘清事件因果关系基础上,深刻地感受到王戎的“与众不同”。王戎不同于其他儿童,贸然行动,而是仔细观察,在获得信息基础上,再积极地开动脑筋,剥离事件的表象,结合李子生长的环境,根据“道边”这一特殊的环境,判断出李子是苦的,感受到王戎的智慧与丰富的生活经验。

三、体悟对比写作手法,升华人物形象

语文学习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的过程,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授法”,借助文本为支架,不断探究语用之法,以实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价值。因此,教师应以文本为载体,结合文本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凭借感性体验,体悟文章独特的写法特点,通过“悟法”提高学生语用技能,并在体悟写法特点的基础上,实现人物形象的升华,从文本单个人物形象向一类人升级。

《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课,对比分析人物形象,让儿童对王戎这一人物形象获得深刻而全面的认识。总结人物形象环节,我预设一个问题:读完全文,你认为王戎是一个怎样的人?说说你判断的依据。学生纷纷参与进来,提出自己的见解,主要围绕“观察”“思考”“聪明”等角度进行总结。

结合文本内容环节,学生逐步感受到文本在塑造人物形象时的写法特点,主要包括直接描写和对比烘托。关于王戎的直接描写是一句应答,文章还借助写其他儿童的行动,将王戎与其他儿童进行比较,借助其他儿童反衬王戎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等优秀的品质。

在体悟对比写作手法在塑造人物形象基础上,我围绕文本表现的主题与对比写作手法开展拓展性学习活动:同学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王戎的人,他们勤于观察,能够积极地开动脑筋,大家能不能和我们一起分享你所知道的“王戎”。分享故事时,仔细想一想你所分享的这个人物的相关人和事,当时大家是怎样做、怎样说、怎样想的,他又是怎样一种表现,可以在对比中将你所要分享的这个人物形象地呈现出来。

拓展环节紧紧围绕“善观察、勤思考”主题,从文本向生活延展,让学生分享自己所知道、了解的生活中的“王戎”,让王戎从故事中的人物上升为“善观察、勤思考”的代名词,无形中强化学生对观察、思考的重要性认识,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分享环节又给学生创造语用的机会,聚焦“对比”这一语文要素,并向人物描写要素延展,在分享过程中学会运用对比,更好地表现自己所要分享的人物,较好地促进语言素养发展,强化学生对“对比”这一写法的认知,并在语言实践中学会运用对比,更好地呈现人物,让人物形象更加丰富、立体。

总之,对比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一种常见方法,抓住文本写作特色,能够使文本阅读教学水到渠成,让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不断走向深入。抓住对比分析人物形象只是一种文本解读思路,教师在实施文本解读时,应根据学情特点和文本特质,寻找一个合适的支点或切入点,引导学生打开文本解读之门,渐入文本佳境,感受文本人文情怀,实现语用技能的自然生长。

猜你喜欢

王戎故事情节李子
一次难忘的生日
秋天
“事实上的名士”王戎,“魏晋风流”的一个样本
吝啬的王戎
吝啬的王戎
李子有多少
王戎识李
奔跑吧!李子柒
新疆电影《真爱》对当代人价值观的影响
普希金的南方叙事诗中戏剧性故事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