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无声处见温情:《百合花》文本解析
2022-03-17张赟
张 赟
教材解析是文本教学的必经途径,当前阶段的高中语文教学,在进行教材解析时,一般是以教学参考书来进行层层解析,更多的是基于考试需求,但是该种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教师的作用,且在一定程度上局限学生的思维,长此以往,对于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以及自我探究能力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针对该种情况,教师需改变这种文本解析的思维与模式,把握文本整体特征,摸清学生教学需求,在学生认知与文本学习之间构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于无声处见温情,在学生更加清楚地把握文本架构的同时,实现其学科素养的有效培养。以下以人教版《百合花》文本解析为例,探索更加有效的文本解析方式。
一、落花无言,解析文本细节之美
大部分语文教材中总会体现出“无言之美”,通过解析,利于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想象力,感悟其中蕴含的艺术魅力,强化学生鉴赏水平。就《百合花》而言,其无言之美体现在文本的各种细节描写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细节描写进行分析,使学生有一个全面的认知,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比如《百合花》中的主要角色:通讯员、新媳妇,文本用了较大篇幅对两个角色进行了细节描写,虽似轻描淡写般的一笔一画,却将人物形象完美地展示了出来。文章中对通讯员的细节描写是:通讯员将树枝插在了枪筒上,其后还会出现一株野菊花,看似随意,并无过多描述枪本身所具备的战争功能,只是阐明通讯员作为一名战士,代表着保卫国家与人民,在阐明这一点之后,能够让学生大概了解到通讯员的舍己救人行为。且插在枪筒上的树枝,其主要是强调通讯员对于生活的热爱,亦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完美融合,展现出一个年轻而又富有朝气的通讯员形象,塑造出一个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
又如,后续通讯员回到团部之前,本来“走了几步”,但是“又想起了什么”,便“在自己的挎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的石头上,说:‘给你开饭 啦!’”,大部分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未注意到该处细节,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重复阅读,会让学生产生这般感觉:通讯员对“我”看似比较冷淡,但实际却非常关心,可能是因异性关系,因此在任何时候都会保持一定的距离,虽然如此,但是“顺手放在路边的石头上”,又能展示出通讯员的青涩俏皮,丰满了人物形象,此外还包括“嗳! 说也怪,他背后好像长了眼睛似的,倒自动在路边站下了”等都能看出通讯员对“我”的关心与照顾。
这一系列细节描写,在第一次阅读文本时,一般很难注意到,因此要求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使其在细节处领会情感,感知作者赋予人物的各项不同之处,从而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知。落花无言,阅读《百合花》时,需通读与细读相结合,让学生能够从自己的想法与观点出发,去探索文本之后的内容,这对于学生之后的语文学习有着积极的意义,使其能够基于对文本的理解来探索相应的细节内容,深化对文本的认知。
二、人淡如菊,体验无言背后人性
高中语文教材的很多经典作品中描述的人物,总会给人以高大、真实的感觉,此处强调的高大并非是“高大全”模式化的人物形象,更多的是可对学生进行心灵净化以及精神指引的形象。就阅读层面来讲,因学生本身的鉴赏能力与文本解读能力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要求教师能够从学生的认知出发,一同领略文本中的各个任务,比如寻找阅读文本中的教学重点、教学核心,找准其中的教学支点,利用当前的各项教学资源,为学生创造对应的活动情境,使得学生在其中得到一个比较真实的言语实践机会,从而更好地探索文本含义,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使其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能够逐渐具备对文本自我解析与赏鉴的目的。
《百合花》被众多读者奉为经典的原因在于其对文中的各项细节描写的无比到位,且文笔细腻、直达读者内心,在感动读者的同时,能够让读者一起经历文中的场景,同悲喜同欢乐。比如在描述新媳妇的各种行为时,有着以下细节描写:在运动员揭开通讯员身上盖的百合花被时,新媳妇首先是“脸发白”,其后“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而在卫生员强调是借的老百姓被子时,新媳妇“气汹汹地嚷了半句——‘是我的’”。再回顾文章前半段,通讯员去借被子时,一开始新媳妇是不愿意借的,只因这是其唯一嫁妆,背面假洋缎、枣红底、绣有百合花。文章前半段温馨场面与结尾处动人场景有了鲜明的对比,新媳妇表情与言语的前后变化,亦能够引导学生对百合花被的深层次含义进行探究,从而感知新媳妇纯洁、善良的人物特征。通过对整个篇章的阅读,让学生感知伟大人性的具体含义,从根本上来说,新媳妇并不算常规意义上的伟大人物,该篇文章也并非鸿篇巨制,但是就文本中系列细节描写,却让学生真实感受到新媳妇、通讯员美丽的心灵,对这些细节的解析与探讨,让学生的印象不只停留在百合花,而是会记得新媳妇、通讯员这两个既普通又高尚的人物。
三、于无声处,深刻认知文本内核
《百合花》中所有的细节描写皆在润物细无声处,既无黄钟大吕般铿锵激越,也无横笛竖箫般婉转悠扬,但也正因这般无声描述,反而会一直击打学生的内心深处,使其与文本中的各个人物同命运共情感,形成别样的共鸣。对于这篇文章,茅盾曾这般评价:“这些细节描写,安排得这样的自然和巧妙,初看时不一定感觉到它的分量,可是后来它就嵌在我们的脑子里,成为人物形象的有机部分,不但写出了人物的风貌,也描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
因此教师在进行文本解析时,能够引导学生走进并感知新媳妇、通讯员的精神世界,感知其各个阶段的思想与情感变化,这是文本解读的必要过程。因大部分学生皆是与通讯员、新媳妇、“我”这般的普通人物,应当能够将自己带入到文本,感悟人物的“美丽”,在细节中去解析文本,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回顾《百合花》文本教学过程,大部分学生在经过教师的引导后,会有主动探索文本各项细节的欲望与能力,比如有学生会注意到百合花的颜色是“白色”,白色不但代表着被子是新的,新媳妇是“新的”“纯洁的”,更重要的是新媳妇的心是纯洁的,在百合花被子覆盖在通讯员身上时,会有纯洁心灵之间的互相映照,这是“老百姓”与“子弟兵”的互相映照,其中的伟大人性,即为对文本最深入解析的结果,而这必将对学生的学科素养、道德培养等产生积极的影响。
综述,文章以人教版《百合花》的细节描写解析了文本的各项内容,强调了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想象空间,给与学生足够的自由度,让其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各处细节来体会人物情感变化,从而在无声中听取文本声音,以此来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这对于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长远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