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历留学生“分段培养、多元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2022-03-17柏广才
柏广才,程 云,巫 颖
(扬州市职业大学 国际交流学院,江苏 扬州 225100)
2018年,教育部印发《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质量规范》),对进一步提高来华留学生的培养质量提出了明确要求。对照《质量规范》的要求,通过对高职院校学历留学生培养状况的分析,我们发现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培养目标不够明确、人才培养方案不够科学、师资队伍不够稳定和教学管理不够精细等问题[1]。为了逐步完善高职院校学历留学生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提高学历留学生的培养质量,研究组设计并发放调查表,对M职业学院2017—2019级学历留学生培养现状进行研究,并提出构建学历留学生“分段培养、多元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职院校学历留学生来华留学的调查分析——以M职业学院为例
(一)调查对象
基于学历留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研究组设计了调查表,对M职业学院2017—2019级学历留学生进行调查,共收回有效调查表45份。调查对象均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其中:98%来自亚洲;大一、大二、大三学生分别占22%、40%和38%;所选择的专业涉及文科、理工科和医学三大类,占比分别为29%、35.5%和35.5%。
(二)调查结果分析
1.来华留学目的
关于多项选择题“为什么选择来中国留学”,选择“想学习汉语”“喜欢中国的文化”和“想跟中国人做生意”的调查对象分别占73.33%、48.89%和37.78%,只有31.11%的调查对象选择了“想学习某一项技能”。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学历留学生来华留学的目的与其专业选择关联度不大,大多数留学生是因为喜欢中国文化和为了学习汉语而来华留学的。
2.专业选择
关于多项选择题“为什么选择所就读的专业”,75.56%的调查对象选择“我喜欢这个专业”,57.78%的调查对象选择“可以让我找到好工作”,还有少部分选择“家人朋友的建议”和“随便选的”。该结果说明,虽然学习专业技能并非学历留学生来华留学的主要因素,但是在通过汉语考级后,大部分留学生仍然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或他们认为将来就业前景较好的专业。
3.对专业的了解程度
关于单项选择题“来中国之前,你对想学的专业了解吗”,只有6.67%的调查对象对所选择的专业完全了解、24.44%的调查对象比较了解,了解一点和完全不了解的调查对象占68.89%。这进一步说明了学习某项专业技能并非学历留学生来华留学的主要目的。
4.对就读专业的满意度
关于学历留学生对所选专业的满意度,71.11%的调查对象对所选择的专业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仅28.99%的调查对象表示不太满意和不满意,说明学校相关二级学院对留学生的培养工作非常重视。
5.就读专业在留学生所在国的就业前景
关于单项选择题“你的专业在你们国家的就业前景怎么样”,绝大部分调查对象对所学专业在本国的就业前景比较乐观,其中:28.89%的调查对象认为所学专业在本国就业前景非常好,55.56%的调查对象认为还可以,仅有6.67%的调查对象认为不太好,8.89%的调查对象表示不知道。
6.对未来的规划
关于“完成本校的学习后,你是否准备继续升入本科学校学习”,调查结果显示,20%的调查对象已被本科学校录取,60%的调查对象准备毕业后继续就读本科,20%的调查对象表示完成专科学习后将不再继续深造。
7.对课堂内容的理解程度
由于人数不多,高职院校普遍将学历留学生编入国内学生班级。调查结果显示,留学生基本跟不上任课教师的授课进度,无法完全理解授课内容,只有40%的学生能够理解大部分授课内容。说明高职院校的学历留学生虽已达到专业学习所要求的汉语水平,但进行专业学习的难度仍然较大,基本无法达到国内学生同样的学习效果,严重影响了学历留学生的培养质量。
8.学习经历对就业的支持程度
关于单项选择题“你认为,在中国的学习经历对你的就业帮助大吗”,46.67%的调查对象认为帮助非常大,44.44%的调查对象认为有点儿帮助,8.89%的调查对象回答“还不知道”,无人认为“没有帮助”。
9.课堂纪律情况
关于课堂纪律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调查对象存在上课迟到、早退和旷课的现象,仅44.44%的调查对象从未出现过上述情况,说明学历留学生的纪律情况不佳,需要加以严格管理。
二、高职院校构建学历留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条件
(一)明确培养目标
明确的培养目标是提高高职院校学历留学生培养质量的前提。依据国家相关政策文件精神,结合高职教育的特征,高职院校学历留学生的培养目标应当定位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培养对中国文化、法律法规和社会经济有一定了解,具有跨文化背景,具备良好汉语沟通交流能力,掌握一定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自身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2]。
(二)科学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提高高职院校学历留学生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第一,高职院校应当加强研究,认真汲取本科院校学历留学生培养的经验和教训,制订和完善高职院校学历留学生人才培养方案;第二,二级学院相关人员应利用去生源国招生、面试的机会,了解生源国相关行业和中国企业的国外公司对高职人才的要求;第三,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认真落实相关文件精神,组织高职院校开展研讨、交流,共同研究提高高职院校学历留学生培养质量的对策;第四,高职院校应当结合实际,依据培养目标,确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考核和评价等内容,科学制订并动态完善学历留学生人才培养方案[3]。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符合学历留学生培养要求的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方案得以实施的基本条件。高职院校应当依据《质量规范》的要求,打造一支热爱涉外教育事业、具有国际教育理念、拥有较高职业素养、语言能力强和教学水平高的师资队伍[4]。一是由学校人事部门牵头,在全校范围内遴选一批热爱涉外教育事业、具有国际教育理念或背景的教师,组建学历留学生培养师资库。二是定期组织师资库成员赴国外(境外)开展国际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鼓励教师了解国外(境外)职业教育发展趋势,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三是组织师资库成员赴生源国的高职院校开展访学、研修活动,了解生源国的经济发展趋势以及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情况,以提升学历留学生培养的针对性。
(四)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和考核方案
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和考核方案是衡量学历留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一是应当依据《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2017年第42号令)和《质量规范》的要求,制订或修订学历留学生教学管理制度和规定,包括留学生管理工作规定、学籍管理办法、教学管理实施细则及奖学金评定办法等。二是应当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学历留学生的汉语水平、文化背景和不同来源国的差异,制订考核方案[5]。
三、“分段培养、多元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一)“分段培养、多元融合”模式的内涵
为了不断提高学历留学生的培养质量,高职院校应当构建并实施“分段培养、多元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段培养”是指汉语考级、预科培养和专业培养相结合的分段连续培养模式。“多元融合”是指在设置分段培养的课程时,将汉语学习与中国文化学习、汉语强化课程与专业沟通课程、实训实习与理论教学、升学培养与就业培养相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课堂教学与课后辅导、任课教师授课与专业导师辅导相融合的方式[6]。
(二)分段培养的教学组织
高职院校应按照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实施学历留学生“1+3”分段培养模式。在学历留学生入学后的第一年,按照语言生考级要求设置课程,帮助学历留学生通过HSK四级考试。在专业学习阶段的第一学期或第一学年,参照国家对留学生预科教育的要求,设置汉语强化课程、专业桥梁课程和基础课程。在完成预科阶段学习后的两年半年内实施趋同培养,学历留学生与国内学生共同学习,取得规定学分后方可毕业。经过分段培养,完成学业的学历留学生既可以根据需要申请继续深造,也可以回国后进入中资企业或本国企业就业。
(三)多元融合的教学组织
1.汉语学习与中国文化学习相融合
针对学历留学生的语言学习,教师应采取汉语学习与中国文化学习相融合的教学方式。汉语学习课程包括初级汉语综合、初级汉语听力、初级汉语口语、初级汉语读写、HSK考级冲刺、汉语实践(练习与模考课)。中国文化课程包括中国书法(硬笔和毛笔书法)、中国武术(太极拳)、中国绘画(国画)、手工(剪纸等)、中国文化概况等。可根据需要安排课后辅导和课外实践,以提高学历留学生的汉语交流和沟通能力。课后辅导包括普通话练习、书写实践、困难生补习、中文学伴辅导等。课外实践包括参观博物馆、抄写俗语诗词、吟诵歌谣、书写春联以及参加外国人讲中国故事、经典诵读、演讲等各类比赛。课堂教学、课后辅导、课外实践有机融合,在提高学历留学生的汉语沟通和交流水平的同时,能够加深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为下一阶段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汉语强化课程与专业沟通课程相融合
通过汉语考级并达到高职院校入学标准的留学生,可按照招生流程办理入学手续,取得学籍后方可进入学历学习阶段。为了让学历留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可安排为期一学期或者一学年的预科学习阶段,在此过程中,将汉语强化课程和专业沟通课程相融合。汉语强化课程包括中级汉语口语、汉语写作基础等,专业沟通课程包括专业桥梁课程和专业公共课程。专业桥梁课程包括商务汉语(经管类专业)、医学汉语(医学类专业)、中级汉语阅读(文科类专业)等,专业公共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法律基础、数学基础(理工类、医学类专业)、大学语文(文科类、经贸类专业)等。预科阶段为一个学年的高职院校,可以在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同时开设其他专业基础课程。在预科学习阶段将汉语强化课程与专业沟通课程相融合,可以提高学历留学生的汉语水平,为后续的专业学习打下基础。
3.实训实习与理论教学相融合
由于各专业、各年级的学历留学生人数较少,在专业学习阶段,可采取实训实习与理论教学相融合的方式,即不将留学生固定到某一个班级,只规定他们需要完成的课程和需取得的学分。学历留学生先跟随相关班级完成课内实训和实习,然后再选择班级完成理论课程的学习。如果时间允许,可以交叉安排实训实习课程和理论课程,加深留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升学习效果。
4.任课教师与专业导师相融合
为了保证学历留学生的培养质量,在留学生进入专科学习阶段后,二级院系应配备固定的专业导师,负责帮助留学生进行专业规划,管理学习过程。每个专业导师指导的学生数可由各学院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专业导师的职责是协助学院制订留学生人才培养方案,做好留学生的教学管理工作,帮助留学生制订学习计划,监督留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指导留学生的毕业设计或毕业作业,协助做好留学生的考勤管理等。通过任课教师与专业导师的相互配合,切实提高学历留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7]。
5.升学培养与就业培养相融合
根据调查,高职院校留学生来华留学的目的不完全是为了学习某一项专门技能,主要出于对中国文化的喜爱,因而大多倾向于在取得专科学历的基础上继续深造,只有在无法升入本科院校的前提下,才会考虑就业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科学地设置课程,做到既能满足学历留学生的升学所需,又能兼顾他们的就业所需,从而有效提高学历留学生的培养质量。
四、总结与展望
高职院校学历留学生的培养正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可以借鉴普通高校的经验,高职院校自身也在不断探索,但由于教学资源有限、师资力量短缺,加上学历留学生的语言水平参差不齐,高职院校学历留学生的培养面临诸多困难。高职院校通过构建“分段培养、多元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学校、二级院系和学生实际,研究制订专业特色鲜明的学历留学生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学历留学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为生源国的经济发展和中资企业的跨国发展培养“知华、友华、爱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