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22-03-17张丽珍杨冬业刘贤贤曹翠辉方毅林
张丽珍,杨冬业,陈 钢,刘贤贤,曹翠辉,方毅林
(1.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化学与药学系,广西桂林 541199;2.桂林医学院教务处,广西桂林 541199)
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为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指明了道路和方向。高校教师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程,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方位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模式转型。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是药学的专业基础课,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具有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态文明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科学素养和生命健康理念等课程思政资源,是开展课程思政的优良载体。为此,教师要结合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的课程特点,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励学生增强中医药文化自信,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向善向美,培养信念坚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爱岗敬业、专业过硬、有深厚人文温度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育人”与“育才”的有机结合。
一、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课程思政指的是以专业课程为载体,充分挖掘蕴藏在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元素,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自然地渗透德育元素,“春风化雨”般地加入价值导向,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2020 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2]为此,高校教师要围绕立德树人成效这一根本标准,构建“三全”育人机制,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为专业课程注入灵魂,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一个缩影,它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 周年时说:“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3]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是中医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学好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中华文明,传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中国古代科学精神。因此,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课程思政建设尤为重要,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课程承载丰富的思政元素,发挥着极大的思政教育功能。
二、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蕴含的思政元素
中医药学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一把草药、一根银针,传承数千年中华民族的智慧。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是中医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资源。本文主要从家国情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学精神及生态文明与健康生活理念等方面挖掘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课程思政元素,不断提升课程思政能力,真正做到将人格养成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实现“教”与“育”的有机统一。
(一)家国情怀
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学科发展历史悠久,“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这是关于中药起源的记载。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历代先贤在与疾病不懈抗争中逐渐形成的科学认知,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古代“神医”扁鹊、“外科圣手”华佗、“医圣”张仲景、“药王”孙思邈、“药圣”李时珍……这一个个闪光的名字可激荡学生的心灵,激起无限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淮南子·修务训》记载:“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这种为民请命的大爱精神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国人引以为傲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教授从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受到启发,不断改进提取方法,以身试药,经过漫长而又艰苦卓绝的研究,终于在第191 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该成果的应用使全世界由疟疾引发的死亡人数直线下降了约50%。最美的逆行人——钟南山院士,在抗击“非典”和新型冠状病毒期间,挺身而出,奔赴疫情灾区,以严谨、专业、科学的态度应对灾难,以医者的妙手仁心挽救天下苍生,为我国率先走出疫情泥潭作出了贡献。教师在讲述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学科发展时,穿插讲述科学家的感人事迹,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还能激发学生追求科学真理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使其传承科学家的优秀品质,从而为社会培养有责任、有担当,具有健全人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是在掌握药用植物学的形态解剖学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生药的基源、产地、采收、加工、炮制、鉴定、有效成分和药理功效等知识内容,是一门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的课程,蕴含着深厚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例如在讲述细胞学说时,应强调细胞是植物和动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但单个细胞的作用是有限的,细胞通过分裂形成不同的细胞群,发展成为保护组织、输导组织、分泌组织等成熟组织,行使保护、输送营养物质和分泌生药有效成分等功能。传播这方面知识可以让学生明白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同时又是变化发展的,事物的发展总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以此教育学生“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在讲授植物器官形态结构和功能、各器官与完整植株的关系时,要强调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教育学生要有大局观、集体观和团队合作精神,当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相冲突时,要以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为重。在讲述生药采收时,应强调中药的产地、采集时间直接影响到药物的性味及功用,中药配伍理论中的七情合和,体现了中华文化道法自然、和合致中的哲学智慧[4]。生药炮制采用的相反为制、相资为制、相畏为制、相恶为制等制药原则,以及配伍禁忌“十八反、十九畏”口诀中采用相生相克原理使用药物等教学内容均体现了古代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医药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中医药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体现中华民族独特而优秀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是我国古代四大医学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阐述了中国古代的科学精神,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之道法自然、和合致中的哲学智慧。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介绍的每一味生药都是我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承,浸透着浓厚的文化气息。比如讲述生药野山参时,可用“芦长碗密枣核艼,紧皮细纹珍珠须”浓缩概括野山参的形态特征。可用“冬虫夏草名副实,变化生成一气通。一物竟能兼动植,世间物理信无穷”描述冬虫夏草的属性;又用“雪山采虫草,脚踩污泥淖。谁知罐中药,粒粒皆难找”描述冬虫夏草的生境和采收季节,感叹高原觅虫草的不易。还有如描述海马的“马头蛇尾瓦楞身”、描述党参的“狮子盘头”、描述蕲蛇的“龙头虎口翘鼻头,方胜连珠指甲尾”等等。这些独具匠心、别具一格的描述,无不彰显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凸显中华民族的智慧。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中的古诗词、歌诀和谚语传播生药学知识,在文化的海洋中探寻中医药文化的精髓,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树立他们的文化自信,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四)科学精神
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作为一门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的专业课程,其形成历史和研究方法处处体现着严谨、专业的科学精神。人类对生药知识的认知,是通过反复尝试的长期而广泛的实践得来的。“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体现了一种古朴的科学精神——反复试验,求真务实。医药学家陶弘景发现《神农本草经》由于战争破坏与多次转抄和错简,已残缺不全,便隐居深山专注研究,著成《本草经集注》,共收录了730 种生药,开创了沿用至今的药物分类方法,是第一部按照科学方法分类、内容丰富的中药学名著。“药圣”李时珍参考历代医药典籍925 种,并多次离家外出考察,运用观察与实验、分析与综合、比较和分类、批判继承和历史考证等科学研究方法,历时27 个春秋,三易其稿,完成了192 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本草纲目》共收纳1518 种本草,系统地记述了各种本草药物的知识,包括校正、释名、集解、辨疑、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录、附方等内容,是16 世纪前世界上系统、完整、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其分类方法已具备了现代生物进化思想的科学性。屠呦呦带领的科研团队不断改进青蒿素的提取方法,经过反复试验,历尽艰辛,研究成果最终获得诺贝尔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述历代先贤和科学家的故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可以让学生从历代医药学家身上学习到严谨、求真、务实、仁爱、创新的品质,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传承科学精神,从而为国家中医药的发展播下科学研究的种子。
(五)生态文明与健康生活理念
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已经认识到人是自然的一员,要与环境和谐相处,遵循自然规律和法则,禁止一切损害生命和破坏生态的行为。生态文明建设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在讲述药用植物生态分布和生活习性时,应引导学生认识植物的生境是在长期的物种演化过程中与环境相互适应的结果,各种生物在特定的环境中遵循自然法则和规律,达到平衡和谐相处。如果过度地采挖、围猎,必然造成资源枯竭、生态失衡,导致环境恶化,引发自然灾害。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近年来,泥石流、洪涝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过度开采、破坏生态造成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保护生态环境就能创造经济价值和社会财富。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发展,是一种更高境界的绿色发展观。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健康成为人们关心的主题。教师在讲授生药学理论时,穿插一些养生小知识,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指导学生健康学习和生活。如枸杞泡茶,可以滋补肝肾、益精明目;黄芪煲汤可保肝、利尿、增强免疫力;菊花枕可以缓解头痛目刺;莲子粥可以补脾益肾、强心安神;罗汉果泡水喝,有利咽清肺、化痰止咳、润肠通便的功效;薰衣草和首乌熬汤药浴,可以缓解神经官能症。诸如此类的养生小知识数不胜数,在课堂中引入一些健康小常识,教学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医博大精深,利用中医学理论和知识指导我们日常保健养生,树立健康生活理念,可有效推动社会发展。
三、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
(一)转换教学理念
在实施课程思政之前,专业课教师的主要教学任务是传授专业知识和训练技能,培养技术型人才。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教育要回归本源,立德树人是根本目标,要求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实现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的目标。因此,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必须融入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的教学,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指南必须将思政目标融入教学目标,在各章节教案中,明确相应的思政教学元素,确保思政理论与课程知识的有机融合。
(二)教学方法与时俱进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推广,资讯越来越丰富,人们获取资讯的方式也越来越便捷。教师应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以微信、QQ、慕课、云课堂等形式展现相关的视频、图片及其他教学资源,使学生可以随时浏览和下载,全方位了解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相关的知识背景,从而深刻了解优秀中医药文化。同时,可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实现师生之间全程交流互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和学习兴趣,从而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教学目标。
(三)重构教学内容
在课程思政教学背景下,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的教学内容必须重组和优化,必须立足基础知识,同时融入课程思政教育。比如教师在讲述生药化学成分时,融入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教育;在讲述生药的基源鉴定、采收加工和品质鉴定时,融入公正、法治、诚实、守信等公民道德教育;在讲述中药材炮制时,融入工匠精神等传统美德教育;在讲述生药学各种理论时,融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通过重塑教学内容,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四、结语
课程思政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理念和新模式,是新形势下培育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非常重要的教育方式。作为专业教师,要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灵魂工程师”作用,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使专业课程承载更多的社会责任,强化价值引领作用。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深植爱国主义情怀,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传承严谨、踏实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让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融合,使教育回归育人本真,为培养具有良好专业素质、优秀职业道德素养和深厚人文情怀的新时代生药人才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