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学校音乐教育地方资源校本化开发研究

2022-03-17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号子日照民族音乐

路 遐 苗 青

(日照师范学校,山东 日照 276800)

纵观当下的职业学校音乐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很多学校还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已经不适应当今时代要求,课程内容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自20世纪初,随着欧美文化体系的西风东进,大众崇尚西方音乐文化,学生学习的基本都是西方古典音乐,造成我们现代学生音乐知识、文化视野的狭窄与短视,对中国民族音乐、历史、文化知之甚少,对于本民族、本地区富有地方特色的音乐文化资源的了解更是匮乏,这严重影响了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传承。另外,在教材选用方面,有的职业学校参考高等教育教材,没有厘清自身的教育定位和办学特色。当今社会已进入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时期,文化多元化是时代的潮流。总结20世纪的经验、教训,跟上时代潮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应当成为21世纪音乐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因此,职业学校通过开发优质课程资源、开发本地区本民族特色课程资源、开发课本之外的音乐课程资源途径,弥补音乐教学中的不足,丰富音乐课的内容和形式,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势在必行。

一、音乐教育地方资源开发研究的必要性

一是各级各类的音乐教学大纲、教学标准都有明确要求:音乐教学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民歌起源、各体裁及基本艺术特征。加深学生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题材、不同风格及不同表现手法的音乐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品质的理解,分析音乐与生活、音乐与社会、音乐与文化、音乐与情感之间的联系,使学生了解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二是地方音乐传承和发展的需要:民间音乐是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体现,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民歌的基本情况、历史流程、基本特征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民歌这种劳动人民的艺术形式的基本特点,并自觉挖掘、保护、传承、发展民族音乐遗产。自改革开放以来,受社会经济生活及外来文化的巨大影响,原生态的文化环境几乎在瞬间遭到破坏,民族音乐教育普遍被忽视,地方音乐传承更是被冷落。2021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阐述了保护、传承、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性。但在多年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过分热衷于中外流行音乐,对民族民间音乐了解甚少且缺乏兴趣,会唱民歌的学生寥寥无几。许多学生对本地的音乐文化表现出无知和漠然,居然不相信本地也会有民间音乐。由此可知,指望学生主动学唱原汁原味的家乡歌曲,并去传承和发展它,简直是痴人说梦。

对此,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其中在《意见》中明确指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在职业学校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专业和课程,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对解决这一问题,找出一条回归传统、发展传承传统文化的新思路。

如何扭转目前状况?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也曾说:“学校的音乐应牢固地建立在民族音乐的基础之上。”重视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的传承,已成为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让地方音乐走进课堂是传承和发展民族音乐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热爱民间音乐首先从喜爱本土音乐开始的需要。我们应以音乐课堂为主要载体,让学生关注身边的民间艺术,学习内容与本地的风土人情相结合,以喜闻乐见的乡音乡情为学习导向,感受本土地道的民间音乐,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促进民族精神,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二、音乐地方资源课堂的实施依据与方法探究

(一)日照历史悠久、民间文化资源丰富

“日出初光先照”而得名的日照,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1]3。这里有距今约7000年前的北辛文化、新石器时代后期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齐长城遗址,且日照地处中国南北交汇地带,南方婉转秀丽的清音和北方高亢豪放的旋律在此碰撞、交融,形成发展为独具特色的地方音乐。所以本地区的音乐既具南方音乐的细腻抒情又有北方音乐的粗犷嘹亮——起源于明末清初的民间小调、秧歌的五莲茂腔[2];据记载清乾隆嘉庆年间,由乞讨者“唱门子”要饭的民间小唱发展演变而来的莒县周姑子;形成于明朝洪武年间,兼具南、北海号音调的岚山号子等,构成了一幅内容丰富、色彩多姿的日照民间音乐的美丽画卷。

位于山东东南部黄海之滨的日照,东部有着一百多公里的海岸线,随之产生了结构简单、粗犷豪放的渔民号子。渔民号子是渔民在撒网捕鱼的劳动过程中,为统一劳作而喊的劳动号子。根据作业场景、劳动时段和劳作内容的不同,而有几十种不同的号子。如:渔民出海推船时所喊的号子叫《推关号》,一起奋力划船时,又唱起了《拔棹号》。西部有群山绵延、挺拔俊秀的五莲山区,反映本地风俗人情、具有独特山区风味的山歌小调也应运而生。如《吆调》《卖袜子》《瞧情郎》等,群山幽谷中的山歌小调嘹亮悠长。西北部的莒地,历史文化悠久,有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历史遗存,有千年古城莒城,它曾是春秋时期莒国都城所在地[3],“毋忘在莒”的典故就出在这里,因莒文化而生的“周姑子”历史渊源深厚。

日照不仅有原汁原味的民间音乐,还有反映时代风貌的新民歌,如《煎饼情》《引水上山再结婚》等;更有结构比较庞大复杂的大型民歌套曲,如《满江红·四盼》《梧桐叶落金风送》。其中《四盼》是鲁南五大调[4](“玲珑调”“满江红”“大寄生草”“准调”“大调”,其源头由元曲小令、散套演变而成的明清小曲)之首,有“细曲”“雅歌”之称,是“满江红”中最优秀的代表曲目之一。清初年,已在日照沿海渔村开始流行,歌唱语言以日照方言为主,与旋律结合得天衣无缝,相得益彰。每当渔民从海上捕鱼归来,亲朋好友欢聚一堂,设宴欢歌,边歌边舞,酒宴上的碗碟盅筷,也成了打击乐器,为歌舞击节助兴。《梧桐叶落金风送》属鲁南五大调中的“大调”,只日照一地独有。

无论田间地头,还是万顷碧波,只要有劳动生活的地方,几乎都有与之相应的歌声相随,丰富的本土民间音乐文化资源为职业学校音乐教育校本化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

(二)探究日照民间音乐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1.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环境出发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里烟波浩渺、潮涨潮落、云起云飞,孕育了高亢悠远的劳动号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岚山渔民号子”[1]3。它是渔民在撒网捕鱼的劳动过程中,统一劳作的号子。根据作业场景、劳动时段和劳作内容的不同,有几十种不同的号子。从整理网具、出海劳作到收获返航等每个劳动环节,都有相应的劳动号子相伴。学校里的学生,大多来自渔民家庭,但对具体的捕鱼劳作的过程并不十分熟悉。在课堂教学中,可先视频观看一个劳动环节,配之相应的劳动号子,并进行学习。熟练掌握后,让学生模拟再现劳动场景,使学生身体力行地感受、体验父母、亲人劳作的不易,他们会更加珍惜眼前的学习机会,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本土音乐的热情。

2.融合多学科实行本土音乐教学,培养学生自我学习探究的能力

现代课程理论越来越多地重视学科的综合,音乐学科也不例外。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别从音乐、美术、舞蹈、戏曲、文学等方面探索、发现身边的民间艺术。为本土音乐编创舞蹈,用方言歌唱家乡民歌和戏曲。对于学习结构复杂、带有一定故事情节的民间音乐,先让学生自己搜集相关文史资料及歌曲产生的历史背景,再分片段进行学习。在此基础上模拟编写小型音乐剧或戏曲小品,综合音乐、舞蹈、美术、化妆等多种艺术形式,实现老曲的创新再现。如学生自编自演的戏曲小品《游日照》,音乐部分以《四盼》的曲调为蓝本,语言采用日照方言为道白,发挥幼师专业学生的美术绘画特长,设计道具、装饰舞台。耳熟能详的乡音乡调,质朴诙谐的方言土语,生动地赞美了“日照金沙滩,远山捧五莲”的家乡美景。通过与多学科融合实践教学证明,在实施本地民间音乐教学中,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识,扩大了学生视野,增强了学生创新能力,同时学生的自我学习、探究的能力也得到锻炼和提高。

3.多渠道、多形式让学生感受学习乡土民间音乐,并自觉地传承发展

古语云:“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同一地区,不同的乡镇和村庄,其方言、民歌、民俗也千差万别。学校的本土音乐教学,应与校外的民俗音乐活动紧密相连,这也是一条传播和实践民族音乐的重要途径。为进一步形成一个良好的本土民间音乐学习氛围,尝试把音乐课堂延伸到海滩、田舍、庙会等一些场所,让学生进行体验、学习和感受。例如:每年五月初五岚山庙会举行的渔民号子演唱活动,只要时间允许笔者都会带学生去现场观摩学习。渔民号子歌词简单,衬词丰富;领唱旋律、节奏比较灵活自由,群合旋律音乐变化不大,节奏比较规整有力。演唱形式一般是一领众合,一问一答。流行于日照西部山区的吆牛山歌,曲调悠长高亮,节奏灵活自由,装饰音繁多,没有固定歌词,基本由语气衬词构成,是人们在用牛耕地、牧牛、压打谷场时即兴歌唱。尽管山歌和岚山号子一样,都是在劳作中所产生的歌曲,但他们的演唱形式、旋律节奏、地方语调等都有明显不同。引导学生细致体味他们的异同,总结艺术风格特征,为进一步深度学习做铺垫。鼓励学生利用年节假期,积极观看或参与乡里、村镇举办的民俗文娱活动,亲自体验一把身边的民间文化艺术,获得接地气的音乐体验。

音乐课堂不但要走出去,也要请进来。请民间艺人来课堂授课,现场指导,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艺术的感染力,受益匪浅。学校每年定期举办具有本土音乐特色的音乐活动,或民歌演唱比赛,或器乐演奏会,或民间歌舞学习。通过多种形式的民族音乐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也让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中学习、感受本土音乐文化的魅力,潜移默化中把自己融入本土民族艺术氛围,感同身受地学习,事半功倍。

将地方优秀文化资源与学校音乐教学相融合,开发研究校本化音乐课程,探索一条与时俱进的音乐教学之路,开拓学生的音乐视野,增强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同时也传承发展了本土音乐文化,一举数得。

对地方音乐资源进行校本化开发与研究,不仅让学生接受了地方民间音乐教育,还能培养学生爱国爱家乡的民族自豪感。尤其是当前,许多人感到迷茫和信仰缺失,更需要进行民族文化教育。特别是青年学生,肩负着祖国的未来,民族文化应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艺术是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文化血脉,加强民族音乐教育,让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独特的作用。《音乐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弘扬民族音乐的根本宗旨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学习、热爱祖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其旨在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民族凝聚力。让学生从学习、感受家乡音乐开始,把热爱本土音乐文化作为爱家爱国的起点,使爱国情感在家乡音乐的情感中得到迸发、升华。

地方民族民间音乐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本地区、本民族的民俗、民情,对传承发展传统音乐文化,加强民族意识、民族精神,提高民族音乐素质等方面,其教育价值意义非凡。如何用发展、创新的教育思路,将本土的音乐文化资源运用到音乐教学实践中去,承担起对本地音乐文化资源做进一步深层次、多维度的开发、探究的重任;如何从更广阔的音乐文化视角出发,根据文化多元化特征,将乡土音乐与多元化文化相结合[5],实现学生对本土音乐文化体验的再创作、再表达,彻底实现本土音乐在传承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仍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际教学工作中做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猜你喜欢

号子日照民族音乐
心之向往,便是日照
沧海桑田话日照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唱起号子走汉江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吴城排工号子
时代号子
在日照(节选)
搬运号子(龙骨坡抬工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