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产教融合的留学生汉语教学模式研究

2022-03-17倪露学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产教跨文化留学生

倪露学

(南通大学,江苏 南通 226001)

在我国国力不断攀升的背景下,来华留学生人数也逐渐增加。并且新时代发展背景下,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组织开展国际贸易,跨文化交流能力较强、能够立足全球发展与更广阔的视角开展市场营销与经济运行工作的人才成为我国企业急需的一流人才。将留学生汉语教学工作与地方产业发展相融合,既可提高留学生汉语应用能力,又可为当地企业输送优质人才,促进当地产业发展。所以,高校应积极研究产教融合视域下留学生汉语教学模式构建路径,将留学生汉语教学与市场对接,推动留学生汉语教学转型发展。

一、产教融合的发展历史与特点

(一)产教融合的发展史

基于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最初在西方部分国家开始研究。1991年,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提出经济发展与创新之间具有密切关系,创新可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所以,企业在开展相关工作时应积极创新,将相关资源重组为新的生产要素。20世纪8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弗里曼以该创新理论为基础对国家创新体系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国家创新体系主要由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与高校等构成,并且这些构成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主体通常依托科技手段相互影响,形成一种新的网络机制,为国家创新体系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以此为基础,产教融合理念逐渐完善。

美国学者埃茨科瓦茨与雷德斯道夫进一步发展了国家创新理论,对创新活动中高校、产业与政府三者的关系进行了阐述,明确了产教融合的概念[1]。即将产业与教育相结合构成新的整体,使生产与教学相互作用、相互融合就是产教融合模式。产教融合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新思路,是高校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效手段,所以,基于产教融合开展人才培养工作至关重要。我国2007年开始研究基于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国内部分专家学者围绕此话题发表了专题讨论,对产教融合取得的育人成果进行了叙述与分析,推动了更多专家学者主动研究产教融合,直至今日产教融合视域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仍是众多专家学者开展研究的关键领域。

(二)产教融合的特点

双主体是产教融合的基本特点。产教融合视域下,企业主要担负技术开发与生产等责任,高校则负责开展科研与人才培养工作;通过企业与高校相互融合、共同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此过程中,高校应积极融入产业中,为产教融合注入新动能[2]。互惠互利也是产教融合的一大特点,即高校应为企业输送优质人才,企业应为高校提供实践场所与教学设备等;在资源共享过程中,高校与企业均可获得利益,这是推动产教融合深化发展的源头活水。在产教融合视域下的人才培养工作中,人才与技术十分关键,是提升企业综合实力的关键因素,是使企业踊跃参与到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核心,所以,推动高校与企业进行人才与技术的流动是产教融合的本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高校应将人才培养工作与产业相衔接,为顺利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夯实基础;企业也应积极与高校开展合作,为自身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二、产教融合视域下留学生汉语教学目标

(一)培养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留学生汉语教学的对象为留学生,汉语为其第二语言,所以,留学生汉语教学不应单一培养留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而是应培养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留学生通常因为不同原因学习汉语,但其根本目的通常为能够依托汉语与他人顺畅沟通交流,并且,留学生通常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中运用汉语开展交流活动。据调查研究表明,第二语言学习效果与跨文化交际意识呈正相关,并且两者相互促进,即跨文化交际能力越高,留学生汉语学习效果越好;留学生汉语学习效果越好,其跨文化交际意识越强[3]。由此可见,高校将留学生汉语教学目标定位为培养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收获理想汉语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教师来说,在留学生汉语教学中将培养留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可有效提高留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对教师开展汉语教学工作具有一定帮助。所以,将培养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留学生汉语教学目标可将一贯倡导的“语言-语用-文化”三位一体的汉语教学原则严格落实,并且还可提升教师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确保汉语教学有序开展,多维度提高汉语教学质量。

(二)弘扬中国文化

传统留学生汉语教学在开展过程中仅将汉语看作交流的工具,忽视依托汉语传播中国文化,削弱了留学生汉语教学的文化功能。针对此现象,高校应破除传统留学生汉语教学观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将能够凸显中国文化深厚底蕴的文化元素应用在留学生汉语教学中,依托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帮助留学生认识到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影响与地位。教师应提高依托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的意识,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汉语教学内容中,使留学生在汉语学习中既能掌握汉语知识,又能了解中国文化,在提高留学生对中国文化认可度的基础上强化汉语教学对留学生的吸引力,提升留学生的汉语语言能力,完善留学生的价值体系。

三、产教融合视域下留学生汉语教学模式构建路径

(一)完善留学生汉语教学体系

“一带一路”倡议下,来华留学生人数逐渐增多,但留学生人才储备不足、教育水平国际化认可度较低等问题仍较为突出,高校应立足应用型人才与产教融合的视角构建汉语教学体系。其一,教师在汉语教学中应及时帮助留学生解决汉语听力训练、汉语口语表达、材料阅读等学习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并根据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国籍与专业特点开展区分性汉语教学,在汉语教学中落实因材施教原则。教师还应及时了解留学生的汉语学习诉求,以此为根基构建可行性较强的汉语教学体系,确保汉语教学能够切实提升留学生语言能力[4]。其二,教师应将与当地产业有关的汉语语言融入汉语教学内容中,并设计课堂任务,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开展方式推动留学生与当地企业进行交流,帮助留学生更快适应当地生产生活,提高留学生在当地就业的可能性。其三,高校应成立负责产教融合工作的部门,为高校与企业搭建沟通桥梁,将汉语教学与当地产业发展相衔接,培养能够适应当地产业发展步伐、汉语综合水平较高的优秀留学生,为高校与当地产业深度融合注入新动能。其四,高校应积极落实政府提出的“产教融合大平台+”战略,与当地产业、生源国高校携手构建“平台对平台”“高校+企业”等汉语教学模式,通过共享教育资源将汉语教学实效性最大化,并推动高校、当地产业与生源国高校三方共同发展。

(二)创设多元化教学实践项目

高校留学生汉语教学开展方式通常为依托新媒体技术开展课堂教学,将微课、慕课等网络教学资源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并定期开展实践活动。但传统汉语教学实践活动缺乏针对性,无法在提高留学生汉语综合能力中充分发挥价值。高校应积极结合留学生专业特点、岗位需求与汉语教学目标开发全新实践项目;并且,高校可将实践项目划分为“校内与校外”“线上与线下”两大类,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校内实践活动极易受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不足的影响,导致校内实践活动较难收获理想育人效果,所以,校内实践活动应以线上实践项目为支撑。高校可聘请教育科技企业研发具有专业特色和岗位情境的汉语实践教学,打造极具本校特色的高校汉语网络实践平台,依托互联网技术模拟岗位情境,开展汉语实践活动[5]。高校在开展校外实践项目时应积极与企业合作,充分利用高校与企业的资源,整合高校师资力量、人力资源与企业场所,通过集中实践与常时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实践活动。集中实践即安排实践周,在实践周组织留学生到企业观摩岗位或顶岗实习,在为留学生提供汉语交际场景的同时锻炼留学生的汉语表达交流能力。常时实践即高校与外语培训机构达成长期合作,组织留学生到外语培训机构任教,在语言输出与交流中提高留学生的汉语综合水平。高校应对留学生在常时实践中的表现情况进行评分,将其与留学生的毕业条件挂钩,充分调动留学生在校外实践活动中的积极性,强化汉语教学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三)与企业携手制订教学方案

高校应按照“需求项目化、项目课程化”的思路与企业携手构建汉语教学师资队伍,并邀请企业具有国际背景的专业人员与汉语教学师资队伍共同制订汉语教学计划,参与汉语课程建设,实行三年在校内学习、一年在企业学习的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

课程设置是开展汉语教学的关键,高校应使汉语课程设置包括中国文化与传播、日常汉语、专业汉语等,保证留学生汉语学习的连续性,并强化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提高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与汉语综合水平。并且,汉语教学应打通课内与课外,设置课外汉语教学环节,融通汉语教学过程,增加实践教学活动。如,高校应组织留学生到企业相关岗位挂职锻炼,或开展留学生汉语交流会,在丰富留学生专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为留学生提供汉语交流场景;在此过程中,高校应不断积累经验,在反思整改中赓续前行[6]。在实训方面,高校应充分发挥企业资源的价值,邀请企业管理人员担任实训教师,组织留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并向留学生介绍生产设备及其操作方法,在培养留学生汉语交流能力的同时帮助留学生深化对专业汉语的理解认知,多维度提高留学生的汉语综合水平。高校应积极邀请企业管理人员或核心技术人员指导留学生毕业设计课题,深化留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认知以及汉语表达能力、交流能力,为留学生在当地任职夯实基础。除此之外,高校应积极面向留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留学生汉语教学各环节中,在培养留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基础上为留学生提供应用汉语的平台。高校还应将创新创业教育与留学生专业教育相衔接,形成汉语教学、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多方联动的留学生教育新局面,并使中外学生同课堂学习、同赛场竞技,为留学生创设跨文化交流情境,切实提升留学生的汉语综合水平,为留学生汉语教学收获理想的育人效果筑牢根基。

(四)创新汉语教学方法

产教融合视域下的留学生汉语教学应通过以项目、任务为主导的行业运作方式开展汉语教学,将汉语教学内容与行业语境相衔接。所以,在留学生汉语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开展以任务为中心、形式多样的汉语教学活动,充分唤醒留学生汉语学习内驱力,确保留学生全身心参与到汉语教学各环节中。留学生汉语教学改革工作应以传统汉语教学方法为基础,通过优化传统汉语教学方法开展留学生汉语教学改革工作,通过模拟真实语境为留学生创设开放式教学环境。教师可通过以下四种教学方法开展汉语教学:

其一,项目驱动教学法。在汉语教学中,教师可以汉语翻译项目为载体,并为留学生设定项目目标,组织留学生共同完成汉语翻译任务,使留学生在项目动机的推动下通过探究学习、综合运用学习资源等方式开展汉语学习,在汉语教学中充分启发留学生思考,提高留学生汉语运用能力[7]。其二,角色扮演教学法。在汉语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结合留学生现实生活创设情境与人物角色,并为留学生提供练习的剧本和详细讲解活动要求,与汉语水平较高的留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演示。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根据留学生实际汉语水平开展角色扮演活动,鼓励留学生根据角色特点与台词适当使用手势、表情与道具。在角色扮演活动中,教师应让留学生自愿表演,并在表演结束后对其优点与不足之处进行点评,评选出最佳主角、最佳表演等,给予鲜花或精神奖励;在推动留学生踊跃参与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提高留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深化留学生对汉语语言的理解认知。其三,案例教学法。在汉语教学中,教师可选择与留学生专业密切相关的案例,并指导留学生对与该案例有关的资料进行收集与分析,再通过小组探究活动整合信息,提高留学生分析汉语语言、分工合作的能力,并使留学生能够准确、快速总结汉语中所表达的信息,多维度提高留学生的汉语综合水平。其四,多模态演示教学法。教师在讲解汉语重难点时可借助网络教学资源或互联网技术呈现教学内容,将图片、视频、音频等发展为教学内容的载体,借助生动语境帮助留学生直观理解汉语语义,拉近留学生与汉语之间的距离,营造优质汉语教学氛围,确保留学生能够踊跃参与到汉语教学中。产教融合视域下的汉语教学应以培养留学生汉语应用能力为重点,所以,汉语教学应为留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项目驱动型文本,并依托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模拟真实的汉语语境与场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将汉语教学的实效性最大化。

基于产教融合创新留学生汉语教学模式是确保汉语教学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适应留学生培养要求的有效手段,可促进更多留学生在当地就业,拓宽企业获取国际人才的渠道。高校应详细了解产教融合的特点与发展史,为基于产教融合创新汉语教学模式提供理论支撑。高校应将产教融合视域下的汉语教学目标确定为培养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弘扬中国文化,明确汉语教学开展方向;从完善留学生汉语教学体系、创设多元化教学实践项目、与企业携手制订教学方案、创新汉语教学方法等路径构建全新汉语教学模式,推动留学生汉语教学优化发展。

猜你喜欢

产教跨文化留学生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