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质量提升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思考

2022-03-17李彩云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院校高职学校

姚 燕 李彩云

(济南职业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3)

职业教育是和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密切的类型教育。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1]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的转型,职业教育也由过去的外延式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以质量求生存无论是对国家、对企业还是对职业教育而言,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2015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和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关注最多的是高职教育质量问题,“质量”作为核心及最高频词出现;可见“质量”已经成为职业教育求生存、谋发展的唯一出路。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以下简称“双高计划”)中也明确提出要“健全内部治理体系,形成学校自主管理、自我约束的体制机制,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推进学校管理方式变革,提升管理效能和水平”。

实施高职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以下简称“质量诊改”),就是在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前提下高职院校治理范式的改革。自2015年以来,教育部和省教育厅陆续下发内部质量诊断与改进制度若干指导性文件。经过近几年国家对高职改革的深入推进和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智慧智能化校园的推进建设,质量诊改工作内外部环境条件也逐渐成熟,内部质量保证机制建设已经成为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和提升院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利器。

一、高职院校质量诊改建设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对质量诊改认识仍有偏颇

2015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指出职业院校要坚持“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建立学校自主诊断与改进、教育行政部门根据需要抽样复核的工作机制,保证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2]。但在诊改实际运行中,高职院校中仍有部分质量主体依然将诊改视为建设管理项目,认为诊改是教育行政部门进行教育教学评估的另一种形式,是一种阶段性工作,学校建立诊改机制的目的只是为了完成教育行政部门的复核。况且因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诊改建设没有专项资金的投入和支持,认为学校的诊改建设只需简单应付省厅复核、草草收场即可。在诊改工作过程中缺乏科学严谨的态度,存在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心态。

实际上,诊改制度建设的核心和初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是诊改建设工作的第一责任主体,负责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行与建设,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学校诊改工作与教育行政部门是否给予资金支持没有任何关联,说到底,诊改是学校自己的事情,学校既是质量生成的责任主体,同时也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最大受益者。诊改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需要久久为功,方能收到治理成效。任何急功近利、一蹴而就的想法和做法都与诊改常态化、周期性的特点相悖。

(二)质量诊改与日常工作结合不密切

质量诊改是一项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参与的常态化、周期性工作,涉及学校的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而实际工作中,高职质量诊改还没有完全融入日常教育教学中,存在“两张皮”现象。究其原因是学校各质量主体误把质量诊改看成是一项专门工作,不能将诊改的思维和方法灵活应用到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及项目建设中,没有把诊改当成是开展学校各项工作的重要抓手。“诊改是另起炉灶、另搞一套”的想法无形中增加了部门和师生员工的负担,不可避免地引起教师的抵触和反感,导致质量诊改的实施与推进遇到了很大阻力。

实际上,学校质量主体(全体师生)尤其是部门负责人更应该要具备驾驭诊改的能力,善于将诊改工作与常规的教育教学管理从形式到内容融为一体,切实发挥质量诊改四两拨千斤、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双引擎”动力机制不足

文化引擎和机制引擎是质量诊改的“双引擎”,二者在质量诊改中发挥着动力马达作用。通过诊改,学校教职工的质量理念意识会初步形成,但是真正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及现代质量观在质量诊改建设中的动力引擎作用还有很长的路程要走。机制引擎主要包括自我激励机制和考核性激励机制。机制的形成离不开各项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学校的诊改制度及各层面的诊改运行制度建设仍在不断完善和补充中。因此,充分发挥机制引擎的作用仍需经历一个长期过程。

(四)业务系统数据质量不高

当前虽然很多学校的诊改数据平台打通了教务处、人事处、学生处、科研处等多部门的业务系统,铲除了数据孤岛问题,实现了数据共享,但是仍存在数据质量不高的问题:一是业务系统源头数据采集不充分、不及时,数据缺失;二是业务系统老化陈旧,数据不能自动更新,基本信息仍需要手动完成,严重影响学校信息化进程。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数据治理难度增加,数据信息不能充分使用。

(五)学校诊改特色不突出

2015年,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职教成司函〔2015〕168号)明确要求:“坚持标准与注重特色相结合,各高职院校可在省级方案基础上补充有利于个性化发展的诊改内容。”[3]每一所高职院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办学基础、办学理念、组织机构和校园文化等都迥然有别,所面临的问题也具有独立性和特殊性,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应该有所侧重和倾斜,因此用同一个标准同一个方案去开展质量诊改显然是不合时宜的。高职质量诊改尤其是省诊改试点工作多数处于按照规定动作建设阶段,更多的是借鉴和模仿国家诊改试点兄弟院校的建设经验,还未构建符合自身特点和自身发展需要的质量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学校诊改特色和亮点仍需突破、创新和凝练。

(六)学生发展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功能亟待加强

诊改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和教师的成长。很多高职院校虽然建有学生发展中心和教师发展中心,但是这两个中心地位还没有凸显。有的没有配备专职人员,并没有真正发挥中心对学生和教师成长规划的具体指导作用,学生和教师层面诊改成效与这两个中心的职能强化有着直接的紧密联系。

二、推进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工作的建议思考

(一)深入学习、吃透文件、领会要义

《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 (教职成厅〔2015〕2号)、《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职教成司函〔2015〕168号)及《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复核工作指引(试行)》(职教诊改〔2018〕25号)是高等职业院校开展质量诊改的三个重要指导性文件。高职院校要专门安排组织部门人员集体学习研讨,深入理解文件要义,深刻领会文件精神,真正理解内部质量诊改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的含义;真正让每一名教职工都认识到在学校的质量诊改建设中没有旁观者,人人都是质量主体,都是质量的生成者,每个人都对学生的成长、学校的发展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切实激发教职工的内生动力,使质量主体担当、尽责。学校负责质量诊改的部门要发挥诊改的指导作用,可以深入二级学院开展讲座,也可以编写诊改知识小册子,帮助教职工加深对诊改要义的理解和消化。

(二)改变理念,建设常态化周期性诊改

诊改质量主体要切实从思想上改变对质量诊改的看法。学校诊改工作不是抛开日常工作另辟蹊径,而是在原来的工作思路上(制定目标、落实目标、工作总结)引进了监测预警环节,使每项工作都有事前设定目标和标准,事中进行监测和预警,事后开展诊断与改进的科学环节。质量主体要明确诊改和日常工作的关系。日常工作中,养成用诊改的思维开展工作的习惯,工作中要经常自我诊断,发现异常,及时改进,不断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三)两翼齐飞,持续推动“双引擎”机制建设

尊重文化形成规律,在学校质量文化意识初步形成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学校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宣传媒体建设,加大质量诊改宣传,打出“质量兴校”“质量求生存”“质量求发展”等质量文化口号;通过质量理念文化、质量价值观文化、质量行为文化、质量服务文化、质量形象文化五维度培育学校质量文化、专业质量文化、课程质量文化、教师质量文化、学生质量文化等特色质量文化,发挥文化引擎作用。

对现有制度进行废、改、立,继续修订并完善学校诊改制度及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层面诊改运行制度,将诊改行为和活动以制度的形式加以固化,将诊改结果运用到绩效考核中,逐步实现外部绩效考核到内部自我激励的转变,发挥激励机制引擎作用。

(四)追根溯源,不断提高业务系统数据质量

持续提升获取数据、分析数据、运用数据治理学校现代化的能力。按照“发现问题、边诊边改”的思路,倒逼各业务系统不断完善数据质量,提升学校教职工信息化素养及信息化使用水平;对于陈旧老化的业务系统,学校应加强信息化顶层设计,保证同步智慧化校园建设和信息化水平。

(五)问题导向,建设学校诊改亮点

质量诊改的本意是要建设一校一特色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找准诊断点是开展质量诊改的前提。诊断点的确立可以学习借鉴其他院校,但是不能照抄照搬,应该依据学校自身办学基础、存在问题及目前发展现状确立需要重点诊改的问题,然后根据这些问题提炼出符合学校发展需要的诊断要素和诊断点,而不是简单地罗列已有文件中的重点指标要素。高职院校面临“双高计划”和职教创新发展高地建设的双重机遇和挑战,学生诊断点应重点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专业诊断点应重点结合“双高计划”建设具体要求补充专业群建设诊断点,课程诊断点以教育教学场所产生的问题为源头确立诊断点,教师诊断点应重点结合“双高计划”建设中师资队伍建设具体要求补充教师发展诊断点,通过不断完善特色诊断点突出学校诊改亮点。

(六)强化两个中心,助力教师学生发展

学校应加强学生发展中心和教师发展中心建设,配备专职人员,明确工作岗位职责。学生发展中心具体负责对大学生开展学业、职业、就业、心理等方面的指导和规划,制定学生发展标准,帮助大学生开展自我诊改,实现自我提升,培养综合素质,提升就业能力。

教师发展中心具体负责教师教育教学培训、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教师心理健康服务及教师教学发展研究与改革、示范推广等事项。制定教师发展标准,指导教师开展自我诊改,持续提升教师科研教学能力,整体提升学校师资队伍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生发展。大力支持各级名师工作室建设,给予人、财、物政策倾斜,真正发挥名师工作室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积极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学校诊改工作绝非一朝一夕之事,需驰而不息全面发力,方能深耕质量诊改沃土,实现学校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推进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

猜你喜欢

院校高职学校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学校推介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奇妙学校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