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审美,读好小说
——以《范进中举》为例
2022-03-17袁艳侠
袁艳侠
部编版初中语文课本中,小说占据大量的篇幅。这些小说为了反映生活现状、表达丰富的思想,以现实生活为基础铺设环境、展开故事情节,故事中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激烈的矛盾冲突。这些小说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了它的美。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立足审美,引导学生从审美的视角去阅读、探索、感受和发现小说的美,在读好小说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下面就以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的《范进中举》为例,谈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立足审美,读好小说。
一、一波三折的情节
“情节是小说的骨架。”作者为了反映生活、表达思想,往往会从生活中提取某些片段、场景或细节,通过艺术加工,重新组合编制成若干个小的故事碎片。最后通过别具一格的构思,搭建出小说的骨架,形成完整的故事情节。好的故事情节在跌宕起伏间环环相扣,能够很好地体现人物性格,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并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作品的主题思想,充分体现小说的审美价值。
小说《范进中举》以范进中举为线索,选择描写了几件平凡的小事,即:范进进学,岳丈上门庆贺,数落、教训女婿的不是;范进借钱乡试,遭到岳丈的痛骂;范进偷试回家,再遭岳父恶斥。以上描写的是范进中举前受尽冷眼、尝尽冷遇的画面。范进中举之后则画风突转:虽然范进因为喜极而疯,不复中举之前的“谦和有礼”,却收到了众星拱月般的礼遇,下到对他漠不关心的升斗小民,上到高高在上的张乡绅,甚至曾经对他恶言相向的岳丈如今也换了嘴脸,对他唯唯诺诺起来,只因范进如今摇身一变,成了“天上的星宿”了。教师可引导学生扣住“范进中举”这条线索,用思维导图画出情节线。由思维导图可知,范进中举前后的待遇截然相反。中举前,岳丈大人由一开始的抱怨逐渐发展成训斥和痛骂。范进乡试不在家,母亲妻子一连饿了两三天都没有乡邻接济。中举后,范进不仅得到众人言语上的礼敬,甚至得到大家物质上的礼待。接着,教师再引导学生抓住范进中举之前和中举发疯之后的言行举止及仪表进行对比,撇开范进的身份看,到底是什么时候的范进更加得体。显然,中举前的范进虽唯唯诺诺,言行间却透着文人的风度,如:面对岳丈的“教导”,范进称“岳父见教的是”。邻居寻到集上给范进道喜,范进尊称邻居为“高邻”。这样的范进自然要比发疯之后那个“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的范进要得体得多。
这时候教师因势利导:“为什么没有发疯的范进遭受的是冷言冷眼,发疯的范进却得到大家的重视和追捧呢?”至此,一切真相大白:封建社会,中举意味着平步青云。文章的最后,范进清醒了,范进、张乡绅、胡屠户以及众乡邻之间的虚与委蛇更是印证了这一点。可见科举制度扭曲了人的灵魂,造成了大众病态、畸形的心理。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纵观整个思维导图,就可以洞悉作者安排情节、谋篇布局的智慧,即通过范进中举前和范进中举后内容的对比展现主题思想。
立足审美,看小说情节的一波三折之美,就是要抓住文章的主线顺藤摸瓜,在矛盾冲突中找到打破平衡或维持平衡的关键点,然后抽丝剥茧、追本穷源,直到水落石出。最后再站到高处通览全局,作者的精巧构思则一目了然。
二、个性鲜明的形象
“人物是小说的核心,什么样的人物性格就会发生什么样的行为故事。”小说依靠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展开故事、推动情节。读者则透过鲜明的人物形象来认识社会、反观自己,从而积累人生经验、领悟人生智慧。因此,小说的审美教学离不开人物形象的分析。而小说作者则通过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表情、心理以及所处环境”等的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这就为读者分析人物形象提供了依据。
《范进中举》这篇小说中着笔最多、性格最鲜明的是胡屠户这个人物形象。教学中,老师先引导学生阅读“范进进学”和“范进乡试”这两个故事情节。在这两个自然段中,长篇大段都是对胡屠户言行的描写:先是抱怨女儿嫁了个“现世宝”,接着摆出长辈老爷的架势教导女婿这个“烂忠厚没用的人”,最后埋怨女婿没让他女儿过过一天的好日子,这才“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回家去了;当女婿上门借钱乡试时,先是“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个狗血喷头”,胡屠户嘲笑范进是“痴心”,“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读完这两个自然段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范进中举之前,胡屠户在女婿面前是居高临下的,想说就说、想骂就骂,言辞极尽嘲讽之能事,范进中举之后呢?通过阅读比较,学生不难看出:中举之后,女婿范进一下子从之前胡屠户口伐的“现世宝”“癞蛤蟆”进阶成“天上的星宿”,是“才学又高,品貌又好的贤婿”;原来胡屠户骂女婿张口就来,现如今骂女婿却要“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之前胡屠户骂女婿如开闸的洪流,好半天才收得住口,现如今一个嘴巴掌掴下去“那手早颤起来,不敢打第二下”,而那只掌掴女婿的手竟“隐隐的疼将起来”“再也弯不过来”……胡屠户前后言行的反差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意味,使得人物形象的刻画更加丰满、更有张力。在学生习得本篇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自主探究:“文中除了对胡屠户的形象刻画入微,对报录人、邻居、张乡绅等群像的刻画也很典型,联系上下文读一读、比一比。”有了之前的阅读经验,学生再读再品后发现:范进中举之前门庭冷落,一旦中举则门庭若市;报录人卖力献策给范进治疯病;邻居们纷纷赠物并帮忙款待报录人;张乡绅赠房赠银拼命拉拢范进……众人所有改弦易张后的逢迎谄媚、趋炎附势,则充分体现了世态炎凉。
立足审美,引导学生从鲜明的人物形象中品鉴作品的深味,就要引导学生从对人物的细节描写中对比、品析出人物的性格,从而探究并习得作者是如何在前后反差和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彰显人物形象的。
三、生动传神的语言
“语言是小说的血肉和气息”。不同的语言风格反映不一样的生活:舒缓、清新的语言叙述美好淳朴的生活;明快、热烈的语言叙述积极乐观的生活;激越、庄重的语言叙述紧张震撼的心灵故事;幽默、辛辣的语言揭露社会的弊端……不同的语言风格也塑造了不同的人物形象:迂腐文人说话一板一眼,市井小民说话多方言俚语,鲁莽粗人说话言辞乖戾……透过小说的语言风格,不仅可以为小说中的人物精准把脉,还可以领悟作品潜藏的深意。
《范进中举》的作者吴敬梓具有高深的文学修养,他把民间口语加以提炼,用朴素、平实、本色又稍带幽默的语言,把那个时代的众生相刻画得恰到好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思考:“《范进中举》这篇小说,全文没有华丽的辞藻、惊心动魄的语言,为什么读完却给人留下余韵不绝的回响?仔细读文,把那些让你印象深刻的画面做上记号,然后深入字里行间反复品读,想想作者是怎样把这个画面写得生动和深刻的。”阅读中,有的学生把目光聚焦到张乡绅的细节描写上:“张乡绅和范进明明是毫不相识的两个人,范进一中举,张乡绅便来称兄道弟,拉拢攀关系。明明范进穷得家徒四壁,张乡绅却把范进的住所称作‘华居’,虚与委蛇赠钱送房。这样的张乡绅一看就是惯于世故的狡诈之徒。”有的学生把目光聚焦到乡邻等人的见风使舵上:“范进中举之后,连打过范进巴掌的胡屠户的手也突然变得‘不同凡响’了,一个邻居称胡屠户‘这个嘴巴打的亲切,少顷范老爷洗脸,还要洗下半盆猪油来!’另一个邻居则认为胡屠户的手‘再也杀不得猪’了。”有的学生把目光聚焦到范进的卑微懦弱上:“范进没有中举前受尽世人冷眼,唯唯诺诺;中举之后依然改不了他的奴才面孔,一面巴结逢迎张乡绅,一面谄媚讨好胡屠户。”还有的学生则洞察了胡屠户的贪婪:“范进给的银子,被他‘紧紧攥着’,一边假意推辞,一边又‘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最后,教师带着学生一起总结:“优秀的小说作品中往往会通过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诠释思想,阅读中要善于抓住这些细节描写了解整个作品的人物及主题。”
立足审美,品味语言,不仅要欣赏语言的崎岖处、华丽处、激昂处、抒情处,更要善于从平实质朴的语言中品到其生动处、传神处,并以语言为梯,关注作品中的人物命运,从而了解整个作品想要表达的思想。
四、发人深省的意蕴
作者通过文章表达观点、说明问题、反映生活,所以,每一篇小说都有灵魂和精神。教小说“最好的境界是让学生若有所思、若有所悟、怦然心动、潸然泪下”。这便是与小说、与作者有了心灵的交汇,产生了思想的火花。
读《范进中举》若是仅仅拘泥于本篇文本的阅读,视野则太过狭窄,不能直抵源头,探寻不到作品真意。教学中,教师应带着学生由一篇的研读拓展到整本书,即《儒林外史》的阅读。通过阅读可知:本书以元末明初到明万历四十四年,历时约二百四十八年的封建科举制度下的生活为写作背景,主要描写了一批儒士把科举考试当敲门砖,为了财富和地位拼命读书,考取功名后不顾百姓生死搜刮民脂民膏的事情。小说透过人生百态揭露了科举制度奴役下的士子丑恶的灵魂以及官场的腐败、官吏的昏聩、豪绅的刻薄、名仕的虚伪。
作者撰写《儒林外史》的价值何在呢?这时候,教师需带领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进一步探究,了解作品创作的社会环境:清朝康乾盛世,社会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其封建制度的腐朽,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提倡理学,强化封建礼教以统治士人思想,同时开科举、考八股,以此来选拔官员,造成士子们醉心制艺、热心功名利禄的习尚。最后,教师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儒林外史》这部小说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除了精巧的构思、传神的语言、丰满的人物形象,其丰富的意蕴、不朽的价值更是它成为经典的原因。读了这部小说,同学们又有什么想法和感悟呢?”学生的发言一个比一个精彩,有的说:“腐朽的制度造成人性的扭曲,作为统治者需以天下为己任,出以公心,才能领导大家创造出平和的世界。”有的说:“深处浊流不能随波逐流,需立己立身,做真人,做真学问。”还有的说:“吴敬梓用一部《儒林外史》警告世人,真正的仕林儒士需去伪存真,方能流芳百世。”一部经典小说,读到心里,并在心灵深处留下痕迹,这才是真正的、有效的阅读。
教师立足审美,引导学生读好小说,需带领学生从整体到局部,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精巧的布局看情节的构思,从传神的语言品人物形象,从写作的背景悟作品的深意,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挖掘出小说深藏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