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基于1+X证书的“课证融合”改革研究
2022-03-17柯政彦
柯政彦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江西 九江 332007)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党和政府继续大力推进现代职业教育改革。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试点实施1+X证书制度[1],1+X证书制度是我国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程中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强化了职业教育类型特征,推进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深化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行1+X证书制度试点,既是职业教育畅通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快速培养通道的需要,又是探索构建国家资历框架、确保其制度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高职院校推行1+X证书“课证融合”改革的原则
(一)遵循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原则
成果导向教育理念(outcome based education,简称OBE)是新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的重要指导理念之一。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主要是随着《华盛顿协议》和《悉尼协议》的引入而被高等教育界和职业教育界人士所关注,其所倡导的成果决定、扩大机会、强调知识整合、反向设计在专业建设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能够扭转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从注重知识传递转向能力提升,以学生学术与能力获得为导向,将教学的重点聚焦于学习成果[2]。1+X证书“课证融合”是将X证书的多样性、可选择性以及与专业的相关性结合在一起,教师对接X证书的学习内容和考核要求进行课程开发,以X证书的学习成果为导向推动师生转变观念。
(二)遵循专业与X证书契合原则
X证书反映了学习者完成某一职业岗位(群)主要工作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特定相关职业素养、知识和技能[3]。某一专业所选择的X应该聚焦专业对接的毕业生主要工作岗位(群),能准确反映专业领域的“四新”要求,经过学习培训后具有一技之长,以缩短毕业生试岗时间,适应企业转型升级。职业技能标准的初、中、高分级并不意味着一定对应中、高、本教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初、中、高分级属于统计概念,是一种数据分布,并不是院校专业指定证书的唯一选择。
二、高职院校1+X证书“课证融合”改革面临的困难
1+X证书制度是我国职业教育制度的重要创新,要结合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实现“课证融合”,是要在教学改革中实现人才培养方案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课程体系与“X”证书培训内容、课程标准与X证书考核标准、学业评价与X证书考核要求的有机融合。“课证融合”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实操能力和工作岗位适应能力,但是实际推进“课证融合”的过程中,还面临着如下困难。
(一)职业院校的工作机制未能匹配要求
由于1+X证书制度是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新生,目前在试点阶段,还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供参考,因此,部分参与试点的高职院校在试点推进过程中“缩手缩脚”。虽然试点职业技术学院一般都成立了1+X证书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职责分工、流程规范、资金使用、条件保障、考核激励等内容,但由于未能设立 1+X证书试点工作协调机构统筹谋划,也并未整体指导全校不同专业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导致各二级学院在证书选择上出现盲目跟风的现象。同时,未能选择产业契合度高、用人企业认可度高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开展试点工作;未能建立证书入校的准入与退出机制,因此,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作用,逐一论证,严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进出口关。
(二)专任教师对1+X证书内涵不够了解
X证书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职业技能水平的凭证,反映职业活动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能力[4]。X证书是面向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校生(含部分社会人员)设计的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专门证书。由于X证书是由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开发的,故内涵比较先进、丰富。教师在没有取得相应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高级证书时,尚未掌握证书所包含的先进性,此外专业教师还面临着个别培训评价组织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导致试点诊改工作难以推进。因此,在推动“课证融合”改革中,如果只考虑技术技能的先进性、综合性,不考虑该证书的标准及其与相近专业证书的难易以及层次的相当程度,教师对其功能了解不够,则难免出现1+X“课证融合”的系列问题。
(三)教师对开发“课证融合”教材的经验缺乏
基于1+X证书的“课证融合”教材开发模式有别于传统教材开发建设模式,在国家强调建设新形态一体化教材的要求下,“课证融合”教材的形式也必须是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或融媒体教材。但当下,有相当比例的教师不了解职业教育教材的理论基础,未能掌握职业技能教材开发的基本模式。他们对“课证融合”教材开发的基本原则、目标决策、标准文档及教材内容的选择原则、呈现方式和资源配置等关键问题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并且缺乏适当的经验为其提供参照。
三、高职院校基于1+X证书的“课证融合”改革路径
(一)对标产业发展趋势重修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指导性文件,是最基本的质量标准。当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大多数是由行业龙头企业所制订的,这些大企业在证书内容、考核标准的制订中通常都会将行业前沿、新兴技术等融入其中,体现所在行业的发展趋势。推行课证融合,首先,需要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面向,再根据证书的等级,重新构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服务定位和就业面向,实现证书标准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
其次,将证书标准引入专业课程标准和教学标准中,将证书培训内容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统筹课程教学和证书培训。课标是课程教学的标准,是课程体系序化后某一门课程的具体要求,课标体现了对行业企业发展趋势的把握。1+X证书制度背景下,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开发、学习成果检验标准的建立都需要融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要求。围绕“素质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三位一体来制订工学结合的课程标准,并以此来构建讲学内容,开发“教材”。职业院校的教师在制订课标的过程中,先要研究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对照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修订课程标准,再根据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内容,制订X“课证融合”课程标准[5]。
最后,根据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要求,全面梳理专业(群)职业面向、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毕业要求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要素,构建“1”与“X”深度融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6]。例如,信息类专业可考取Web前端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软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专业中设置Web前端开发方向,以静态、动态网站搭建、移动端静态和动态网站开发为模块对接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用证书标准对接专业和课程标准,将证书考核成绩替换课程成绩,提升学生素养,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二)对接证书重构“课证融合”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育人活动的指导思想,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执行和载体依托。首先,正视现有课程体系的不足,明确标示与X证书相关的课程或教学内容,补充和新增核心技能课程,优化教学设计,重构教学流程,再造课程结构;从课程体系层面,探索专业课程考试与职业技能等级考核统筹安排、同步评价,实现1与X的融合。如结合经济管理类专业中的“网店运营推广”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要求,将“网店运营技术”“网店推广技术”“1+X证书培训”等课证融合课程作为新增课程,对“搜索引擎优化”“商务图片处理”“客户关系管理”等课程进行内容补充和完善,以达到1与X的有机融合。
其次,分析当前教学内容是否涵盖了X证书的内容,对未涵盖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内容适度转化为若干门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内容并纳入专业课程体系,或转化为若干教学模块形成一门或若干门校本课程,作为本校专业的特色之一[7]。将1+X证书所需要的技术要点与课程相结合,在课程内容中,将授课内容结合1+X证书技能要求分解为初、中、高三级,进一步促进“课证融合”。
最后,以职业岗位行动领域要求为依据,以职业行动体系为主要参照体系选择教学内容,对照典型工作任务的活动过程逻辑序化教学内容,深化“教学做一体化”“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按照“课程体系模块化、共享课程平台化、核心课程学用化、首岗技能证书化”的思路,逐步建立与“1+X”证书制度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形成“专业核心课程+X模块化课程”“大专业+小方向”的课程体系,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长,选择“X”证书项目,完成技能考核与提升。
(三)创新培育创新型结构化教师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是推进1+X“课证融合”的实施者,只有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才能更好地推进职业教育改革“走实走深”。因此,需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8],根据1+X证书培训师(考评员)的能力和素质要求,探索研究培训教师的资质要求与考核标准,丰富“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与标准;安排专项资金用于X证书教师培训,加强X证书培训队伍培育工作,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师资培训、参加考评员培训考证,充分学习了解证书的培训和考评要点,并到相关企业参与实践,提升自身职业技能;修订《教师企业实践和培训管理办法》,把教师开展X证书培训情况纳入双师型认定条件,强化教师X证书相关技能技术水平与教学能力,全面提升双师多维能力,促进教师技能化、专业化发展。通过建立健全师资聘用、考核、分配、奖惩等激励机制,将专任教师参与企业生产实践服务能力作为职称聘任重点考核指标,切实保障校企人才双向流动聘任机制可持续、长效运行,有效推进“双师素质”专业师资团队建设和发展。
(四)对接证书标准进行教育教学资源开发
在新形态一体化教材方面,“教材”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编写的教学用书,应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材,建设“课证融合”的新形态一体化教材。面对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有机融通的要求,需要做好专业教学内容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内容的协同合作,通过与培训评价组织、行业企业及兄弟院校共建适用于书证融通的教材,构建对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新”教材。可以采用“互联网+实践教学”、VR教学,开发(引进)和运用仿真工厂、仿真实验、虚拟实训室等信息化教学平台或手段,注重将课程改革的成果以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等新形态教材的形式积累、体现,开发出有特色的校企合作教材,作为主要教学资源运用与储备,有效增强校内理论及实训课程的情境性、真实性和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在学习资源与实训条件方面,要加强教学资源保障,引入并共建适应育训结合的在线学习与培训资源;建设1+X试点配套培训基地和考试基地等,为试点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与培训评价组织共同建设“课、证、赛”综合实训项目,为证书培训、认证提供保障。结合1+X证书第三方培训评价组织给出的配套资源清单,升级改造现有实训室;建设“厂中校”实训室、技能大师工作室,或各类功能实训室,推行面向企业行业真实工作环境的任务式教学模式,满足学生实训实习需求。同时,构建院、校两级教学资源开发与建设平台,构建以课程开发为主线,集特色教材开发、教学素材开发、教学教具开发为一体的教学资源体系。
在其他教学资源方面,依托学校优势特色专业和优质教学资源,主动对接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开发面向地方特色产业岗位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及标准,合作开展“X”证书培训教育教学资源开发,联合评价组织机构积极开展高质量 1+X师资培训及特色职业培训。
(五)实现1+X证书成果的认定与转换衔接
根据《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工作规程(试行)》和《关于开展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学习成果存储工作的公告》的相关规定,学生考取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可以获得相应学分存入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首先,完善学分制管理办法和学分制实施细则,为有序开展“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等学习成果的认定、转换和积累奠定基础。其次,鼓励优势特色专业率先进行“学分银行”试点,对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学习成果进行登记和存储,计入个人学习账号,尝试学习成果的认定、转换与积累。最后,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改革评价标准,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考核评价制度,改变以往以教师评价为主的终结性评价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主体参与的过程性评价模式,将课程考核与1+X证书、技能竞赛融合在一起,形成课、证、赛一体的多元能力考核评价体系。对于部分与1+X证书技能结合紧密的课程采用以证代考的方式进行课程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