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
——以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2-03-17

机械职业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政治

成 涛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

自2014年开展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以来,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全新的育人理念,已成为国家层面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的重要实施方略,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和施行。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课程思政改革与建设任务依然艰巨。为此,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1]。这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政策遵循和行动指南。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必须将课程思政作为教育教学生态环境下的关键内容,进行系统谋划,协同推进,形成整体合力,全面提升育人成效。

一、教育生态学视角下实施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

1976年,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雷明提出了教育生态学这一学科术语,他认为教育生态学是教育学和生态学相互渗透的结果[2],将生态学的概念运用到教育学中,对于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教育的主要要素之一,课程是实现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而课程思政实际上就是一种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因此,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研究课程思政,运用生态学方法研究教育与人的发展规律,探析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价值。其主要表现在教育生态环境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表达范式改革创新的重要载体、思想政治教育走向生态循环的必要途径三个方面。

(一)教育生态环境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课程思政作为一个微观生态系统,其生态环境包括学校、教师、学生和企业,生态因子包括课程思政资源、课程思政实施和课程思政评价等[3]。这些要素形成了一个生态链,每一个要素都对教学效果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相比其他思政内容,课程思政更为注重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并将其充分融入各门课程中,进而对学生的知、情、意、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它更加关注育人过程,注重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效应,凸显着重要的育人价值。因此,课程思政是教育生态环境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二)思想政治教育表达范式持续创新的重要载体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政治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的形式展开,传递信息有限、教育途径单一、承载功能不足。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表达范式,是以价值观教育为目标、以立德树人为着力点[4],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当中,不断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和育人价值,改变单一的知识价值、融入更多的育人功能、提升立德树人的效果,从而形成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新形式。课程思政在推动构建课程思政育人的良好生态环境的同时,以全新的认知和视角开展研究,扩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边界,创新思政教育工作开展形式。

(三)思想政治教育走向生态循环的必要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它与整个社会生态系统同生共竞、互动循环[5]。课程思政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创新途径,如何发挥作用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课程思政不仅关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育人环节,更重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价值输出和信息传递,关注主客体之间的信息流和能量流的交互。此外,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辨析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间的关系,探究生态失衡问题根源,建构起维持整体平衡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链,打造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育人生态圈,有利于实现课程思政内部系统的良性循环。也就是说,课程思政更加注重育人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从而有利于实现整个教育系统的整体协调与可持续发展,进而对整个社会生态系统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课程育人走向生态循环的必要途径。

二、教育学生态视角下高职院校实施课程思政的现实困境

自课程思政概念提出以来,高职院校积极开展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理论和实践研究,但在实施过程中并未有效地将课程思政置于一个生态系统中去实现各要素统筹利用和合理规划,降低了课程思政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顶层设计稍显缺乏,保障制度尚需完善

顶层设计的缺乏直接制约课程思政的有效推进。一是领导机制不完善,缺乏专门有效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对于具体的教学工作缺乏长效的实施管理机制,不能保证课程思政的统筹安排和协调推进;二是改革力度不够,对于体制机制的完善,教师素养提升等方面的改革仍然停留在表面;三是未能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发挥最大优势,一些高职院校不能有效结合学校自身的优势学科和专业群等进行课程思政资源的开发,无法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而在制度保障方面,高校课程思政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制度建设缺失,系统完善的课程思政政策和制度仍然缺乏,极大阻碍了课程思政的整体规划和系统实施;二是激励机制不健全,学校给予课程思政的经费支持和配套支持不足,不能最大限度调动教师深入研究课程思政的积极性;三是推广措施缺乏有效性,对课程思政的开发力度不够,对精品课程思政的经验推广不及时,直接影响了课程思政实施成效。

(二)认知水平缺乏深度,教学能力有待提升

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部分教师不能充分理解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的意义,认为课程思政的实施对学生的教育价值不大或难以直接看到成效,导致教学过程中缺乏创新性的举措。另外,素质教育、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未深入人心。大部分教师重视专业教育,“对象”意识薄弱,对学生的进步和未来发展关注较少,重“授业”轻“传道”,能为“经师”但不能为“人师”。一是在教学设计上较为机械化,不能结合“00后”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学生产生良性互动,“课程思政”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不强,教学活动缺乏吸引力。二是在教学内容上重理论、轻实践,呈现任务式教学;理论知识传递占主导,实训课程和社会实践的比重明显不足,导致学生主观上对理论知识的排斥和对实践知识的渴求形成较大反差,学习积极性不高。三是在组织教学上缺乏专业性,对课程思政的元素把握不足,无法有效结合专业课程特点选择合适的思政载体;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方案设计能力不足,不能将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

(三)反馈机制不够健全,育人效果仍需优化

高职院校在开展课程思政过程中缺乏良好的评价反馈机制。首先,在反馈平台方面,缺乏有效的反馈平台且受时空限制。在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教学难题、教学反思、教学经验缺乏有效的交流渠道和平台,使得教学难题无法及时有效地得到解决。其次,在评价维度方面,评价维度较为单一。传统的专业维度评价模式仍然占评价体系的主流,缺乏对学生思想、身心和实践能力等多维度的考量,评价缺乏客观性。再次,在评价手段方面,信息化课堂教学评价不足。尽管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了一些新的教学手段,但所呈现的课堂热闹只是表面繁荣,只关注认知目标的达成,忽视了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反馈机制的不健全,使得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效果欠佳。一是无法真实把握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并在第一时间探讨解决,这成为学校课程思政改革过程中的阻力因素。二是单一的教学评价维度不利于全面掌握具体问题,不利于发挥教学评价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反向促进作用。三是缺乏多元化的评价手段,注重表面知识的传递,忽视对课程思政隐性价值发挥的考量。

三、教育生态学视角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优化路径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干什么、怎么干、谁来干”这一问题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的重点,全国各大院校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以不断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仍有许多方面可以进一步改进和提升。这些措施应建立在高校自身不同的历史文化、专业优势、学生特点等基础之上来进行系统设计和布局。在进行顶层设计时,应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教育的各个环节,结合思政教育资源的优势,立足各专业各学科的特点,把握当今社会的时代元素,注重思政育人的长远价值,不断创新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升课程思政育人实效,着力解决如何加快课程改革建设、推进教育资源整合、强化思政价值引领、形成协同育人机制等问题,真正构建大思政的新格局。

(一)以专业为依托,加快推进课程改革

学校要从课程的特点和实际出发,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与其他课程的教学目标融会贯通。一是立足专业背景,深挖思政资源。根据课程和专业特点,深入挖掘课程的隐性思政元素,并将思政资源有效融入教学过程,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最大化。二是编制课程思政实施纲要,强化落实结果。编制基于专业特点的课程思政实施纲要,找准与课程相关的切入点进行渗透式教学,对课程思政纲要的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式反馈。三是多方整合思政元素,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将思政教育的育人价值体现在各门课程当中,如在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时事教育;在阐释颠覆式创新理论时,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填补了国内科学技术领域空白的案例导入,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实现育人细无声的目标。

(二)以教师为主导,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教师。在教师遴选、培养、考核、评价的各个环节中,要将政治素质放在第一位,引导教师坚定政治立场,提升政治站位,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投入,激发潜能,做出成效。一是探索个性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思政教学研讨,做好教学组织,激发课堂活力,调动学生兴趣。二是整合教学资源,提高专业水平。通过共享平台,进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强课程思政教学主体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互补融通,如推广课堂智慧教学工具,建设虚拟仿真教学平台,提升课堂交流互动频率和教学成效。三是加强名师管理,发挥示范作用。通过组建名师队伍、建立课程思政名师工作室,鼓励专业带头人和教学名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点带面提升整体教学水平,带动全体教师广泛开展课程思政教研和实践,打造有影响力的教学成果。

(三)以学生为中心,创新实施平台管理

课程思政的实施要贴近学生、服务学生,让课程思政教学更有温度,着力提高课程思政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一是搭建形式丰富的课程思政平台。如以网络直播的形式开展思政教学,扩大思政教学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如将校领导对思政课堂进行诊断性听课成为常态化、制度化的工作,提高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二是形成具有特色的品牌活动。比如可以深入开展技能大师进课堂、能工巧匠进课堂等活动,激发学生刻苦钻研、勤练技艺、奋斗拼搏的热情,并提前对学生进行职业精神的教育。三是多方位打通课程思政育人渠道。如打造学思结合、知行合一的第一课堂,打造以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政活动为主的第二课堂、以红色资源为依托开展校外思政实践教学为主的第三课堂,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四是打造有影响力的课程思政精品项目品牌。通过培育思政精品项目,有效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等育人功能,探索形成具有可示范、可推广、可持续的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五是发挥校内外交流平台的作用。校内建立思政课教师联系专业群制度,定期召开课程思政研讨会;校外积极参与全国高职高专思政联盟等,进行资源共享、技艺比拼,在交流中不断发现问题,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质量和水平。

(四)以价值为导向,改革课程评价体系

制订课程思政考核评价体系,将课程教学评价由传统的专业维度向思想引导、教学过程、知识传授、身心素养、社会服务等维度延伸,落实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实现价值导向下的育人效果最大化。评价考核体系有以下方面:一是思想引导,包括人生意义、价值判断、世界观念,主要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培育学生良好的政治素养。二是教学过程,包括教育者素质、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要求教育者自身素质要满足育人要求;教学方法有效,教学理念与行业前沿保持一致。三是知识传授,包括行业知识、行业能力和行业思维,主要是培养学生专业学科能力,形成良好的专业思维和动手能力。四是身心素质培养,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人格品质,主要是帮助学生保持身心健康,培育优良品格。五是服务社会,包括时事政策、社会责任和社会实践,引导学生把握国家的政策方针,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致力于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做贡献。通过全方位的考核评价,促进课程思政实施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实施效果的不断优化。

当前,课程思政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高职院校要结合教育生态学的要求,重视课程思政育人的各个环节,注重信息的有效传递,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不断挖掘课程思政育人内涵,使课程思政在良性的教育教学生态系统下高效运转,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政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