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感教学真实地发生
——以统编版四下《清平乐·村居》为例
2022-03-17顾晓芬
顾晓芬
所谓语感,就是语言中语义、语法、语气等要素所形成的综合反应,是个体在深入理解语言以及熟练掌握语言应用的基础上而产生的。语文学习是我国学生语言发展的基础,学生能否生成丰富的语感就反映出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效果,所以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语感教学尤为重要。文章以小学语文诗词为例,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进行了探讨。
《清平乐·村居》是一首宋词,相比于学生最常接触的古诗,词重在言情,在引入联想、表情达意上更有效果。学生学习《清平乐·村居》时,教师需要利用小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发达的优势来引导学生鉴赏全词,把握词意,感受意境,逐步学会其中的语言应用,因而培养出语感。
一、通过阅读感受语言,激发语感
在这首宋词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是首次接触宋词,结合对学生以往的学习特点和语言习惯的考察,他们更熟悉古诗,所以教学时笔者就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先行熟悉宋词,初步把握词意,然后就学生自身的古诗学习积累来对比和表述词与诗有何区别,以激发学生的语感。
问题:“通过阅读这一课,你们发现了这首词和以往的古诗存在哪些不同的地方?”
学生经过几分钟的思考和讨论,纷纷给出了自己的回答:“诗的句子很对称,词的句子有长有短。”“诗好像不分段,但是词分成了两段。”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需耐心、细心对之。当学生给出自己的想法时,笔者顺势给予了一些点拨。比如,词的段被称为上下阙,中间空两格,在阅读时需停顿一会儿。
诗词的魅力表现在其阅读时的节奏和韵律,每一首诗和词都带有各自不同的情绪与情感,从而影响诗词的意境。所以阅读是感受词的语言,激发学生语感的最好方法。而语文教师只是给学生形式化地讲解如何读词是肯定达不到激发学生语感的效果的,必然要亲身给学生做一些示范,才能够让学生有切身的体会。如本词中,为了让学生掌握这首词的节奏和韵律,教师就要先为学生做示范性的阅读,做好停顿的演示,让学生仔细地倾听和观察,然后再让学生模仿教师自由阅读,把握节奏、停顿、重读、轻读、情绪等要素。良好的示范加上生动的讲解会让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增,模仿有了动力和方向,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才能显著提升。
二、通过诵读鉴赏语言,体会语感
仅仅通过阅读掌握词的大意是远远不够的,每一首诗词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和深远的境界。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好奇心,他们的创造力也是无限的。基于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实施个性化教学的要求,语文教师必然要给学生打造开放又和谐的课堂,兼顾理论和实践的课堂,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本词,在诵读中鉴赏词的语言,在反复的鉴赏中体会语感。
当学生第二次、第三次阅读本词时,对词意有了更加透彻的了解,为了帮助学生建构对词意的想象,笔者使用了多媒体工具给学生分别展示每一句中所描绘的画面,草舍溪流,翁媪媚好,两儿劳动,幼儿悠哉。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诵读以及观察,以分组的形式来讨论一下每一个画面中的具体内容,融入自己的想象。
问题:“作者用了什么样的词形容茅屋、青草、溪流,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很快就指出“低小”“青青”两词,寥寥数笔便描绘出这一家生活的优美环境,让人感受到温馨。
问题:“第二个画面中,白发翁媪在做什么?”
学生答:“相媚好。”这时笔者又顺势提问学生:“你如何理解“媚”字”,在学生的讨论中,笔者给予了学生一些启发:“媚,含喜欢之意,‘相媚好’,两人相互看着,越看越喜欢,越美好。那我们现在想象一下,感情很好的老两口一般会聊些什么话题呢?”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联想上文,也许会聊一些家常。最后,笔者又提出了一个问题:“从这两幅画面中,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你觉得翁媪过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学生就给出了“美满、幸福”等答案。
在下阕两幅画面的教学中,也沿用了“我提问、学生思考回答、我点拨”的模式。
问题:“从‘两儿劳动’中,你可以联想到什么样的画面,你可以感受到他们什么样的品质。”学生答:“大儿勤劳,中儿心灵手巧。”这时候笔者要求学生读这句时就要读出对大儿、中儿的赞赏的语气。
问题:“幼儿悠哉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学生答:“这一句中的‘卧’字体现出了幼儿舒缓、悠哉的状态,也表现出来幼儿的可爱。”
在鉴赏全词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抓住词中的关键词,以关键词引发学生的无限想象,使学生不再对词感到抽象和难懂,而是能够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建构起生动形象的画面,打破古今壁垒,融入学生自己对词的理解和感受,再让学生以诵读的形式把自己的情绪、情感和领悟充分地表现出来,这时候学生的朗读就不再是僵硬、刻板的,而是生动、感人的。
三、通过延伸拓展语言,丰富语感
四年级的学生经过前期的语文学习,相比起来,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那么这时候我们教师就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信任和支持,鼓励学生大胆地向外延伸与拓展。学生学习诗词并不能只限于教材之上,更要把视野放宽、放远。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本词也给学生准备和补充了更多的课外资料。笔者收集了关于本词的创作背景,作者辛弃疾的生平,还有辛弃疾其他的一些优秀的诗词作品,整理成为教学课件用于课堂展示。
上课时,我就课后拓展给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作者辛弃疾写下这首词仅仅是想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雅静的环境和和平宁静的生活表达自己的喜爱吗?你是否可以结合你的课外阅读来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呢?”
随后,我让学生相互讨论,并展示了我所准备的课件,然后邀请学生回答。于是有的学生就结合作者晚年政治生涯的不顺说出了作者抱负难伸、心系天下百姓的爱国热忱,表达了作者美好的想象,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课后资料的拓展让学生对词的理解上升了一个层次,情绪和情感也不止于和作者共情,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而是上升到家国情怀,学生在朗读本词时语感也就会更加丰富,对复杂情感的理解和表达也会更加深入和熟练,与此同时提升了学生的人文修养和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语感是综合的、抽象的,学生一旦有了语感,其表现又是明显的。语感是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累积而产生的,语感教学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条件充足,语文教师必然要立足于现有语文知识,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明确语感能力培养的教学重点,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贯穿教学始终,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可以达成培养学生良好语感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