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关键词 深化文本意
——《赤壁赋》教学摭谈

2022-03-17

语文天地 2022年1期
关键词:赤壁赋黄州苏轼

常 艳

《赤壁赋》是高中语文的一篇课文,是北宋苏轼于元丰五年被贬黄州时所作。此篇赋记叙了苏轼与友人月夜游览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主客问答的方式为行文线索,记录了苏轼与友人游览途中,情绪的变化由乐转悲再到喜悦的情感。同时,这篇课文融情、景、理为一体,充满思辨与诗意。因此,抓住情感变化过程的关键词,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我们需要仔细品读课文,探析文中情感变化的语句,利用“乐”“悲”“喜”等关键词进行分析,深化文章内涵,以点带面,透过关键处体会文本背后的深刻含义。

一、“乐”中折射的积极心态

从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不难发现,作者的心情是愉悦欢乐的。从第二自然段“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的“乐”字可以得知,作者月夜与好友泛舟游于赤壁之上,目之所及,皆是美不胜收的美景,作者与好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想必作者此时一定是心情舒畅,神清气爽。再加上天气的契合,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又赶上了欣赏满月的好时辰。与友人游玩,本就是一件乐事,三两好友,吟诗作对,能够尽情享受美妙的月夜,可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之四美具。也可以结合作者苏轼写下这篇赤壁赋的背景,体会“乐”背后隐藏的作者的情感。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是他人生中最艰难的时期,但也是他产出作品最多,创作的巅峰时期。苏轼在黄州时,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实则属于朝廷的监管人员,不得随意离开。他没有沉沦太久,而是选择了反省自我,转变心态,在友人的帮助下,他在黄州种地,探寻美食,游山玩水,饮酒赋诗。黄州的经历给苏轼的思想和心态带来了巨大的改变,苏轼没有再为官场的失意而感到苦闷与孤寂,他深刻地剖析了自己,同时,他也实现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融合。他找到了真正的自我,获取了真正的个性自由。由此可以理解为何《赤壁赋》开篇作者为我们传达的情绪是“乐”的,因为他有过挫折与低谷的经历,故而会更珍惜自然界或生活馈赠给自己的点滴。从关键词“乐”字背后可以挖掘出,一方面,作者热爱自然风光,享受大自然的无限馈赠,他天性乐观,心态从容且平和。另一方面,因为经历了人生中的一些风雨波折,他的性格被磨炼得更加坚强,磨难使得他的心态更加成熟与超凡脱俗。挫折教会人成长与坚强,让人明白并懂得要珍惜自己已然拥有的事物。可见“乐”字背后反映的是苏轼豁达的心态和坚韧的性格。

二、“悲”中体现的苦闷情绪

作者苏轼与友人游览赤壁的途中,他的心绪发生了变化,产生了多重情感,第二层情感就是文中的第二个关键词“悲”,兴尽悲来,是历代文人墨客通常会经历的过程。如《兰亭集序》中王羲之等人作流畅曲水活动之后,心情舒畅快乐,然而悲从中来。文人们在欢喜之后,通常习惯感叹人生短暂,生命变数太多,人无法极尽喜欢的事情,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例如,这篇文章船上客人的一曲悲泣忧伤的箫声引起了在场者的忧愁情绪,反映了客悲伤的心情。随后客便举了一系列例子来说明缘由,尽管是曹孟德这样有着丰功伟绩的人物,最后也会在历史的车轮中灰飞烟灭,被人们遗忘,曹孟德况且不能实现自己全部的抱负,更何况普通人呢?客人所悲的地方在于,一方面,人的生命是有尽的,而享受的欢愉只能是片刻的,人无法留住此时此刻拥有的快乐,因为人生是短暂的,不能像长江、明月一样永恒地存在于世间。另一方面,再往深处挖掘,生命对于曹孟德之辈都如此残酷,他是在政治上有所抱负与建树的人,对于渔樵于江渚之上的平庸之辈,就更加无情。平庸之辈尚未有所成就,人生就过了一大半,没能实现自身才华与政治理想,最后什么也没留下。“悲”字表明了客人渴望像曹孟德一样有所作为,以及未能建功立业的不甘心情。

客人在这里抒发的“悲“的情绪,其实背后反映的是一种对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伤感与苦闷。人是不能活到自己能完成所有目标的时候,生命总会走到尽头,故人生总有遗憾,不能像长江一般无穷无尽,保持永恒的存在。人类对于自然界而言极其微小。不仅是客人有此般感慨,苏轼也有着相同经历,对于封建社会的文人来说,政治上或者生活上的不得志,往往会使得他们陷入一种迷茫与苦闷之中,这种苦闷可以是从大自然中得来的哲理。客回答的内容,也是苏轼曾经体验过的迷茫。苏轼被贬黄州时,在政治上不得志,年事已高,或许无法再建功立业,无法实现自身的理想抱负,故一度苦闷与失意。在生活上,家人一开始未能跟随其迁徙至黄州,孤身一人,百般孤寂。因此,“悲”的背后,是作者与客的共同感受,是古代文人常见的情感共鸣,是一种感叹时光已逝,功业未建,不甘平庸的心态。

三、“喜”中蕴含的生命哲理

在文章中,作者的情感由积极变为消极,最后又转为积极,作者情绪转变的第三个关键词就是“喜”。具体可以从文章的最后一段“客喜而笑,洗盏更酌”处分析,结合前文内容,便可知为何作者与客人的心情最后突然豁然开朗。作者苏轼讲述了一系列富有哲理的例子来开导客人,以江水、明月为例,事物是此消彼长地矛盾地存在的,江水看似一直流逝,但是无法看到它流到尽头,月亮有圆缺,缺了又圆,最终还是月亮,没有增减。这些蕴意深刻的例子足以体现作者在参透生命的哲学,体现了他认知中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统一与融合。从变化的角度来看,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人与长江、明月相同,都在发生变化。从不变的角度来看,人与万物都是永恒的,是不会发生转移的。人类对于世界而言十分渺小,但人类对于自身而言就是所有,是无穷无尽的,因此无需羡慕自然界的永恒。这一层参透事理的喜悦之情,反映了苏轼能够多角度地看待事物的哲学观念。他在万物中悟出生命哲理,找到自我,并且能够从人生无常中解脱出来,理性地看待生活,反映了苏轼豁达的人生观与宇宙观。因此,尽管他身处逆境,也能保持乐观、超凡、随缘的心态。

同时,苏轼认为天地之间物各有主,天地万物各司其职,自然界的万物是不归属于人类世界的。江上的清风、山间的明月,人类能够无偿无穷地享用这些自然界的宝藏,这是自然界的恩赐。反映出了作者的知足、乐观的品性和超出常人的眼界。“喜”字一词,足以看出作者已经完全调和了内心的矛盾,实现了内心的统一,能够以平和的心态看待万事万物,可见作者思想境界到达了十分成熟的高度。变与不变的哲学辩证,是作者精神境界的又一次飞跃。这一层“喜”悦之情,是作者经历过自我调和后产生的果实,作者在矛盾与斗争中寻求到了生活寄托。“喜”字也折射出作者历经磨难后对自身进行的自我安慰,以及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赤壁赋》是一篇对话形式的赋,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其中蕴含着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客人由自然界产生的对人生的感伤,以及苏轼充满辩证思考的生命哲理,都值得细细品读。

猜你喜欢

赤壁赋黄州苏轼
多情最是黄州月
节录苏东坡《前赤壁赋》
千江有水千江月——《赤壁赋》任务学习
大江东去——苏轼的黄州时期
从善如流
大宋国民偶像苏东坡失意黄州——《黄州寒食帖》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苏东坡《前赤壁赋》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