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论、实践和精神: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三维解析

2022-03-17王兆响孙宵然

济宁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斗争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

王兆响 孙宵然

(1.中共济宁市委党校 党史党建教研部,山东 济宁 272000;2.济宁医学院 第二临床学院,山东 济宁 272000)

统一战线是党的十大成功经验之一,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建立具有历史必然性。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陷入内忧外患之中,中国共产党是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大背景下为解决国家民族危机而成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当时革命力量异常薄弱,而中华民族所面对的国内外敌人异常强大,建立起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是形势的客观要求。时代提出这样的问题和使命,同时为解决问题提供了相应的社会基础与理论准备。中华民族的近代化觉醒是统一战线建立的社会基础,始于新文化运动的“中西马”三足鼎立的文化格局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建立的理论准备。

一、理论: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理论来源

在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之前,各地马克思主义小组的中国共产党人就已开始思考和探索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古今中外”的思想成果都纳入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视界,共同构成统一战线的理论来源。

(一)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

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直接理论来源。1847年,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批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蒲鲁东否定工人阶级革命行动必要性的错误观点,论述了罢工斗争和建立工人同盟的作用,他指出:“经济条件首先把大批的居民变成劳动者,资本的统治为这批人创造了同等的地位和共同的利害关系,所以这批人对资本来说已经形成一个阶级,但还不是自为的阶级。在斗争中,这批人联合起来,形成一个自为的阶级。”[1]193

1848年,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个影响深远的口号。“联合、同盟、团结”与统一战线是同等意义的概念。就统一战线概念而言,早在1840年恩格斯在文章中就已开始使用这个概念。1869年马克思给路·库格曼的信中指出,英国人民和北爱尔兰人民要及时结成统一战线,“如果不这样做,英国人民就还得受统治阶级的摆布,因为他们必然要和统治阶级结成反对爱尔兰的统一战线”[2]588。1892年3月8日,已经成为无产阶级伟大革命导师的恩格斯,在致德国社会民主党领导人倍倍尔的信中,提出无产阶级政党在领导工人运动时要善于运用“统一战线”策略。囿于时代的限制和当时西欧工人运动的状况,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时代,统一战线在实践上的运用和理论上的发展还不充分。

列宁从俄国革命实践出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在1905年的《社会革命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一文中,列宁指出,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联合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中,无产阶级应该而且能够掌握民主革命的领导权,保持自己的阶级独立性,在民主革命胜利后,把民主革命推向社会主义革命。在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列宁曾设想在无产阶级政权中实行多党合作的统一战线,他多次阐述统一战线的思想。

列宁对运用统一战线“把敌人搞得少少的,把自己的人搞得多多的”的策略极为重视。他指出:“要战胜更强大的敌人,就必须尽最大的努力,同时必须极仔细、极留心、极谨慎、极巧妙地一方面利用敌人之间的一切‘裂痕’,哪怕是最小的‘裂痕’,利用各国资产阶级之间以及各个国家内资产阶级各个集团或各种类别之间利益上的一切对立,另一方面要利用一切机会,哪怕是极小的机会,来获得大量的同盟者,尽管这些同盟者可能是暂时的、动摇的、不稳定的、不可靠的、有条件的。谁不懂得这一点,谁就是丝毫不懂得马克思主义,丝毫不懂得现代的科学社会主义。”[3]180

斯大林曾在统一战线方面给予民主革命时期的中国共产党正确的指导。1926年底,斯大林在《论中国革命的前途》报告中说:“把中国农民卷入革命愈迅速愈彻底,中国反帝国主义的战线就愈有力愈强大。提纲起草人,特别是谭平山和拉费斯说得完全正确,他们断言立即满足农民一些最迫切的要求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最必要的条件。”[4]491斯大林的指导对于中共六大确立“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马克思到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形成、发展的坚实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同时,对人类所有的文化成果采取“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基本立场,融通古今中外各种思想资源,从中汲取思想智慧,厚植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统一战线”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价值是集体主义和德性主义。多元一体、和而不同、包容性和凝聚力是其精神特质,集中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思想中。

“和”“合”具有丰富的哲学和政治涵义。从哲学层面看,“和”“合”是万物生成、社会和谐的根本法则。西周时期的史伯提出:“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国语·郑语》)荀子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性伪合而天下治。”(《荀子·礼论》)从政治层面看,这种“和”“合”思想,引导我们秉持“定于一”“和为贵”的理念来处理人际关系、民族关系、国家及社会关系。

在政治实践上,战国时期苏秦、张仪提出的“合纵连横”成为当时各国军事、外交斗争的主要策略。《孙子兵法》中处处渗透着“团结、联合、联盟”的“谋”思想,包括善待俘虏为自己所用(卒善而养之)、举国上下团结一致(令民与上同意,上下同欲者胜)等等。西汉时期有“昭君出塞”,唐代有“文成公主入藏”等“和亲政策”。东汉末年,刘备采用诸葛亮提出的“联吴拒曹”策略,定“柴桑之盟”,实现“三分天下”的政治局面。这些为夺取或巩固政权而采取的团结、联合的政治策略都积淀在中华传统文化中。

(三)西方文化中的“统一战线”思想

从新文化运动中走过来的中国共产党人,对西方政治文化的认识日趋理性,基于对西方文化的深入了解和认同提出了“洋为中用”。

从西方文化来说,社会主导价值观是个人主义、功利主义,西方政治文化的基础是自然法和契约思想。“团结、联合、结盟”建立在利益基础上,“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是西方政治文化的代表性观点。从古希腊时代的“提洛同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同盟国”“协约国”,再到今天的欧盟、五眼联盟、七国集团等,西方签订的和平条约、盟约等不可胜数,分分合合都是基于利益。

总之,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建立基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不屈奋斗、不断觉醒,而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先进成果为其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理论资源。

二、实践: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历史进程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有一个历史过程。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统一战线工作始终围绕着中心、大局,始终围绕着主要矛盾的变化而发展变化。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革命为主题的统一战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决定了统一战线承担联合与斗争的功能,要处理的核心关系是敌友关系。

革命首先要解决革命对象问题。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指出,分辨“谁是我们真正的朋友、谁是我们真正的敌人”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换言之,敌友关系是革命时期统一战线要处理的核心关系。由于中国近代社会的复杂性,尚处在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对敌友关系的理解尚浅,正如毛泽东在上述文章中所说:“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5]3殊为可惜的是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提出的正确主张未能得到党内多数人的支持,包括陈独秀。“陈独秀反对第一本小册子里表示的意见,这本小册子主张在共产党领导下实行激进的土地政策和大力组织农民。陈独秀拒绝在党中央机关报刊上发表它”[6]135。对革命对象问题和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问题的认知偏失是民族联合战线破裂、大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在此后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牢记教训,坚持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1931年之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自此中国共产党一直呼吁国民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5年12月,在瓦窑堡会议上,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但直到1937年后,国民党迫于内外压力才同意中国共产党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提出团结御侮,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克敌制胜的三个法宝。这篇文章对党的统一战线策略做了历史和理论总结,提出了与资产阶级既联合又斗争的政治路线,为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了正确的基础。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决定与共产党分裂,而无产阶级的人民民主才是中国光明的前途所系、人心所向。1948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组织建立了包括绝大多数人口的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及一系列党内指示中,全面阐述了党关于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方针和政策。1949年9月,中国共产党组织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其成分涵盖社会各阶层、国外华侨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建设为主题的统一战线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要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7]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围绕着“建设新中国”这一主题,统一战线在国民经济恢复、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均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巩固了新政权、恢复了历经战争创伤的国民经济、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后,中国共产党适时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工作重心转向社会主义建设。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后,中国共产党成功实现了人民政协职能的转变,创新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构建了统一战线的制度基础。党创造性地解决了团结知识分子的问题、宗教问题、民族问题,确立了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1957年2月,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毛泽东围绕统一战线的诸方面,提出了处理民族关系、政党关系、知识分子关系等问题的基本原则。这实际上接续了中共八大关于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的认识,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提供了依据。为贯彻毛泽东的讲话精神,中央统战部于1957年3月召开了第八次统战工作会议,会议结合毛泽东的讲话精神,客观分析了同统战工作相关的几个重要矛盾。由于国内外政治因素的影响,从1957年6月起,整个政治局面包括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在左右摇摆中向“左”的方向发展,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文化大革命”。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统一战线遭到严重破坏、经受严峻考验。在运动初期,统一战线受到严重冲击,但在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关怀下,统一战线没有被取消。人民政协、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有关统一战线组织得以保留,在运动后期得到部分恢复。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经受住了考验,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没有改变热爱祖国和拥护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的立场。“文化大革命”前夕,民革中央领导人朱蕴山就郑重地告诫自己的亲朋好友:“不管受到什么冲击,都要记住共产党是伟大的,在中国这个国家,除共产党谁也领导不起来,除了社会主义道路,不要说富强,独立也不可能。”[8]318

1976—1978年是实现伟大历史转折的两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统战部门陆续恢复工作,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恢复活动。党恢复政协组织,平反冤假错案,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恢复开放宗教活动场所。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党和国家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统一战线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改革为主题的统一战线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要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7]14-15。在改革的主题之中,中心任务是经济建设和祖国统一。因此,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和促进祖国统一成为统一战线工作的双重任务。

1979年1月,在听取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情况汇报时,邓小平指出,统一战线叫革命的爱国统一战线,就是劳动者和爱国者的联盟,这样范围就宽了,具有广泛的性质[8]348。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正式将新时期的统一战线明确为“爱国统一战线”。1982年12月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指出:“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已经结成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个统一战线将继续巩固和发展。”[8]349至此,统一战线建立在“爱国”的政治基础之上,扩大了统一战线的范围,得到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广泛认同,成为实现大团结大联合的旗帜。一直到1989年,党从统战领域的拨乱反正、政策探索和理论研究三个方面不断推进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

1989年以后,以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为标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经济体制大变革阶段,社会转型由此加快。爱国统一战线要面对新形势,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开创新局面。江泽民提出私营企业主等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新论断,提出统一战线的本质是大团结大联合的观点,提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基本原则。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实现了香港、澳门的过渡和回归。这些都在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统一战线。

2002年党的十六大之后,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发展阶段。胡锦涛提出统一战线要全面把握和处理“五大关系”,即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党围绕着“五大关系”的基本面确定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致力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复兴为主题的统一战线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党领导全国人民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习近平在2021年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此意义上,中国共产党过去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三个历史时期,也都是复兴路上的一个阶段,所不同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7]27。故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一方面,习近平从新时代国内外大变局出发,以生动的时代语言创造了统一战线的时代新论,如同心圆论、民族共同体论、亲清政商关系论、宗教中国化方向论、朋友圈论、争取人心论等;在涉台问题上,他提出了对台统一战线工作的“心灵契合”“两岸一家亲”等重要理念。

另一方面,党中央制定出台了《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等一系列重要的法规文件。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这是中国共产党关于统一战线工作的第一部党内法规,使得统一战线工作有法可依、有规可循。2020年12月21日,中共中央发布了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条例》体现了我们党统战工作的一以贯之、继往开来的原则,是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的根本指南。

三、精神: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之所以能够成为重要的法宝,在于中华民族复兴的实践需要和理论的科学性,还在于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独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本质和内核是积淀在中华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它是文化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根基。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在党的百年历史中,在领导统一战线的实践中始终坚持和弘扬民族精神。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团结精神

团结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因之一。在春秋争霸时期,伴随着民族间的斗争,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势力也不算小,但不能发展。因为汉族更注重团结,互相救援,利用优势的文化和政治力量,逐渐把他们融化[9]38-39。这种基于文化的融化现象在《论语》中也有所反映,如“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战国时期荀子明确提出“群”的思想,“君者,善群也”(《荀子·王制篇》)。也就是说,华夏族不仅内部相互团结,在对异族的斗争中也采用团结策略。春秋战国以降,在追求大一统的过程中,华夏族产生了一种“胸怀天下”的“大团结”思想,一方面实现了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形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习近平说:“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上,曾经有许多民族登上过历史舞台。这些民族经过诞育、分化、交融,最终形成了今天的五十六个民族。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秦汉雄风、盛唐气象、康乾盛世,是各民族共同铸就的辉煌。”[10]299因此,团结精神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基石,与党的统一战线“大团结大联合”本质是统一的。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胸怀天下精神

胸怀天下的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精髓之一。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把个人生活和社会实践、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起来。孟子提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一生致力于使天下“定于一”的社会理想;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道家从批判的角度表现了对天下苍生的关怀。汉代以来,虽儒学定于一尊,但各家各派在融合和分化中汇聚成蔚为壮观的中华文化系统。作为人类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化形态,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与其开放包容的特质和胸怀天下的人文精神密不可分。尽管在特定的时代,限于生产力水平,“天下”有特定的地理范围。但中华文化的精神视野一直随生产力的发展而扩展。汉朝与西域开展经济文化交流开辟了丝绸之路,与南海诸国进行交流逐步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到了东南亚很多国家,一直抵达非洲东海岸的肯尼亚,留下了中国同沿途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话”[11]26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这一文化底色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而且升华为中华民族复兴的思想武器,党的统一战线无疑最需要也最能体现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的精神品质。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敢于斗争精神

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斗争史,阶级社会以来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中国历史也不例外。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斗争中积累了博大深邃的斗争智慧,铸就了坚韧的敢于斗争的民族精神。

斗争是一种智慧、一种态度,中华民族不乏善于斗争的智慧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在中华文化勃兴的先秦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仍。所以,斗争智慧迸发,诸子学说竞相问世。《孙子兵法》《孙膑兵法》是军事斗争理论的集中代表,《孙子兵法》的影响达于古今中外。秦以降的汉唐盛世都是斗争的成果,统治阶级精神强健、胸怀天下才造成盛世气象,盛世之下人民的斗争精神也愈发彰显。而在宋代、清代的统治后期,统治阶级精神怯懦、苟且偷安,“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人民群众的斗争精神也被压抑着。

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但前所未有的耻辱和苦难无法湮没中华文化的智慧,也无法击垮中华民族的斗争精神。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成立的中国共产党,团结联合了成千上万中华民族的先进分子。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百年历史取得的胜利,一定意义上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斗争精神的胜利。同时,这段苦难辉煌的历史提升了中华文化的斗争智慧和中华民族的斗争精神,涤荡了传统文化中的腐朽落后因素。

党的统一战线是联合中华民族先进分子的一面旗帜,也是斗争的统一战线。党的统一战线是联合与斗争、斗争智慧与斗争精神的统一。习近平指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总想过太平日子、不想斗争是不切实际的。要丢掉幻想、勇于斗争,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寸土不让,以前所未有的意志品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12]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坚持大团结大联合,才是真正坚持党的统一战线。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本主义精神

民本主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沉人文底色。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至性至情吟唱深深烙印在人民心中,人民至今纪念他。白居易在《观刈麦》中反躬自省:“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这彰显了他对劳动人民的真切同情。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坚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此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本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下成长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将传统的民本主义升华为人民至上的信仰。鲜明的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这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成功的百年历史经验之一,也成为党的统一战线的根本立场。

党的统一战线“是什么”决定了党的统一战线“为了什么”。从最初的“民主联合阵线”到“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革命的爱国统一战线”“爱国统一战线”,直至新时代的“爱国统一战线”,人民民主始终是统一战线的核心原则。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生动实践和必由之路。从“人民民主”到“全过程人民民主”,习近平深刻总结了我们党百年来为实现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不懈奋斗的宝贵经验,为人类政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是对西方民主固有弊病的破题。十八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卢梭已经注意到西方民主的内在矛盾,他认为,英国人民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时,才是自由的,选举之后不过是奴隶,人民等于零[13]190。

四、结语

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是党的重大历史经验,是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复兴的法宝,历史上和现实中从来没有一个政党在长达百年的历史中始终如一地坚持和发展统一战线。为了共同利益而团结起来或结盟的政治操作古代有之、近代有之、现代也有之,但领导者或领导阶级目标一经实现,则兔死狗烹或兵戎相向。例如,1789年法国大革命、1848年法国“六月起义”中资产阶级一旦得势就调转枪口指向工人阶级。唯有中国共产党能在革命成功之后的执政时期依然坚持和发展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14]9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15]一言以蔽之,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最忠实的继承者,同时,我们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发展者,是新时代先进文化、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者。所以说,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的结合,成为党的统一战线的理论、精神之源和实践之基。

猜你喜欢

斗争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体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朱允炆和叔叔们的斗争(下)
正当防卫正当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