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代廉吏轩车兒事迹考

2022-03-17轩艳青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明史

轩艳青

(安徽大学 历史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轩车兒原籍河南鹿邑,随“父辈迁居柘城”[1]2。他为官清廉,“执一不迁,正已摄下”[2]。“摄”同“慑”,在这里是使害怕的意思,可见“清廉”的功用。清廉“关乎国家的兴衰、政权的得失、社会的安定以及为官者个人的毁誉”[3]。然而,廉吏难得!正如范鄗鼎在《跋于清端公传后》所说:“余读《明史》,而叹廉吏之难。其人也,三百年来首轩车兒。”[4]王夫之也给予轩车兒很高的评价:“得百轩车兒,而天下不足以治,况三百年而仅一轩车兒乎?”[5]

轩车兒的清廉被明人萧良有编写进儿童启蒙读物《龙文鞭影》一书中。萧良有在书中以“一簏廉吏”称赞轩车兒“劲节精操,皎皎不挠”[6]。然而,“清廉”堪比海瑞的轩车兒,学界却很少有人研究①。本文通过对《明史》等资料的梳理,考证轩车兒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轩车兒却衣”之事发生于何时何地,以及获得“一簏廉吏”美誉的原因。

一、轩车兒性“孤峭”考释

轩车兒是明朝官场中为数不多、真正始终如一做到清廉的官员。《明史》卷一五八中关于轩车兒的记载是:“车兒孤峭,遇人无贤否,拒不与接。”短短一句话,轩车兒的形象便跃然纸上。“孤峭”一词,形容人的时候喻品性孤傲,不与众人和同。《明史》在刻画轩车兒的形象时,不仅用“孤峭”来形容轩车兒的品性,又用“遇人无贤否,拒不与接”来补充说明轩车兒的个性,这使得轩车兒的形象更加栩栩如生。

《明史》之所以这样刻画轩车兒的形象,是与轩车兒从事的职业和个人性格有密切关系的。轩车兒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出仕至天顺八年(1464年)辞官,任官40余年,先后担任行人司副、监察御史、浙江按察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理院事、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刑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等官职。

从轩车兒的履历可以看出,他担任的大都是监察官。监察官是百官的表率,朱元璋强调:“凡任风宪者,宜以公正为心,以廉洁自守。”轩车兒作为监察官,他以身作则,恪尽职守,兢兢业业,不仅履行了监察百官的职责,而且律己甚严,做到了为官清廉且始终如一。正如李贤在《明一统志》中的记载:“俸资之外,一毫不取,累官尚书,情操始终一致。”[7]

轩车兒清廉品行的形成与他个人的性格有密切的关系。据《鹿邑县志》载,轩车兒“性介,不妄言笑”[8]。“介”字在这里是耿直的意思。他不仅做人耿直,“不妄言笑”,而且“遇人无贤否,拒不与接”,再加上他清廉的做官的声名,使得李贤在称赞轩车兒时说道:“真鸟中之孤凤也。”[9]33这就是《明史》之所以用“孤峭”一词来形容轩车兒的原因。

轩车兒孤峭,是他的性格使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在为官方面,轩车兒为官刚正不阿、公正严明。正统元年(1436年),轩车兒奉令到浙江整顿军队,他到任后雷厉风行,“劾不职官40余人”[10]4323。轩车兒任浙江按察使时,“摘奸伏如神,”“所至山岳动摇,豪猾屏息”[11]。轩车兒在任职期间公正严明,严格执法,“锄奸剔蠧”,以致“贪污者多投牒引去”[12]180。

轩车兒敢于直言。明英宗朱祁镇即位后,由于赋税增多,“民不堪命”,导致温州、处州(今浙江丽水)的人民私自采挖银矿。参政俞士悦建议英宗重新开采银矿,“谓利归于上,则矿盗自绝”。轩车兒“力持不可,乃止”[10]4323-4324。不久之后,英宗在给事中陈傅的奏请下,又重新开矿,遂导致了以叶宗留为首的闽浙矿工起义。

在生活方面,轩车兒与下属的关系并不是很融洽,这主要是因为轩车兒是一个非常节俭的人,甚至可以说他过的是苦行僧般的生活:“寒暑一青布袍,补缀殆遍,居常蔬食,妻子亲操井臼。”轩车兒不仅自己身体力行节俭,严格要求自己,而且还要求下属厉行节约:“与僚属约,三日出俸钱市肉,不得过一斤。僚属多不能堪。”[10]4323他所要求的那种节俭,使下属无法忍受,颇有怨言。轩车兒以身作则厉行节约,对改变浙江的官场风气有一定作用,在他的带领下,“居官皆廉,一方大治”[10]4323。轩车兒从不徇私情,不袒护,不包庇,秉公执法。他在浙江任职时,会稽(今绍兴)人赵伯泰是赵宋的后裔,他向朝廷上奏说地方豪民侵占了南宋孝宗、理宗及福王的陵墓。但是御史王琳却认为:“福王降于元,北去,山阴安得墓?”赵伯泰不服,继续上诉。皇帝就命轩车兒和巡按御史欧阳澄重新调查。经过轩车兒调查得知,“福王盖衣冠之藏,伯泰言非诬”[10]4324。他据实上报,不仅侵占陵墓的豪民被发放边关,而且御史王琳也被停了俸禄。

轩车兒并非冷血无情,相反,他却是一个热血肠的人。他任浙江按察使时,杭州知府陈復死于任上,由于家贫,其子无钱安葬陈復。轩车兒得知消息后,“倡赙之民,争来助其子”[13]1734。从轩车兒积极帮助陈復之子安葬陈復之事,可以看出轩车兒对下属及其家人的关心。

在与同僚相处方面,轩车兒孤峭的形象体现得淋漓尽致。明朝到了英宗朱祁镇时期,贪污腐败已经很严重了,轩车兒很厌恶这种风气。他在浙江任按察使期间,有次到同僚家饮酒回家后抚摸着自己的肚子自嘲道:“此中皆赃物也。”[14]2117景泰三年(1452年),张纯由南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升为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掌院事。他为庆祝自己升职,特“设席会诸僚”,唯有时任南京总理粮储的右副都御史轩车兒因厌恶其生活奢侈而未赴宴。“众益惮车兒特介,而薄纯所为。”[15]1434因而,众人更加忌惮轩车兒过于耿直与清高,进而影响到其声誉。

轩车兒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其品德如花中君子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贪污腐败者大行其道,而清廉者却被排挤。明人沈国元在编《两朝从信录》时感叹“如轩车兒海瑞其人者”[16]越来越少了。这更突显了轩车兒清廉的宝贵品质。

轩车兒不仅是一个不遵守官场“潜规则”的人,而且还不善交际。正如《明史》所描述的那样,轩车兒“岁时诣礼部拜表庆贺,屏居一室撒烛端坐,事竣竞归,未尝与僚友一语。僚友闻其来,亦辄避去,不乐与之处”[10]4323-4325。可见轩车兒之“孤峭”,这也是李贤称他为“鸟中之孤凤”的原因。他之所以这样,不只是个人性格使然,而是为了保持清廉,不愿同流合污而已。正因为“轩车兒的疏离经常激怒同僚”[17],他才不被官场的人所接纳,更不受这些官员的待见。

从轩车兒谥号“介肃”来看,“介”字在形容人品行的时候是耿直、清高之意;“肃”,在《逸周书》中的解释是:“刚德克就曰肃,执心决断曰肃。”[18]在明朝,谥号的赐予有一个复杂的程序,还需要层层的考核筛选才能最终确定下来。明朝的文武大臣只有三品以上的大员才能得谥号。官员卒后,其谥号由礼部向皇帝奏请得到恩准后,经过内阁、翰林院、吏部、兵部等机构,根据官员的品德和业绩进行综合考评,拟定好名单和谥号后,最终再呈交皇帝决定。

轩车兒得到“介肃”的谥号,说明他通过了明朝综合的考评,是明政府对他品行和廉洁的肯定和认可。同时,从“介肃”二字可以看出轩车兒的性格和脾气,这与其“孤峭”的形象相吻合。他是一个修身严谨,对自己要求“苛刻”的人。他的品行和道德,他的廉洁,他的苦行僧般的生活,一般人是学习不来的,甚至是无法忍受的。

轩车兒在品行上也有小瑕疵。据《明史》记载,轩车兒“量颇褊隘。御史有讦人阴私者,辄奖其能。尝令御史劾南京祭酒吴节,节亦发车兒私事,众颇不直车兒”[10]4325。“褊隘”一词是指人心胸、气量、见识等不宽广。《明史》用“褊隘”一词来形容轩车兒,使后人对轩车兒有很大的误解,认为他是一个心胸狭窄、小肚鸡肠的人。

彭勃主编的《中华监察大典 人物卷》以“孤峭御史轩车兒”为标题,在《明史》记载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轩车兒为人肚量狭小,凡有那喜欢揭别人阴私的御史,他总要勉励,并夸其有能力。”[19]“量颇褊隘”在这里变为了“肚量狭小”,加深了后人对轩车兒的误解。

轩车兒是“肚量狭小”的人吗?《明史》中所记载的轩车兒“量颇褊隘”的事件,经查阅明朝相关资料,仅发现一条,即在焦竑著的《国朝献徵录》中有相关记载。具体为:“其巡抚威望损于按察时。在刑部无所建明,而颇招物议。其掌南台御史,有好讦人阴私者,辄奖其能。尝令御史劾南京祭酒吴节,节亦发车兒平生阴事,众颇不直车兒,然其冰檗之操终始不易。”[14]2117

孤证不立。如果仅凭这一条资料就断定轩车兒是“肚量狭小”的人,这样的结论是偏颇的,对轩车兒也是不公平的。轩车兒卒于1464年,而焦竑生于1540年,卒于1620年,两人相差158岁。显然,焦竑所认识的轩车兒是别人口中或者书中描述的轩车兒。他是道听途说,还是有据可考?如果是道听途说,那么别人为什么这样说他?是有什么恩怨,还是轩车兒真的就是这样的人?如果是书中记载,那么是谁记载的?是轩车兒同时代的人吗?他与轩车兒有交集吗?焦竑的书中也没有提供相关的材料来源,这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疑问。轩车兒“量颇褊隘”事件的真实性,现在已是无从考证了。

既然缺乏史料来支撑轩车兒“量颇褊隘”的观点,为什么《明史》还这样写呢?笔者认为,这样写有助于丰富人物形象,毕竟人无完人,是人都会有缺点和瑕疵的。毕竟轩车兒的清廉,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这样写显得人物更真实,说明轩车兒作为为官者的清廉榜样,是有血有肉的。

真实的轩车兒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车兒孤峭,遇人无贤否,拒不与接”“性介,不妄言笑”“鸟中之孤凤”。我们从这些对轩车兒的评价上可以对他的性格推测出一二:轩车兒性格有些孤僻,不善言辞,不善交际,有些清高,不愿与品德低下的人来往。再加上他“又嗜酒,或公筵,或僚友相燕乐,必至醉,弄酒詈人,士林以此少之”[9]33。轩车兒喝醉后,还经常责骂那些操行不端的人。因此,他容易得罪人,不被官场中人所接受,经常受到排斥。他律己严,律人亦严,其苦行僧般的生活,使下属们对他颇有怨言。他执法严明、刚正不阿,其廉洁的品德得到了官方和民间的一致认可:“然清操闻天下,与耿九畴齐名,语廉吏必日轩、耿。”[10]4325轩车兒“情操始终一致”,为官清廉,这也是他为什么能够在历史上留下“一簏廉吏”的美名和“轩车兒却衣”廉洁事迹的重要原因。

二、“轩车兒却衣”

轩车兒以清廉闻名于世,然而,今天世人对其早期“轩车兒却衣”的廉洁故事却知之甚少。现今出版的书籍和文章甚至搞错了“轩车兒却衣”这个事件的时间和地点。因而,笔者认为很有必要作一考证,以厘清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

各个版本的“轩车兒却衣”在内容上基本一致。内容大致是:“都御史轩车兒,天性廉介。初为进士,往淮上催粮,时冬寒,舟行忽落水,即救出,衣尽湿,得一棉被裹之不能出。有司急为制衣一袭,却之不用,只待旧衣之干。”[20]然而,关于“轩车兒却衣”的时间和地点却有争议。

在地点上,大多数书籍记载的是“往淮上催粮”。“淮上”究竟是哪里?《柘城县人物志》一书中写道:“初驻淮安督理漕运。”[1]2显然,此书认为“淮上”就是“淮安”。然而,明人吕坤(1536-1618)在为轩车兒写的《轩公祠堂记》一文中写道:“初,公以进士使江南。江水带冰流触舟,欹衣尽湿。”[21]108吕坤是河南宁陵县人,和轩车兒是同乡。轩车兒在考中进士之前,随父由鹿邑卜居柘城。他和轩车兒相差154岁,又是同乡,因而,他所说的轩车兒“使江南”具有一定的可信度。“江南”在这里是指代的区域,并不是具体的地点。

“淮上”曾在《水浒传》和《金瓶梅》两书中出现过,尤其是在《金瓶梅》一书中多次出现。《水浒传》第二十三回中,王婆在与西门庆的对话中说到她儿子“跟一个客人淮上去,至今不归”。《金瓶梅》承袭了这一说法,只是将“跟一个客人淮上去”改为“跟了一个淮上客人”。“淮上客人”在这里有固定的含义,“指的实际上就是腰缠万贯、精明强干的南方商人。小说中写到的‘淮上客人’,多指通过运河来到清河或临清的生意人”[22]。

轩车兒此时到“淮上”的任务是“督漕”[23],说明“淮上”是经济繁荣、运河交通比较发达的地方。而且,此地距离明朝的陪都南京比较近,再结合吕坤所说的“使江南”,可以推测“淮上”是一个区域的总称,即包括淮安、扬州、南京等城市在内的运河两岸区域。轩车兒在淮上“舟行忽落水”,只能断定他是在淮上这一段运河内落水的,具体是哪个地方,由于没有史料记载,现已无从考证。

在时间上,关于“轩车兒却衣”发生于何时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天顺二年(1458年),明英宗将告病还乡的轩车兒召回,“任命他为左都御史前往淮上督粮。轩车兒在途中坐船不慎落水,浑身湿透。正直霜降……只能等旧青布袍烤干之后才穿上”[24]。第二种说法是:宣德六年(1431年),轩车兒任监察御史。“这年冬天,轩车兒到淮上催粮……他却拒绝穿上,只等着旧衣服晾干”[25]。第三种说法是:轩车兒考中进士担任行人司副到1431年任监察御史期间。这种说法没有一个确定的时间点,只是说某一个冬天。如:“在一次督运漕粮时,正值寒冬……直等到自己的衣服干了才穿上。”[26]“据说有一年冬天,他奉旨前往淮上催粮……等到旧衣服烤干,便又穿上了。”[27]“轩车兒运粮,正值严冬季节……坐等湿衣晾干。”[28]

以上三种说法都认为“轩车兒却衣”发生在冬天,然而,是在轩车兒一生中的哪个时期发生的,是在授官前,还是在授官之后,却不一致。

轩车兒,“永乐末年进士。授行人司副(掌传旨、册封等事务)”[10]4323。轩车兒是1424年考中进士,但是,何时授予“行人司副”却没有具体的记载。按照官场惯例,考中进士的士子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考核,表现优秀者才能授予官职。因而,轩车兒不可能在刚中进士就授予官职。

李贤在其《古穰集》和《天顺日录》两书中记载道:“初为进士,往淮上催粮。”[9]33明代资料中关于“轩车兒却衣”的时间点,与“初为进士”[29]这一记录是一致的。因而,可以断定,轩车兒“往淮上催粮”一事是在其授行人司副一职之前发生的,是对轩车兒的历练和考察。也就是说,他是“未除官,督漕淮上”[12]180。轩车兒的同乡吕坤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初,公以进士使江南。”[21]108

由上可知,“轩车兒却衣”一事是在轩车兒授予行人司副之前,具体是哪年冬天,由于缺少史料的记载,已无从可知。

从“轩车兒却衣”一事可以看出,轩车兒是一个律己甚严、厉行节俭之人。他清廉的品质和操行,使其在同一批进士中脱颖而出,被授予行人司副,在1431年,又被举荐为监察御史。轩车兒以“清廉自守”,并一直践行着,这也是他为什么能够在历史上留下“一簏廉吏”美誉的重要原因。

三、“一簏廉吏”之名

轩车兒获得“一簏廉吏”的美誉,一方面得益于其真正履行了作为监察官的职责;另一方面与其严格自律的性格有关,真正做到了“清廉自守”。“行簏萧萧出浙西,能廉廉使独轩车兒。半生乌府惊神獬,一豆蜗庐乏只鸡。丰采孤骞松有节,交游远绝李无蹊。耿公同是中州杰,清白声名合与齐。”[30]这正是轩车兒一生清廉的写照。

轩车兒之所以能够获得“一簏廉吏”的美誉,与他的品性有密切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轩车兒“天性廉介”[9]33。这是轩车兒性格使然,也是明人李贤等人对他的评价。轩车兒的清廉贯穿他的一切生活之中,“俸资之外,一毫不取”[13]1733。不管是在衙署还是在家里,他都严于律己、非常注重节俭。轩车兒在衙署办公时的生活是“或日啖烧饼一枚”[31],而且还与僚属们约定:“三日出俸钱市肉,不得过一斤。”[10]4323这样清苦的生活,僚属们很多都无法忍受,他却“安之”[32]2182。

轩车兒的日常家庭生活更是厉行节俭,他几乎没有置办过新衣服,衣服破了都是补了又补,直到不能穿。家里没有雇佣婢女,日常洗衣做饭都是妻女亲自操办。“无婢仆,挈一婿,以司门户。妻女布素,亲执井爨”[33]。

1453年,轩车兒父亲去世。此时,明朝的腐败现象已经很严重了,有些官员甚至利用办丧事的时候借机敛财。轩车兒时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南京粮储,作为一方大员,对于父亲的丧事,他并未大操大办,而是厉行节俭,实行简葬。他本想为父守制,然而,“帝以车兒总督南京粮储,令奔丧即还,任视事”[34]。皇帝认为,轩车兒总督南京粮储责任重大,令其办完父亲的丧事,就回去办公。轩车兒为父亲办理丧事非常节俭和低调,他在办完丧事后,“即日就道,僚属有未及知者”[35]。他奉令回去任职时,僚属们居然还不知道他回家为父亲办理丧事去了,可见轩车兒之清廉。

第二,轩车兒自身比较节俭,对待宾友也是如此。他是出了名的“小气”,“与故旧宾客共饭,未尝重肉”[36]。他宴请宾友很少吃肉,生活过得非常清苦。有时候,他宴请故旧,“食唯一豆。或具鸡黍,则人惊以为异”[10]4323。“闻者惊曰:轩宪使杀鸡为客,大破费矣!”[37]他以鸡肉款待宾友,让人感觉很惊异,因为此举甚为少见。他是一个非常节俭的人,日常生活中很少吃肉,只有交情最深的好友,才能享受他最高的待遇:以鸡肉款待。“最厚者陪黍一鸡,无兼味。”[32]2182而且,这鸡肉还“无兼味”。虽然如此,轩车兒“自余盘肉一味而已”[9]33。可见,轩车兒是一位以身作则、厉行节俭、廉洁的官员。

第三,轩车兒做官时一直清廉自守,尤其讨厌同僚之间宴请的奢靡之风。他在浙江任按察使时,“前使奢汰,车兒力矫之”。而且还和僚属约定“三日出俸钱市肉,不得过一斤”。他在浙江任职时,浙江官员之间甚少宴请,即使请客吃饭,也是非常节俭。在他的带领下,实现了“居官皆廉,一方大治”[10]4323。

他很少参加同僚之间的宴会。有一次他违背心意参加同僚的宴会,回家后对家人说:“今日吃得满腹赃物,欲吐不能。”[21]108“论者以是少之。”[36]因此,有人对他很不满,不再宴请他了。在他担任南京总理粮储的右副都御史期间,都御史张纯宴请同僚,邀请他去参加。张纯素来喜好奢侈,轩车兒很是厌恶他。张纯的宴会,唯独轩车兒没有参加,“既而以卓食馈之,亦不纳”[38]。

天顺元年(1457年)二月,轩车兒升为刑部尚书。数月后,太监曹吉祥国公石亨等人,“怙权侵官”,耿九畴上奏弹劾,反遭贬官为江西布政使。轩车兒不耻曹吉祥等人的行径,为耿九畴抱不平。因而,他以年老多病为由向皇帝辞官,“上不许,付吏部。数日,召赴文华殿,有所问视。诚有疾,会吏部覆奏,始赐休致”[15]1092。第二天,英宗朱祁镇又召问轩车兒,“车兒历陈为御史为按察使为都御史”[15]1092。在轩车兒回答完之后,皇帝又问他:“昔浙江廉宪,考满归家,仅二竹笼,是汝乎?”[39]至此,轩车兒“一簏廉吏”之名为世人所熟知。

轩车兒之所以能够获得“一簏廉吏”的美誉,原因在于其“清修苦节,严明不苛”[40],真正做到了“清廉自守”。轩车兒律己甚严,“遇人无问贤否,悉峻拒之不与接”[41]。轩车兒也有不足之处,“以廉自矜,或乘酒詈人”[42]。虽然轩车兒性格上也有瑕疵,但是其廉洁却是鲜有人能够做到,“秩满致政归,家徒四壁,终日怡然”[43]。由上可知,轩车兒“一簏廉吏”之名,实至名归。

轩车兒是一个性格“孤峭”,甚至有些孤僻的人。他不善与人交际,“遇人无贤否,拒不与接”。因而,他朋友比较少,被李贤称为“鸟中孤凤”。轩车兒,“性介,不妄言笑”[44],以清廉自守,律己甚严,在生活中厉行节俭,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清廉”是贯穿于他一生的主线。他不追名逐利,不喜虚名,做官清廉,兢兢业业。这也是为什么他能够在历史上留下“轩车兒却衣”的廉洁故事和获得“一簏廉吏”美誉的重要原因。

轩车兒的事迹之所以不被世人所熟知,一是因其“不好文章”[45],“从不做文过饰非的事”[1]2,一生未留下任何文章和书稿。二是因其性格孤僻,朋友较少,关于他的记载很少。三是轩车兒的姓氏不显,不为当今世人所熟知。

综上所述,轩车兒是一个难能可贵的清廉之官,是历代为官之人学习的榜样。

注释:

① 学术界关于轩车兒的研究很少。期刊报纸方面有:聂晓霞,张玉枝:《明代监察官员轩车兒其人其事》,《中州今古》1999年第5期;迂夫子:《轩车兒却衣》,《杂文月刊(原创版)》2013年第6期;崔洁,黄海涛:《轩车兒却衣》,《中国纪检监察报》2019年9月27日,第6版;周游:《舌尖上的廉政》,《天津日报》2018年3月19日,第10版。著作方面,没有研究轩车兒的专著,大都将轩车兒作为一个“廉洁”的人物加以简要的介绍,如《柘城县人物志》编纂委员会:《柘城县人物志 第1卷》,《柘城县人物志》编纂委员会2003年版;陈晓琴:《鹿邑历代名人》,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赵禄祥:《中华史鉴 第1卷 国史镜鉴上》,北京出版社2002年版。

猜你喜欢

明史
民国学人改造《明史》的研究趋向及其动因
《明史·艺文志》史部地理类订误十一则
明史强志立当下 仰望星空展未来
中国明史学会屯堡研究分会正式成立
误读与漠视
《明史》的撰修及难产原因探析
《明史·志第三十七片段浅析》
论明史、明史研究及点校本《明史》修订
《明史》辨误二则
《南明史·艺文志》经部著录标准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