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构建

2022-03-17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话语互联网+思政

张 祎

(河南农业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0)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和传播信息不可替代的重要渠道,“每日必网”成为大学生生活的新常态。同时,网络的快速普及和普遍使用给当前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一方面,网络话语生态日益复杂,主流的意识形态话语受到冲击,分散和转移了大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日渐丰富且快速流动的信息传播方式挑战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单一的传播渠道,传统的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传播范围与手段的局限性在“互联网+”时代显现出来。

高校也是我党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在当代大学生中的话语权乃是任何一个高校都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与当代使命。本文在理清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系的逻辑关系基础之上,分析当前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面临的挑战,并为破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难题提供可行性建议。

一、意识形态与话语体系的逻辑关系

“意识形态”是法国哲学家德斯蒂德·特拉西创造的概念,原意是指研究人类观念的一门新科学。现在,人们一般把意识形态看作是产生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之上的观念的总和。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1]因而,一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都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与话语体系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巩固主流意识形态地位就需要构建一定的话语体系。

首先,意识形态通过话语得到表述和传递。作为一种关于世界如何运作的理论,意识形态的构建和表达离不开话语。没有语言这种媒介,意识形态无法被构建起来。批评话语理论告诉人们,语言与政治关系密不可分,正是语言在构建社会群体中的运用才产生政治[2]。在现实中,作为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等无一不依赖话语来构建自己的学说体系。作为一种观念的集合,意识形态的传播也离不开话语。意识形态所体现出的观念正是通过不同阶级、社会集团之间的话语互动得到传递的。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意识形态必须借助话语体系才能作用于社会生活,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广泛性和渗透性,是意识形态传播的天然工具。”[3]

其次,话语具有赋意功能,有助于某种意识形态夺取主导地位。话语不仅是中性媒介,也可以对同一社会实践的生产和再生产赋予意义。离开话语,人们无法理解纷繁芜杂的社会现象,因为社会现象要经过话语赋予其意义之后才能得到理解。换言之,话语深刻地塑造了人们的世界观和现实观。一种意识形态必须占据社会意识集合中的主导地位才能成为影响社会生活的力量。正如葛兰西所说:“一个社会集团的霸权地位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即‘统治’和‘智识与道德的领导权’。”[4]

最后,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确立必须重视话语体系和话语策略。一种意识形态占据社会观念的主导地位,其核心要义是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确立。主导性意识形态在确立过程中主要体现为对其他社会观念和思潮的挤压、排斥,迫使其接受主导性意识形态的话语优势地位。行为体可以通过策略性行动,构建不同的议题框架,开展意义竞争,吸引更广范围内的公众的共鸣,从而使自己倡导的话语体系得到支持。社会行为体一般采取的话语策略有建立话语联盟或者话语网络、话语框架连接、话语框架转移、话语区分、凸显和排斥等。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的挑战

高校历来就是意识形态建设的主战场,这是因为高校不仅是培养人、教育人的主阵地,也是理论生产和传播的重要基地。在“互联网+”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的主要挑战有:

(一)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扩散

冷战结束后,随着苏联这个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在西方大国看来,长达半个世纪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斗争以资本主义的胜利而告终。弗朗西斯·福山以“历史的终结”为西方国家的心态做了最好的注解。然而,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中国无疑成了西方大国的“假想敌”。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从一个地区大国逐步迈向世界大国,再一次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蓬勃生命力。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无疑为世界其他地区或国家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独立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同时也开辟了一条实现现代化的新道路。这必然增强了中国作为新兴大国在世界上的国际话语权,同时也打破了西方国家对国际话语的垄断。因此,近年来,西方国家借助互联网传播的便捷性和快捷性,不断向我国国内输入西方的价值观念、政治理论、生活方式,试图“同化”或“分化”中国、削弱国内民众的凝聚力,延缓西方世界在国际话语权上的颓势。除此之外,一些境外非政府组织也不甘落后,利用“互联网+”新媒体,采用研讨会、网络公益活动等形式,炒作热点问题,传播西方价值观念,形成了大量的负面网络话语。在这形形色色、汹涌而至的思潮中,尤其以新自由主义最为典型。新自由主义在国内的泛滥干扰了人民群众的价值信仰。新自由主义的各种观点随着网络的传播不可避免地涌入高校内部。一些青年学生甚至教师在没有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经济政治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盲目听信和接受新自由主义的主张,将一些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矛盾和困难归结为制度原因,甚至质疑马克思主义理论[5]。部分青年大学生对主流文化与主流话语的认同度降低,一些人甚至盲目信奉西方国家所鼓吹的“民主”“自由”等理念,对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产生怀疑和动摇。这无疑会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造成影响[6]。

(二)网络话语的多元化和去中心化容易误导青年学生的认知和判断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媒体的多元化和去中心化是相伴而生的。作为在网络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广大青年学生,本身就具有求新、求奇,渴望平等交流的心理。因此,网络上未经证实的信息,以及各种带有偏见和情绪化的负面信息更容易引起青年大学生的关注和热议,更能激发非理性情绪滋生蔓延和以讹传讹。前些年,在世界其他国家爆发的社会运动中,网络新媒体在组织动员广大青年群体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青年学生在面对网络海量信息时往往缺乏正确的判断力,甚至把政府和相关权威媒体澄清事实的报道看作是控制措施,更偏信“阴谋论”。这正是青年大学生认知特点和长期沉浸网络的习惯所决定的。因此,“互联网+”背景下媒体的多元化和去中心化带来的是信息的碎片化,冲击了主流媒体的传播效率,再加上一些负面的情绪与信息很容易借助新媒体被无限地夸大和扩散,这干扰了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思想认知。

(三)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解释力不足影响其作用和效果

话语体系的解释力是话语权确立的决定性因素,缺乏强大解释力的话语体系不容易被人接受。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理论,它反映了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本质的、固有的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身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解释了中国道路的诸多问题,然而,在向广大青年大学生传授这一理论体系的过程中,由于教材话语的选取和教师教授环节存在的问题往往影响和制约着它的解释力。首先,在教材话语的选择上,照搬政治话语、政策话语,文件话语和权力性话语较多,生活性话语较少[7]。其次,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存在照本宣科,不愿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问题,这直接影响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8]。作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主阵地,思政课教学效果不彰,又直接制约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传播度和解释力。除此之外,当今社会处于急剧变革时期,社会分化与贫富差距也不同程度地出现。相关研究显示,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社会出现了十个分层和五个等级的社会层级结构[9]。不同的社会阶层为不同的意识形态提供了生存的土壤,来自不同阶层的大学生因深受这些意识形态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了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不同理解。基于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不同理解和自身的不同生活体验,来自不同阶层的青年学生将一些社会问题简单地归结为是由社会体制所致,却不能将这些社会问题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国情联系起来。青年大学生在潜意识里对主流意识形态具有一定的抵触心理,容易从网络流行的话语中找到慰藉和共鸣。这就使得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和欲达到的目的效果不彰。

三、增强“互联网+”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有效传播的措施

建构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本质目的是为高校在激烈的思想交锋和震荡中争取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深化广大青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坚定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高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增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效传播。

(一)持续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

高校思政课是塑造青年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主阵地,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重要渠道,也是确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关键场域。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同程度存在着形式单调、内容单一的灌输式教育严重制约了思政课主阵地作用的发挥。因此,提升思政课堂的吸引力,发挥思政课的主阵地作用就需要高校一线思政课教师推进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改革。

首先,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课堂教学必须针对学生的兴趣、特点来进行知识点的切割处理,通过经典故事的讲解、具体案例的分析、课堂讨论、课后实践多种多样的感性形式,实现大学生感性认同和理性认同的统一。根据不同教材章节知识的特点,思政课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兴趣点布置课后资料查询任务,组织课堂讨论、辩论,让学生在讨论、辩论中明辨是非。通过讨论、辩论让学生切实地领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教师再通过点评、总结、讲解,有目的地引导课堂教学从理论讲授向价值传递转化。除此之外,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思政课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社会热点问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发搜集材料,结合所学理论形成见解,以学生自己擅长和偏好的方式呈现于课堂之上。教师再根据学生所讲内容进行引导、提升,深化学生对基本理论的认知和掌握。总之,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改革要以教学方法服务于教学内容为原则,以激发学生求知主动性、推动师生有效沟通为途径,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理论传授、价值塑造和信仰自信的协同推进。

其次,教学内容要实现教材体系话语向教学话语转换。就目前思政课的全国统编教材而言,由于强调系统性和全面性,导致了教材内容不仅与中学政治课程内容重复,并且五门思政课之间的内容也存在重叠。因此,要想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话语的转换,首要任务就是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主导线索,去粗存精,筛选教材内容,确定教学重点,做到取舍合理、层次分明、要点突出。在整合教材的基础之上,提炼问题。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也是研究和学习的起点。将教材中的各种概念、判断、推理代之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问题导向和理论关联为切入点,使基本理论问题化,通过具体问题阐述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透析理论的内涵和实质,使大学生明白理论的价值和意义。在完成教材内容整合与问题提炼两个环节之后,还需超越教材中政策性话语、文件性话语的局限,将教材话语转化为课堂教学话语。

(二)打造高校内部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联盟

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联盟是以宣传部门、辅导员队伍、学生社团、权威专家为主体组建的有机联盟,是以宣传和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批判和揭露错误思潮为己任的联合体。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联盟以其深厚的学术素养、信息的权威性和日常的生活关切成为广大青年学生追逐信任的对象。它在与广大青年学生的网络沟通互动中,在与其他网络思潮的激烈辩论和交锋中辨明是非曲直,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和判断。打造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联盟有助于形成大宣传的格局,有效克服主流意识形态虚化、弱化、碎片化的现象。

在具体的宣传过程中,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联盟不能仅停留在政策、文件的解读上,还要进一步挖掘政策、文件的理论来源、理论基础、价值取向,从而发挥其意识形态功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联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政治意识、大局意识,不断进行理论学习,以身作则,积极服务学生,通过校报、宣传栏、广播等形式及时宣传党的新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发展,并积极有效地进行评论,进行有意识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同时,也要及时捕捉网络平台传播的负面信息,及时给予揭露、批判、反驳,并剖析其危害。要有定期的培训以及合作计划,确保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联盟的合力。

(三)加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传播的网站建设

高校应大力加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传播的网站建设,运用既有的网络资源和新媒体技术,建造为学生所喜爱的话语传播平台。从话语传播的维度来看,高校网站的建设具有意义预设和意义诠释的功能,通过专题报道、网络倡议、议题聚焦与争鸣等方式在大学生之间形成共同的语境场域,促进话语意义的共识和契合。宣扬主流意识形态的高校网站建设要处理好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注重网站内容的设计。网站内容的设计要切合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突出网站的对象属性和时代特点,整合运用图片、影音、电子书、网络展览馆等形式增强舆论宣传资源[10]。为了增强网站对青年大学生的吸引力,网站内容要重在疏导,弱化管制的色彩。比如,可以在高校学生管理部门的网站或公众号上建立“青年争鸣”的栏目,鼓励青年大学生在网络平台中阐述评论性观点,使之成为大学生思想碰撞和交锋的网络空间。网站的表现方式要创造出具有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图片、标志,要善于运用图表来展示和解读具有严肃性的政治内容。网站上发表的文章要改进文风,语言表达要充满生活气息、时代声音,要生动活泼,体现学生日常生活世界的丰富多彩。因此,网络话语的表述“要根植于开放生动的学生日常生活世界,以大学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词汇语言,通过贴近学习生活实际的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条件[11]。

另外,要掌握先进的网络技术。高校要跟上数字信息传播技术的进步,不断更新网络空间的运营技术和传播手段,尽可能地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范围和受众主体。网络技术及其支撑的传播载体只是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形式和手段,更重要的是要将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融入网络空间的各环节、各角落。将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观念、方法嵌入到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回应中,做出经得起推敲、让大学生信服的解读,以此来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内的引领力、凝聚力和话语权。

四、结语

在信息传播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构建要紧密追赶当今最新科技潮流,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脉搏,及时更新传播话语体系,充分发挥高校党政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与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作用,打造坚强有力的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联盟。同心协力,开拓进取,弘扬正气,抨击丑恶,高校内部的主流意识形态工作一定会取得新进展,从而为新时代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坚强有效的防护网。

猜你喜欢

话语互联网+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