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主观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研究

2022-03-17牟艳娟陈彦如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思政课思政心理

牟艳娟,陈彦如

(桂林理工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4)

引言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教社科〔2018〕2号),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工作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将“获得感”引入思政课教学改革,对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成为各大高校极其重视的问题,相关学者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改革的相关讲话,实践探索有效促进高校思政课改革的重要措施。

近年来学者对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研究侧重于客观因素,对其心理机制及主观因素的研究较少。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外因的作用发挥很大程度上是借助内因来进行的。因此,学生自身的主观原因对思政课获得感的影响更大,应充分研究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心理机制,从主观因素入手,结合客观因素,多角度思考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有效措施。

一、影响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主观因素分析

对学生主观因素的分析,为如何提升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突破口。为此,思政课教师应深入研究如何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给学生带来主观情感上的重视感和满足感。

(一)大学生个体对思政课接受意愿较低

思政课获得感的主体是大学生,他们对思政课的获得感不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上的获得,更需要在情感层次拥有获得感,大学生个体接受思政课的意愿和意识是获得感的基本动机,从根本上影响着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

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也要有足够高的思想境界,注重自身的全面发展。但是,目前大学的学习重点在于专业课程,大部分学生更愿意在自己喜欢的专业领域花费时间,在思政课等公共课上花费的时间相对较少。“我愿意学”是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内在动力,当大学生对思政课有一定的期待,并且思政课堂能够达到他们的期待时,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学习思政课的动力,使他们更容易拥有获得感。目前思政课的设置、教师教学风格及模式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大学生的这种期待心理,使大学生主动接受思政课的期待值下降。经调查发现,大学生在思政课上缺乏与教师的互动,抬头率低,课下很少与教师探讨相关问题,考试也是应付了事,部分学生甚至对思政课存在抵触心理,上课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对思政课的接受意愿较低。

(二)大学生个体对思政课存在畏惧心理

思政课是面向高校全体学生开设的公共课,授课的学生群体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且思政课的内容涉及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伦理学等方方面面,是一个系统庞杂的课程,往往要求学生既要有理性辩证的思维模式,也要有能够从心理上认同以及在行为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怀与格局。除此之外,思政课教师讲授的课程内容大多与当前丰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这就要求学生关注社会形势的发展。但受到专业背景的影响,每个专业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知识储备和思维结构,特别是理工科学生,思维更倾向于理性,对思政课中提到的情怀问题并不是特别敏感。

对于思政课,部分学生存在不自信甚至是畏惧的心理,将思政课看作是理论性极强的高深的哲学,与自己所学专业和生活毫不相关,认为自己知识储备远远不够,很难学好思政课,对思政课存在“我不能够”的畏惧心理。目前,很多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忽略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结构的差异,没有关注到学生这种“我不能够”的畏惧心理,从而使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大学生个体思政课堂参与意识较低

思政课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的双向互动过程,是教育主导者和教育主体共同参与的过程,绝对不是教师的“独角戏”,大学生在思政课上的参与意识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只有参与其中,才会在课堂中真正地学到知识。

诚然,教学方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如果教师采用的是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容易使思政课堂成为教师自己的表演舞台,思政课变成没有情怀的道德说教甚至是理论说教,导致学生课堂参与意识较低。很多学生表示,大多数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更多是照本宣科,除了简单的提问,很少有其他方面的互动,自己在课堂上没有参与感。学生没有参与其中,又何谈“乐在其中”,更别说会有所收获。

(四)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师缺乏信任

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不仅体现在知识和思想上的获得,更是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如果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欠缺,不能熟练掌握课堂、以深厚的理论功底给学生传授知识,又不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生缺乏沟通,久而久之会使课堂变成没有“人情味”的、冰冷的知识灌输载体,学生就会对思政课教师失去信任。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方面,部分思政课教师特别是一些年轻教师缺乏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能力以及组织课堂的能力。如果思政课教师自身缺乏坚定的政治态度、浓厚的家国情怀以及强烈的职业使命感,自然会导致其在课堂上传授的理论知识以及表达的情感没有足够的说服力。另一方面,鉴于目前存在的“重科研,轻课堂”的教师考核制度,部分教师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科研上,从而忽视了课堂教学,也忽视了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不能从根本上了解学生心理需求、学习需求,自然找不到解决低抬头率、低出勤率、低互动率等问题的有效方法。

二、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对策

坚持在改革创新中提升思政课的质量和效果,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需要思政课教师多在“需求侧”发力,切实探究学生心理,走近学生,了解学生,倾听学生的真正需求,从根本上对传统思政课进行方式方法等各方面创新,让课堂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真正让大学生融入思政课堂,体现他们的课堂主体地位,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多样化需求。

(一)研究学生心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程度是以其自身感受为标准的,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必须以大学生获得感的心理机制为切入点。心理机制是整个思政课获得感系统的基础,对其他各方面的提升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对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心理机制进行研究尤为重要。

思政课教师要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首先,要以平等的身份和心态走进大学生的生活,耐心主动地了解学生的需求,深入探究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方式,了解他们课堂之外的状态。其次,要找到大学生群体的兴趣点,让自己成为善于交流的好老师,积极表达对学生的关心和支持,师生成为可以交心的“朋友”,这样有利于建立起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增强乐于与老师沟通的意愿,也能让教师感受到来自学生的支持和需要。最后,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点和专业倾向,制定适合大部分学生的教学模式,不再让思政课成为单纯的“说教课”,让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中来,当学生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才能够进一步增强内心对思政课的接受意愿,提升获得感。

(二)拓展思政课学科视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必然要求。[1]思政课是一门与时俱进的课程,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日新月异,想要关起门来进行改革创新,显然是行不通的。只有拓展思政课的学科视域,将思政课与其他学科巧妙联系,同时与时代发展积极呼应,才能实现思政课建设更好的发展。

首先,思政课教师要在思想上打破学科界限,要坚持“既明确学科界限,又坚持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原则,突破传统的“学科分家,互不干扰”的观念,努力做到在保持思政课专业性基础上,挖掘和探究其他学科与思政课的相关联之处,将思政课与其他学科更好地融合起来。其次,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结合学生专业,打破以往公共课与专业课毫无关系的刻板印象,针对不同专业寻找相关案例,让理论知识能够更加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不同专业的学生消除内心对于思政课不自信的顾虑和畏惧心理,更好地接受思政课,以便于他们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储备去解读思政课,从而将思政课所学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升获得感。

(三)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参与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与其他专业课程教师职责和要求相比,思政课教师肩负着特殊使命与责任,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因为,思政课教学的环境日新月异、不断发展,思政课的教育对象也处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思政课程的内容也在不断地更新,因此,思政课教师要时刻坚持因时而化、不断创新思政课的教学方法。

首先,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注重情感输出。在市场经济的利益化驱动之下,部分思政课教师自身缺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共鸣,缺乏人民大众的立场以及关注现实问题的热情。[3]更多地将思政课视为自己的教学任务,只关注自己的科研项目,忽视了对学生情感的教育。因此,思政课要想实现改革发展,首先离不开教师自身思想境界的提升,思政课教师要坚持思政课价值性和知识性的统一,让学生在参与课堂的过程中实现情感上的互动,感悟马克思主义的大智慧,使学生的参与需求得到满足。其次,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注重学生课堂主体性,做到寓教于学、寓教于乐,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当中。可以采用提问、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等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也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与思政课相关的情景剧或节目表演,在收集资料、设计剧情、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将有更深刻的体会。最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目前的思政课教学大多采用理论讲述的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再好的文字叙述、再生动的讲解都不如实地考察更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可以充分利用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增强学生体验感,进一步提升思政课获得感。

(四)加强知识与情感的双重交流,提升师生间的信任度

思政课教学不应是冷冰冰的知识传授,而应是知识与情感的双重交流。思政课教师除了要拥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拥有与学生沟通的能力,只有在师生交流互动中,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支持,使大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从而建立起对教师的信任,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和思想。

一方面,需要思政课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能力,在重视科研的同时提升课堂教学能力,让自己的科研成果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利理论支撑,教研相辅相成,以积极的态度影响学生,让学生看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强大的解释世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需要思政课教师加强与学生的沟通,真正去了解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获取学生的信任。教师只有感受到来自学生的需要和依赖,看到自己的付出得到反馈与回报,才能获得自身职业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进而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中,师生之间实现互相支持和不断提升的良性循环。

三、结语

放眼世界,中国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当代大学生正处于这样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充满着机遇和挑战,这个时代,需要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需要深刻把握中国国情、理性思考民族命运、担负人民幸福使命。而大学生的自信与担当很大程度来源于对思政课的深刻感悟,只有立足于实际,深刻挖掘理论内涵,在思政课中有所悟,有所得,才能坚持制度自信,厚植家国情怀。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肩负重大使命与责任,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课程资源极其丰富的网络时代,思政课教师应重点关注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深入研究大学生的心理机制,将思政课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有效结合影响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主客观因素,各方面协调发力,不断促进思政课教学改革,有效提升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使大学生真正地获得理论知识的满足感、情感体验的共鸣感、坚定理想信念的充实感以及行为习惯养成的成就感。

猜你喜欢

思政课思政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心理感受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