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创新创业背景的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激励机制研究

2022-03-17凡,李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校友激励机制创新能力

瞿 凡,李 松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6)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1]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 号)提出,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需要,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在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强校企深度合作与创新创业国际合作、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升级版势在必行。

一、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度较低

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度不佳,课程内容较陈旧,与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实际结合度不高。创新创业教学仍偏重理论教学,没有按照真实创新创业环境与学生个性化需求针对性地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导致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参与度低,创新创业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要求。

(二)创新创业教育较封闭

学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未能与外部诸多教育要素与资源相融合,输出成果的可转化性不高,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性发展不强。一方面,学生创新成果少,且转化率低,创新项目难落地;另一方面,学生创新实践重活动而轻科研,造成学生创新项目水平较低、缺少应用场景与应用渠道,项目投入大、产出少。

(三)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缺乏深度认知

目前,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教如何创业的观念还普遍存在于大学生的固有意识中。他们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主要目的就是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对国家大力提倡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开展产学研深度融合和科研成果的转化”的精神主旨理解不到位。这一认识的错位不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也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开展。

(四)支持与保障体系不完善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系统工程,需要课程、师资、制度、平台、管理等提供全方位保障。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缺乏专业性,大多由辅导员、学生工作人员担任,教师欠缺创新理论与实践素养,教研能力、指导能力不高,无法满足新时代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同时,由于各种条件限制,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缺乏的现象仍普遍存在。一是校内外创新类型的平台缺乏、创新活动资源短缺,无法满足学生正常的创新实践需要;二是校内创新平台开放率、使用率较低,大量的教学资源、实验室、实训室等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无法充分发挥平台对学生创新活动的支撑作用;三是校内外对学生创新活动缺乏资金支持、政策扶持与组织管理,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实际和需求脱节。

二、创新能力培养激励机制的主要功能与意义

(一)激发学生创新与创造的潜力

有效地建立和应用创新能力培养激励机制,可以极大提升学生参与创新、创造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建立、实施激励机制,能够强化学生对创新、创造活动的认知与理解,促使学生主动强化开展创新活动所需的基本素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自信,树立积极创新、乐于实践的精神,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与创造的能力与潜力。

(二)提升教师创新实践的素养与能力

创新能力培养激励机制能够凝聚学生对创新创业活动的关注,促使其对创新活动产生更大的兴趣。他们在充满热情地开展创新活动的同时,也会对创新活动存有许多疑问,这对教师提升创新实践的素养与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要让教师具有创新创业精神,从事创新创业活动,首要的条件是要让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有一个新的认识,即改变传统的只强调教学与研究的角色定位,把创新创业精神纳入到教师的角色体系中来[2]。所以,教师要持续加强学习能力与实践水平,才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科学的指导。由此可见,有效应用创新能力培养激励机制,是促进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教育与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有助于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一般围绕制度、课程、师资、基地、竞赛活动、科研等方面开展,而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是贯穿工作各方面、衔接各环节的关键要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类型主要包括创意、创新、创业项目,选题主要来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兴趣爱好、课程作业及实践、教师科研课题等。无论学生创新项目的类型、来源如何,都必须具有创造性、创新性,其实施都依赖于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其运行都需要稳定的平台及场所的保障。除此之外,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造项目立项申报等,也需要师资、平台的有力支持。因此,制定并运行有效的创新能力培养激励机制,有利于在整体上加强、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

三、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激励机制的构建原则与路径

(一)创新能力激励机制的制定原则

从上述分析可见,制定创新能力培养激励机制对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激励机制的制定及实施必须根据科学的标准与原则执行。首先,激励机制的制定要充分体现教育性,体现职业教育特色与改革发展方向与需求,包括教学模式改革、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培养等多方面。其次,激励机制的制定要紧紧把握住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原则与方向,将创新型人才培养紧密对接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需要,加强学校与地方优势产业企业、地方政府的内在联系性。最后,激励机制的制定要以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完善为重要依据,协调学校创新培养的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

(二)创新能力激励机制的构建路径

1.基于创新创业背景构建实践教学模式

第一,分析学情,因材施教。通过分析学生的创新、创业不同取向实施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成长的不同阶段确定培养探索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基本创业技能等不同的教学目标。第二,创新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实践教学真实性,突出职业教育特色。设计实施以产业为导向的创新创业大赛,直接对接企业真实生产问题及需求,以赛促创、以赛促产,实现创新创业大赛参赛对象覆盖全体在校生。第三,增强学生创新转化能力。通过项目研究的形式,例如实施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积极推动创业成果与产业、市场结合,鼓励创业团队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市场化成果。第四,强化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以校企混编、跨界融合为思路,将技能大师、知名企业家、全国知名创业导师、优秀毕业生等优秀人才进行校企混编,打造领军人才、大师名匠聚集高地。第五,改革评价方式。广泛实施以行动导向教学为主导的多样化教学方法,借鉴国家、行业标准制定各专业的学生职业能力校本标准,并分阶段开展测试,有效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2.完善校内外创新支持体系

为了实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持续性、有效性,保障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应从校内外构建系统完善的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创新支持体系,从物质与精神两方面对大学生创新活动给予激励。成立创新能力培养专门工作部门,建立教学、学工、科研等多部门协同运行、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形成“一学院,多中心”的校内循环生态圈;打造校外创新创业保障体系,加强学校与政府部门的紧密联系,搭建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政策保障与资金支持;引入社会服务机构,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法务、财税、知识产权等专业支持;与地方龙头企业合作共建孵化基地,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项目孵化等提供实践平台支持。基于产教融合构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能够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中的技术与企业生产实践中的技术同频共振,甚至引领企业技术革新和创新发展,有利于高校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3]。要充分发挥学校与政府、学校与企业、学校与行业等多方合作协同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区域产业、教育、科技资源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利用,持续推进共同建设、共同管理与资源共享,搭建有效衔接、高效运行的产业—创新—教育协同机制,形成新型信息、人才、技术与物质资源共享机制,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

3.内建外引建设创新实践基地

校内创新实践基地是教学、科研和示范推广的重要基地,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复合型、综合型人才的重要场所,是完成跨世纪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托[4]。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创业校友的带动效应,建立以创业校友为中心的创新实践基地。学校应以校友工作服务站和产学研基地为载体,将校友真实创业项目引入学校,在“实战”中培养学生锐意进取、改革创新的精神。建立校友工作服务站,运用校友工作管理系统等信息化手段,凝聚校友力量,搭建增进友谊、联系交流、反哺母校、回报社会的平台。邀请创业校友、技能大师等优秀校友回校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加强与校友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为入驻企业及项目提供持续性指导,使创业项目走在前端。同时校友企业通过将创业项目转化为学生实践项目、比赛项目、科研项目,带动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提升和师生科研水平提高,使优异的学生留在校友企业就业,以实现“学校帮扶创业项目,创业项目反哺母校”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校内建立众创空间、产学研创工坊和大学生科技园,校外与企业共建青年创新人才实践基地,协同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以满足所有专业、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需求。通过内建外引,建立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孵化平台,鼓励学生将科研成果转化项目、竞赛项目、实习环节产生的问题等入驻孵化平台。

4.创设良好创新文化环境

首先,以创新创业活动为着手点,结合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精心策划、系统设计,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创新水平较高、吸引力强的各类创新实践活动。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主要节日、寒暑假等时间,集中开展创新主题文化活动,在活动中塑造、熏陶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与情感,充实精神生活,提升道德水平,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集体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等,切实发挥和提升教育效果。其次,建设创新创业文化品牌项目。切实加强校园创新文化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促进文化活动常态化、特色化发展,建设创新文化品牌活动项目。落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培养的必修课、选修课开设工作;做强“创新活动月”,做优“青年创业讲堂”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启迪创新思维,传播创业精神。最后,建设高雅环境文化,提升环境育人功能。规划建设创新创业文化,深度挖掘社团环境的教育功能。在大学生活动中心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荣誉墙和创业文化墙,拍摄新时代青年创业案例故事,出版创业英雄传记,既能发挥创新创业榜样力量作用,也有利于发挥校园环境育人功能,塑造学校形象,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通过网络传播优秀创新文化知识,以优秀创新文化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充分发挥其传播正能量的功能,强化网络思政教育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培养大学生敢闯有为的精神面貌。

四、结语

推动高职院校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促进人才发展的百年大计。当前,诸多高职院校为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均制定并实施多种多样的激励措施,但仍然缺乏有效可行的范本。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没有发掘与剖析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没有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角度出发,系统性地规范激励机制的制定和实施。因此,基于创新创业背景的创新能力培养激励机制建设,应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背景和角度出发,对激励机制的建立原则、思路、标准及具体措施进行系统化、整体化的制定并积极投入具体实施中,才能有效促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以及人才培养工作思路的转变,对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素养、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猜你喜欢

校友激励机制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安庆师范大学优秀校友
学习校友大名人 争做校园小名人——澄江中心小学以校友大名人引领校园小名人成长
校友风采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校友风采
湿地恢复激励机制的国际立法及启示
激励机制助推节能减排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