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地区实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路径探索

2022-03-17刘静姿尤永盛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市域网格现代化

刘静姿,尤永盛

(1.中共柳州市委党校,广西 柳州 545616;2.中共浙江省缙云县委编办,浙江 丽水 323000)

引言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结构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和核心动力。囿于县域立法以及行政权限之不足,基层解决治理问题的能力相对有限,导致基层社会治理出现资源不充分、反应不及时等问题。只有不断开拓市域社会治理新路径,才能“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文章在厘清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核心要义的基础上,立足西部地区共性实际发展需求,从内生与外生两个层面,探索构建西部地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一、西部地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阐释

(一)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内涵

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转型在社会治理领域的现实写照,“如果应对不好,或者发生系统性风险、犯颠覆性错误,就会延误甚至中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1]。市域社会治理是对国家治理体系中基层社会治理的时代契合性升级创新,是指“市域”+“社会治理”,它包含治理层级和地理范围两个基本属性,设区的市是市域社会治理的基本治理单元和承载主体,[2]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居民等多元主体基于特定的制度安排,针对公共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等,通过共同参与的方式进行合作、协商,实现在城市区域内的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相调和的动态过程。[3]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应该包含以下几个内容:以美好生活为目标、以多元组织为主体、以公共服务为核心、以社会质量为关键。[4]

(二)西部地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特殊导向

市域社会治理在整个国家治理体系中扮演着在省、县/区之间承上启下的枢纽角色。西部地区很多地方由于历史的原因,经济长期相对落后,我国整体经济全面提升一直受到来自市域社会治理方面的掣肘,贫困所带来的治安问题往往成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瓶颈。与此同时,多民族聚居与边疆地区的双重特色也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带来一定的压力与挑战。因而,我们需要正视西部地区当前社会治理特殊需求等现状,明确以巩固脱贫攻坚为促进市域社会稳定的主要抓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凝聚各民族共识,通过打造国际社区以增加涉边地区外国人员的归属感,以这三方面为特殊导向,引领西部地区确立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内在价值。

二、西部地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实现的内生路径

(一)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促稳定

首先,在市域社会治理中要做好统筹,实现党建助力乡村振兴的一线指挥。针对市域实际贫困人口看得清、摸得着、完得成的具象化目标,将复杂的、细化到可实操的具体步骤和大而化之的重大项目合理安排,细化分解到适合本区域特色的乡村振兴产业中;其次,在具体形式的选择上,采用“党支部+结对帮扶”“党支部+合作社”等多种方式;最后,在党建引领下,通过提高市域社会治理效能、综合治理维护稳定的工作水平促进乡村振兴,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确保“两不误、两促进”。一方面,深化治安项活动,加大对城乡社区社会治理的摸排整治工作,利用“网格化”管理手段,对城乡社区进行疏网清格,规范分类、严格管理,严打农村黑恶势力,为乡村振兴创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严厉打击乡村振兴领域的各种犯罪行为,尤其是职务犯罪、涉及产业发展的经济领域犯罪行为和民生领域犯罪行为,在法律框架内实现“侦查—诉讼—审判—执行”一体化快速处理,最大程度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二)思想带动民族团结凝共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5]这种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结合法治,在以西部地区尤其是民族自治区为代表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域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下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首先,要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党的领导下,由国家统一主导,在法定少数民族聚居区域内实施少数民族自我治理,通过系统推进民族法治实践,来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次,强化国家认同。各民族凝聚成一个统一的拥有独立主权的国家,各民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后才是自己本身的民族。一方面,尊重各民族的特有文化,但又要肯定“差异性”。另一方面,在“差异性”的基础上寻找“共同性”并在制度层面加以落实,国家在制定方针政策时要主动创造各民族政治平等、机会平等的制度条件。最后,各民族在参与市域社会治理中铸牢共同体意识。通过借助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相结合的方式,在合作参与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协同共建关系,进而在市域社会治理层面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三)国际社区服务提升助归属

西部很多地区是典型边疆地区。以广西为例,不仅与越南接壤,还承担着联系东盟国家的战略重任。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进一步实施,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涉边地区与国际间的交流日益密切,国际化社区目前已渐成规模,显现出社区人口国际化、社区居民国际化、社区文化国际化特征。宏观上,市域社会治理中的国际社区治理要坚持和加强党对社区治理的集中统一领导,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为根本目的,坚持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将促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主攻方向,全面推进国际社区治理的高质量发展。

市域社会治理视域下的国际社区治理,当以“社区+”为治理平台,以“公共参与”为突破口,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治理团队为载体,以多元化人才尤其是产业集聚而引入的人才国际化为支撑,引导本地居民与外来居民、本国居民与外籍居民共同参与、民主协商,搭建起“社区+”的资源动员平台、“社区+”居民参与平台、“社区+”的主体互动平台,建构国际化的社区治理新路径,探索建设彰显中国特色现代化、国际化和包容性的国际社区。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借鉴国际有益经验,孕育先进的社会组织与培养专业的社工人才、孵化社区公益项目等,构建起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多元主体协同合作、良善的法治环境的治理体系。

在国际社区治理过程中,在国际社区内部以社区学院的形式,培养“共同体”对健康、宜居、生态等共同价值的诉求及共识;以党建引领社区建设、政府必要主导等形式发挥公共部门的核心作用;以社会组织孵化、社会企业参与等形式促进多元共治、协同共建;以打造法治平安国际社区为抓手,提升法治建设满意度与公众安全感。借鉴国际惯例,结合中国国情,国际社区在社会组织孵化培育管理中采取“引导+自发”的形式积极拓展。在社会组织监事制度、内部治理等环节参考国际标准制定规则,在社会组织的服务项目内涵及类型、地区人口比例标准、信用档案上考量国际通行指标体系,逐步打造有国内影响力和国际认同度的社会事业。积极将国际内涵融入低碳环保、女性健康、消除歧视等主题工作中,在公益项目的过程管理、结果导向、公众参与等方面也都积极融入国际内涵,充分体现公益项目在理念、主题、形式和标准上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此外,以打造国际社区为载体,通过服务便利使国外边民、外商、留学生获得归属感,以此体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从而提升西部地区市域社会治理效能。

三、西部地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实现的外生路径

(一)完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践行共建共治共享理念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从治理状态来说,市域社会治理更多强调的是正常状态下社会民生的有效治理,在新冠疫情尚未完全解决背景下的市域社会治理则将非正常状态下的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考量在内,囊括常态与非常态下的综合治理;从契合性上来说,重大公共卫生应急机制是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立足点与出发点都是为了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和维护公共安全。因此,运用市域社会治理的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引导,完善后疫情时代西部地区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当成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外生路径之一。

首先,充分履行听证程序,广泛收集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实现共商共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法律、法规、条例等配套措施出台,明确权责主体、落实工作流程,不断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法制机制。其次,完善疫情报告与预警机制。从源头治理出发,通过医疗系统疫情直报系统与市域社会治理综治排查系统双线出击,在社区内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共同及时、准确、客观、真实地监测捕捉区域内疑似传染病的有效信息;利用大数据技术回溯分析研判确诊病例及疑似病例的行动轨迹。再次,扩大突发重大公共卫生应急联防联控专家决策库,根据症候群、疾病、危险因素和事件等现实情况进行应急信息汇总、会诊分析、风险评估与处置预判等。最后,加强社会组织能力建设,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机制,构建多方参与、各司其职、功能互补、相互协调的治理架构;加强政治动员,发挥基层党组织、群团组织、自治组织、社会组织以及志愿者在公共卫生管理特别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实现群防群控。

(二)健全社会治安体系,提升公众安全感

结合西部地区特殊地域区情,实现“点—线—面”三维覆盖、线上线下互动协同、人防物防器防三线合一的立体式社会治安体系构建,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西部地区市域社会治理治安体系,依托公安系统原有的“雪亮工程”,利用现有的“网格化”管理为主要抓手,针对不同的治理需求,在原有“网格”的基础上进行重新划分,打造更具有针对性的“边界清晰,无缝覆盖”多元网格体系。其一,聚焦城乡社区空间范围,对城乡社区网格进行疏网清格。针对不同的城乡社区居住人员划分具体类型网格,将市域社会治理中治安力量的人、财、物下沉到上述网格,实现“一格一警”“一员多能”,对流动人口管理、违建拆除、治安案件处理、安全生产排查等基础性治安工作进行有效管理。其二,按照不同单位、行业性质来进行专属网格划分。明确专属网格内各单位的安全防范标准,检查单位内部的治安防控机制,帮助各单位加强自身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对重点行业尤其是从事危险品生产的行业要加大安全巡查、监管力度。其三,针对西部多数地区属于欠发达的民族边疆地区,具有其特殊的社会治安需求,对恐怖活动、民族宗教问题、流动人口管理、涉边贩毒等违法犯罪活动比较活跃的区域进行特殊网格划分,实行重点监管、重点布控、重点打击。其四,加强互联网空间网格管理,筑牢网络防线,统筹开展涉稳网络舆情应对和依法处置工作。其五,加强重点人群治安防控网格管理,对恶性上访闹访人员、吸毒人员、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疫情密切接触者及可疑对象等重点人群的住所与主要活动场所进行网格化划分,精准监控,确保市域内特殊人群不发生问题,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三)“三治”融合,推动基层矛盾纠纷解决

“三治”融合是指在社会治理中将自治、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有效化解基层社会矛盾、创新基础社会治理的方式。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精髓,也是新时期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发展方向。在充分继承与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基础上,探寻构建符合自身特色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模式,持续深化“三治”融合建设,扎实推进基层民主协商,从源头上减少社会矛盾,形成法治观念深入人心、社会道德水平逐步提高、自治活力充分释放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一是突出政治引领,加强阵地建设。通过搭建党建引领下的乡贤议事堂、群众参政团、居(村)民协商议事会、街坊论坛等一系列不同主题的组织平台,畅通群众利益诉求的渠道,形成“大事一起干”的良性机制。二是充分引导各级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打破行政条块壁垒,有效凝聚警调、检调、诉调、访调、人民调、行业调等各方调解力量,实现市域社会治理与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同频共振”,实现“小事不出村、中事不出镇、大事不出县,矛盾不上交”的社会和谐稳定新局面。三是注重道德宣传,弘扬清风正气。通过构建市、县、镇、村四级道德评议团、设立专项道德基金推动道德模范的评选表彰推介,列举身边事例、辨明是非对错、亮出正反典型、引导崇德向善,最终形成人人争做社会道德示范者、人人成为文明风尚维护者的良好氛围。

(四)科学运用大数据 强化公共服务能力

互联网在国家管理和社会治理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治理要有科技支撑,就要加快用网络信息技术推进社会治理的步伐。要适应大数据技术带来的一些工作方式上的改变,通过大数据技术的海量数据、高速运算、深度价值挖掘等优势,为市域社会治理平台提供信息储备、应急预警和预判评估,实现快速回应、精准调控和靶向应用,以协助矛盾纠纷化解、和谐社区建设、社会治安稳定等,提供让人民群众顺心满意的公共服务,全面提升公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例如,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数据挖掘,辅助建立住户“云备忘录”,形成一个自下而上的、具有时效性的“网格家庭单元数据库”,维护网格细胞——家庭的和谐稳定;对新形势下市域社会治理存在的难点、堵点和痛点进行深度分析,强化大数据的预警研判功能,对公共场域中海量的人流、车流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有效监测和实时研判,助推刑事案件和治安事件的快速处置。在大数据运用过程中必须有效保护公民隐私、合法信息采集渠道、安全储存相关信息、强化数据清洗等。此外,后疫情时代的西部地区市域社会治理也可根据电信运营商免费推出的“疫情防控行程查询”服务,回溯疑似病例的运动轨迹,实现精准定位,在推进复工复产进程时也可利用该应用来作为社区管理部门、用工单位进行疫情管理的参考。

四、结语

随着城市型主导社会的到来,城乡基层治理面临着更多挑战,城乡社区的流动性、异质性和多元性特征更加凸显,尤其是城市社会进入社会矛盾增多和社会风险频发的新阶段,社会治理潜藏着巨大的治理风险。因此,在创新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迫切需求中,从内生途径与外生途径两个方面,探索西部地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以期为中国之治提供借鉴和参考。

猜你喜欢

市域网格现代化
用全等三角形破解网格题
边疆治理现代化
市域没有局外人 治理没有旁观者
市域(郊)铁路功能定位与系统制式选择分析
反射的椭圆随机偏微分方程的网格逼近
市域铁路信号系统互联互通方案研究
重叠网格装配中的一种改进ADT搜索方法
基于曲面展开的自由曲面网格划分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