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达国家创新创业教育经验对我国高职院校的启示

2022-03-17袁诗铭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院校高职专业

袁诗铭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6)

引言

2021年3月16日,第6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文章强调,“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全部科技史都证明,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2021年4月,李克强总理在相关批示中指出:“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就业创业创新、推动中国制造和服务上水平的重要基础”。创新创业教育是孕育创新创业人才的摇篮,高职院校在培养职业技能型创新创业人才,“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相比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创新创业教育已具雏形,但不够成熟,体系仍需完善,模式有待更新。美国、英国、德国等较早开启创新创业教育的国家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高职院校在培育创新型人才上,可借鉴发达国家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并与我国国情相结合,立足当前社会形势与需求,推动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增强职业技能型创新创业人才的竞争力。

一、发达国家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

(一)美国经验:全阶段成熟的培养体系

美国是全世界最早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国家。早在1947年,美国哈佛商学院就开设了全美第一门高校创业学课程——《新创业管理》,这标志着美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始[1]。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美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形成一套十分成熟的培养体系。首先,美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已经覆盖全学龄各个阶段,从基础教育的K12 阶段,再到大学高等教育阶段,都有相关的课程及培训。这种从学龄前儿童开始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后续的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次,在美国,创新创业教育属于通识教育。它区别于那些由学校商学院开设、专门针对本学院的学生进行的创新创业课程。它面向全校各个专业学生开放,并结合各专业知识形成一门综合性课程,真正将创新创业知识落到实处。最后,除提供基础课程外,开展各种贴近创业场景的模拟、比赛、演讲等,使学生在校园内就能接触和体会到真实的创业情境,最大程度避免学校教育与社会工作脱节。

(二)英国经验:政府大力支持大学生科创园建设促进创新创业成果转换

英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大概从1980年开始。21世纪初,英国采取的是“聚焦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仅针对商学院开展。经过逐步发展,转变为针对全校学生开设课程的学科交叉型“普及性”创新创业教育。英国政府对创新创业教育十分重视,大力支持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引导规范,鼓励创新创业实践,营造了热烈的社会氛围。2004年,英国成立了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委员会;2012年,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在报告中指出,创新创业教育要在实践中学习,并提出了由意识、思维、能力、效率四方面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2]。同时,建设大学生科创园的做法在英国十分流行。据统计,英国的大学生科创园建设数量超过25 个。其中,以牛津大学科创园为首,为学生提供了进行创新创业活动所必须的实践基地、启动资金等条件。企业通过科创园与学校开展合作,获取技术支持,而科创园在承担学生创新创业教学实践功能的同时,促进了创新创业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实现双赢格局。科技成果转化盈余资金则用于继续孵化园内新项目,并形成良性循环。

(三)德国经验:注重创新创业实践教育

德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首先起源于职业院校。20 世纪50年代,由于实训课程的需要,德国的职业院校开始萌发创业教育的萌芽;20 世纪70年代,创新创业教育由职业院校推广至高校[3]。以实践需求开始的创新创业发展历程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让德国高校特别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指导,设置了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作为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实践支撑。如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非常注重对学生基础创新创业能力与务实素质的培养,对创新创业课程定义广泛,与创新创业环节相关的学科或专业课程也并入创新创业教育之列,不但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课程学习与理论探究,还设置了专门的技术咨询与资金帮扶部门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德国高校鼓励专业课程教师进行创新创业的研究与授课,也邀请企业导师参与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运用转化能力。

二、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我国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20 世纪90年代末,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才逐步兴起,比美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晚了整整50年。2010年,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首次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2015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16 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15〕12 号)中首次明确提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要纳入学分管理并面向全体学生开设。[4]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则处于初级阶段。大部分高职院校已逐渐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双高计划”建设单位的高职院校更是将创新创业教育列为双高建设重点工作。总体来说,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一定问题,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学生的前置教育中,以学科教育为主,创新创业教育相对较缺乏,因此,大部分学生在步入高校前并未真正树立创新创业意识,并未了解创新创业理论和接触过创新创业实践。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总课时数偏少,学生难以通过课时学习快速适应、构建完整的创新创业知识体系并将其运用于实际中。在有限的课时当中,创新创业课程比较偏重理论方面,再加上高职院校的资源有限,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实践机会较少。大多数高职院校将创新创业教育定义为一门普适性课程,作为通识教育课程面向单一专业进行授课,虽然通用性好,普及度高,但没有把创新创业融入专业学科中,缺乏针对性;也存在专业间的壁垒障碍问题,缺乏创新创业的跨学科融合。创新创业课程的评价也不同于其他课程,创新创业教育重在过程,意识的树立和思维的转变都比较抽象,只是以理论的掌握情况、作业完成情况或创新创业比赛获奖情况作为评价都是不全面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完善度和成熟度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

(二)创新创业师资力量与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力度不匹配

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理论对接实践、需要双创融合专业的跨学科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对师资的要求非常高。但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师资却难以达到要求。首先,许多高职院校中创新创业专业教师数量不足,没有专门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由辅导员、行政兼课人员或临时转型人员担任,任课教师缺乏专业背景。其次,同时具备创新创业理论与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教师较少。目前大多高职院校常用的方法是以校内教师授课为主,同时邀请具备实战经验的企业嘉宾举办讲座、开设论坛作为补充。这对师资类别的完整度与师资水平的提升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企业嘉宾授课次数与时间有限,不能完全弥补校内师资力量的欠缺。最后,缺乏同时具备创新创业认知与专业理论储备的教师。创新创业教师不懂专业知识,专业教师缺乏创新创业认知,使得创新创业与专业的结合运用不够理想。

国内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评价体系,往往以论文科研、比赛成绩为主,这对于创新创业教师并不完全适用。总之,与国外先进经验相比,无论是在师资数量配备还是师资质量提升上,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都有很大改善的空间。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融合水平不足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教育,并非独立存在,而是和各学科各行业相结合,才能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推动学科发展与行业进步。同样,创新创业教育要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大部分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了专创融合的重要性,将创新创业教育列入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专创融合理念横向范围已经普及,但由于上文中分析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与师资力量等原因,纵向空间还不够深入。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虽未设置专门的创新创业机构,但它将创新创业作为一种理念融入各个学科的教育中,[5]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这点值得我们探讨学习。

(四)创新创业比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以“互联网+”“挑战杯”为首的各类创新创业比赛,促进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蓬勃发展。近年来,创新创业比赛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高职院校在参赛过程中暴露出的不足,可作为学校后续改进的着力点。大部分高职院校在普及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力、挖掘出众多创新创业的项目上已收获一定成效,但项目培养、孵化能力有限,项目质量参差不齐。虽然每年高职院校参赛项目数量众多,但往往多而不精,具备较高创新性、可行性及良好商业模式的项目仍较少。

三、发达国家创新创业教育经验对我国高职院校的启示

(一)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

美国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阶段,都伴随着创新创业的认知和培训课程。我国基础教育中创新创业占比相对薄弱,高等教育阶段更要注重创新创业教学的系统性,涵盖创新创业意识的树立、思维的培养、理论的掌握、能力的提升及实践的训练各个方面,当给予合理的进度安排与学时安排,切忌走马观花式教学。创新创业教育不同于一般的通识基础学科,它更强调“因材施教”,依据不同学生群体与专业的需求,将创新创业的意识融入专业教育与日常生活,启发学生的心智,通过创新创业思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创新创业运用到实处。因此,在课程的设计上,专业课程需要融入创新创业理念,而创新创业基础类课程也要考虑具体学科专业,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彰显其定制化和个性化特点。同时,也要同步提升创新创业队伍教师素质。专业教师需要提升创新创业方面的知识储备,具备引导学生结合本专业进行创新创业的能力;创新创业课程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去了解学科专业,加强实践经验,做到理论对接实践、创新创业融合专业。在创新创业授课过程的特定阶段及实践过程中,可跨学科安排学生学习,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交流探讨,打破学科壁垒和专业屏障。

(二)改进创新创业评价体系,注重创新创业过程与实践

高职院校要建立多维度、全方位的立体评价体系。创新创业教育有别于传统的学科教育,无法以理论考试成绩来作有效评价。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对于创新创业的评价已能做到从“理论+实践”的方向出发。理论是从课程教学情况、作业情况、考试情况来评定,而实践是以创新创业类活动参与、创新创业类大赛获奖、实际创业情况作为参考。这种评价方式在目前来说已较全面,但比较偏向于结果导向性。创新创业不只是导向创业,也导向在各个专业领域、各行业岗位的改革创新。评价体系应当以能力为本,注重过程性评价。比如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考察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时不是简单地以“创业成功”作为标准,而是以评价体系的改进,带动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参与课堂以外的创新创业活动、创新创业比赛、创业实践,聚焦解决实际问题等多方面来评价。

(三)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促进成果转化,推动项目孵化

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便捷的资源供给,搭建线上资源平台,便于学生获取创新创业相关的资源、信息、数据,教师在线答疑,解决学生实践中遇到的困惑,也方便学生互相沟通交流。汲取英国高校经验,建设大学生科创园,组建学生、企业、学校、政府参与的四合一高效平台,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实践园区。参照德国经验做法,设置专门的部门机构为学生提供政策、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咨询和支持。学生可在科创园内进行创业实践,教师对学生项目进行指导孵化。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解决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为企业提供专业支撑与科技支持,促进科创成果有效转化,帮助商业价值变现。

(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组织师生积极参与以“互联网+”“挑战杯”为首的各类创新创业比赛。不同种类的创新创业比赛,不仅为创新创业项目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也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社会氛围。邀请具有企业背景和创新创业实战经验的嘉宾开设论坛、举办讲座;组织学生开展与创新创业相关的社团活动;加大大学生科创园的利用率,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科创园的实践中来。

四、结语

本文结合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学习发达国家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指出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存的不足及改进方向。下一步可聚焦具体启示点进行进一步研究,比如基于调研数据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体系的改进进行定量研究,继续为推动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增强职业技能型创新创业人才竞争力培养提供指导与借鉴。

猜你喜欢

院校高职专业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