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英语教学中融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

2022-03-17张海明

英语教师 2022年3期
关键词:课本民族初中英语

张海明

引言

目前,初中英语课本经过大幅改革创新,融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如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等。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为教师开展德育提供了重要平台。然而,由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时间较短,很多教师在日常英语教学中并没有完全形成系统化教学模式,导致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下面,以译林版初中英语教材为例,挖掘包含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课文或课外资料,提升学生在民族文化传承方面的自觉意识,引导他们做爱国的时代新人。

一、初中英语教学中融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同国家的语言承担传承其民族文化本质的重要作用,我国的汉字如此,西方的英语也如此。一段民族文化的历史不仅展示已逝岁月的辉煌,还能使当代人形成强大的民族精神(黄金月 2021)。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融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如下重要的意义:

第一,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初中英语课堂主要通过英文介绍一些异国文化内容,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接触和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教师在讲解西方文化的过程中,适当地穿插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有助于学生将中西方文化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形成跨文化意识。

第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国家教育部门提倡在不同学科的教学中科学地融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以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融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借助英语教学时机,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并通过与外国同类文化的对比分析,助力他们感受我国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萌生强烈的爱国情怀。同时,利用英语教学契机融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的一种有效形式,可以让学生更直接地汲取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形成家国情怀。

二、初中英语教学中融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改变观念,提高跨文化教学能力

一直以来,在很多初中英语教师的心目中,英语学科属于异域文化的教学内容。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根据英语文化背景展开教学,很少融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指引人,教师在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发挥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实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第一步,就是改变初中英语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他们在跨文化教学方面的能力(陈多琦2020)。

例如,利用学校统一组织的教学改革培训活动,提升初中英语教师关于“素质教育”的思想认知,借助一些教育改革理念提升他们对“传承民族文化”重要性的认识,使其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提高其对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工作的重视度。另外,弘扬、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任务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展开,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策略,寻找中外文化融入的切入点,并在此基础上重新规划设计。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或者学校安排的教研活动,积极探寻在课堂中融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教学模式。另外,教师在课余时间应多学习、观摩有关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英语课件资料,提升文化内涵。只有教师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详细、深入的了解,才能在后期的教学中合理、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二)挖掘教材,寻找传统文化融入点

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都是英语课本内容。经过一系列教学改革,初中英语教材在内容上发生了一些重要改变,越来越多的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出现在课本中。初中英语课本资源逐渐丰富,要想实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入,教师须认真、细致地研究、挖掘现有的英语教材,努力寻找教材内容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点(陆2020)。

例如,译林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上)Unit 5 Let’s celebrate出现了我国和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元素,如 Mid Autumn Festival、Halloween、Chinese new year、Christmas、Thanksgiving、Dragon Boat Festival等。在具体教学中,课本中没有给出详细的节日介绍资料,教师提前围绕这几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搜集一些有关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并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方式传递给他们。以Dragon Boat Festival节日文化为例,教师从网上搜集有关屈原的动画视频,带领学生一起观看,让其从历史角度了解端午节的来历。然后,展示一些英文资料的端午节文化介绍,如饮食方面有关粽子的介绍“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commemorates the poet Qu Yuan’s habit of eating Zongzi.Nowadays,there are many kinds of Zongzi with different tastes,including fresh meat Zongzi,egg yolk Zongzi,jujube Zongzi,original flavor and so on.”。

在这一部分教学中,教师从文化差异方面融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以Spring Festival、Christmas两个节日为例,教师借助中西方比较看重且类似的节日文化入手,通过比较中西方文化,带领学生寻找其中的异同,培养他们尊重文化差异的综合素质,同时进一步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在Spring Festival、Christmas的对比分析中,教师从学生熟悉的节日文化展开,如饮食、节日时间、庆祝方式等。在文化的对比分析中,通过图表清晰地展现中西方文化差异,如时间对比上“The Chinese New Year falls on December 30 of the lunar calendar.Christmas is on December 25 of the Gregorian calendar every year.”等。借助对比,学生不仅能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感受文化的多元性特点,还能加深对我国春节的认识。

(三)课外实践,实现传统文化的融合

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不是一句口号。学生需要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学习实践活动将传统文化传承落实在具体行动中。因此,在英语互动中,教师可以利用课堂知识点练习、复习等活动,开展融入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余维维 2020)。在课外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一些蕴含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课外资料,拓展他们的文化视野。

例如,译林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下)Unit 2 Neighbors与“邻居”有关,教师在课堂拓展阅读环节,推荐学生了解与“邻居”有关的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如“远亲不如近邻。”(A distant relative is better than a close neighbor.)“邻家失火,不救自危。”(If a neighbor’s house is on fire,he will be in danger if he doesn’t save it.)“一家有事,四邻不安。”(The family is in trouble and the neighbors are upset.)等。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很多名言民谚具有警示后人的教育作用。利用课本中出现的相关英语词汇或主题,融入与之对应的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丰富学生的阅读视野,更好地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组织的文艺汇演或者英语竞赛等,选择一些具有历史教育意义和文化内涵的中国传统文化故事,将他们改编成英语短剧,引导更多学生参与,并且通过英语深入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例如,译林版初中《英语》九年级Unit 1 Know yourself主要讲述不同职业的性质,以及工作者对自己工作的热爱,在对应的英语短剧设计中,教师选取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大禹治水》融入其中。模仿传统文化故事中的背景、人物、剧情等元素,编排英文版《大禹治水》,并组织班级学生分别扮演其中的主要人物,同时设计语言交流内容,如故事的背景介绍“A long time ago,floods often flooded.The flood flooded the fields and destroyed the houses.”、人物的行动轨迹“In the past 13 years,he has been running around and passed his house three times.But he thought it was important to control the water.He didn’t go into his house once.”以及大禹可能的独白“The flood is going on forever.I will never go home.”等。让学生基于这些有意义的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演,同时用英语表达,从而有效锻炼其语言组织、互动交流等综合能力。

结语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不同时代的发展,蕴含无尽的智慧。新课标实行后,大力提倡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因此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融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势在必行。英语课本虽然蕴含部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素材,但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教学,需要教师深入挖掘课本资源,并根据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度、喜好等因素进行全面创新设计。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接触更多的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让他们爱上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其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猜你喜欢

课本民族初中英语
我们的民族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如何让初中英语教学更有效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多元民族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