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阐释学视角分析方言翻译
——以《檀香刑》英译本为例

2022-03-17

英语教师 2022年11期
关键词:檀香刑葛浩文含义

艾 静

引言

2001 年3 月莫言发表作品《檀香刑》,文中大量使用俗语、谚语、歇后语等独具特色的民间语言,赋予了作品浓郁的民间乡土色彩和一定的文化寓意。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山东人,莫言的作品中运用山东方言体现作品民族性的地方数不胜数。译者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在《檀香刑》英译本中对方言的处理生动、贴切,既保留了原作的我国民间语言特色,又让译作富有可读性,是平衡原语与译入语的典范。

通过阅读与分析《檀香刑》葛浩文英译本中的方言,在翻译阐释理论的指导下尝试揭示译者在每一个翻译环节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探究如何通过使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实现原文与译文的视野融合,使译文在译入语世界得以广泛传播,为民族小说的翻译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翻译阐释理论简述

20 世纪,以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Heidegger)和伽达默尔(Gadamer)为代表的现代哲学阐释学认为,对文艺作品的阐释是个体基于自身经验、知识、背景文化等方面参与并体验后的结果,因此必然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文本在这个意义下是开放且动态的。文本的开放性及动态性为译文的多元化解释提供了可能。

基于阐释学的运作理论,斯坦纳(Steiner)于1975 年出版现代经典翻译巨著《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After Babel: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书中他将阐释学运用到翻译中,对翻译过程作了阐释学性质的描述。将翻译过程描述为四个步骤,即信赖(trust)、侵入(aggression)、吸收(import)和补偿(compensation)。这四个步骤环环相扣、难以割裂,各步骤之间不存在严格的时间顺序或界限。“信赖”可以与文本选择相联系,而“吸收”可以与译本接受相联系,因此,斯坦纳的阐释运作与以前的“理解—表达”存在质的不同,并不仅仅是简单的翻译步骤划分,其划分步骤只为认识与叙述的方便(Mo Yan 2013)。

二、翻译阐释理论视角下《檀香刑》英译本翻译策略

(一)信赖

信赖指译者主观接受并信任原文,认为原文信息可被传递,也坚信原文中存在需要被重新解释的成分,而这些成分可通过翻译进行补充发掘。

著名汉学家葛浩文是英文世界汉语文学翻译水平较高的翻译家,也是2012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作品的英文译者,共翻译了30 多名作家的60 多部中国文学作品。莫言曾在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校区的演讲中说:“葛浩文教授的翻译与我的原著是一种旗鼓相当的搭配,但我更愿意相信,他的译本为我的原著增添了光彩。”在信赖阶段,译者葛浩文充分信任原作者、文本、读者、出版商等,为之后三个步骤的进行奠定了基础。

(二)侵入

信赖过后便进入第二步——侵入,指译者在遇到不可直译的情况时所采取的侵入行为。通过打破语言、文化、历史、心理等方面因素,将原文的语言外壳剥去,带着主观因素和自身文化背景让原作的核心信息有效传达出去。译者将原文意思吸收,并为己所用。但时,语言文化间的壁垒让这一步的翻译成果无法做到与原作语句的一一对应。对于某些不可译的方言,译者总是采取完全归化的方式,增强译文可读性。葛浩文曾在采访中说:翻译是个重新写作的过程。因此在这个阶段,侵入行为总是带着译者的主观情感,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最大,冲破了以往对译员只能“带着镣铐跳舞”的桎梏。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主体性的发挥受边缘主体即原作者的语言风格、审美情趣,目标读者的审美要求与期待,外部环境及自身视域的影响限制(Steiner 1998),但是为译者的翻译实践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译者主观能动性的表达

【例1】子民们啊,少管闲事少赶集,多读诗书多种桃。

Citizens,spend less time meddling in others’affairs andidling in the marketplace,and more on reading good books and planting trees.

分析:“赶集”是中国特有的民间风俗,指人们定期去家附近的集市上买日常用品的行为。在农村,集市是农民娱乐和交往的重要场所。“赶集”与西方的购物行为不同,经过岁月的沉淀,已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社交活动。因此,译者并没有将“赶集”一词译为go shopping,而是idle in the marketplace,用idle 向西方读者表明“赶集”一词在中国乡村具备的双重含义。这样的翻译不是随意用词,而是译者实地考察民风民俗后得出的结论。针对方言中含有双重背景的词汇,译者在翻译时需要侵入语言文字所蕴含的含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体现中文词汇所需传达的隐藏含义。

2.原文不可译性的处理

【例2】谁要是敢不敬他,他就会撤腔拿调地说:“竖子不可教也!”

If he didn’t get the respect he thought he deserved,heintoned in a loud voice,“A base man cannot be taught!”

分析:“撤腔拿调”在山东方言中一般用于对他人的不屑与嘲讽,比成语“阴阳怪气”多了一种对声调的把控,通过语气的长短、高低起伏表达讥讽的程度。该词在英语中并没有意象相符的词汇表达,类似的如sarcasm、bitter、mean 等词,虽然有嘲讽的含义,但是体现不出“腔”与“调”中包含的动态层面。对于这类不可译的方言,译者只能通过下文的a base man 体现讽刺的意味,用intone 表达语调的长,译出“撤腔拿调”部分含义,二者相组合,一同为intone 赋予了双重含义。在侵入阶段,译者不应拘泥于词与词的对应,而应把握全文基调,从整体的角度呈现汉语文化。

(三)吸收

第三步是进行原文的“吸收”。经过前两步的翻译后,译者所做的每一次修改都可能改变原意。单方面采取异化或归化策略都会令原文与译文在表达上失衡。因此在这一步,译者遭受着原语对输出自身文化的渴望与译语读者对可理解性的要求的“撕扯”,需要在“完全归化”和“持久的异化”之间找到平衡点,以篇章为基础进行阐释性翻译。诺贝尔奖文学委员会主席瓦斯特伯格(Wastberg)在评论莫言时说:“他揭露了人类生活的最黑暗方面,在不经意间找到了有强烈象征意义的形象。”将方言背后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吸收并表达出来是译者翻译中的一大难点。在吸收阶段,葛浩文以直译为主,辅之以转译、减译和省译,让译文充分吸收原语精髓。

1.直译

【例3】那天夜里,俺心里有事,睡不着,在炕上翻来覆去烙大饼。

My thoughts kept me awake that night,as I tossed and turned on the brick kang,like flippingfried bread.

分析:“在炕上翻来覆去烙大饼”形容主人公内心焦灼,情绪紊乱导致辗转反侧。对“烙大饼”这一形象,虽然西方世界中没有这类含有象征意义的词,但是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生理结构的相似性让这类词不难理解,因此在处理时不需要进行增减,采用直译的方法反而更能让西方读者体会到中华文字的多样性表达,在保留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完整地传达其背后含义。这一步的完全吸收让文本的意境全部呈现在译文读者的面前,个中含义的流失尽可能做到最少,以实现原文读者与译文读者有相同的反应。

2.转译

【例4】俺家的钱虽然瞎了,但是你的命也丢了。

We’reoutthe money,but you’reoutfor good.

分析:虽然各民族在社会环境、历史传统、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在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的经验会出现重合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所表达的概念不同,但是体现了同样的认知方法。此时译者会采取转译法,先吸收原喻义,再用译语的习惯表达方式把原喻义表现出来,让译文读者接受转喻信息,以达到交流的目的。“瞎了”在山东方言中指东西被浪费的情况。“瞎”在英语中虽然存在与之对应的词,但是意思完全不一样。译者在这里将“瞎了”与后文的“丢了”都译为out,不仅避免了相近动词的重复,而且实现了行文明快的节奏和含义的对等。

3.减译

【例5】你爹我刚想跟着下跪,就感到脚被猛地跺了一下。立即就看到姥姥那两只精光四射的眼睛。

I was about to fall to my knees when something stomped on my foot.I looked up and was pinned by theblazing glarein Grandma Yu’s eyes.

分析:“精”在山东方言中指人眼神锐利,很有精神。英语中并没有与之对应的专有词汇,且“四射”在数量上概念已经虚化,如“一五一十”被译为whole story、“七上八下”被译为anxious 等,对于这些有故事背景的习语,译者应避免译文累赘、唆,生搬硬套、字字对应,而应采取减译法优化译文,将不可译的词汇删减,吸收与之相近的部分,使译文流畅、通顺。

4.省译

【例6】俺听到春生满嘴里抹蜜称赞知县的枪法,刘朴却垂头坐在马上,脸上没有表情,猜不透他的意思。

I could hear Chunshengpraise the Magistrate to the skies with words like “crack shot,”while Liu Pu sat in the saddle,head down,a blank look on his face that gave away nothing of what he was thinking.

分析:“嘴里抹蜜”形容人嘴甜,说话讨人喜欢。译者如果将“嘴里抹蜜”的概念保留,那么不但需要解释“蜜”背后“甜言蜜语”的含义,还会让读者对在嘴巴上抹蜂蜜这一行为感到疑惑,无疑让译文烦琐,为译文读者设置了阅读障碍。因此,译者将“满嘴里抹蜜”的意象省去,只依据上下文保留“称赞”,并将其译为程度最高的表达形式praise sb.to the skies,既易于理解,又简化了行文,恰到好处。其文字所呈现的效果与原文相差无几。“枪法”本意指准确的办法,译者将其直译为crack shot,形象、生动。

(四)补偿

经过前面三步的翻译后,语言、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等都可能直接或间接造成翻译过程中的信息缺失,会出现一种不平衡的现象——译者删除过多或添加过多(屠国元、朱献珑2003)。为了恢复“吸收”后的平衡或达到新的平衡,第四步“补偿”则需要弥补译文中的原作信息缺失。通过补偿手段,让原作经过翻译后寓意的传达不减反增。“斯坦纳也曾说:‘没有一种语言,没有一种象征性集合或是文化整体在吸收信息时不经历变形的风险。’”(卢峰2011)

1.添加文本注释

《檀香刑》中对人物名称的翻译全部采取拼音法,如爹/亲爹(dieh)、干爹(gandieh)、干儿子(ganerzi)、老太爷(laotaiye)、老爷(laoye)、少爷(shaoye)、师傅(shifu)、衙役(yayi)、状元(zhuangyuan)等。对中文特有称呼,正文中不作解释,在译文后用一张表格作注释,如状元的注释为“the top scholar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the best in a field”,这样既能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又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还可以使读者阅读流畅。关于这一处理方法,“葛浩文还特意在译序中作了解释:‘小说中一些词、一些术语,我没有翻译。尽管这些词或术语我可以采用下定义、描写或解构的方法,但是我拒绝这样做。很多单词或术语通过音译法进入英语,收效良好。英语中的中国外来词数量很少,我认为现在该是更新和补充新词的时候了’”。(孙会军2014)对于翻译中出现的文化负载词,译者可以适当采取多种方法创新翻译,并及时进行注释。

2.语言形式补偿

【例7】施舍两个小铜钱,捡回两个大元宝……您不给,俺不要,你家要得现世报。

Hand over a couple of coppers now,and you’ll find two silver dollars on your way home...if you refuse,I won’t worry,for in this life you’ll be sorry.

分析:受语言差异的束缚,译者有时无法用相同的词汇再现原文信息。在例7 中,译者用英文韵脚worry、sorry 代替原文韵脚“要”“报”,尽管字面意思完全不同,但是语音节奏所呈现的幽默效果一样。因此,在翻译时,译者不能拘泥于字面意思的一一对等,而要重视原文含义的传达,强调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反应对等,让翻译中意思的流失在语言形式的转化中得到补偿,并营造出同样的效果。

3.语内补偿

【例8】他们都张开黑洞洞的嘴巴,下巴上挂着哈喇子。俺微笑着,心里那叫恣!

Their mouths hung open like dark caves;slobber wetted their chins.I smiled andstruck a pose.

分析:对于方言中特有的字词,通常一个字所包含的意境不只一层,这时译者可以采用字对词的翻译策略。例8 中“恣”为山东方言,表示某事得某人意,整个人身心舒畅甚至到骄傲的地步。这里译者翻译为struck a pose,增加了pose 一词,既传达了“恣”的含义,又让文字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译文读者眼前,正印证了莫言对葛浩文译本的评价:“他的译本为我的原著增添了光彩。”不难看出,这里译者作了语内补偿,在表达方式上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在某种程度上凸显甚至超越了原文的意境,做到了锦上添花。

结语

文学作品中的方言是一个地区所特有的并能展现本地区的语言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字句,同时是中国特色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帮助中国文化“走出去”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译者葛浩文在翻译《檀香刑》中的山东方言时从信赖原文到侵入原文,充分发挥译者主观能动性。在译者对译入语、原语都掌握的情况下,更多地采用归化法,偏重译文的可接受性,让译文能更好地在西方世界传播,扩大中国文学的影响力。在吸收阶段,对原文中出现的方言词汇,译者可通过直译、转译、减译和省译提高译文可接受程度。同时,文学翻译中具有民族特色的词语在译者采取了多种翻译策略后需要在特定语境下通过各种补偿手段加以润色,最终实现原语与译入语的平衡,让译文行文更加流畅、出彩。

猜你喜欢

檀香刑葛浩文含义
Union Jack的含义和由来
把握实数的多重含义
翻译家葛浩文研究述评
《檀香刑》的生命意识解析
Translation Thoughts Inquiry of Howard Goldblatt
莫言小说狂欢人物的动物性诉说
新时期长篇小说语言、内容结构和思想性的新突破
浅析莫言《檀香刑》的摹声艺术
从认知隐喻角度解读葛浩文的“隐”与“不隐”——以《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为例
关于“获得感”之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