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元泰山灵岩禅寺创建龙藏之记》碑考

2022-03-17刘丽丽

泰山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转轮禅师

刘丽丽

(济南市考古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014)

在山东长清灵岩寺辟支塔西南侧、原龙藏殿遗址旁,矗立着一通形体高大、结构完整的《大元泰山灵岩禅寺创建龙藏之记》碑①以下简称《龙藏殿碑》。。该碑立于元至正元年(1341),螭首龟座,碑文为元代史学家、书法家张起岩撰文、篆额,中奉大夫、岭北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张蒙古书丹。碑文主要记述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至至正元年(1341)54 年间灵岩寺僧人自杭州购买佛经和营建龙藏殿的经过,并释放出灵岩寺元代以前早期遗存及当时下院的相关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

一、碑文资料

碑阳正文如下:

大元泰山灵岩禅寺创建龙藏之记/

正奉大夫、侍御史、燕南河北道肃政廉访使张起岩撰并篆额/

中奉大夫、岭北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张蒙古台书/

天下佛宇以岩名者,则泰山灵岩为之冠。以其境属中土,占岱宗右腋,面势环抱,当秀绝处,前乎此未有识其胜概以据有者。殆天造地设,神灵/珍藏,以待夫雄尊崇大者处之,然后为称也耶?盖岩之巅,东如列屏,如堵波,献奇骈秀,矗乎云表;北如连城,截然展拓,高出千仞,俯临真境/,若向若护。东岩南引而左拱,与北岩子午相直。其上有穴洞明,望之若月。元魏正光间,法定禅师驻锡于此,睹其形胜,兀坐独处,德风所扇,慧照/所加,灵怪敛避,虎兽驯伏。复有泉涌于窦,泓而为池。土俗目其神异,为构丈室,延居其中,演教授徒,是为开山初祖。历隋暨唐,殿堂齐寮,日新以/盛。宋太平兴国、天禧、景德,遍以其号锡宇内寺院,故寺尝号景德。寺之千佛殿、五花殿构于其时,石刻俱在,迄今广宇周廓,遗制尚存/。皇元崇奉释教,视前代为有加。泰安分土王邸,于是寺外护尊礼,尤切注意。至元二十四年丁亥,第三十代住持宝峰顺禅师,以为名山大刹/,大众云集,受学之人必资讲诵。我佛之教,其言传于世者,为经历代高识、发扬翼成者,曰律、曰论、曰疏,增衍广大,至五千余卷。今板本在江浙、在/闽,于是专普觉大师、提点广往购。至杭,则普宁寺已具经、律、论完本,遂购而航,致之浮江,绝淮逾河,抵郡之阴河镇。以二十六年三月十八日,具/法事作礼迎致,权置寺之五花殿。后四十五年,当至元后元乙亥,息庵让禅师图建外三门,方具材庀役,俄受少林之请,佛智明悟通理大禅师/定岩慧公嗣主法席。乃相旧轮藏之基,规模故在也。谓宜起废庶,琅函宝笈贮阁。有所谘于广智大师提点川、明德大师监寺贞等,度为藏殿/三楹,辍三门材为之。寺之耆德法属闻是语,已欣然出衣盂资以助,以倡邻郡,济南达宦善士之乐施者相继也。经始于至元后二年冬十月/,毕工于六年夏四月,宏敞虚静,位置崇整,扁其额曰“龙藏”。中为龛帐,以床像设,以覆藏函,供张器皿,殿所宜有,种种备具。金碧绚烂,芗灯芬灼,装/严佛界,观者起敬。总其所用,为楮泉二万三千余缗。师偕提点贞、监寺挥等来请记于余。余惟大雄氏之教,肇自东汉,流传震旦,其为言说,普/今一切世间识,原达本发无上妙心,如良药疗众疾,如慈航济苦海,如慧烛破幽暗。以之开迷惑颠倒,以之释贪著爱欲,人之求其法者,舍是经/何以哉?知有是经而不能读,读而不能思,思而不能从,是与未尝见闻者无以异也。夫采药疗疾,取米救饥,而药与米究竟有尽。惟是经也,取而/读诵,思惟其义,开发觉悟,深造自得,利己利人,普蒙福惠,于是经也,复无所损。义益明扬,如清净水洗涤尘垢,水亦还洁;如大宝月照彻昏暗/,月自明朗。然则来学者,舍此弗究可乎?师张姓,世为保定完州人,居州之南檀山。年八岁,礼古唐甘露禅院诠公为师,得法于灵岩桂庵达禅师/。至元后丙子,得锡今号,是为住山四十代师云。至正元年二月望日记/。

山门提点子贞,提点子廉,监寺子挥,监寺子洪,修造思柳,维那惟智,副寺思霭,典座子时,副寺子秦、子可、惟宽、觉喜、净心,直岁子路、觉昌、觉宗、觉千/。

耆宿首座思让,首座子英,书记思岑,藏主思周,知客子全,仓主子敞,钱帛子庆,库主觉初,浴主思洪,外库觉增,侍者戒信,殿主子延等/。

十方灵岩禅寺住持、传法嗣祖沙门、佛智明悟通理大禅师定岩野衲德慧立石/。

石工张克让、苏亨刊。碑阴内容如下:

施钞花名

住持定岩贰佰两、前住持息庵贰佰五拾两、首座子让壹千五拾两、提点子贞壹阡陆佰伍拾两、提点子廉贰佰两、监寺子挥贰阡肆佰两、监寺子洪柒佰两、书记思岑贰拾伍两、监寺思柳贰佰两、藏主思周伍拾两、维那□才贰拾伍两、库主了荣伍佰两、仓主了尚柒佰伍拾两、庵主庆润拾伍两、教读惟洪壹拾两、典库子金五拾两、副寺思霭贰佰两、官门觉文三拾两、院主子荣五拾两、侍者子津五佰两、仓主子坦肆佰两、院主子泉三拾两、院主觉山贰佰两、院主觉道五拾两、副寺妙酬壹佰两、殿主子缘贰拾五两、院主思贰佰五拾两、副寺惟香三拾两、侍者惟和壹拾两、副寺子瑞壹拾两、知客子全壹拾两、院主子现贰拾五两、殿主洪就壹佰两、铸泻子矩五拾两、库主觉初壹佰两、外库觉增贰拾五两、院主妙政八拾两、丁泉院主惟津五拾两。

济南路施主:

了然居士八佰五拾两、疑然居士壹佰两、孟居士壹佰两、李士荣贰佰五拾两、吴彦达五佰两。

下院:

泗水涌泉寺住持无云、智□

锦川圣佛寺住持闲云、思整

德州李博寨福圣院住持岩泉、庆润

锦川涌泉寺住持松谷、行伟

济南洛津报恩院住持思强

匡山云禅院住持惟达

本县:

故山塔儿寺、下峪广济院、龙湾大圣院、马山法华庵、寺泺大云禅寺、大峪华严寺、□家店正觉寺、龙居寺、白塔寺、石佛寺、嘉胜寺、贾家庄观音院、鹊里灵盝庵、济南古舜坊崇福观音院、文殊院、洛津文殊院、齐河南门观音院、奉符县黄山云台寺、山费县鲁簿正觉院、旷同吉祥寺、由吴龙泉寺。

至正改元岁次辛巳十月望日立。

从时间上看,碑阳正文撰书于至正元年二月,而碑阴时间为十月,期间为碑刻完成时间。

据碑文内容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元代之前灵岩寺的地理环境、历史发展及寺院营构等,史料中及现存碑刻也多有体现。第二部分是自杭州购买佛经及营建龙藏殿的情况,是碑文记述的重点。第三部分是作者对经藏的理解与认识,并介绍当山住持定岩慧禅师。第四部分是建殿施主花名,包括本寺僧人、居士、本地官员、下院及本县寺院等。

二、龙藏殿营建始末

(一)前往杭州购买佛经

碑载:“至元二十四年丁亥,第三十代住持宝峰顺禅师,以为名山大刹,大众云集,受学之人必资讲诵。我佛之教,其言传于世者,为经历代高识、发扬翼成者,曰律、曰论、曰疏,增衍广大,至五千余卷。今板本在江浙、在闽,于是专普觉大师、提点广往购。”①本文直接引用碑文的内容不再进行注释,下文同。于元正元二十六年(1289)前往杭州普宁寺购经完成,文中认定杭州购经是第三十代住持宝峰顺禅师为倡导者。另据至元三十一年(1294)《普觉禅师广公提点寿碑》:“师尝自警曰:‘天下三岩,灵岩为最。寺僧虽有,藏教殊无。其如法众看念何?其如云侣检验何?’至二十六年,与住持宝峰长老并众知事商略曰:‘道,离文字者禅,不离文字者教。奈教自禅来,禅从教入,使失者得而迷者悟。’遂领本寺数人,前往杭州南山普宁寺印经一大藏,渡江而北龛于灵岩。”②《普觉禅师广公提点寿碑》,现在灵岩寺墓塔林。该碑认为杭州购经的首倡是提点正广。从碑文陈述对佛经的认知内容和立碑时间上看,《普觉禅师广公提点寿碑》立于杭州购经后5 年,相比47 年后张起岩记载的《龙藏殿碑》更为可信。

至元二十八年(1291)《元圣旨碑》记载:“东平路泰安州长清县灵岩禅寺为头儿的寺院里有的副长老广副寺为头儿和尚”③《元圣旨碑》,现在灵岩寺天王殿东侧。,圣旨中明确正广为“头儿和尚”。而据《灵岩禅寺第三十四代慧公禅师寿碑塔铭》:至元“二十三遂请宝峰顺公长老接续住持”④《灵岩禅寺第三十四慧公禅师寿碑塔铭》,现在灵岩寺墓塔林。和《灵岩足庵肃公禅师道行碑》“至元三十年岁次……灵岩传法住持嗣祖桂庵觉达同立”⑤《灵岩足庵肃公禅师道行碑》,现在灵岩寺墓塔林。,至元二十三年(1286)接任住持,至元三十年(1293)住持已是桂庵,可知宝峰顺禅师任住持的时间为至元二十三年(1286)至二十九年(1292),也就是说,至元二十八年颁布圣旨时,他在住持任上,却明确正广为“头儿和尚”,看来宝峰顺禅师任上未做出大的功绩,没有在寺中确立地位。另据《灵岩禅寺第三十四代慧公禅师寿碑塔铭》记载慧公为“清安嫡孙、宝峰之子”,则知宝峰为清安弟子,但其能力与功绩史载匮乏;《普觉禅师广公提点寿碑》载,正广“年十四送入灵岩,投为出家,拜住持清安老人为师”,与宝峰为同门弟子,“日往月来,委当院门,一了百当,其为人权变如此。会至元四年八月二十八日,荣受宣命,保护院门,总统诸师。知师多能,给付副身,俾为本寺东西两架都提点,又赐‘普觉大禅师’之号。语云‘量才受职’,其在兹乎。”①《普觉禅师广公提点寿碑》,现在灵岩寺墓塔林。正广一直在灵岩寺任僧职,才高权重可见一斑。综上,杭州购经的首倡者、并亲自实施者,应为正广。

(二)定岩禅师建殿缘由

《龙藏殿碑》记载:“至元后元乙亥,息庵让禅师图建外三门,方具材庀役,俄受少林之请,佛智明悟通理大禅师定岩慧公嗣主法席……谓宜起废庶,琅函宝笈贮阁,有所谘于广智大师提点川、明德大师监寺贞等,度为藏殿三楹,辍三门材为之。”息庵让禅师本意建外三门,准备好建筑材料,却恰逢改任少林寺。接任的定岩慧禅师未履行前任住持的意图,而是用备好的材料兴建三间藏殿。笔者认为,究其原因有三:

一是建外三门并不迫切。据现存史料及实地调查,外三门应指鲁班洞。息庵让禅师图建外三门,推测是修建鲁班洞上的殿堂。据元泰定三年(1326)《寿公禅师舍财重建般舟殿记》记载,寿公禅师除修般舟殿外,“又施宝钞一阡伍佰缗,重修西三门。”②《寿公禅师舍财重建般舟殿记》碑,现在灵岩寺般舟殿前西侧《郭思游灵岩记碑》碑阴。这里的西三门亦指鲁班洞,距至元后元乙亥(1335 年)仅过去9 年,尚未造成修复的紧迫性,营建殿堂更次而后之。

二是桂庵达禅师的愿望。桂庵达禅师为灵岩寺第三十一任住持,而定岩慧禅师“得法于灵岩桂庵达禅师”,为其传法弟子。据元大德五年(1301)《灵岩禅寺第三十一代桂庵达公禅师道行之碑》记载:“会至元二十二年,有奉圣州椴谷山龙岩禅寺书疏,礼请出世开堂。师于是日开大堂谈禅,拈宝香祝寿,虽复庵、林泉只是这个尔。复整顿丛林,寺僧得优足之宜,常住享丰荣之庆。住持四载,师自念曰:‘急流终勇退,打闹处抽身。’方是衲僧退为退院,复还燕京□□林泉,请住药师小刹,乃衣钵所也。粥鱼有序,斋鼓依时,寒谷生春,烬灰发焰。慨然一曲唱起《还乡》,其省亲之心于兹可见。布衣芒鞋,腰包顶笠,杖挑明月,袖挽清风,径造汴梁之尉氏。乘行之际,息于齐河之西庵,灵岩诸师闻师到此,请看转藏经,其留连如此。日来月往,宝峰退院,灵岩虚席,遽疏礼请。师辞让再三,诸师稽首曰:‘粥饭因缘,行藏时节,不可逃躲。’师知不获免,恢心住持,殷勤六载”,后铭曰“何期灵岩请住持,三载阅穷经一藏。”从时间上推算,桂庵达禅师来灵岩正是杭州购经归来不久,看的应是新购的经藏,且一看就是三年。由此可见购经活动颇具影响,非实力寺院所能及者,故引桂庵达禅师如此重视。且经藏“权置寺之五花殿”内,却称之为“转藏经”,体现出当时有建转轮藏的意图。作为传法弟子,定岩慧禅师定会受到影响,待有机缘时兴建转轮藏。

三是定岩慧禅师的影响力。据元至正十一年(1351)《皇元泰安州十方灵岩禅寺第四十代住持佛智明悟通理大禅师定岩慧公道行之碑》记载:“泰定丙寅,法王请师住持……甲戌春,退处东龙潭。少林闻之,迎师于西堂,度夏,已而还法王之招隐。至元改元,灵岩丈室空,致疏邀师,确辞不能,将指门。会御香至山,遂因以临众。既至席,凡百以公师,下每以名实,未尝为谦。创龙藏一、僧寮三十余,修演法堂,整御书阁,新龙王堂于黄龙池,阙者完之,弊者新之。内本既孚,而声华益□。庚辰,太皇太后赐旨护持。至正乙酉,钦受圣旨、国师法旨,住持一纪。”③《皇元泰安州十方灵岩禅寺第四十代住持佛智明悟通理大禅师定岩慧公道行之碑》,现在灵岩寺墓塔林。在住持灵岩之前,定岩慧禅师便久负盛名,《龙藏殿碑》记后至元二年(1336)已得赐号“佛智明悟通理大禅师”,其本人性格也较为果敢、行事强势,任灵岩住持后第一件大事即是创建龙藏殿,并“僧寮三十余,修演法堂,整御书阁,新龙王堂于黄龙池”,声华益盛,得到“太皇太后赐旨护持”、“钦受圣旨、国师法旨”。一位强有力的决策者与执行者,推动了龙藏殿的建立。

(三)殿址的确定

《龙藏殿碑》记载:“乃相旧轮藏之基,规模故在也。谓宜起废庶,琅函宝笈贮阁。有所谘于广智大师提点川、明德大师监寺贞等,度为藏殿三楹,辍三门材为之。”定岩慧禅师首先考察已倾圮的旧转轮藏的基址,意向在此基础上重建。但与寺院管理层商议后,改变初衷,决定仅建三间龙藏殿。

转轮藏,佛教用语,指庋藏佛经的八角经柜,中心立轴,下承于地上支于梁,中分若干层,装饰异常华美,推之可转动。所谓“转藏”,是转读大藏经之意,与一页一页的念经不同,佛教徒认为转藏可获得与念经同样的功德。而专门存放经柜的殿堂,即称为转轮藏殿。据金皇统二年(1142)《济南府灵岩山第八代敕差住持传法妙空大师塔铭》:“在灵岩初起转轮藏,修钟楼,完佛殿,经营轮奂,皆出□□为众□□□不惮劳,人以此多师,然在师皆余事也。”①《济南府灵岩山第八代敕差住持传法妙空大师塔铭》碑,现在灵岩寺墓塔林。可知旧转轮藏初创于宋末金初妙空住持时期。据碑文记载,妙空于北宋政和四年(1114)诏选灵岩寺住持,住持灵岩二十八年,金皇统元年(1141)去世。在此期间内创建转轮藏、钟鼓楼和海会塔,寺貌一新,但未知转轮藏的具体位置。从寺院僧职的设立也可对照出转轮藏的创立时间。《百丈清规证义记》记载知藏“协典经藏”,“凡函帙安置、修补残缺,以及经本出入等事,俱知藏总其纲,而藏主分其职。”②(唐)百丈怀海集编,(清)释仪润证义:《百丈丛林清规证义记·两序篇》卷六,清同治绍庆寺慧空经房刻本。现存宋代碑刻中不见知藏记载,直到金明昌六年(1195)《灵岩寺田园记》碑载有“智藏僧广藏”③《灵岩寺田园记碑》,现在灵岩寺天王殿东侧。,金明昌七年(1196)《十方灵岩寺记碑》记有“知藏僧蕴奥”④(清)王 昶.金石萃编(卷一百五十七)[Z].清光绪十九年(1893)上海宝善书局石印本.,“智藏”即知藏,是知藏的不同写法。金代出现知藏一职,应与转轮藏有关,与宋末金初营建转轮藏后才出现是相符的。

转藏制度由南朝梁双林大士傅弘始创,明《神僧传》记载:“初大士在日,常以经目繁多,人或不能遍阅,乃就山中建大层龛,一柱八面,实以诸经运行不碍,谓之轮藏。仍有愿言:登吾藏门者,生生世世不失人身。从劝世人有发于菩提心者,能推轮藏,是人即与持诵诸经功德无异。今天下所建轮藏皆设大士像,实始于此。”⑤(明)朱 棣.神僧传(卷四)[M].南京: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3:205-207.灵岩寺现存有金皇统六年(1146)《婺州双林傅大士十劝并梵相碑》,下层碑文,上为双林大士像,身披袈裟,结跏趺坐,前有高几置香炉,后有行童捧经册。此碑距旧转轮藏建成不久,推测应为殿中之设。

二百余年后,“相旧轮藏之基,规模故在也”。清顺治十六年(1659)施闰章《重修般舟殿记》载:“金元之间,行省侯挚驻兵,嗣为张汝楫等所据,兵燹绎骚,荡为荆棘。”⑥《重修般舟殿记》碑,现在灵岩寺般舟殿遗址前。《灵岩志》记御书阁:“金贞中寺遭兵燹,御书尽毁,唯阁存焉。”⑦(清)马大相.灵岩志[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4:30.《济南历史大事记》载:“金贞二年(1214)春,泰安张汝楫据灵岩,遣别将攻长清,严实破走之。金以实功授长清尉。”这些记载都表明金末元初,灵岩寺曾遭受空前的劫难。推测旧转轮藏即在此次战乱中被毁,前后约存百余年时间。

宋《营造法式》小木作制度中对转轮藏的建造有明确规定:“造经藏之制,共高二丈,径一丈六尺,八棱,每棱面,广六尺六寸六分。内外槽柱,外槽帐身柱上腰檐平坐,坐上施天宫楼阁。八面制度并同,其名件广厚,皆随逐层每尺之高,积而为法。”⑧(宋)李 诫.营造法式(卷十一)[M].王海燕,注释.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161.河北正定隆兴寺现存一座宋代八角形木制转轮藏,文献记载与实物对照可知,转轮藏体量庞大、结构复杂、制作奇巧、装饰华美,必然造价高昂、所费不资。而当时灵岩寺计划“辍三门材”来重建转轮藏,财力、物力有限,重建转轮藏难以实现。故退而求其次,改为建龙藏殿。龙藏亦指大乘经典,也是名正言顺。

(四)龙藏殿的营建

在定岩慧禅师的大力主导下,龙藏殿在辟支塔的南侧营建。《龙藏殿碑》记载:“经始于至元后二年冬十月,毕工于六年夏四月,宏敞虚静,位置崇整,扁其额曰‘龙藏’。中为龛帐,以床像设,以覆藏函,供张器皿,殿所宜有,种种备具。金碧绚烂,芗灯芬灼,装严佛界,观者起敬。总其所用,为楮泉二万三千余缗。”龙藏殿虽只有三间,营建却历时四年,可见之精工细琢。殿中设床坐摆放经函,上置龛帐,需设置的法器样样具备;殿内金碧辉煌,燃有香草的灯盏令人眩目,庄严的佛界意境令观者油然起敬。据元至正十二年(1352)礼部尚书王思诚巡察河间及山东诸路时诗作《过灵岩寺信宿而归赋诗以记之》中有:“龙藏万年笈,珍袭贝叶编。虔恭奉坤媪,栖息供帐鲜。”①(清)马大相.灵岩志[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4:96、59、30、31.应是他所看到的龙藏殿。现《龙藏殿碑》西南侧即为龙藏殿旧址,粗壮的八棱石柱、硕大的覆盆柱础,均印证碑文所言非虚。覆盆式柱础为双层,此形制并不多见,应为因柱子柱径缩小而重新斧凿形成的,说明龙藏殿在元代末期曾重建。

之后有明一代,目前可见资料鲜有龙藏殿的记载,至清代方又回归人们的视野。清代李兴祖《游灵岩寺记》:“继登藏经殿,殿在浮屠之右。”②(清)马大相.灵岩志[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4:96、59、30、31.可知龙藏殿俗称为“藏经殿”。清马大相《灵岩志》记载:“藏经殿,在千佛殿西。”③(清)马大相.灵岩志[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4:96、59、30、31.记载都非常简略。成书于乾隆间的《泰山道里记》中记载,辟支塔“西偏为藏经殿,乾隆十四年毁于火,有元张起岩《创建龙藏殿碑》。”④(清)聂剑光.泰山道里记[M].岱 林,等,点校.济南:山东友谊书社,1987:55.可知龙藏殿毁于火灾,兹后未见龙藏殿重修记录。自元后至元六年(1340)创建,至清乾隆十四年(1749),龙藏殿共存409 年。

龙藏殿毁于火后,清唐仲冕在《岱览》中还有记载:“宋尊胜经幢,右幢凡二,皆真书,一为景德四年,在藏经殿前,一为天圣三年,在塔院中。”⑤(清)唐仲冕.岱览(卷二十五)[Z].嘉庆十二年(1807)刻本.可知,原龙藏殿前有宋代经幢一通。而《龙藏殿碑》在“藏经殿故基前东向”⑥(清)唐仲冕.岱览(卷二十五)[Z].嘉庆十二年(1807)刻本.,由此故知,龙藏殿是坐南朝北的。

(五)龙藏殿与新建转轮藏

明代不见关于龙藏殿的记载,却多次提到转轮藏。据《灵岩志》记载:“转轮藏,即梵王宫,在献殿东南路北,明嘉靖中德王重修。”⑦(清)马大相.灵岩志[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4:96、59、30、31.《泰山道里记》亦载:“自韦驮殿东为转轮藏,德藩尝修之。嘉靖二十四年(1545)重修,任士凭记;万历四十四年(1616)重修,周万镒记;雍正八年(1730)僧性端重建。内为孔雀佛殿址,近改为公馆。”从中可知,新建的转轮藏在现在大雄宝殿的东南,也应是旧转轮藏的位置。关于新转轮藏的营建,结合史料及现存碑刻,应与明代帝王赐灵岩寺经藏有关。

天王殿东侧现存有两通明代圣旨碑。一是明正统十年(1445)《圣旨碑》⑧《明正统十年圣旨碑》,现存灵岩寺天王殿东侧。:“朕体天地保民之心,恭成皇曾祖考之志,刊印大藏经典,颁赐天下,用广流传。兹以一藏安置山东济南府长清县灵岩禅寺,永充供养,听所在僧官、僧徒看诵赞扬。上为国家祝禧,下与生民祈福,务须敬奉守护,不许纵容闲杂之人私借观玩,轻慢亵渎,致有损坏遗失。敢有违者,必究治之。”皇帝将刊印的大藏经典赐于灵岩寺看诵守护,未知置于何处。推测龙藏殿仅有三间,空间有限,无法存放两套经藏。为安置保存好皇家所赐经藏,灵岩寺重新修建一座转轮藏是有可能的。也就是说,新转轮藏建于明正统年间(1436-1449)。

大约150 年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皇帝又为灵岩寺敕谕:“佛氏藏经,旧刻六百三十七函,我圣母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续刊四十一函……颁布之处,本寺僧众人等,其务斋心礼诵,敬奉珍藏,不许亵玩,致有毁失。”⑨《明万历二十二年敕谕碑》,现存灵岩寺天王殿东侧。可知,在明正统十年赐给灵岩寺637 函经藏的基础上,万历皇帝又将皇太后续刊的41函赐于灵岩寺。正因朝廷的接连赐经,新转轮藏一直得到维护重修。而相比之下,龙藏殿失去原有的重视,少有记载。

新建转轮藏的形制未有明确记载,不得而知。目前国内保存下来的明代转轮藏仅见北京智化寺藏殿和四川平武报恩寺华严藏殿①张 磊.明代转轮藏探析——以平武报恩寺和北京智化寺转轮藏为例[J].文物,2016(11):64-71.,分别建于正统九年(1444)和十一年(1446),与灵岩寺重建转轮藏的时间相当。平武报恩寺转轮藏地方特色突出,推测由德藩重建的转轮藏应与敕建的智化寺转轮藏相似。智化寺转轮藏不能转动,需要人绕行诵经。木制经架每面9 排5 列共45 个装经抽屉,八面共360 个,每个抽屉可放1 函10 册经文,可藏360 函,数量与一年的天数基本吻合。灵岩寺重建的转轮藏应不会超过此规格。而赐于灵岩寺的经文共678 函,转轮藏最多能装下一半。在相临的大雄宝殿东墙上镶嵌有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灵岩寺重修大佛殿募缘疏碑》记载:“今兹大佛宝殿,内贮皇明藏经在中。年深岁久,椽腛差脱,砖瓦圮坼,风雨侵损,有伤经像。”据此推测,另一半赐经可能就放置于大雄宝殿内。

《灵岩志》载:“明末有盗灵岩藏经者,邑侯访知,立毙杖下,暴尸郭外,至今藏经无恙。”②(清)马大相.灵岩志[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4:187、46、48-49.被盗的藏经未明确是龙藏殿、转轮藏、还是大雄宝殿内的,或皆有可能。但从盗贼被杖毙暴尸的处罚看,盗御赐藏经的可能性更大。

三、碑文中反映的其它几个问题

《龙藏殿碑》是灵岩寺现存元代重要碑刻之一,其中体现的元代寺院情况的几个问题值得分析。

(一)元代灵岩寺的寺院营建

《龙藏殿碑》载:“宋太平兴国、天禧、景德,遍以其号锡宇内寺院,故寺尝号景德。寺之千佛殿、五花殿构于其时,石刻俱在,迄今广宇周廓,遗制尚存。”宋代是灵岩寺发展的重要阶段,景德(1004-1007)年间琼环重建千佛殿、创建五花殿,时王逵撰《灵岩千佛殿记》③王荣玉,卞允斗,王长锐,王 晶.灵岩寺[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101-102.、张公亮撰《齐州景德灵岩寺记》④(清)马大相.灵岩志[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4:187、46、48-49.都有详实记载。以至金代党怀英撰《十方灵岩记》载:“历隋至宋,土木丹绘之功日增月葺,庄严为天下之冠。四方礼谒委金帛以祈福者,岁无虑千万人。佛事益兴,而居者益众,分而为院者凡三十有六。”⑤(清)马大相.灵岩志[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4:187、46、48-49.至金末元初,前文已述,因战乱“兵燹绎骚,荡为荆棘”,灵岩寺遭受严重破坏。但《龙藏殿碑》却记“迄今广宇周廓,遗制尚存”,此得益于“皇元崇奉释教,视前代为有加”。

现灵岩寺天王殿外东侧,有至元二十八年(1291)和元贞元年(1295)皇帝所赐圣旨碑,及至正元年(1341)《大元国师法旨碑》,内容均为保护寺院财产、明确头儿和尚地位,这对提高灵岩寺在佛教界的地位与影响、保护寺院及僧人权益具有重大意义,从外部为灵岩寺撑起一张巨大的保护网。特别是“泰安分土王邸,于是寺外护尊礼,尤切注意”,泰安王博罗欢家族崇信佛教,灵岩般舟殿前现存延佑六年(1319)《灵岩长明灯记》,记博罗欢第三子为寺殿捐赠长明灯事,可见事佛之殷。而元代灵岩寺的历任住持,大体承袭一般十方制的公选制度,由地方政府或本寺疏请当时有名望的高僧。这些高僧担任住持后,多广修庙宇殿堂,如第二十五代住持清安德方,“庄产园林,侵占者复归之,殿阁丈室堂廊,所废者复新之”⑥《泰安州长清县十方灵岩禅寺第二十五代方公禅师塔铭》,现在灵岩寺墓塔林。。接任的广福,“一居丈室,敬严临众,以公灭私。于是宗风大振,名重丛林,不数载殿宇堂廊焕然一新,四方贤哲悉皆称赏”⑦《泰安州长清县十方灵岩禅寺第二十五代方公禅师塔铭》,现在灵岩寺墓塔林。。第二十八代住持足庵净肃,“广阁大厦,椽腛差脱,人不堪其忧,公为之一新。其余僧舍增新者百有余间,自来修营缔构,无出其右”⑧《灵岩足庵肃公禅师道行碑》,现在灵岩寺墓塔林。。不仅是住持僧,其他僧职人员也为营构寺院不遗余力,如足庵弟子、提点智举,“修葺堂殿,妆塑圣像,规运钱粮、开张店铺、兴解典库庄院六所,随处殿宇圣像一新”①《圆明广照大师举公提点勤绩塔铭》,现在灵岩寺墓塔林。。僧人寿公舍财重建般舟殿,“又施宝钞一阡伍佰缗,重修西三门。可谓昔时胜迹,今日重兴”②《寿公禅师舍财重建般舟殿记》,现在灵岩寺般舟殿遗址前。。至定岩慧禅师,“创龙藏一、僧寮三十余,修演法堂,整御书阁,新龙王堂于黄龙池,阙者完之,弊者新之”③《皇元泰安州十方灵岩禅寺第四十代住持佛智明悟通理大禅师定岩慧公道行之碑》,现在灵岩寺墓塔林。。可见,虽曾遭受战乱的破坏,但在外有朝廷的庇护与扶持、内有僧人不间断的重修、新建以达政通人和的形势下,灵岩寺得以实现普遍发展。

(二)关于寺职“铸泻”

在碑阴“施妙花名”中有“铸泻子矩五拾两”,铸泻应为子矩的寺职。遍查现存碑刻,未见第二个。作为规模庞大、实力雄厚的寺院,灵岩寺有寺产范围,并从事相关经营活动,以保障寺院的正常运行。据天王殿东侧至正元年(1341)《大元国师法旨碑》记载灵岩寺的产业有“田地、水土、园林、碾磨、店铺、解典库、浴堂、人口、头疋等物”,并安排相关寺僧负责。“铸泻”一职,就字意而言,应与冶炼业有关。

自唐后期特别是宋辽金以来的禅宗寺院,革新隋唐的三纲之制,设职繁多,住持属下有很多执事僧,其中最主要的号为丛林两序,即东序六知事和西序六头首,另外还有列执和小执事⑤谢重光,白文固.中国僧官制度史[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179、188.。从施妙花名的排名看,“铸泻子矩”居后且未出现在碑阳正文中,可知冶铸并未成为灵岩寺的重要产业,且之后资料中也不见记载,推测“铸泻”只是“有执应具体事务的列执”⑥谢重光,白文固.中国僧官制度史[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179、188.。但《龙藏殿碑》的记载保留了灵岩寺在元代发展的一个历史片断,反映出在圣旨、法旨的接连颁赐下,灵岩寺有实力有胆量与当地官府进行较量并取得胜利,在当时定是一件非常有影响力的事件。

(三)关于灵岩寺下院

在一地区有规模和影响的寺院,一般都会有下院。灵岩寺作为四绝之一,定会有下院的存在,但记载寥寥。据元大德十年(1306)《长清灵岩寺下院榜示碑》记载:“有长清县南一乡净然神宝寺,系灵岩寺下院。”①蔡美彪.元代白话碑集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52.神宝寺也称“小寺”,据元皇庆二年(1313)《灵岩山门五庄之记》碑记载:“自元贞年间,于塔宝峪口选吉地,创建新庄一所,曰北庄也。建佛殿三间,内塑自在观音一堂,全跏;□堂一所,内塑关王,全西瓦房三间,穿井一眼,绕庄开荒地数顷有余,尽在寺家山场界至内。”②《灵岩山门五庄之记》碑,现在灵岩寺般舟殿前西侧。塔宝峪即现在的小寺峪,即灵岩北庄所在地,可知神宝寺作为下院是由灵岩寺直接出资兴建的③刘丽丽,郝素梅.山东长清神宝寺考及其相关研究[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21(1):33-45.。另外,《灵岩志》记载:“灵岩下院者,古炒米店,泰山行宫也。其宫中住僧,代系灵岩寺法眷。”④(清)马大相.灵岩志[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4:195.可知,灵岩寺还管理着一处泰山行宫。

除以上两处,《龙藏殿碑》是记载下院最多的,有泗水涌泉寺、锦川圣佛寺、德州李博寨福圣院、锦川涌泉寺、济南洛津报恩院、匡山云禅院。从寺院的名称看,泗水为济宁路泗水县⑤(明)宋 濂.元史(卷五八)[M].北京:中华书局,1995:1366-1368.;德州李博寨,应属德州市无疑。至于锦川,据明嘉靖版《章丘县志》记载:“县有乡,乡者所以区别一县之人,因其地势而领之者也。旧有清平、明秀、锦川、嘉会、因均、临清六乡。洪武初,合嘉会、因均、临清为一,曰下三乡。又离锦川为二,曰东锦川、西锦川。”因而,笔者认为锦川圣佛寺、锦川涌泉寺应在济南市章丘区界内。济南洛津,《说文解字》曰:“津,水渡也。”洛津即为洛口。《历城县志》载:“泺水又北流注济,谓之泺口也。⑥乾隆《历城县志》卷八[Z].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刻本.”“泺口”是古泺水入济水的交汇处,也写作“洛口”。《历城县志》亦载:“报恩寺,在泺口。”⑦乾隆《历城县志》卷十八[Z].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刻本.与报恩院疑为同一座寺院。而匡山云禅院,匡山即筐山,“因山形如筐故名”、“在(历城)城西北十二里,李太白读书于此”⑧乾隆《历城县志》卷七[Z].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刻本.。

据《元史·地理志》:“元初改济南路总管府……至元二年……长清县入泰安州……县四历城、章丘、邹平、济阳。⑨(明)宋 濂.元史(卷五八)[M].北京:中华书局,1995:1372.”灵岩寺属泰安州,碑中所记的锦川圣佛寺和涌泉寺、济南洛津报恩院、匡山云禅院,均在济南路范围之内。而济宁路、德州、泰安州、济南路均属腹里地域,当时灵岩寺的影响范围主要在这一地区。这些寺院与灵岩寺距离较远,由灵岩寺直接出资建设的可能性不大;应是鉴于灵岩寺在当时受到朝廷的重视,屡下圣旨、法旨护持,故而申请成为其下院,以得到相应庇护,保证自身的发展。

(四)关于撰文者张起岩

《龙藏殿碑》由“正奉大夫、侍御史、燕南河北道肃政廉访使张起岩”撰文。张起岩(1285-1354),字梦臣,祖籍济南章丘,元代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元延二年(1315),元朝首开科举,张起岩获左榜状元及第(元代汉人第一个状元)。先后任集贤修撰、国子监丞、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监察御史、礼部尚书、中书省参议、翰林院侍讲、陕西行台御史、中书侍御史、燕南廉访使、御史中丞等职。《元史·张起岩列传》记载:“御史台奏除浙西廉防使,不允。已而擢陕西行台侍御史,将行,复留为侍讲学士。拜江南行台侍御史,召入中台,为侍御史。转燕南廉访使。搏击豪强,不少容贷,贫民赖以吐气。滹沱河水为真定事,起岩认封河神为侯爵,而移文责之,复修其堤防,瀹其湮郁,水患遂息。升江南行台御史中丞,拜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知经筵事。”①(明)宋 濂.元史(卷一八二)[M].北京:中华书局,1995:4195.碑文中任职“燕南河北道肃政廉访使”应是张起岩“转燕南廉访使”期间。

张起岩《瞻岱亭记》记载:“构亭于至元后己卯,其落成实夏月。正奉大夫、侍御史张起岩记并篆额。”②光绪《肥城县志》卷二古迹[Z].清光绪十七年(1891)刻本.至元后己卯即元后至元五年(1339),夏月为农历五月,当时张起岩为侍御史,而后“转燕南廉访使”。张起岩撰《大元赠朝列大夫同知益都路总管府事骑都尉追封寿光郡伯宋公墓碑》载:“至正元,其子佥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事彦,以书抵燕南宪冶”,请求为其父撰写墓碑,“越明年,余自南行台趋召过家,佥宪复申前请,余与佥宪契谊厚善,不敢固让,仅即所录事状为叙铭之。”③薛祥生.元代第一个汉人状元张起岩[M].济南:济南出版社,2016:68-69.据《至大金陵新志》“守官·御史中丞”中记载:“张起岩,资善大夫,至正元年上”④(元)张 铉.至大金陵新志(卷六下)[Z].清两江总督采进本。。而据《元史·顺帝三》载,至正元年“十二月……己巳,以翰林学士承旨张起岩知经筵事”⑤(明)宋 濂,等.元史(卷四十)[M].北京:中华书局,1995:863.。综合来看,张起岩始任燕南廉访使约在后至元五年(1339)下半年至后至元六年(1340)间,任期至至正元年(1341)的上半年,下半年“升江南行台御史中丞”,年底又接到“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知经筵事”的召任,并于第二年初成行上任,可见张起岩升迁速度之快。《龙藏殿碑》的记载也进一步完善了张起岩的任职履历。据元代文散官制度,“正奉大夫,通奉大夫,中奉大夫,以上从二品”⑥(明)宋 濂,等.元史(卷九一)[M].北京:中华书局,1995:2320.,《元史·百官》:“御史台,秩从一品。大夫二员,从一品,中丞二员,正二品;侍御史二员,从二品”⑦(明)宋 濂,等.元史(卷八六)[M].北京:中华书局,1995:2177.,张起岩为中央从二品高官。转地方燕南廉访使,“每道廉访使二员,正三品”⑧(明)宋 濂,等.元史(卷八六)[M].北京:中华书局,1995:2181-2182.,应属中央高职低任地方职务。

《龙藏殿碑》记载,龙藏殿建成后,定岩“师偕提点贞、监寺挥等来请记于余”。可知,定岩慧禅师是亲自登门邀请张起岩为龙藏殿撰记,而张起岩也未“固让”,欣然提笔。定岩慧禅师选择张起岩,推测原因有二:一是张起岩祖籍章丘,他曾在撰文的《迎祥宫碑》中说“走以郡人,不得终辞”⑨《迎祥宫碑》,现立于济南市区内舜井街西侧。,家乡人来请文他是不好推辞的。二是元代民族等级制度森严,汉人的地位十分低下,张起岩能通过科举之路晋升朝廷高官实属不易;特别是元顺帝在位期间(1333-1368),对张起岩礼遇有加,屡屡委以重任,是张起岩一生中可谓飞黄腾达的时期,在朝野影响颇深,能请他撰碑文也是一种荣耀。一位当世大德高僧,一位当朝名儒高官,因缘际会,遂成就《龙藏殿碑》。

查现存张起岩的记文碑铭,多为庙学、文宣王记和厅、楼、堂、祠记,以及墓志、墓碑、行状等,还有为道教撰写的《亳州天静宫兴造碑》、《迎祥宫碑》、《劳山聚仙宫记》等,与佛教有关的仅见《龙藏殿碑》。元代以佛教为国教,但儒道二教并行,张起岩所撰记文碑铭可谓涵盖儒释道三教。《元史·张起岩传》载:“诏修辽、金、宋三史,复命入翰林为承旨,充总裁官,积阶至荣禄大夫。起岩熟于金源典故,宋儒道学源委,尤为究心,史官有露才自是者,每立言未当,起岩据理窜定,深厚醇雅,理致自足。”⑩(明)宋 濂,等.元史(卷一八二)[M].北京:中华书局,1995:4195.可知其学问渊博深厚,融通诸家,《龙藏殿碑》体现的正是他对佛教的理解与认识,“其为言说,普今一切世间识,原达本发无上妙心,如良药疗众疾,如慈航济苦海,如慧烛破幽暗”。

另外,碑文书丹者“中奉大夫、岭北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张蒙古台”查《元史》无传,生平不详。参知政事阶为从二品①(明)宋 濂,等.元史(卷九一)[M].北京:中华书局,1995:2305.,张蒙古台与张起岩当时的职级相当。两位朝廷大员合作撰、书《龙藏殿碑》,进一步提升了该碑的历史地位与文化价值。

四、结语

《龙藏殿碑》是记载灵岩寺元代历史发展的重要碑刻之一,保存完整,字迹清楚,弥足珍贵。由于史料未曾将碑文资料全部著录,《岱览》只录碑阳正文,而《山左金石志》、《济南金石志》等只记录碑刻的基本信息,因而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笔者有幸见到碑文拓片,方得深究,实为幸事,故撮辑成稿。

“元兴,崇尚释氏,而帝师之盛,尤不可与古昔同语”②(明)宋 濂,等.元史(卷二百二)[M].北京:中华书局,1995:4517.,元代是灵岩寺发展的辉煌时期,朝廷多次下达圣旨、法旨对寺产、僧职地位进行保护与确认。元代灵岩寺寺产众多,经济雄厚,外部环境稳定,是以前各朝无法相比的。《龙藏殿碑》记录下当时灵岩寺在寺院营构、寺产项目、僧职设置、下院范围等方面的重要历史信息,从不同侧面显示出灵岩寺在当时的区位地位与影响。特别是“铸泻”一职、诸多下院为灵岩寺历史上仅见,填补了历史空缺。结合现存其他史料,可梳理出灵岩寺所存经藏的历史概况,从宋末金初建立转轮藏、元代建龙藏殿、至明代重建转轮藏,体现出作为名山大刹的作为与历史底蕴。《龙藏殿碑》也是现存张起岩撰文的唯一关于佛教的碑刻,《全元文》中未收入,弥补了张起岩文稿的缺失,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猜你喜欢

转轮禅师
蒲石河抽水蓄能电站1号机转轮改造水力稳定性研究与实践
词语大转轮
——“AABC”和“无X无X”式词语
寺庙里有座大书架——神奇的转轮藏
巧借肩部转轮改善肩周炎
如何走自己的一生
我国第一台分半铸造的3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转轮实制成功
如何走自己的一生
服从
转轮热回收计算方法及节能分析
命 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