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经济内外循环理论的历史溯源

2022-03-17

泰山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世界经济发展

余 卫

(浙江财经大学 数据科学学院,浙江 杭州310018)

2021 年5 月4 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理念,随后在5 月23 日正式提出我国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此后又多次在重要场合阐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涵、动因和策略等问题。学术界也积极沿着这一重要战略部署开展研究,目前,学者多以新冠疫情和贸易摩擦作为时代背景,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动因分析和对策开展研究,对我国经济循环理论的历史溯源问题的研究较少。

一、我国探索经济内外循环的实践

纵观整个中华民族发展史,可以将我国的内外经济循环实践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从秦汉到明代的闭关锁国,这一时期我国打开国门,积极向世界探索,主动寻求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联系;二是明朝闭关锁国到鸦片战争前,这一阶段我国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并在我国北部修建明长城,严格限制与国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使得这一时期我国是纯粹的经济内循环;三是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我国经历了几次大的战争,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被迫加入到世界经济循环之中;四是新中国成立至今,这一阶段我国主权完全独立且随着不断对外开放与实力的日益强大,形成了扩大的内外经济循环格局。

(一) 从秦汉到明代,积极加入世界经济循环

1.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打开了我国对外循环的大门

以官方名义推动对外交往可以追溯到汉武帝刘彻派张骞出使西域,而非官方的民间对外交往则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比如北方海上丝绸之路。自战国至秦汉时期,山东沿海居民开辟了自山东沿海经过辽东半岛再沿朝鲜西海岸南下,渡过对马海峡进入日本九州地区的一条海上丝绸之路。(1)朱亚非.论古代北方海上丝绸之路兴衰变化[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6) :66 -76.本文主要梳理我国经济内外循环实践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历史事件。史书记载张骞曾两次出使西域,第一次是在公元前139 年,从陕西西安出发,向西穿越河西走廊,自新疆出境,进入中亚、西亚地区。第二次出使西域是在公元前119 年,最终到达乌苏地区,在乌孙期间,张骞分别派遣副使到中亚、西亚和南亚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等国,广泛联络。此后,汉朝又多次派遣使者到达伊朗、伊拉克、印度、里海、埃及等地,一条横跨东亚、中亚、西亚、地中海的陆上丝绸之路正式形成。张骞出使西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较大规模加入世界经济循环圈,也是我国主动探寻对外交流的有益尝试,不仅扩大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也把西方国家的相关信息带回到中国,打破了传统的“中国中心论”,因此他被后人称为“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2.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成为有益补充

早在先秦时期我国的沿海居民就开始了最原始的航海活动,到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就开通了通往辽东半岛、朝鲜半岛、日本和东南亚的通道,再到两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就已经正式形成。在东汉时,我国商人将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经过海路由马六甲海峡经苏门答腊运送到印度,印度的商人再将丝绸等货物运往埃及、波斯湾等地,再由埃及的商人将这些商品运送至希腊、罗马等地。由于北方战乱不断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到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达到鼎盛时期,我国同亚洲、欧洲、非洲、美洲都建立了贸易往来,广州港成为我国第一大港口。再到明清时期,我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海上丝绸之路由盛转衰。纵观整个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前后跨越千年,地区横跨亚、欧、非等大洲,是当时跨度最长,影响力最大的海上贸易通道。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是我国又一次主动融入世界大循环的有益探索,不仅使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与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且具有极其深刻的经济、文化和历史影响,尤其是在经济方面,我国同世界60 多个国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开展贸易往来,我国的茶叶、丝绸、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世界各地。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相互配合,共同推动了我国古代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对外交流,使我国更深地融入世界发展之中,也开辟了我国经济内外循环实践的先河。

3.郑和下西洋将我国对外经济循环推向新阶段

从明代永乐到宣德的28 年时间里,郑和率领使团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了东非和红海一带地区,这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比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早87 年,被誉为15 世纪末欧洲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之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海上探险。郑和七下西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伴随着郑和到达3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一系列的朝贡贸易、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都以不同方式逐渐展开,平等自愿、等价交换的原则在各国之间得到普遍认同,我国从其他国家获得了大量的生产原料,也学到了众多新的工艺技术,这些都共同推动了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手工业技术的进步。但是郑和下西洋具有浓厚的官方色彩,对外贸易也以朝贡贸易为主,往往厚往薄来,忽视经济利益,导致大量白银外流,造成了严重的财政问题。明成祖和郑和死后,我国的航海事业突然中断,初步建立起来的贸易体系也被欧洲国家所取代,更大的国际贸易市场也被他国占领。但不可置否,郑和下西洋开辟了我国对外交流的新篇章,扩大了我国与世界经济交互的时空范围,而在西方,东方的商品和航海贸易的利润直接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2)陈尚胜.明代海外贸易及其世界影响——兼论明代中国在亚太地区贸易上的历史地位[J]. 海交史研究,1989(1) :21 -30.

(二) 从明朝海禁政策到鸦片战争前,逐步发展为经济内循环

现有历史文献中,最早记录颁布海禁诏令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在1371 年12 月颁布的诏令中有这样的描述:“仍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3)刘军.明清时期“闭关锁国”问题赘述[J].财经问题研究,2012(11) :21 -30.自此之后的明清各朝都实行过海禁政策,尽管时宽时严,但总体趋势逐渐由海禁发展到闭关锁国,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形势也随之变化,经济发展也逐步转向内循环为主。明朝时期的海禁政策从本质上来说并不是为了禁止与国外开展贸易行为,而是为了保护官方主导的朝贡贸易体制和防止倭寇的入侵。在这一理念下,民间对外贸易受到极大挤压,官方朝贡贸易却获得了巨额利润,但是这种垄断体制很快就被民间走私贸易所冲击,最终不得不开放部分港口供民间开展对外经贸。而清朝的海禁政策则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和军事目的,一方面打击反清复明势力,另一方面防止外来势力的骚扰,因此在顺治年间实行全面海禁政策,不许片帆入海。再到乾隆年间则关闭了除广州港以外的其余所有通商口岸,也就形成了所谓的闭关锁国。比较明清两朝的海禁政策可以发现,明朝的海禁政策比清朝更加灵活,在实行海禁政策的同时,与西方在科技、文化、军事等方面仍然保持交流,而清朝的海禁政策则非常严格,中西交流基本停滞,导致我国科技、军事的落后,因此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总体上以国内循环为主。

(三) 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我国被动加入世界大循环

从1840 年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不断通过武力加大对我国的入侵,不仅侵占了我国的领土,还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我国也从明清时期的经济内循环被迫加入到世界经济大循环中。18世纪中后期,英国逐渐完成工业革命,一方面,机器的使用使得生产效率得到极大提升,英国极其需要找到海外市场和掠夺新生产原料;另一方面,尽管我国实行海禁政策,但是,经过康乾盛世,我国的生产已经极大的丰富,每年都要向欧洲、美洲等西方国家出口大量的手工业品、丝绸、瓷器等,却很少需要从欧美等国家进口商品,这就导致我国产生巨大的贸易顺差,大量的白银流入中国,一度造成欧洲地区白银短缺,甚至引发经济危机。但是鸦片贸易改变了这一状况,鸦片战争之后,我国由贸易顺差变成贸易逆差,财政连年赤字,鸦片贸易成为英国的主要经济支柱。鸦片战争的失败迫使清廷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我国被迫开放五个通商口岸,割让香港岛,领土、领海、关税、司法等主权遭到破坏,我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英、法、日、德、意、美、俄、奥匈帝国等国家相继发动或是参与了侵华战争,并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从1840 年到1943 年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西方列强通过武力手段打开我国国门,将我国卷入世界经济大循环之中,但这背后是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等国家主权的丧失,期间也有不少仁人志士想通过对外学习来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但均以失败告终,我国依旧处于资本主义列强控制下的经济体系。直到中国共产党的出现,他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最终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结束了这种被动参与世界经济循环的局面。

(四) 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逐步推动建设“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经历了艰辛地探索,逐渐走上世界舞台的中央。新中国成立之初,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政治上不承认,并在经济上实行封锁。此时我国在外交上坚持独立自主,实行“一边倒”和“另起炉灶”的外交政策,在国内建设上积极开展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得到恢复。直到同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先后建交,我国正式以独立自主的身份重新回归到世界经济的大舞台。1978 年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优惠的政策和低廉的劳动力吸引了一大批外国企业来我国投资建厂,我国对外开放的区域由沿海向内陆拓展,开放的领域由商品、技术、劳务、资本等向金融、教育、保险、科技、医疗等更宽层次扩大,与世界紧密交融在一起,国际发展的红利使我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2001 年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事业进入了新的阶段,不仅展示了我国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积极姿态,也为我国的发展赢得了更好的国际环境,有力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有利于国际竞争力和发展活力的提升,也标志着我国与世界经济的交融迈向更高层次。2020年初,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爆发,国际贸易迅速萎缩,同时面临着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环境,在这种情况下,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提出要逐步建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从未停止过,开放的力度和领域也在逐步扩大,这一时期,我国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深度地与世界联系在一起,更主动地融入到世界经济大循环之中,因此可以说建国之后我国逐步形成了扩大的内外经济循环格局。经过漫长地探索和艰辛地实践,我国走过了四个具有明显特征的经济循环之路,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这些都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推动我国建立“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宝贵财富。

二、我国探索经济内外循环实践的特点

在我国经济循环实践的探索中,有大规模官方推动的世界主导型经济循环,也有被迫接受的压迫式经济循环,但是无论如何,我国总是在内外循环的实践中寻找平衡点,以达到各个时期的特殊目的。

(一) 从性质看,经历了不平等到平等的过程

我国古代历朝都以天朝上国自居,一直认为中国就是世界的中心,其他国家都不过是弹丸小国,而古代的皇帝是天之骄子,是天下的主人,因此中国以外的国家必须要对天朝朝贡。在这样的理念下,古代中国和其他国家之间是不平等的关系。此时的对外主动扩大交流,不管是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还是郑和下西洋,我国使节都是以高高在上的态度去和其他国家建立联系,明初太祖即确立了对朝贡国家要“厚往薄来”的原则,(4)张钰梅.简论明初的朝贡制度[J].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5(1) :58 -62.每到一个国家都会献上我国皇帝赐予的大量金银财宝,而这些国家派使节来我国时仅仅随带很少的礼物,但是使节必须要行跪拜之礼,否则就是不尊重皇帝。所以在闭关锁国以前的对外交流中,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是不平等的。而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中国积贫积弱,列强的坚船利炮一次次地逼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使我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在对外交往中没有任何话语权,任凭西方列强宰割。这时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也是不平等的。这种不平等持续了一百多年,直到新中国的成立才完全结束。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愿意同世界任何平等对待我国、承认我国主权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周恩来总理还创造性的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广泛的赞誉,并一直沿用至今。从不平等到平等我国前后经过了数千年,并且今后将为继续维护这种平等关系而不懈努力。

(二) 从方式看,经历了和平到战争再到和平的过程

尽管张骞出使西域最初的目的是为了联合大月氏和乌孙共同对抗匈奴,但是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并没有与所到之国发生战争,反而与沿途国家建立起友好的联系,乌孙也派遣使者同张骞一道返回长安,后来张骞派往西域其他国家的副使也陆续回国,密切了大汉与周边国家的经济、文化、科技等往来。而海上丝绸之路是伴随着我国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飞速发展而逐步向外拓展的一条横跨欧、亚、非等大洲的海上贸易通道,途经100 余国家和地区,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是一条加强与欧、亚、非等大洲经济、文化、政治交流的通道。郑和下西洋的性质,不少澳大利亚、欧洲等地的国外学者认为是对当地的“侵略性”干涉,而韦杰夫博士(Geoff Wade) 更是将其定性为“原始殖民主义”,(5)Geoff Wade. The Zheng He Voyages: A Reassessment[J]. Journal of the Malaysian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2005(1) :37 -58.但是我国的学者在系统研究郑和下西洋的整个过程之后,认为郑和七次下西洋主要是采取和平的方式,辅之以武力行动,仅有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的目的是重整秩序的必要措施。(6)何芳川.十五世纪中西三大航海活动比较初探[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6) :82 -92.实际上郑和28000 多人的船队中,军人占比不高,主要是用于自卫,而且为了宣传天朝大国的形象,更不会为入侵、殖民或者兼并而动辄采用武力。(7)Tan Ta Sen. Did Zheng He set out to colonize southeast Asia? [M].International Zheng He Society: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Singapore,2005.因此郑和间或的军事行动作为远次于和平方法的补充,只是一种威慑力的务实表现。(8)孙竞昊.郑和下西洋军事行动的研究述评——兼析海外“原始殖民主义论”的若干论调[J].学术月刊,2020(9) :173 -184.综上所述,鸦片战争以前我国经济内外循环的实践主要都是以和平的方式进行。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直接通过战争的方式打破我国闭关锁国的政策,在我国领土上攫取政治、经济等利益,直到辛亥革命包括后来的抗日战争,既是我国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也是争取以平等地位参与世界循环而努力的过程。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拥有了一个和平的国内环境,而邓小平提出和平和发展是世界的两大主题,则意味着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拥有了良好的国内和国际环境。我国是战争的受害者,也是和平的爱好者,一直以来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些理念都将推动我国继续以和平的方式参与世界经济循环。

(三) 从路线看,经历了主动到被动再到主动的过程

张骞出使西域和郑和下西洋都是我国官方推动的主动对外交往。汉武帝时期,为了彻底解决北方匈奴频繁侵扰汉朝领土的问题,准备联合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于是公开招募张骞作为使者出使大月氏,企图游说大月氏。只是在张骞西进的过程中,大月氏发生了很大变化,已经迁往更为西边的阿姆河畔,并无意东返,因此张骞的军事目的自然也没有完成。但是在整个过程中,却与周边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后来慢慢发展成为一条连接中亚、西亚的贸易通道。可以说张骞出使西域的经济、文化、政治影响远远超出军事影响,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文化和经济的交融。明朝时期,我国的丝绸、瓷器受到西方国家的喜爱,西方的香料在我国也很受欢迎。随着农业、手工业快速发展,商品贸易急需开拓海外市场,加上罗盘已经应用于航海,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不断提升。郑和七次下西洋一共拜访了30 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启了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新篇章,也使得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达到顶峰。但是,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开始,我国就被动加入世界大循环,在这100 多年的时间里,西方列强在我国攫取大量经济、贸易、税收等特权,我国的对外经济完全屈服于西方列强的需要。完全不对等的贸易体制,造成我国大量白银外流,国库亏空,民不聊生。不少觉醒的中国人开始探索救亡图存之路,但是都以失败告终,唯有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再一次站了起来。新中国成立后,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主动融入到世界发展进程。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 年实行改革开放、2001 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13 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到今天推动建设“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我国一步一步扩大开放,以更加包容和开放的态度加入世界大循环中。

(四) 从动力看,经历了国力强盛到衰落再到强大的过程

汉初数位皇帝深刻吸取秦朝覆灭的教训,实行轻徭薄赋和与民休息的政策,特别是通过文景之治,汉朝的中央集权进一步稳固,经济社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司马迁在《史记·平准书》中说:“至今上(指汉武帝) 即位数岁,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9)唐国军.西汉文景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考辨[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1) :31 -36.由此可见当时汉朝国力之强盛,汉武帝也是在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撑下决定彻底反击匈奴的侵扰,从根本上解决北方的威胁,这才有了张骞出使西域。因此,张骞出使西域是在西汉国力强盛之时做出的战略选择。郑和所在明朝同样拥有强盛的国力,甚至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宋、元以来,我国的海上贸易十分发达,经过明太祖朱元璋励精图治,农业、手工业都比以往朝代有了明显提高,再到明成祖即位,广州等沿海地区已经是繁荣的大都市。此时的明朝造船技术领先世界,罗盘的使用和航海经验的积累给郑和下西洋提供了技术保障。史书记载,明朝时“松江潞安府全盛时有织机1.3 万张”“纸厂槽户不下三十余槽,各槽帮工不下一二千人”“漳闽之人,与番舶夷商贸贩方物,往来络绎于海上”。《明史·郑和传》记载:“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10)肖宪.郑和下西洋的船队[J].群言,2020(9) :50 -53.由此可知,郑和的宝船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船只。德国学者贡德·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一书中说,“在十六和十七世纪,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白银通过贸易流向了中国”。(11)Gunder Frank.白银资本[M].刘北城,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可以看出,当时的明朝经济实力是何等雄厚。而到了18 世纪,一场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正在欧洲如火如荼的开展着,没落的清王朝却还在闭关锁国,自认为清王朝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物阜民丰,不需要和外国打交道,直到英国军队使用坚船利炮轰开中国的大门,清朝的官兵还在使用长矛大刀。此时的中国不管是在综合国力还是在科技、军事等方面都已经远远地被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甩在了身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始了漫长的社会和经济建设,用了70 年左右的时间走过了其他国家几百年才能走完的历程,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当我国再一次强大起来的时候,我们才拥有足够的底气和信心再次主动融入世界,才能换回一个良好的国内和国际发展环境,才能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和方案。

三、经济内外循环的历史实践带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没有一个国家可完全独立于世界发展之外,人类经济、文明的不断发展需要世界不同国家之间开展交流与合作。当前,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融的时代,以史为鉴是为了更好地向前发展。

(一) 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审视经济内外循环的重要性

历史上,不论是世界大战时期的军事联盟还是战后的马歇尔计划、北约、华约等国际组织,这种联盟或国际组织要么以意识形态为对立点,要么以军事目的为出发点,都存在着一种阵营对抗另一种阵营的战略意图,没有将人类社会看作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中国是推动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定力量,2013年3 月,习近平首次在外交场合向国际社会提出命运共同体理念,他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随后在2017 年1 月,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主旨演讲《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进一步指出,“中国方案是: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12)陈臣.习近平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方法论研究[J/OL].[2020 -10 -29].https: //doi.org/10.16797/j.cnki.11 -5224/c.20201020.001.而我国也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这一理念,以“一带一路”建设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为例,为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发展程度、不同国情的国家提供一条可行的合作之路,走出一条不同于传统大国相互争霸的光明大道。“一带一路”建设与古代丝绸之路有着一脉相承的基因,它将沿线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不论政体、贫富、发展历史,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部分,都是“一带一路”的建设者。我们对内搞建设,对外发展国际贸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着眼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繁荣,致力于人类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13)陈臣.习近平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方法论研究[J/OL].[2020 -10 -29].https: //doi.org/10.16797/j.cnki.11 -5224/c.20201020.001.人类社会从最原始的互相隔绝,到后来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家之间的经济和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又进一步推动全球化纵深发展,使得人类命运更加紧密地联合在一起。纵使当今世界有部分国家推行“逆全球化”,但是全球化的趋势已经让所有国家都不能置身事外,发展内外经济循环,是推动各国之间建立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共赢的发展,是将人类命运作为最高价值追求的伟大实践。当然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是说要建立一个没有差异化的世界,而是因为不同国家的差异化发展使世界缤纷多彩,这一点也是我们要坚持的原则。

(二) 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角度审视经济内外循环的必要性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国曾经是世界实力最强大的国家,拥有闻名世界的四大发明,并应用于手工业和航海业的发展,但是最后却被资本主义国家超越,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值得深思,首先是历来推崇的重农抑商政策,我国是发源于大河流域的农业国家,而农业又被历朝皇帝认作是固国之本,但是纵观世界几次大的生产力革命,第一次是以机器替代手工工具,代表着机械化时代的到来; 第二次是电的发明和使用使世界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第三次是计算机、微电子技术的等领域的重大突破代表着自动化时代的到来; 第四次则是以系统科学的兴起和系统生物科学的形成为标志的智能化时代,没有一次是发生在农业领域,并且前三次我国都没有及时参与其中,导致我国的生产力大大落后。其次是闭关锁国政策,这一政策的出台基本意味着我国与世界的科技、文化、经济等交往基本中断。这两个方面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我国要么固步自封没有参与世界分工,要么是受到列强欺凌而没有能力参与其中。如今,我们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继续扩大开放,不断加强同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大力发展生产力,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如此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自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抗美援朝70 周年大会上所说的,“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人民。我们不怕事,也不惹事,现在中国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办的!”

(三) 站在国家发展命运的维度审视内外循环的必然性

从我国数千年的经济内外循环实践来看,当国家强大的时候主动走向世界,当国力衰弱的时候只能闭关锁国或者被迫加入世界循环,历史也无数次地证明了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因此必须重视经济内外循环,充分融入世界发展进程,主动参与全球分工和治理体系的构建,增强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一个国家的命运从根本上掌握在国民手中,而国民的意志又体现在当政者的决策中。古代中国实行的是中央集权制,皇帝说的话就是圣旨,所以很大程度上并没有体现国民的意志,比如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等。固然这些政策是基于对军事、政治等的考量,但是从长远看,它限制了我国对外交往,使我国在技术、经济等方面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如今的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主集中制度等都充分体现了民主、民意,扩大开放、深化改革、保持同世界的紧密联系都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意志,这也是我国能在短时间内走过资本主义国家数百年才能走过的历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动力所在。党的十九大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因此我国的对外开放之路只会越走越宽阔,我国与世界的关系只会越来越紧密。

(四) 站在“两个大局”层面审视经济内外循环的科学性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国内改革艰巨繁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爆发,经济社会发展下行压力巨大,而此时正值“两个大局”相互交错和深耕“中国梦”的关键时期,加快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势在必行。从今年前三季度数据看,全球主要经济体唯有中国生产总值增速扭负为正,国际贸易大幅下跌,要素流动和人文交往受到巨大冲击,以往主要依靠外循环带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已不足,必须加快培育壮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不是封闭的内循环也不是一味地追求外循环,而是内外循环相互促进,互为补充。因此必须加快构建国内大循环,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加快培育完整的国内供需体系,切实加强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统一,以高质量供给和创新驱动创造新需求,拓展新投资。在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基础上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经贸往来、资源要素流动、体制机制创新、人文互通、科技交流等方面与世界其他国家充分对接,让世界分享中国发展红利的同时学习他国成功经验,推动我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四、结语

历史证明,开放总是和繁荣昌盛相随,封闭总是与落后衰败同在。(14)袁南生.中国千年外交的几个基本规律[J].同舟共进,2015(11) :41 -44.尽管面对当前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越是面临封锁打压,越不能搞自我封闭、自我隔绝,只有不断扩大开放,深化同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才能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才能避免历史上闭关锁国导致的悲剧再次发生。

猜你喜欢

世界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