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视域中科学家精神的价值意蕴和践行路径研究

2022-03-17李建强

泰山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科学家科学科技

李建强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邓稼先干部学院,四川 绵阳6219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1)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强调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N].人民日报,2020 -09 -12.2019 年5 月,党中央专门出台《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要求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是一代又一代矢志报国的科学家践行科学家精神,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的结果。通过研究科学家精神的价值意蕴和践行路径,不但可以使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刻领会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将科学家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实化于形,而且可以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不断为科学家精神赋予新的时代价值。

一、科学家精神的内涵

(一) 科学精神与科学家概念

21 世纪,随着科技发展加速,科技、经济与社会的深度融合,反映这一发展趋势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交叉融合成为科学家精神的重要表征。正如马克思所指出: “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8.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交融渗透,既反应了二者之间的互相需求,同时表明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一种历史必然。科学已成为体现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有机统一的社会体系。科学精神作为科学的灵魂,贯穿于科学体系的全过程,体现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内化为科学主体的科学意识,渗透到科学研究方法中,凝结在科学思想体系中,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精神动力。

在综合中外学者关于科学精神概念基础上,我们理解的科学精神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以理性精神追求真理所表现出的态度和规范,包含了内化于人的意识和反映于外在行为层面的质疑、实证、创新、自由、平等、包容等科学态度和精神气质。

科学家职业萌芽并形成于西方,西方学者对科学家的角色有着深入的研究。弗·兹纳涅茨基就科学家的角色本质特征进行了阐述,认为其需要具备四个要素:科学共同体的形成、区别于其它社会角色的地位和职业特点、科学家社会角色意识的形成、能够产出获得科学共同体认可的学术成果,而且科学家的职业化进程与科学的发展程度密不可分。(3)弗·兹纳涅茨基.知识人的社会角色[M].郏斌祥,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397.我国的科学家角色萌芽并形成于近代,中国近代科学家群体是在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中形成的新的兼容并蓄中西文化优势的知识分子。阎平深入探析了中国近代科学家群体形成过程及所具有的特点,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理解科学家及科学的历史发展脉络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作为当代科学家精神的承载主体“科学家”,是一个宽泛意义的概念,包涵科学家、自然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专业人员等广泛的科技工作者。

(二) 科学家精神概念及特征

近年来,学术界围绕科学家精神主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和研究。怀进鹏院士将科学家精神的内核提炼为“爱国、创新、求实、协同、人梯”。(4)怀进鹏.高扬爱国奋斗主旋律引领创新建功新时代[J].学会,2018(9) .胡祥明认为科学家精神是“从事科学活动所形成的价值理想、价值目标、价值追求、价值功能、价值途径、价值规范的集中体现与结晶。”(5)胡祥明.中国科学家精神时代内涵的凝练及塑造[J].科协论坛,2018(12) .杜祥琬院士从“两弹一星”精神出发进行探讨,对科学家精神进行了概括:“科学家精神,首先表现为探索真理的科学精神,即要有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要有对真善美的追求和严谨的学术风气。其次,科学的灵魂在于创新,以创新促进发展是我们国家重要战略任务。再者,科学家要有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6)杜祥琬,崔磊磊.从“两弹一星”谈中国科学家精神[J].军工文化,2019(6) .。王晶提出科学家精神是“科学家群体集中呈现出来的精神特质,是科学家群体所呈现出的独特精神气质凝练而成的精神。这种群体精神是经过吸收科学家个体精神中的积极的正面的内容,排除了个体中消极的东西,成为科学家群体的整体和共同的精神。”(7)王晶.把弘扬科学家精神融入群众文化工作的思考[J].学会,2020(4) .综上所述,可将科学家精神概括为科学技术活动的主体——科学家群体的身上体现的特有精神,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总和,体现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两大特性:科学的求真性和人文的向善性。换言之,科学家精神是指从事科学技术活动的主体在科学技术研究探索过程中受到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人文价值的影响和熏陶所形成的特有的精神特质的总和。因此,科学家精神本质内涵包含了“科学”及“人文”两个核心要素。前者体现为科学家的求真性,即科学家个体在追求科学本质和客观真理时所特有的精神特质;后者体现为科学家的向善性,即科学家作为科学共同体,因遵循职业道德与社会规范所必须具备的精神特质。

(三) 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内涵

2019 年,中办国办《意见》把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内涵概括为:“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六个方面(8)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Z].新华社,2019 -06 -11.。上述六个方面的精神内涵既体现了在科学研究实践过程中积淀的科学方法规范,又体现了科学家职业操守、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改革开放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统一。其中爱国奉献的精神和创新求实的精神分别从不同角度彰显了“无私利性”的精神特质。

我国科学家精神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离不开不同时代爱国奉献、勇攀科技高峰的科学家群体的艰苦奋斗。科学家和广大科技人员承担国家使命,完成重大科技工程任务,所培育形成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两弹一星精神和改革开放时期的载人航天精神等科技领域的重要共产党人精神,是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重要源泉,构成了科学家精神的内涵。

中国科学家精神是中国科学家群体在引领和推动中国科技发展过程中形成和表现出的独特的精神气质,既集中体现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两大特性——求真性和向善性,同时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民族性和展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发展的时代性。科学家精神的民族性,体现为科学家精神传承了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基因,彰显了鲜明的中国气派。科学家精神的时代性,体现为科学家精神内涵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丰富与拓展,并集中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特征。

二、制约科学家精神弘扬与践行的科学主体条件与环境因素分析

科学精神是从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运行等过程当中抽象出来的关于科学本性、科学方法论的一般性描述;它包括认识论层次、社会关系层次、价值观层次三个方面。科学家是科学精神第一载体,科学家精神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科学家精神更强调科学的社会属性和科学家的社会责任。科学家精神的内容更丰富、更鲜活、更易于常人理解。科学学奠基人贝尔纳的《科学的社会功能》一文为我们探寻制约科学家精神践行因素开启了“方便”之门,科学家精神的培育和践行,涉及到主客观条件、科学家主体、生存环境及社会环境等因素,主要是受到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认知水平、政治、教育、文化、制度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科学精神有其自身的形成机理和构建逻辑,需要认识和把握科学家精神的内在逻辑关系和生成规律。科学家精神的培育和践行,需要必要的主客观条件,包括科学家主体自身修养、科学家主体生存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因素,主要受到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认知水平、政治、教育、文化、制度等方面因素的影响。科学精神的培育塑造有其自身的形成机理和构建逻辑,需要认识和把握科学家精神的内在逻辑关系和成长规律。科学家精神的培育塑造,需要必要的主客观条件,这些条件包括科学家主体自身修养、科学家主体生存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因素等。

(一) 科学主体条件

科学家和科学工作者的行为、修养和品德作风是判断一个社会是否具备良好科学精神风貌的重要风向标,主要通过观察以下两个方面来检验:一是科学家本身科学素养和道德品质,二是科学家在科学共同体中遵循科学规范的情况。从科学共同体角度看,科学家精神的形成需要共同体在科学活动中自觉遵守科学规范和科学价值理念。因此,从科学主体角度探讨影响科学精神形成、弘扬和践行的制约因素,首先应从上述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当前制约弘扬和践行科学家精神的科研主体条件的因素,主要包括作风和学风、奉献精神、协同和包容精神等。

1.科学主体奉献精神需要强化。科学工作者缺乏奉献精神。造福人类是科学的崇高目的,科学倡导无私利性和奉献精神,要求科学工作者淡泊名利、甘于清贫、坐得住冷板凳。在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少数科学工作者个人主义至上,科研不是为了“求真”,不是为了解决国家急需的卡脖子问题,而是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为了名誉,为了地位,为了物质利益等等。作为科学活动主体的科学工作者,信奉功利主义,缺乏科学家精神,必须采取措施加以纠正。

有些科技工作者缺乏奉献精神,其重要原因在于,在市场化与全球化的背景下,科学家自身选择的多样化与外部文化的渗透性日益增长。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市场化和逐利性导致目前科技工作者在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上存在着多样性。虽然从个体的视角看,在遵守法律和道德底线的前提下,科技工作者个体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就是合理的,也是其自主选择行为的权利,但资本和市场的巨大诱惑容易导致科技工作者模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边界,甚至出现拜金主义。同时,当前对外开放的扩大、信息化的全球传播和西方价值观及其多种文化的影响,对我们提出了严峻挑战。近年来,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方面加紧对我们进行技术封锁,另一方面在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不断加强对我国的影响和渗透,尤其是针对知识分子阶层采取了思想渗透和利益诱惑等多种手段,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科技工作者的奉献精神。

2.科学主体的作风学风需要改进。科学的本质就是探索未知、发现真理。科学家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社会进步程度。作为科学家精神的塑造者和践行者,科学家是社会中最应具有科学家精神的群体,应该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当前在科学研究中仍存在科学家精神缺失和作风学风不端现象。

优良的作风和学风是科技工作者的“生命线”,决定科技事业的成败。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科研作风学风建设。“科技部始终把作风学风建设摆在事关科技工作全局的重要位置,会同有关部门在制度建设、工作机制、教育引导、监督惩戒等方面加大力度,推动我国科研作风学风建设取得积极成效。”(9)塑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加强科研作风学风建设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解读《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J].中国科技产业,2019(7) .虽然我国当前科技界在作风学风方面总体上是好的,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科学研究工作存在着诸多与科学家精神不吻合、不相称的地方,学术不端、浮夸浮躁、急功近利等不良倾向依然存在,投机取巧、“圈子”文化等不良风气有抬头之势,个别人甚至铤而走险发生严重科研失信行为。近年来,学术不端的事件陆续曝光。“2017 年,107 篇发表于近五年的中国医学论文,因涉嫌伪造同行评议被国际期刊《肿瘤生物学》一次性撤回。2015 年,英国现代生物出版社撤销41 篇来自中国的论文;德国施普林格出版集团撤回旗下10 本学术期刊上绝大部分来自中国的64 篇论文;出版巨头爱思唯尔撤销旗下《柳叶刀》《细胞》等5 种知名学术期刊中来自中国的9 篇论文。”(10)田涛.我国科研诚信与作风建设[J].科技中国,2021(3) .

3.科学主体包容精神的缺失。科学需要不同学派和不同观点的争鸣,服从真理是科学研究的最高科研伦理价值标准。默顿强调,“真相无论来源哪里,都要遵循设定的规范,应与观察事实和曾被证实正确的知识相一致;真理不能依赖于个人或社会属性,更与他的种族、国籍、宗教、阶级和个人品质等无关。”(11)默顿.科学社会学[M].鲁旭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65.,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然而,学术界一些学术权威不允许新观点出现和质疑,学术霸权和范式权威阻碍科学创新。个别学术组织、学术会议、学术期刊,片面、盲目关注人员的身份职称资历,不合理设置教授、博导等门槛,对有真才实学但资历尚浅的年轻科技工作者不重视,形成身份和资历歧视。个别专家在学术界拉帮结派,排除异己。这些不良风气和弊端严重影响了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及科研人员职称的公平、公正评审。尽管这些问题和现象不是主流,但严重违背科学家精神,损害了科学家形象,不利于年轻科研人员的健康成长,妨碍科学发展,不利于社会进步。

(二) 科学主体的社会环境因素

从社会关系角度看,科学家精神的孕育与科学家工作生活的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必然受到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认知水平、政治文化、政策制度等方面社会因素的影响。

1.市场经济趋利性与社会功利性的负面影响。科学是承载社会价值和一定功用的实践活动,如果完全陷入趋利化和功利性则严重背离科学的本质和目标,严重背离科学家精神,势必会严重妨碍科学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科学研究应当有自主性,应遵循科学家精神,遵从自身的发展规律。

拉维茨强调科学自主性的重要性“纯粹科学家在他们的研究活动或社会建制中获得的自主性,挡住了那些容易犯错或怀有恶意的对探究过程的干预。”(12)蒋道平.论科学精神及其对中国当代社会进步之影响[D].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如果科学被现实利益所干扰,丧失自主性,科学便无法进步。中国近现代科学的发展,更多地是在追求科学的价值和功用,却忽略了科学理性精神的坚持。由于长期相对落后,为了尽快摆脱落后,建成现代化国家,中国的发展目标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唯GDP 的功利化倾向,一些地方政府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片面强调GDP,重视规模数量而忽视结构质量,最终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等严重后果。这样的发展就失去了发展的终极意义,也背离了科学为人类造福,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感的本原。趋利性和功利性价值取向是造成科学家精神缺失的重要社会经济因素之一,需要在思想认知和文化观念上努力进行纠偏。

科学研究本应遵循科学规律自主发展,但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科学自主性必然受到一定限制,在实用主义指导下发展科技容易成为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制定与实施的主导。科学一旦被迫与经济、政治相结合,科学研究就带有明显的功利性,易偏离正确的发展轨道。对经济效益和发展速度的追求,容易导致重视应用开发研究而忽视基础研究,基础硏究原创性水平难以提高。少数科学工作者甚至在科学活动中投机取巧、弄虚作假,为争取国家科研经费和科研立项而恶意竞争,在申报学术荣誉时沽名钓誉,将对科学的敬畏之心和探求科学真理的求真精神抛于脑后。

因此,在科学研究工作中,要遵循科学规律,努力克服功利性的影响,努力追求科学研究的自主和自由,这是全社会培养和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重要社会基础。

2.高效协同机制尚未全面形成。科学需要协同,协同创新是现代科技发展的趋势,也是客观规律的内在要求。目前,科研管理存在条块分割、机制障碍等问题,导致中国科技协同创新机制还不完善,综合研究、交叉研究和跨学科研究难以有效开展。国家各部委的科研体系自成系统,优势资源不能充分整合互补,科技资源难以优化最佳配置,造成一定的人力和财力浪费。一些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长期宥于封闭式的科研体制管理,喜欢自我循环发展,宁愿闭门造车也不愿配合其它机构协同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有不少项目相似趋同,跨学科、跨单位、跨行业、跨区域研究项目较少。这些问题造成课题重复,科研工作重复,科研经费浪费。

3.科学教育亟待深化改革。改革开放40 多年来,中国科学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但仍没有很好地回答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中国拥有数量世界第一的庞大科技队伍,但在前沿科技和基础学科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匮乏,缺少创新型的高端杰出人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任务与对高水平科技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差距。此外,民众科学素养的提升进步速度较为缓慢,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三、弘扬与践行科学家精神机制与路径

践行中国共产党科学家精神,实质上就是使中国共产党科学家精神从观念体系、知识体系向科技人员的价值取向、信仰追求和自觉行动有效转化。通过分析影响制约科学精神弘扬和践行的条件环境等因素,表明科学家精神的培育形成是一个多因素综合作用下复杂的系统过程,需要从科学主体、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整体综合考虑,努力改革完善科学主体、政策条件、社会环境等方面。

(一) 探索建立科学家精神的践行机制

以利益协调为前提,以传播认同为重点,以实践转化为目标,以反馈调节为保障,妥善处理个体与社会、自觉与传播、认识与实践、达标与优化的相互关系。

1.利益协调机制

利益协调机制是科学家精神践行机制的基础前提机制。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同价值追求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目标引领,建立在公有制和人民当家作主基础上的利益共同体,从根本上确保科学家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协调共进和相得益彰。着力调节科学家、科技工作者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公共利益与基本利益的相互关系,使共同利益寻求和公共利益培育及时转化为基本利益的增进,成为人民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的坚实保障,有利于创设崇尚和践行科学家精神的主体条件。

2.传播认同机制

传播认同机制是科学家精神践行机制中的中间环节,关系影响实践转化的效果。科学家精神的传播,主要由传播内容、传播者和传播方式、接收者等要素构成。在研究厘清科学家精神的传播内容、明确传播主体和受众者、分析采取什么样的有效传播方式后,探索建立科学高效的科学家精神传播机制。

3.实践转化机制

实践转化机制是科学家精神践行机制中的核心机制,是传播认同的效果呈现。建立科学家精神实践转换机制必须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知行合一,重在实践,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和人民群众在科技工作的实践中接受认同党的科学家精神并推动其丰富发展。

4.反馈优化机制

反馈优化机制是科学家精神践行机制能闭环有效运行的重要保证,并影响科学家精神践行机制的持续优化与调节改进。评价是反馈优化机制实施的中心环节,践行科学家精神的评价,要统筹效果评价、要素评价与环节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对整个培育践行进行适时调节。

(二) 弘扬和践行科学家精神的主要路径

1.坚持党对科技事业全面领导的根本政治保证

坚持党领导人才和服务人才,用科学家精神激励引领科技人才建功立业。领导推进科研机构改革,优化科技人才成长发展事业平台。完善“党建 +科创”,促进党建和科技融合,服务科技发展。把服务科技改革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充分发挥党的思想优势、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着力创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

2.以深化改革科学家精神教育为基础

改革完善基础学科教育培养体系和培养方式。一方面提高基础学科培养在科学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培养具有全球科学视野的拔尖人才,促进其在为解决中国“卡脖子”的学科领域探索中加快成长成才。另一方面,进一步细化基础学科分类,打造更高水平师资队伍,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推进学校育人方式的转变,重视科学家精神的教育,立德树人,将求实精神和育人精神发扬光大,营造良好的科学教育环境。

实现追求科学知识价值和社会功能价值的有机统一,从而达到科学造福人类的终极价值,是科学的最终归宿,也是科学家精神的最高追求。从价值观层次上讲,科学活动就是通过求真,进而达到求善、求美,实现真、善、美的统一,这既是科学精神,同时也是科学家精神的最高境界和终极价值追求。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进入新时代,弘扬科学家精神,深刻体现以中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主轴的社会价值导向,将国家、社会以及个人三个方面的精神有机统一起来,这是我国科技工作者更高层次的精神与价值追求。在科学家精神培养过程中,要使“四个自信”的要求顺利实现向科技工作者价值信仰和德行的转换,离不开有效的教育形式,这种教育形式最主要表现为社会价值引领和科技工作者的自我教育两个方面,引导科技工作者把个体价值融合升华为社会价值的追求。

3.加强科研诚信、作风和学风建设

《意见》将良好的作风学风明确为:“民主、诚信、不浮躁、不抱团。”良好作风和学风就是倡导科技工作者坚守科研诚信底线和科研伦理规范、反对浮夸浮躁、急功近利、加强科研数据及成果管理、反对科研领域圈子文化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重要目标是实现作风、学风的实质性好转,进而引领全社会形成崇尚创新、热爱科学的浓厚氛围。科学研究不仅是探究客观规律、追求知识理性的过程,也是在学术评价和科研管理体系之下的行为。科研理论是基本规范,需要严格遵守。对科学技术人员来说,科研诚信既是科学研究的生命线,也是底线。造假是科学家精神最大的敌人。提高科研水平的前提是科技工作者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守住道德底线,才能产生一流的科研成果。

科研诚信建设要教育引导科技工作者正确处理好个体、科学共同体、科研活动、科学事业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强化科研作风和学风建设。认真理解周光召先生讲的“官学不同路、也不同绩”,才能真心实意地破除“四唯”。科学上要只“唯学”,不“唯官”。要严明学术法规,让严重违规者“享受”一票否决的惩罚。要强调科学文化建设和科学家的社会责任,回归中国“知廉耻”的道德传统。在科研领域,要倡导学术民主,反对浮夸浮躁、投机取巧,反对“圈子文化”。着力构建健康的科研生态,形成尊重人才、尊崇创新的良好氛围,让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家精神蔚然成风。

4.健全完善科学家精神培养和践行制度

构建符合科技创新要求的科技评价体系,引领科技创新“风向标”;深化科技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促进科技人才在使用中成长;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落实,以激励机制改革释放科技人才创新活力。

(1)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弘扬科学家精神须以健全合理的科研体制为依托,深化科技管理改革。应健全完善符合科研工作规律的科研体制,为践行科学家精神提供制度保障。对于那些不符合科研工作规律,严重影响科技创新,不利于人才成长的科技管理体制和制度要进行大胆革新,最大限度为提升科技创新活力营造好外在的体制和制度环境。相关科研部门要积极动员科技工作人员从自身做起,认真践行科学家精神,培植优良作风。一方面要强化服务功能,最大限度减少对科学研究工作的干预,将政策的制定以及环境的创新作为工作重点,从不同方面为相关企业和人员搞好服务;另一方面要注重引导,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科研机构进行绩效评价,大力支撑科研团队以及人员的科技创新。与此同时,要从各方面减少科研人员的压力,不断提升他们的满足感。

(2) 构建符合科技创新要求的科技评价体系。完善科技评估制度体系建设,探索符合科技发展实际和科技创新规律的科技评估理论方法和工作范式,打破“唯论文”“短平快”“一刀切”等简单的评价模式,深入推进“三评”改革,让人才评价标准与机构实际职能相匹配。大力发展第三方评价,健全“负责任、讲信誉、计贡献”的同行评议机制,让科学家精神真正发挥“科技创新的导航仪、科技力量的聚合器、科学伦理的刻度尺”功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科技强国,提供强大的引领和支撑。

猜你喜欢

科学家科学科技
假如我是科学家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与科学家面对面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二)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