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学者论石介

2022-03-17樊丽丽

泰山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松井道学欧阳修

樊丽丽

(泰山学院 外国语学院,山东 泰安271021)

石介(1005—1045) ,字守道,一字公操,兖州奉符(今山东泰安市) 人,北宋著名学者。家居徂徕山下并讲学于此,世称“徂徕先生”。石介既是泰山书院的组织者亦是书院的名师。作为泰山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上承中唐的韩愈,下启宋代新儒学,一生以学道、行道、传道为己任,致力于儒学的复兴和发展,是宋明理学的先驱,与胡瑗、孙复齐名,合称“宋初三先生”。在宋明理学的形成过程中,石介起了开创性的作用。在推进儒学、影响文风、激励士风等方面对后世影响深远。(1)姚艳丽.石介与宋初文学[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日本学界对石介的关注较早,集中于唐宋汉学研究者,其研究成果数量并不多但视点独特、考证详实,代表成果有松井秀一的《北宋初期官僚的一个典型——以石介及其谱系为中心》(2)松井秀一.北宋初期官僚的一个典型——以石介及其谱系为中心[J].东洋学报,1968(6) :44 -92.和功刀正的《关于石徂徕的“明道致用”——宋学(道学) 源流之考证》(3)功刀正.关于石徂徕的“明道致用”——宋学(道学) 源流之考证[J].汉文学会会报,1977(6) :14 -25.。此外,东英寿的《欧阳修古文研究》(4)东英寿.欧阳修古文研究[M].东京:汲古书院,2003.对石介的思想与欧阳修的关系进行了相关论述。解析诸文可观日本汉学界对石介的研究状况及研究视角,可知日本学者对石介的思想主张、文学作品及生平事迹的论述特征及价值定位。

一、松井秀一论石介的“农民式官僚典型性”

松井秀一前期研究集中于唐史、唐代制度研究,为《北宋初期官僚的一个典型——以石介及其谱系为中心》一文打下了充分的研究基础。此文以石介家族的墓志、墓表(即《石氏先茔表》《石介墓志》) 及《徂徕先生文集》为切入点,考查石介的家族谱系及官户化过程,探究石介作为农民式官僚的典型性,解析其中反映的社会背景及时代变迁。

(一) 有关石介的农民式官僚性质的探究

首先,松井秀一引证《宋史·石介传》《石介墓志》《与奉符知县书》《石氏先茔表》《乾隆泰安县志》中的相关记述,明确石介的籍贯及生平事迹。指出石介故乡为兖州奉符县(唐朝的乾封县,现在的山东省泰安市) ·梁甫乡·云亭里·商王村。石氏一族世为农家,是中小型自耕农(主户) 并非富裕的大土地所有者(形势官户) ,作为“科举登第者”是一位“平凡的下级官僚人”。具体论述中,松井秀一据《上王状元书》《拜扫堂记》《墓志》中所载内容,明确了石氏一族是由始祖“自沧徙居”,“自高祖以降,至于六世孙”,高祖石逵育有七子,其中石介的曾祖为第五子。进而依据“墓志”“墓表”,考证石介一族谱系并指出,石氏家族于唐末混乱时期,移居到兖州奉符县,开始自耕农生活。五代战乱时期,石氏一族与兖州泰宁节度使关系密切,与藩镇政权结合,“且当五代兵寇之时,中原用武,诸祖又皆敏有材力,习战尚勇,骑射格斗,豪于乡里”。石介的四祖父石洪曾加入藩帅亲军“厅头军”,且在与寇群的斗争中牺牲。可见石氏一族除农民身份之外,且有武将,当乡中出现强盗、流贼时,承担乡村防卫工作。对此,松井秀一指出,此时石氏一族从拥有土地所有权上升至小型“土豪”的性质,亦反映了此时期王朝、藩镇的统治者们以大小豪族、富商的势力为基盘,实现政权强化与安定的社会背景。至中国统一的宋王朝统治时期,文治性质的官僚统治方向渐渐明了,石介曾祖石路真与泰宁藩镇接触中视野开阔,察知天下大势,并将其女嫁给太子中舍刘阅,展现与王朝政府结合的想法。见石丙(石介之父) 之才,便着力培养,为其科举考试做好准备。由此,石介父子先后科举登第,中进士后,一族中出现了文人官僚,作为官户声望倍增。松井秀一通过以上石介一族的出身及官户化过程的解析指出,石氏家族七代人的历史,恰好处于从唐末经五代到宋初的时代变迁中,也正是在波澜起伏的时代中,谱写了不断发展的家族悲欢史。

另一方面,松井秀一关于石介故乡的自然地理环境进行了具体分析,据《墓志》可知,石介故乡负泰山、挟徂徕,汶水注其后,经其西,负山面水,环境优美。但因泰山、汶水、徂徕山的地形地貌特征,给其带来影响。由《朋友解》《新济记》中记载可知,石介故乡及周边常有水灾发生。《上王状元书》中也有相关记载:“呜呼,石氏自高曾以来以农名,家居东附徂徕,西倚汶,有故田三百亩,附徂徕者,硗确种不入,倚汶者,虽肥填,阅岁汶溢为害”。即三百亩耕地中,临徂徕者土地坚硬不宜耕种,沿汶水者肥沃但常受灾害。因此,为避免洪水侵害,石介耕于徂徕。此外,据《大清一统志》中有关徂徕山的记载,其地形险要,“犹有美松”覆盖山体。由此,松井秀一认为,唐末战乱时,石氏一族迁于此地,在寇贼、群盗来袭时,具有防御、避难之利。另一角度而言,此地交通不便,只能依赖于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如《石氏先茔表》中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吾祖其近仁智者欤”。因此,石氏的家计商业色彩淡薄,在青山绿水间躬耕不倦。简言之,石氏一族是“世为农家”“豪于乡里”的聚族而居的大家族。

此外,松井秀一具体解析了石丙、石介的生涯经历并指出,作为官户的石氏并不是亨通顺达的。虽拥有300 亩耕地,但受限于自然地理环境。从拥有50 口的家族构成来看,绝不是富饶的。作为官僚,石介尊重道统,持有偏激的经学伦理观念,不迎合当时的实权者,最后以正八品的太子中允而告终。因此,把石介作为北宋初期官僚的一个典型,并非仅仅是因为石氏家族处于唐末、五代、宋初,与当时历史形势相符,在经济、社会上取得了成就,在政界、官场上崭露头角,而是因为石介与其父石丙始终是官僚中占多数的下级官僚中的一员。像石介这样的自耕农类型的下级官僚,虽然本质上是统治阶级,但在自己的乡村或地方官的立场上,有时也具有主户农民的利益代言人的性质,可以说是农民式官僚。松井秀一认为,虽然不否认宋王朝是凌驾于形势官户利害之上的地主政权,但可以说是在自耕农类型的农民式官僚的协助和支持下得以维持的,宋王朝下的农民在此得到了他们利益的代言人。因此,农民式官僚是统治者与被统治着之间的媒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宋王朝不仅是单纯的地主政权,还具有农民政权的性质。

(二) 有关石介一族的谱系及后裔的论述

松井秀一整理汇总了石氏一族自高祖石逵七子共七院(七个分支家庭) 的谱系,并指出,除石介所在的第五院出现官人为官户外,其他院均为主户即中小型自耕农。血统上中心人物为第一院,但据《石氏先茔表》可知,族中重要祭典实质的主持者、执行者为石介的五院。可见,族中中心人物并不是按照嫡子、嫡孙、辈分、年龄来决定,而是选用石介般作为官人拥有社会威望和才能的人,此点亦体现了宋代宗族制度中有关族长选择的特征。

关于石氏一族的婚姻关系,松井秀一将家族谱系图与泰安县全图(1926 年6 月印制) 进行对比分析后指出:与石氏缔结婚姻关系的有50 余家,所在村落约20 个,诸村分布范围广,以石介故乡的商王村为中心,沿汶水流域的村落基本都在其内,其家族势力得到强化。石氏一族女子的婚姻对象中,除了石介的五院有一位官人、两位举子、三位进士以外,其他均为主户。松井秀一认为,此点体现了此时期婚姻上“门当户对”的社会习俗,从另一个角度亦可看出,石氏的官户化促使其通过嫁娶保持与名门的关系。而关于石氏一族的官户化生活,松井秀一引证《上王状元书》《石介墓志》中所载内容,指出:石介一族采用分院、别籍的方式,平均耕地不多,石丙与石介常把官僚俸禄用于贴补生活。同时,石介的五院虽有一般主户所没有的“俸禄”和“免役”,但作为官户在婚丧、祭典等方面的开销支出较大。石介在父母服丧期,曾回乡从事农耕。因此,石氏一族五代时期拥有小型豪族的性质,至北宋石介父子的进士登第提高了氏族的名望,但从氏族全体来看作为土地所有者石介一族成为自给自足的自耕农。因此,松井秀一再次强调,石介并非地主官僚,而是农民式官僚的典型。

关于石氏后裔,松井秀一认为,其历史可见于元史或新元史。在《元史·忠义列传》的《石珪传》中有“泰安新泰人,宋徂徕先生守道之裔孙也,世以读书、力田为业,金贞祐南渡,兵戈四起,硅率少壮负险自保”的记载。石珪在与后金军的战斗中被杀,其子石天禄、其孙石兴祖继任,天禄被授予元朝下的济、兖、单三州管民总管,兴祖被任命为武略将军。随军讨伐宋朝,参加鄂州攻击,宋朝灭亡后,担任宣武将军、管军总管。松井秀一认为,石介后裔成为蒙古王朝的军将、官僚,讨伐宋王朝,对比其先祖石介对辽、西夏等少数民族王朝的对立心理,令人深切感受到历史的变迁和由此带来的观念的变化之大。此外,《乾隆泰安县志》的《人物传》中有关石维岩的记载:“徂徕先生后裔,性峭直,为诗、古文词,称其人,每聚生徒会讲,虽盛暑,必衣冠危坐,称严师、畏友焉,……著《孟子集评》”。由此文可知,在少数民族的王朝下,其后裔作为读书阶层为学生讲习,撰写《孟子集评》等,直到数百年后仍可窥其血脉。此段论述中,松井秀一再次从侧面明确石介一族的“读书”“耕作”的典型性格,并指出,与石介主张夷夏分立、致力于对华夏文化正统性的维护相比较,其后裔的经历反映了时代变迁背景下的家族政治站位的不同。

二、功刀正论石介的“明道致用”

功刀正(1928 -) 专注于唐宋文化探讨,所著《李翱的研究》(白帝社1987) 一书,是关于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诗人李翱的研究成果。他的《关于石徂徕的“明道致用”——宋学(道学) 源流之考证》一文,解析了石介思想、学术中“明道致用”这一核心主张,探究石介的古文复兴的本质,分析宋代道学与古文复兴的关系,考证了宋学(道学) 的源流。功刀正认为,宋代道学的源流与宋代的古文复兴是密不可分的。而古文复兴的主要着眼点为“明道致用”,这也正是“道学”兴隆的诱因。他依据欧阳修所写的墓志铭对石介的生平进行简要概述,并强调石介曾拜孙复为师,创泰山学派,开宋学之先河,解析其“明道致用”的思想主张,可究明道学源流所在。

(一) 石介的“明道”

功刀正在开篇引钱大昕在《孙明复小集序》中对孙复学风的论述: “先生立言,主乎明道。”并指出,石介的学术思想亦在于“明道”。所谓“明道”可见于韩愈《原道》中的“明先王之道以道之”,《争臣论》中的“我将以明道也”,《与孟尚书书》中的“尚未知修明先王之道”,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韩柳二人的论述中有“明道”之萌芽。同时,功刀正认为石介信奉韩愈所述之“道”是“先王之道”,即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是超越“人之理性”的“神的理性”(神格化的具有普遍性的行为规范) ,是感性世界的本质。“道”的确立需排斥佛教。韩愈的排佛见于《论佛骨表》,其思想的根本不仅是排斥佛老,而在于探求什么是真正的“中国人”之“道”,是对传统儒学精髓的探索。而石介在《录蠧书鱼辞》中言:“昔者孔子修《春秋》,明帝王之道,取三代之政,述而为经,则谓之书。其文要而简,其道正而一,所以扶世而佑民,示万世常行不易之道也。”并在《宋城县夫子庙记》中明确表示:“尊圣师明大道。”由此功刀正强调,“明道”为石介学术思想的主体。进而征引其《答欧阳永叔书》《上刘工部书》《录蠧书鱼辞》《去二书画记》《宋城县夫子庙记》《怪说下》中有关“道”的论述,指出石介之“道”为圣人之道,即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而“万世常行不可易之道”即“至理之道”,是普遍存在且符合实际的真理。否则,就很难说是“不可易之道”。石介对“感性世界本质之道”的确立,即是“明道”的真正意义。

由此,功刀正再引《上刘工部书》的后文并指出: 从“中国一教也,无他道也”这一点出发便可知,对佛老、杨亿的排斥是为了确立不受外夷干扰的,具有中华民族传承精神的根本理念的“道”,即“明道”。归根结底,石介认为“排佛老、排杨亿”可使“道”确立,并引朱熹的《徂徕石先生行实》中的相关记述和石介的《怪说下》的后文,再次明确石介的“明道”之宗旨。功刀正认为,石介在思想上具有新境界,通过“明道”,使“中国”成为“中国”,这一主张及态度可见石介思想的深度,石介的“明道”是一种超越“人的理性”的“感性世界的本质——道”的探究,它遵循的不是向外看,而是向内省察的反思性、思辨性态度。即石介对儒家道统的阐扬中强调,要重振儒学,除了破斥佛老的工作之外,还要注意立的工作,因为在石介看来,除了佛老侵入的外部因素外,还有“儒门淡薄、收拾不住”这一内部原因。(5)王公伟.宋明理学的先驱——石介[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1) :33 -37.因此,功刀正认为,石介的排佛老并不在于佛老本身,而是将排佛老上升到了“尊夏攘夷”的高度来论述,是对华夏文化正统性的维护,在捍卫儒家之道的正统地位。可见,他对石介“明道”思想的深度及学术态度给予高度赞誉。

另一方面,“儒家道统论首先是由唐代韩愈提出来的,它是儒家对抗佛教的理论依据和重要武器。它的基本内容就是认为儒家有一套历代相传的具有普遍性的行为准则”。(6)成积春.石介的伦理思想初探[J].齐鲁学刊,2002,(3) :106 -110.基于上文“明道”的论述,功刀正进一步指出,石介的思想与韩愈学说是相同的。这也是石介推崇韩愈的原因所在。而石介对与韩愈同时期的柳宗元的才能是认同的,但在《与范十三奉礼书》中所言明确地表明了不依附柳宗元的立场。由此,功刀正认为,石介的学问、思想体系清晰可见,且他洞悉韩、柳二人学风的不同之处。

(二) 石介的“致用”

功刀正认为石介的“明道”是“感性世界本质之道”的确立,“致用”即对此进行的实践,并指出《与董秀才书》载:“其心尽究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用,深通孔子之心。”《上蔡副枢书》载:“其道则周公孔子之道也。其文则柳仲涂张晦之之文也。其行则古君子之行也。”两文清楚地证明了“明道”与“致用”并非分别的事象,而是“体即用”即“体用一源”、“表里一体”的关系。并进一步引《汉论》论述了石介的“致用”。石介认为,汉朝不求三王之道,袭秦之政,立汉之法。改三王之道者曹参、陆贾、叔孙通,三人之治不如三王之治,其改革“适不当其时也”即失去了时机。因此,功刀正指出,由《汉论》可知,石介强调“三王之道”即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作为真理是不可改变的,同时亦论述了“致用”(实践) 之难和三王之道的“致用”与天下太平的一致相通性。且欧阳修《徂徕石先生墓志铭》中载:“所谓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轲、扬雄、韩愈氏者,未尝一日不诵于口。思与天下之士,皆为周、孔之徒,以致其君为尧舜之君,民为尧舜之民。”功刀正认为此文是可见石介此意的恰当记述,体现其坚信“明道致用”与天下太平相通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在《明隐》和《辨私》的诸文中,亦清晰可见石介奉儒家学说为正统,主张将其作为治国安邦的理论依据。

同时,功刀正指出,石介认为“明道致用”是天下的规范,其必然的归处在于学问与教育的必要性,在《答欧阳永叔书》中便有如下论述:“又谓介端然于学舍以教人。为师友率然笔札,自异学者所法。国家与学校置学官,止以教人字乎,将不以圣人之道教人乎,将不以忠孝之道教人乎,将不以仁义礼信教人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不曾离于口也。”此处亦体现了石介的“为学法”,其“为学”的根底即是“明道致用”思想形成的根底。进而,功刀正依次列举《二大典》《与张泂进士书》《送张绩李常序》中所言,进行具体解析并指出,石介称《周礼》《春秋》为“二大典”,同时认为《易经》为代表的六经是其学术、思想的根源。因此,石介是以经学为根底的“明道致用”的论述者和实践者。欧阳修的《徂徕石先生墓志铭》载:“先生自闲居徂徕,后官于南京,常以经术教授。及在大学,益以师道自居。门人弟子从之者甚众,太学之兴,自先生始”。此赞词中亦明确其实践者之身姿。实际上,北宋时期,泰山学派的崛起影响了中国思想史与教育史进程。(7)周郢.从“神圣山”到“文化山”——唐宋金元时期泰山文化之变革[J].泰山学院学报,2014,(2) :17 -23.其人物之一的石介作为“明道致用”实践者,读书、讲学于泰山书院,对促进儒学复兴、人才培养、教育普及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总之,功刀正对石介“明道致用”的论述过程,即是剖析其思想学说中“显明的道统观和鲜明的经世致用色彩”。(8)葛焕礼.石介儒学思想析论[J].东岳论丛,2003,(3) :131 -133.同时强调指出,石介探究、展开学术研究的态度十分值得关注。尤其不能忽视他在《上范思远书》中“不由注疏”的学术态度。主张打破当时的陋习,即打破倾向于训古的、传统的、统一的学风,从自由思想的角度出发,考究周礼、春秋、易经等六经。正是这种学术研究态度,才存在宋代“道学”先驱的根源,如无此态度,就不可能形成考论宇宙原理的“形而上学”“宇宙论”“性理性命学”。

(三) 关于石介的“古文复兴”的解析

功刀正认为宋初的古文复兴要追溯至唐朝,而作为宋代道学源流的古文复兴亦需溯源唐朝。唐代的古文复兴以韩愈、柳宗元为代表。两者受魏晋六朝的影响,经唐代的洗礼,坚持了一个共同的目的,即抵制四六骈俪体的流行,主张回归汉代以前的古文。通过征引朱熹的《名臣言行录》《宋史·文苑传》序中所载,功刀正指出,宋初的古文复兴运动中,柳开和穆修为先行者,孙复、尹洙首开风气,石介致力于考论,至欧阳修乃大成。石介的古文运动是相信排佛老、排杨亿能通向“明道致用”。因此功刀正认为,从古文复兴的角度探其论述,可见石介主张“明道”的确立必须从古文开始。石介是古文复兴论者,认为要表达直率、简明的思想内容,必须依靠古文。因此,必须矫正杨刘一派西昆体修辞过重的弊病,将“其文要而简,其道正而一”作为核心。此外,功刀正指出,从穆修的《穆参军遗事》、柳开的《昌黎集后序》、韩琦的《尹公墓表》、欧阳修的《尹师鲁墓志》等相关论述,可知与石介同时期的古文复兴者的所求。石介与之不同之处是他以经学为根底,强调“古文”与“明道”是密不可分的,具有用“古文”阐明“道”的志向。也就是说,石介认为“文”就是“经”,“文”就是为了“述道”,在其观念里文道完全是一体的。(9)于含星.理学视域下的石介文学思想[D].延边:延边大学硕士论文,2021.

此外,功刀正依据《四库全书》中的评述指出,宋初古文复兴者中,有为了“古文复兴”的一派,也有以经学为根底“明道”的一派。正如唐代古文复兴中存在韩柳两派一样。由此,致力于以“经学”进行“明道”的唐宋古文复兴者(韩愈、石介、孙复等) 的志向和以自由思想自居的知识分子的研究相结合,走向“道学”。

(四) 关于宋代道学与古文复兴关系的探究

承接上文论述,功刀正进一步解析宋代道学与古文复兴的关系。他指出,从宋代道学集大成者朱熹的《中庸章句序》可知,宋代道学的起因是排斥“异端之说”即“老佛之徒”,程颢和程颐被视为开先河者。程颐的《明道先生墓表》中所载清晰体现着朱熹继承了程颢的思想。因而,以朱熹的道学论为轴心进一步推论可知,他推崇程颢、程颐,并认为宋代“道学”的先驱者即古文复兴的开祖为韩愈。由此,功刀正再次强调指出:宋代“道学”之先驱追溯于韩愈是理之所至。韩愈是唐代古文复兴的首倡者,而石介是宋初古文复兴的首倡者。唐和宋初,以经学为根底,为“明道致用”而殚精竭虑的古文复兴运动,孕育了“道学”的起因。进一步而言,韩愈的门生李汉曾言:“文者道之器也”。《宋史·道学传》中被称为“道学”开山鼻祖的周濂溪在《通书》中也有“文所以载道也”的论断。这不能不说是古文复兴派的影响。周濂溪和古文复兴派一样,反对修辞过重,秉承六艺,为回归三代而努力。从周濂溪的《太极图说》和《通书》来看,不难发现其思想的根底是《四书》、《六经》。同时,程伊川的《四书的成立》、朱熹的《四书集注》中的论述亦无异议。因此,古文复兴是“道学”的先驱。朱熹在《本朝》中评述道:“自范文正以来已有好议论,如山东有孙明复,徂徕有石守道,湖州有胡安定,到后来遂有周子、程子、张子出。故程子平生不敢忘此数公,依旧崇他”。即朱熹明确论述了周、程、张之学出自孙复、石介、胡瑗三人,并亲自撰有《徂徕先生行实》,这也是不可动摇的明证。

三、东英寿论欧阳修对“道”的理解与石介的关系

东英寿(1960 -) 为日本汉学家、九州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主要从事唐宋文学、欧阳修研究。所著《欧阳修古文研究》中篇第二章第四节论述了欧阳修对“道”的理解与石介的关系。

(一) 欧阳修文中所见诞者之道的理解与石介的关系

首先,东英寿指出,欧阳修在《答吴充秀才书》中赞扬孔子、孟子、荀卿,但对扬雄、王通强烈批判。东英寿指出,说明此时有将二人纳入了道统谱系的主张,这与北宋初期的柳开和石介相关。柳开在《上王学士第三书》中,认为扬雄的《太玄经》《法言》和王通的《六经》具有与《孟子》同等价值。而石介在《与君贶学士书》中言:“孔子下千有余年,能学之者孟轲氏、荀卿氏、扬雄氏、文中子、吏部、崇仪而已。”(“崇仪”为柳开,“文中子”为王通。) 可见,石介把二人纳入了孔子以来的道统谱系。因此,欧阳修在《答吴充秀才书》中有如上相应的论述。(10)东英寿.欧阳修古文研究[M].东京:汲古书院,2003.

另一方面,在此书下篇的有关太学体的论述中,东英寿对于石介有如下评述:太学众多学生仰慕讲学教官石介、孙复、胡瑗等人,其学术态度是古文渗透到太学学生中的原因之一。当时的太学还残留着私塾的要素,学生们很容易受到指导者的学问倾向的影响。欧阳修所言: “臣伏见国家自兴建学校以来,天下学者日盛,务通经术,多做古文”,肯定了石介等人在太学讲学对古文复兴的贡献。但石介极力排斥西昆体的同时指向另一极端,结果是“太学体”的险怪奇涩、弊病百出,产生了难以理解的古文。(11)东英寿.欧阳修古文研究[M].东京:汲古书院,2003.可见,东英寿认为当时石介主张险怪奇涩的文体,在太学生中影响极大,最终形成了“太学体”。并引证欧阳修的《与石推官第一书》中“然有自许太高,诋时太过,其论若未深究其源者”“虽天下皆好之,犹不可为。况天下皆非之,乃独为之,何也? 是果好异以取高欤?”“今足下端然居乎学舍,以教人为师,而反率然以自异,顾学者何所法哉? 不幸学者皆从而效之,足下又果为独异乎!”等文并指出,欧阳修批判了石介自负心强,批评拗世太过、好异取高的倾向。作为太学讲官的石介强调求异的思想,会对学生有强烈的影响。因此,《答吴充秀才书》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及石介的名字,但可见是依据当时情形而作。同时,石介在《尊韩》中强调“三皇太古之道”,而欧阳修在《与张秀才第二书》中指出此乃“诞者”之道,劝谏张秀才不要持有此思想。综上,东英寿认为上文欧阳修所说的“诞者之道”即石介等人的豪言壮语与世间求异的思想,并劝谏张秀才不要信从此道。进而东英寿引用《与张秀才第二书》《答吴充秀才书》来解析欧阳修对“道”的理解,需要认识到这些文章是欧阳修给来求教的后辈们的“回信”,不能忽视其写作背景,文中体现了劝谏后辈不要沾染当时石介提倡的“怪异”思想。(12)东英寿.欧阳修古文研究[M].东京:汲古书院,2003.

(二) 欧阳修文中所见“师”的理解与石介的关系

另据欧阳修的《答祖择之书》中称:“学者当师经,师经必先求其意”,“后世师法渐坏”,“而今世无师”。而《宋史》中记载了祖择之曾师从孙复,学习经学。石介的《与祖择之书》中记载了二人“讲道德”、“究经术”的亲密交流。据此,东英寿认为,正是因为欧阳修知道祖择之与石介等人有来往,并将其视之为师,所以才写到“今世无师”,即劝告不能把石介等人奉为老师,完全步趋其思想行事。由此,东英寿再引《与祖择之书》明确了欧阳修主张,应该以经书为师的儒家基本态度,也就是说,此段并非一般地表达“道”和“文”之间的关系,而是强调通过“修得道”,使“质”充实,则“文”就焕发光彩,基于优秀的“质”,伴随着优秀的“文”的儒家思想。这是欧阳修针对个人提出的具体建议。

总之,东英寿主张,解析文章中欧阳修对“道”的理解,应抛开断章取义,通过仔细研读文本、从欧阳修为士大夫和政治家的身份出发,解析创作背景及目的。但先行研究中,无意识的状态下,把他作为纯粹的文学家、艺术家的视点居多。综上,东英寿指出,上文欧阳修对石介思想的评判,可以看出,欧阳修主张回到儒家思想基础之上,避免豪言空谈,重视在现实中实践。即突出道的实践性性格,贴近现实政治和实际生活。修得教养、提高德行,活用于政治,担当政治事务,这正是他重视实践之所在。(13)东英寿.欧阳修古文研究[M].东京:汲古书院,2003.

综上所述,日本学界对石介的学术思想、家族谱系、文学作品、生平事迹、价值定位等进行了多角度的论述。日本学者虽未对石介进行过系统性研究,但其视角独特,善于将石介研究纳入其道学、史学、文学等背景之下,深稽博考,细致分析,阐发自己独特的思考和见解,也为我国的石介研究提供了参照与借鉴。

猜你喜欢

松井道学欧阳修
让我受益匪浅的一本书
画眉鸟
小小的乘客
扎实地道学英语
道学的团体化:宋儒结党,明儒结社
欧阳修快马追字
勤奋的欧阳修
宋人“道学”与“理学”名称考辨
深山里的“古法榨油人”
丑时三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