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村多”助力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实践经验及未来愿景

2022-03-17石青青干国胜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一村精准农民

石青青,干国胜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研究院,湖北 十堰 442000)

一、“一村多”助力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

(一)缘起

农村要发展,人才是关键。长期以来,影响和制约农业技术提升、产业发展和村级社会治理水平提高的瓶颈是农村人才资源的短缺。为有效破解这一难题,就地培养农村“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乡土人才,2014年教育部正式向社会宣布“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简称“一村一”)并交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负责实施[1]。同年,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简称“湖工职院”)为响应十堰市组织部、十堰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的号召,回应社会对“三农”问题的关切,率先开展“一村一”人才培养。2015年,十堰市在实施、总结“一村一”人才培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乡村发展对乡土人才需求的实际,开创性地在全省实施“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简称“一村多”)。十堰市“一村多”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促进了湖北省于2018年在全省推广实施“一村多”,并上升为全省人才战略项目,出台了《湖北省“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实施方案》,该方案提出:“每年面向农村选拔培养1万优秀青年农民,接受全日制普通专科学历教育”,“为农村培养一批回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够示范带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为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2]。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持续深入推进,乡村现有产业优化升级、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以及村级治理水平要求的提高,迫切需要大量农村人才作为支撑。“一村多”依托高等职业教育就地培养适应乡村振兴发展的新一代职业农民大学生,能够带动乡村产业优化升级、服务新兴产业发展、挖掘培育本土特色产业、提升村级治理水平,带领当地农民发家致富奔小康。依托“一村多”培养的新一代职业农民大学生,能够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二)动力

职业教育连接着农业产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供给。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技术的变革促进了职业教育对专业人才结构、规格的调整。近年来,我国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乡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产生了休闲农业旅游、农耕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新产业、新业态,现代农村产业构成的多样性特征决定了乡村产业振兴对新一代职业农民大学生需求的多样性,这对新一代职业农民大学生数量、规格、质量等提出了新要求,要求职业教育培养的新一代职业农民大学生除了要撑握农业生产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懂得农业产业的经营管理等。职业教育在对接乡村振兴不断涌现的新产业、新业态过程中,要求“一村多”为乡村振兴源源不断地供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乡村社会服务组织带头人、农业技术人员、乡村致富带头人等人才,从而不断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新一代职业农民大学生的培养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三)归宿

乡村产业的振兴和乡村治理水平的提升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村多”为乡村产业振兴、村级治理水平的提升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障。 “一村多”培养的具有“三农”情怀的新一代职业农民大学生,能够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农村人才,带动和提升农民综合素质,优化农村产业从业者结构[3],促进实现农业产业现代化。培养的新一代职业农民大学生,能够指导、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带动并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农业管理信息化和现代化;农村产业经营管理者能够聚集农业产业生产资源及农产品资源,便于产品的销售、加工、品牌打造等;农村自主创业者能够挖掘农村资源、孵化特色产业,培植重点产业,繁荣农村经济,扩大农民就业面和增收渠道,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培养的农村“两委”班子成员、“两委”后备干部、党员等优秀人才能够优化村级党组织建设,提升村级治理水平。“一村多”培养的有知识、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能致富、留得住、用得上的新一代职业农民大学生,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繁荣乡村经济;优化乡村治理、兴盛乡村文化,从根本上实现乡村振兴。

二、“一村多” 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经验

(一)“一村多”助力乡村振兴的基本内涵已经形成

基于乡村产业优化和升级对新一代职业农民大学生的需求,湖工职院协同十堰市政府在实施“一村一”后,为更好地解决乡土人才严重短缺的难题,对“一村多”为乡村培养新一代职业农民大学生的可行性和实施路径进行了前瞻性思考,构建了一村多名新一代职业农民大学生的“一村多模式”,该模式在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服务乡村振兴为出发点,以校企通力合作为基础,提出实施“‘三精准’和‘三联动’” 人才培养工程。即 “精选、精育、精用”和“政校企”联动。该工程将“一村多”人才培养过程分为精准选人、精准育人和精准用人三个阶段,依托“政校企”三方联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新一代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带得动的职业农民大学生队伍,解决乡村产业发展、村级治理等方面问题,通过培养新一代职业农民大学生服务带动乡村振兴。

(二)“一村多“助力乡村振兴的人才培养路径已经确立

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新一代职业农民大学生,将招生、育人和就业统一规划,实现招生上的精选、培养上的精育和用人上的精用,使招生、培养、用人更有针对性,提高“一村多”人才培养的实效性。

1.精准招生

在广泛宣传、动员的基础上,湖工职院协同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招生方案,按照个人自愿报名,乡镇(街办)党委进行资格初审,各县市区组织部会同农业农村局进行资格复查的报考程序,严审考生报名资格条件,由湖工职院负责组织单独招生考试,选择愿意扎根农村、服务乡村建设的45岁以下的本地高中、中专毕业生源和因缺乏技能、谋生困难的贫困人口,优选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员。同时,严格落实报考人员与所在乡镇签订不少于5年的毕业回村服务合同的规定。培养目标包括“农村技术人才”“农村经纪人” “企业管理者” “乡村治理者”等。学生入校后仍保留农民身份,确保各项惠农惠生的政策能落地。

2.精准育人

精准定位:将服务乡村振兴的理念贯穿于新一代职业农民大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国家有关“三农”、乡村振兴的政策,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适时深入乡村开展调研活动,深入了解乡村产业、乡村文化、民风民俗等基本情况,培育学生的乡村情怀。

专业与产业精准对接:根据乡村产业振兴、乡村治理等对新一代职业农民大学生的需求,适时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设置,将专业设置与乡村产业发展匹配起来。结合乡村产业振兴对农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等需求特点,拓展、细化专业方向,靶向培养。对于“三产”融合,涌现出的休养农业旅游、农耕文化体验等新兴产业,也要精准培养。

人才培养精准授课:人才培养过程中,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学创一体,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人才支撑[4]。湖工职院与政(地方)校企签订协议,形成服务地方、造福企业、提升办学实力的互赢利益共同体。人才培养目标上,结合专业细分制定“菜单式”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组织上,以学生为中心,全面推进“三教改革”,校企合作推行“师徒制”, 兼顾农忙与农闲“亦耕亦读、耕读并重”;教学内容上,以学有所用为引导,突显实效性和行业标准,充分挖掘并掌握当地农业产业、农产品等资源和特点,为后期返乡就业、创业做准备。教学实践上,以依托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休养农业旅游、农耕文化体验等为实训基地,按照真实任务情景,学生、教师和行业专家开展实践教学。湖工职院在教学实践中精选“实用性”内容,围绕地方特色农副产品和主导的农副产品充分挖掘产品创新开发的新卖点,学创一体。

3.精准用人

为更好地服务“一村多”毕业生创业,十堰市搭建了服务平台,组建创新创业联盟,制定了联盟章程,建设了十堰市“一村多”双创孵化服务中心和实践教学基地,孵化创业精英,为“一村多”毕业生创业、就业提供支持和保障。十堰市委组织部等五部局联合下发了《关于扶持“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学员回乡创业助推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各县市区也配套出台了适应本地实际的激励政策,多方形成合力。市财政统筹整合资金3 000万元,为毕业生提供贴息贷款、社会保险补贴和后期市场对接等多项资金支持,助力毕业生服务乡村振兴。

(三)“一村多“助力乡村振兴取得了显著成效

1.培养了一批“留得住”“用得上”“能致富”的新一代职业农民大学生

近七年来,十堰市通过“一村多”共招录培养学生1 810人,其中957人发展成基层组织建设带头人和科技致富带头人,为基层培养了一批“留得住、用得上、能致富”的农村实用人才,为农村基层党组织输入了新鲜血液,为乡村振兴增添了新动能。

2.创新创业成绩显著

近年来,十堰市“一村多”的“双创联盟”累计孵化51个重点创业项目,学生在省级及以上各类比赛中获奖40余项。在“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省赛金奖1项、银奖2项、铜奖4项,国赛铜奖 1项;在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省赛金奖1项、国赛银奖1项。涌现出一大批服务乡村振兴,扎根农村创业成功的先进典型。如“茶博士”张丙华、农村电商“达人”郝天志、“土元能人”雷勇等。

3.服务乡村振兴效果突出

“一村多”是省、市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培养“新农人”的重要举措, “一村多”毕业生扎根故土,立足当下,服务乡村振兴效果突出。“一村多”毕业生金沙坪村优秀学员余强建立了“鑫鸿生态养殖场”,带动10户贫困群众实现脱贫,并于2020年获得“市级示范家庭农场”荣誉;五龙村优秀学员吴亚杰,毕业后成功当选村书记,带领五龙村发展“中蜂”养殖产业,极大地提高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张湾区黄龙镇斤坪村鲍喜武毕业后成为村支书记,当地在政策上激励,在资金上扶持,支持他打造现代生态农业观光园,带动村级经济转型发展。此外,还有“扫帚大王”、闻名全国的“淘宝村”郧西县涧池乡下营村等一批先进典型。“一村多”成果得到了湖北省委、省委组织部和市委领导的充分肯定,2016年获得全省人才工作创新项目一类资助,先后被《中国组织人事报》《湖北日报》等国家级、省级媒体宣传。2018年在全省推广实施,上升为全省人才战略项目,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等关于印发《湖北省“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实施方案》[2]。

4.助力乡村振兴的成功案例社会影响深远

2021年由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编写的《乡村振兴实践案例选编》(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由中央组织部会同农业农村部,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中精心选编了36个典型案例,十堰市以“一村多”项目为重要内容的《念好人才“六字诀” 铺就乡村振兴路——湖北省十堰市大力推动人才振兴》一文入选,系全国唯一入选的乡村人才振兴案例和湖北省唯一入选的乡村振兴案例,该教材将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基层干部学习培训的主要教材。农村人才培养的“一村多模式”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可学习借鉴、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对指导乡村振兴实践具有示范引领作用。

三、“一村多” 助力乡村振兴的未来愿景

“一村多”要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未来在精选、精育和精用上还有一些工作仍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一)吸引并精选“一村多”招录对象

尽管“一村多” 在招录中“好中选优,优中选强”, 但实际上长期居住并留村生产生活的农民年龄普遍偏大,学历偏低,选择的对象有限。为更好地选择农村工作经验比较丰富的有志青年,确保“一村多”培养的职业农民大学生能够成为农村科技致富的带头人、懂经营会管理的明白人、农村先进文化的传播人和推进农村发展的领路人,后期在“一村多”招录时除了宣传“一村多”培养新一代职业农民大学生的政策,更要有针对性地宣传前期培养的“一村多”毕业生的成功创业典型、农村优势产业发展状况等信息吸引本地更多优秀青年返乡、留乡发展,为下一阶段的“一村多”“精选”打下基础。

(二)精准发掘本土资源, 配套专业人才培养

围绕乡村产业特色化及本区域特点,精准挖掘本土资源,因地制宜培养专业人才。紧盯农村新业态需要的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并由此产生的新职业和新岗位[4],增设、优化专业数量,满足乡村振兴对“一村多”大学生的类型的需求,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增建“一村多”实践基地:增建农村电商基地,培养具有电商直播等现代营销技术新一代职业农民大学生,助力农副产品的宣传和销售[4];增建乡村文化旅游教育基地,培养具有设计和开发乡村文化、民俗、生态旅游观光技能的新一代职业农民大学生,服务乡村文化、民俗、生态观光及休闲旅游和健养等现代服务业;增建农村基层管理基地,培养具有农村管理、社会治理能力的新一代职业农民大学生,提升乡村管理能力和社会治理水平。在农村现有的基础上适当改造种植基地、养殖基地等传统的实践基地,培养掌握现代农业、养殖业等技术的新一代职业农民大学生,便于引进新品种、置办新设备、应用新技术、收获新产品。

(三)精准配套出台系列扶持政策

“一村多”人才的培养不但要“精选”“精育”更要“精用”。“精用”除了在就业时要匹配好新一代职业农民大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要做好“一村多”毕业生的跟踪与服务工作。定期为毕业的“一村多”毕业生提供相应的信息交流平台,促进信息互通、创业互扶,调动其服务乡村振兴的主观能动性。特别要从政府层面精准配套 “一村多”毕业生系列扶持政策,对毕业生在家乡自主创业、农村产业发展、农业实用技术引进、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设立专项基金,鼓励、引导毕业生多为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力量。同时,加强各级的资金监管及项目实施绩效的考核,确保“一村多”的扶持政策发挥最大实效。从根本上保障“一村多”毕业生真正发挥作用。

四、结语

农村人才是当前乡村振兴的最大问题,湖北省“一村多”人才培养为来自基层的学子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平台。“一村多”培养的新一代职业农民大学生,有效解决了乡村振兴中主体力量不足的问题。在湖北省的乡村振兴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一村多”培养的新一代职业农民大学生身体力行带动村民致富,也促进了基层治理能力的提升和治理体系的完善,整合优化了农村资源,是乡村振兴中的新鲜血液,为乡村振兴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猜你喜欢

一村精准农民
打造一村一馆 传承乡风文明
“一村一品”助农增收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一村三英烈
虚惊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