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模式探索
——以东莞理工学院为例

2022-03-17陈泳源文锦枢

教育现代化 2022年24期
关键词:理工学院东莞育人

陈泳源,文锦枢

(1.东莞理工学院 团委,广东 东莞;2.东莞理工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 东莞)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是他们明确个人发展初心,锻炼使命担当意识的重要时期。东莞理工学院在成立短短的三十年时间里取得了质的飞跃,这与“爱国奋斗、追求卓越”的莞工精神的指引和激励密不可分。探索以莞工精神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在增强大学生的四个自信、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大学生勇担历史使命,系统回答大学为谁培养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等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

一 “莞工精神”的时代内涵与教育价值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东莞制造业发展急剧扩张,对于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求贤若渴,引发了一座新型都市的高等教育梦。在东莞市委市政府和莞籍华侨和港澳同胞的关心和投入下,1992年东莞创建了第一所公办高校——东莞理工学院[1]。“莞工精神”是东莞理工学院在改革开放初期根据党的要求,致力于为改革开放事业培养人才和贡献智慧,在成立和发展的30年时间里具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自信和文化成果,深刻体现出了学校师生的爱党爱国和敢为人先的信念和情怀。充分挖掘“莞工精神”的时代内涵与教育价值,对做好新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融入的重要意义。

(一) “莞工精神”是爱国主义的集中体现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的立德之源、立功之本。[2]”“莞工精神”本质上就是爱国主义凝聚而成的价值精华,这股精神来源于东莞对党和国家赋予其改革开放使命的服从和担当、华侨和港澳同胞对于祖国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关注关怀、知识分子孜孜以求为改革开放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体现出了国家至上、人民至上的家国情怀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担当。

1.“莞工精神”体现了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党中央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政策。广东率先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东莞紧跟着党中央有关改革开放的相关政策,在1978年与香港合作建立了中国第一家对外加工装配厂——太平手袋厂,这也是我国第一家“三来一补”的企业。太平手袋厂的成功,推动这种样式在珠三角及全国各地飞速铺开。数据显示,1987年底,东莞已有“三来一补”企业2500多家,遍布全市80%的乡村[3]。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带动了东莞经济的飞速跃升,为了进一步满足东莞城市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东莞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创办东莞本土大学的决定,东莞理工学院应势而生。

创办之初,东莞市委市政府就和支持关心东莞理工学院发展的人士达成共识,东莞理工学院未来不仅要培养专科人才,还要逐步升格为本科大学,要培养硕士和博士人才,支撑东莞城市的产业发展[4]。在成立和发展的30年中,东莞理工学院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定地听党话跟党走,重点打造理工科专业集群,坚定不移地服务和支持国家、区域科技和产业发展需求,主动适应和支撑引领社会经济转型和产业发展,为区域和省市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2.“莞工精神”包含着华侨和港澳同胞对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期许。得知东莞要筹备创办大学的消息后,1985年,长江制衣集团主席陈瑞球与方润华、王华生、王仲铭、王锦辉等旅港莞籍同胞在香港发起筹办东莞理工学院的捐赠倡议。1987年7月初,莞籍华侨、港澳同胞在东莞市首届华侨、港澳同胞代表大会上及会后向东莞理工学院建设工程捐资1400多万港元[5]。1993年,香港协成行集团主席方润华先生邀请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院士到东莞理工学院为师生讲学并受聘为东莞理工学院名誉校长[6]。

可以看出,莞籍华侨、港澳同胞对东莞理工学院捐资出力,体现出他们对家乡故土的深情热爱。莞工精神,就是承载着广大华侨和港澳同胞的拳拳爱国之心和报国之意,在发展中不断点燃和激发莞工人爱国爱校的思想觉悟和感情升华。

3.“莞工精神”蕴含着莞工师生报国力行的价值追求。1993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院士受聘东莞理工学院名誉校长,并写下了“学而知不足”五个字赠予东莞理工学院。“学而知不足”后来也成为了东莞理工学院的校训。30年间,杨振宁院士来了六次东莞理工学院,每次与莞工的师生都从个人成长、哲学、科技等方面展开深入的交流,并勉励莞工学子要把握时代机遇,担负时代责任,耄耋之年也不遗余力地践行“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的报国之情。

“莞工精神”,蕴含着杨振宁院士的报国之志。东莞理工学院设立了国内首个杨振宁创新班,建成了国内第一个以杨振宁命名的教研楼。一系列的举措,就是在校园文化融入杨振宁院士的报国力行的元素和文化,升华到莞工精神不断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莞工人立志报效国家,紧跟国家发展需求,不断开拓进取,奋发有为。

(二) “莞工精神”具有艰苦奋斗的丰富内涵

创业伊始,东莞理工学院当时学校的办学条件非常的艰苦,据莞工首任校长张遐龄回忆,学校遇到过停水时,需要消防大队用车拉水过来给食堂煮饭的情况。建校之初莞工招来的很多老师其实都在一些不错的重点大学工作,但为了更好地支持改革开放地区的教育事业,帮助东莞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甘尝艰辛,来到了东莞理工学院这里扎根奋斗。建校之后,东莞理工学院不只是满足于为东莞市制造业发展培养人才。学校党委带领全体师生继续奋斗,三十年的时间成为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取得了地方性本科高校中令人惊叹的璀璨成果。

莞工人怀着对改革开放的满腔热血,对高等教育事业的无私热爱,在学校艰苦的初创岁月里自力更生、吃苦耐劳、无私奉献,并把这股精神持续地传承下去。在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契机中,坚决克服了年轻高校所面临的种种困难,牢牢扎根在莞邑大地上,人才培养工作更加的枝繁叶茂,这一系列的发展历程,形成了莞工精神中艰苦奋斗精神的丰富内涵价值元素。

(三) “莞工精神”诠释着开拓进取的使命担当

成立的三十年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东莞理工学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最早被选为广东首批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单位、广东省唯一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获批增列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进而成为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15个专业入选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连续三年居应用型大学全国第一;工程科学学科首次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这一切的发展,都离不开莞工精神中的追求卓越所赋予莞工人不断开拓进取的干劲。

本着追求卓越的精神,莞工人不畏艰苦、积极乐观,以自强不息的进取之心努力走出了与东莞的产业优势互补、产业促进、共同进步的发展道路,打造了省市所公认的一个属于东莞理工学院的黄金发展时期,向大学生展示了改革开放的奋斗姿态、开拓进取的自信心,彰显出了年轻和活力的青春奋发气息。

二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主要挑战

随着“00后”群体开始进入大学,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需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事特点展开新一轮的调整。同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阵营不断利用各种事件对中国进行指手画脚,并利用各种方式向我国的青年尤其是大学生群体灌输意识形态负面思想。要做好新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精准明确目前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 思政课增强亲和力的方法还不够有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召开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会议、亲自部署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总体上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目前获得了一定的建设成绩。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亲和力方面还有着进一步的提升空间。

教育教学方法上看,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虽然有案例交流、现场教学等的举措来加强思政课程对同学们的吸引力,但是在教学内容和大纲上还是主要围绕教材内容来展开,理论性较强,千篇一律的内容也缺乏针对性。在本课题调研中发现,有62.42%的同学认为课堂教学内容千篇一律,难以引起学习的兴趣,另外有62.86%的同学认为思政课吸引力不强的原因是思政课缺乏学校特色、没有莞工的特点。教学方法难以走进同学的内心,久而久之思政课就容易变成应付式的课堂教学。在教学手段上,00后这一批大学生他们信息化的嗅觉非常灵敏,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单纯的教师灌输方式已经难以满足他们对课程的兴趣,怎么能够用好课堂的45分钟,增强思政课堂的亲和力,也成为了当前横亘在思政课教师面前的一道挑战。

(二) 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成效不够显著

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自2018年启动实施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改革形成的经验还不够成熟,成效还不够显著。

目前,高校普遍在十大育人体系下均开展了全方位的品牌示范点建设,各大育人体系的示范点虽形成了一个有效的育人网络体系构建,但是示范点之间的人员协同沟通问题尚未得到有效的整合。在课题调研中,关于对莞工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效果认知上,有59.98%的受访者认为教职工工作是以职责为实施标准,更多的是聚焦办事流程。这体现出在学生的事务工作处理中容易出现部门脱节的情况,缺乏各部门相互之间的协调沟通,还没有效突出育人的核心要素。在第二课堂的建设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第二课堂方面主要依靠党团学组织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开展。目前高校的党团学组织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还不够创新,虽然活动的类型较为丰富,但是活动的重叠性较高,创新度不够,活动量大,质量得不到有效提升,导致学生对在学校里面被讲座、被活动的状态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影响第二课堂的育人成效实施,进而也影响到三全育人效果的实现。

(三) 多元化思潮在信息化背景下传播广度和力度有所增强

当前,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坚持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理念带领全国人民有效地抵挡住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得到了人民的坚决拥护,也彰显出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伟大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社会依然不死心地通过新媒体平台刻意向我国高校师生诟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质疑我国抗疫成果真实性,质疑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大肆宣扬所谓以个人实现为前提的民主和自由,丑化抹黑中华民族的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尤其是进入网络信息化时代后,每个人在新媒体平台中都有自主权,只要有网络,就能随意地浏览到各种信息,不再只依赖于学校和老师。西方社会借助网络平台,通过各种公众号、音乐、电影、游戏等各类青年人喜欢的主题文化产品,潜移默化地向大学生渗透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企图重挫我国高等教育为引导大学生建立起来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对高校马克思主义一元思想政治教育主导地位形成了极大的挑战。

三 “莞工精神”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模式探索

青年大学生是建党一百周年奋斗目标的见证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接力者,是第二个奋斗百年目标的实现者。大学要发挥大学精神的价值作用,铸魂育人。对于东莞理工学院来说,应积极弘扬“爱国奋斗、追求卓越”莞工精神,将其丰富的价值内涵融合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出立德树人的核心功能作用。

(一) 发挥“莞工精神”的学术价值,打造思政课的莞工特色

“莞工精神”凝结了东莞理工学院从建校发展至今的历史以及其蕴含的精神力量,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载体,得到学校师生、校友以及社会的肯定和认同。思政课要把“莞工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内容中,讲好莞工故事,发挥出其特有的学术价值。

东莞理工学院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团队、学生工作队伍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才的学科背景、工作特点的作用,组建专门的长期性的课题研究团队,开展对“莞工精神”独特的历史价值、思想精髓和时代内涵的专题研究,并定期将专题性研究成果整理和更新,展示其蕴含的爱国精神、艰苦奋斗和开拓进取的内涵,为学校的思政课提供有莞工特色的丰硕的内容支撑,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加强校史馆的建设,加强对学校发展历史和文物的整理,让莞工每一重要阶段的发展历程都能得到保存和记录,把成果呈现在师生面前。要把校史馆作为思政课的现场教学场地,尤其是要重点把莞工精神的学术价值与杨振宁的学术思想联为一体,让学生在学习校史的过程中,加深对莞工精神内涵的理解,并将莞工精神作为指导自我成长的价值观,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广泛邀请历史名校、省市社科界的优秀学者对莞工精神开展学术价值研讨会议,丰富其学科建设方向,升华其理论价值,把莞工精神发展成新时代东莞理工学院的科学理论学说,筑牢莞工精神在莞工学子中的意识形态工作主导地位,推动学生自觉把个人成长成才与东莞理工学院、与国家民族的发展融为一体。

(二) 发挥“莞工精神”的文化价值,完善三全育人的工作格局

发挥好“莞工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文化价值功能,就是要深刻把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机制,把莞工精神与校园文化活动深入结合起来,完善三全育人的工作格局。

一是着力打造莞工精神的思政宣讲团,扩充全员育人对象范围。莞工精神的宣讲团成员可以遴选见证着莞工成立的退休领导教师、在学校基层岗位扎根奉献的教职员工、在社会有所成就的毕业校友、对莞工有重大贡献的港澳同胞等,邀请他们在学校的莞工青年论坛、知行讲堂、团校青马工程培训班等各类深受学生喜爱的校园文化平台登坛开讲,分享老一辈莞工人的故事,以实际事例和历史故事向同学们阐述莞工成立这三十年中所体现的对故土事业的关怀、艰苦创业历程、立足岗位奉献的真切感受,让同学们深刻理解莞工精神背后的故事。二是在校园基础设施环境设置方面,可以充分糅合进莞工精神的文化元素。例如在社区的一廊三室文化设施建设中,可以充分加进莞工历史、人物事迹的内容,在校史馆的建设方面还可进一步建设文化历史展馆、廉政文化展览等内容,为教师和学生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效果。三是做好线上校园文化的平台构建,建成全方位的莞工精神育人平台。充分结合00后大学生的成长特点,利用好线上新媒体平台,学校网站、公众号平台定期发布莞工精神的相关资料和成果,提供丰富的资料给学生在主题党团活动学习。建立莞工发展VR线下体验馆和网上校史馆,引导学生以各种有趣的方式体验、网络参与莞工的历史,激发历史责任意识。

(三) 发挥“莞工精神”的时代价值,激发新时代的创业热情

莞工飞速发展的三十年,凝聚了一代代莞工人的心血和汗水,进而也升华出了“爱国奋斗、追求卓越”的莞工精神。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莞工精神”的教育价值并不仅仅只是局限在其历史方面,更重要的是引导大学生开展新一轮的创业奋斗,践行新时代的爱国使命。

一是要从党史学习中汲取经验和力量。要持之以恒将各种学党史活动与莞工精神结合起来,要从中国共产党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快速成长中学习到经验,增强年轻高校大学生的自信;二是要做好新时代学校的形势政策氛围宣传。我校正立足全面参与服务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高质量推进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建设的新阶段,学校面临着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群的激烈竞争。学校要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学校的发展目标、发展形势以及面临的竞争,要讲好讲透,激励大学生要以时不我待的干劲和追求卓越的精神投入到莞工的建设浪潮当中来;三是要多举办创新创业大赛,以发展国外卡脖子技术为动力,以爱国主义精神鼓励学生攻坚克难,投身科研,与高顶尖企业合作,更好地推动学生以实现国家需求为目标的成长。

四 结语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刻论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莞工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东莞理工学院的具体体现,是新时代莞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精髓、价值力量。把大学精神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能够更好的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力度和广度,能够激发起大学生对个人成长坐标与国家发展路线同向同行的心理认同,激励大学生爱国爱校、报国力行。

猜你喜欢

理工学院东莞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江苏理工学院
常熟理工学院
东莞固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理工学院简介
东莞可园琴事
东莞长联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