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22-03-17韩莹何俊瑜

教育现代化 2022年24期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工科

韩莹,何俊瑜

(常州大学 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江苏 常州)

2017年2月18日,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会上探讨了新工科的内涵、建设以及发展。新工科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抓手,也是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行动[1-2]。2018年4月,全球首个新工科教育教学的研究、培训、交流基地(新工科教育中心)在天津大学成立。2019年4月,教育部依托天津大学成立全国新工科教育创新中心,从全国开展新工科建设。

从学科的角度看,新工科建设是从认识和实践层面对我国工科学科建设的持续更新。从认识层面出发,要求在跨越传统学科边界的同时保持工科的学科意识。新工科建设强调学科的交叉融合,要求调整学科专业建设的思路,这就需要转变学科门类和专业分工的认知范式,树立全新的工程教育“新理念”。同时,应当保持工科的学科意识,避免由新技术、新需求带来的专业过度细分和碎片化的现象。从实践层面出发,新工科建设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是从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师队伍等多方面重塑我国的工程教育体系。学科专业的边界在国家产业和需求的驱动下需要进行相应的拓展,构建新型、新生和新兴学科专业相结合的新工科学科专业基本结构。学科专业边界的调整要求教学模式、知识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更新,突出新工科专业中多种课程教学方法交叉融合、互相渗透的特征,注重知识的前沿性和综合性[3-4]。

结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需求、国际竞争新形势和立德树人新要求,新工科提出了对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新方向,反映了未来工程教育的形态,需要新的建设途径[5-6]。为适应新工科的新需求,依据环境工程专业的特点,结合《环境影响评价》的课程实践,在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考核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以期培养未来能够解决综合性重大科技问题和社会问题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一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现状

(一)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概述

《环境影响评价》是常州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之一。课堂教学内容主要有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系统分析、数学模型概述、污染源评价与总量控制、(大气、水、土壤、噪声、固废)环境质量评价及影响预测、环境系统模型最优化等方面。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以及有关标准和法律法规等。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适用于环境学科领域的学生以及相关领域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培养制定环评方案和撰写环评报告的能力,进一步培养与时俱进、发展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依据常州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环境影响评价》课程作为常州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选修课程,课程总学时较少,仅有32个学时,导致教师对本课程的系统讲授十分困难,与其他主修课程相比,只能点到为止,无法突出重点,并且对《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缺乏足够的重视,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课程的教学效果也有待提高。

(二)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目标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目标是针对常州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对应的培养方案设定的,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达成:

课程目标1:强化学生在进行工程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中所涉及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素质,培育工匠精神,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正确认识、分析和解决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为科技报国积蓄能量。课程目标1对应培养方案中毕业要求观测点是在环境工程设计或开发中能综合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制约因素。

课程目标2:使学生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基础知识,污染源的现状调查和评价,工程分析,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噪声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并具备应用这些基本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目标2对应培养方案中毕业要求观测点是能科学的分析、归纳和总结实验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课程目标3:使学生系统了解中国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导则的相关内容。学生在进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时能够综合考虑法律、社会、文化、安全、健康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并深刻理解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所应承担的责任。课程目标3对应培养方案中毕业要求观测点是能够基于工程背景知识分析和评价环境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管理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三)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内容中涉及的不同介质(水、土壤、大气、固废、噪声等)的环境影响评价参照的技术依据不同,例如,建设项目污水排放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的技术依据是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部分(2018),但是当前的大部分教材相关内容都是参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部分(1993),教材内容相对较为陈旧,导致学生摄取的专业知识滞后,无法与最新导则中的内容相匹配,将这些课堂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就可能产生一定程度的偏差,从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环境影响评价》课程也主要是理论教学,缺乏相关的实践环节,限制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授课所采用的主要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形式比较简单,主要呈现出围绕教师、书本以及课堂的教学现象。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较为单一,不够生动,缺乏足够的吸引力,通常就形成了一种老师单向灌输、学生则被动接受的局面,不难看出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是非常明显的,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地位,忽视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些学生的学习热情甚至被压抑。这与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严重不符的,这种模式无疑也担负不了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重担。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以往是以课堂的出勤率、平时作业提交情况、期末考试成绩等方式进行考核。课堂出勤是以上课教师点名为主,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等的考核内容重复率较高,基本都可通过网络下载到类似习题,导致学生平时上课时积极主动性较差,不参与课堂讨论及学习,而是在期末考试前几天才对课程内容死记硬背,进行考前突击或者求助教师划定考试重点,而这种单一的考核形式无法使学生真正学到对他们有用的知识,并且也让教师无法掌握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情况,不知道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真实掌握程度,学生考试成绩也不理想。

二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改革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对《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进行设计,结合培养目标及培养需求,以工程教育认证为契机,以“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为导向,改革创新实践教学方法,结合国内外一流高校学科人才培养课程教学的经验,探索工程教育培养模式,提出《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的思路和方向。

(一) 更新教学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参照的技术依据是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首先教师应以《环境影响评价》教学大纲为基础,选择最新的教材,依据最新环境影响评价导则中的规定内容更新课堂教学内容。其次,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扩展,结合前沿科学问题及先进技术,以典型的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及评价过程中注意事项和主要问题为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如何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的环境影响评价工程案例,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 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相结合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环节,因此在《环境影响评价》授课过程中将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内容深入融合,例如在讲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讲到建设项目污水排放标准的参照依据是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2002)中对于五类水体的划分和要求,那么有同学会问目前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是2002年发布的,还比较陈旧,为什么没有新的标准出台?但是事实上,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正在紧锣密鼓的修订过程中,但路途漫长,这与中国的国情相关,各个不同省份的经济差异比较大,每个地域的水、气等分布不均匀,区域划分不同等紧密相连;在水资源方面,中国的点源污染依然在不断加剧,非点源污染也日益严重,这对中国的水资源安全构成了威胁。就整个地表水而言,劣Ⅴ类水体当前所占比例还比较高,在全国占比约10%,有些流域甚至不仅仅是10%。随着“水十条”的稳步推进,水体质量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但是在常州像长荡湖中的总磷含量在“十三五”设定的目标中还不能达到,要到“十四五”设定的目标下争取达标,以此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程相关内容,做坚定的“环境保护者”,为实现中国的“绿水青山”,切实推进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 融合多种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中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运用“案例式、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的关键元素与丰富的表现形式,通过设置事例和问题情境,对学生的思维加以定向引导和启发,让学生查阅资料,对问题进行探讨,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进行课程汇报,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机制,在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下,使学生能够进行有意识的思维探索活动,在课堂上始终处于“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积极思考—教师与学生交流探索—学生给出解答”的积极状态,充分体现“教师作为课堂学习的主导,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的教学思想,注重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愿意多思考,并主动使用所学基本理论联系实际问题,势必会提高当代大学生学习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利用所学到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采用多种考核方式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采用信息技术融合式教学,考核方式较多,主要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平时成绩由课前预习、课中互动、课后讨论及课后作业几部分组成,课前预习通过在线发布学习任务及测试题查看学生的完成情况并进行成绩评定(5%),课中互动通过课堂提问、课堂小测验、习题回答、课堂汇报等进行考核(20%),课后讨论及课后作业主要通过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及课后学习资料的查阅情况进行评定(5%),学科期末考试成绩(不对学生划定重点,考核内容涵盖课堂教学中涉及到的所有知识)占70%,日后还将不断强化过程化考核,增加平时成绩所占比例,强化学生对平时课程学习的重视程度。

(五)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呈现出新工科背景下专业课程间的交叉性、渗透性、综合性以及系统化和整体化的形势,课程交叉及融合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当代科学发展的重要特征[7-10]。《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内容复杂,知识层次结构较多,要求多元融合,那么交叉的学科背景、综合的知识结构、丰富的工程实践经历和较高的教学学术水平应当成为授课教师的基本要求。因此,一方面要求教师掌握《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所涵盖的所有教学内容,明确重点难点,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不断完善知识储备,通过学习新技术、新方法,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从而强化教学能力,提升教学效果,让学生多去感受多元化的艺术熏陶,此外,还需要教师掌握与学生间的沟通交流技巧,做到师生共进,这也是教师自我发展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三 结语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全球乃至各个国家不仅需要高级人才进行基础研究,更是急切需要大量具备创新精神及创造力的工程与技术人才,以此来满足国家对各类人才的需要,这就对工程教育的不断改革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该研究通过对常州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在现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纳,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进行改进后,使得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强化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环境影响评价工程问题的综合素质,这也为未来将学生塑造成为能够解决综合性重大科技问题和社会问题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工科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中职“产学研创”一体化工科类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环境影响评价》征稿订阅及广告征集启事
《环境影响评价》征稿订阅及广告征集启事
“三线一单”与环境影响评价衔接研析
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刘策
互联网+时代以项目引导的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山西省低热值燃煤电厂烟尘超低排放工艺技术路线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