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创新研究①
——基于区块链赋能视角
2022-03-17龙燕萍
龙燕萍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互联网时代促进了信息资源的共享交流,同时影响了信息资源的安全性,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应用对人们的生活、学习产生了深刻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10月的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中明确提出:“要探索‘区块链+’在民生领域的运用,积极推动区块链技术在教育、就业、养老、精准脱贫等领域的应用”。因此,将区块链技术融入思政教育工作可以有效助力教育工作的精准化、科学化和现代化。
一、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网络信息“越位”的“挤出效应”
互联网时代,网络上存在着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资源,也充斥着多元化的文化价值观念。教师和学生在使用互联网技术的地位是平等的,甚至学生比教师更能够轻易获得互联网信息资源进行自我教育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随着海量的信息的自由传播、潮流文化的过度影响、现实世界的虚拟化以及舆论导向的偏颇等网络乱象丛生,这对正处于塑造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关键期的大学生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一方面,具有强大吸引力的网络游戏、网络娱乐平台和交友平台等网络载体占据了学生大量时间,转移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使学生沉浸在网络世界里,忽视了自身身体与心理健康发展,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另一方面,教师过度关注网络社会平台和各类信息资源平台,会使教师花更多时间与精力参与其中,导致教师用于教学的精力时间减少,不利于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化发展,造成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因此,网络信息“越位”的“挤出效应”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失衡,严重降低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大学生思维“原子化”对教师造成的次生影响
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提出了社会原子化概念,就是指社会成员之间处于相互疏远和孤立的状态。当前,国内高校的“佛系青年”不少,他们没有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抱着“可以”“无所谓”“随意”的消极态度,倾向于在网络世界里寻找精神慰藉,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流沟通,这种原子化思维极大降低了大学生的社会参与感、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利于实现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从而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认同感和文化需求感,在课堂上出现迟到早退、旷课睡觉、玩手机等不良现象,极大弱化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塑造。另外,由于学生的消极学习态度,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认同度低、参与性和积极性不高,导致授课老师容易出现沮丧、热情降低等负面情绪,进而教育内生动力不足,出现职业倦怠等不良现象〔1〕,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滞后的传统教育模式造成课堂信任危机
传统的教育模式以课堂、教师和教材为主,教师具有一定的权威和主导性,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学生的学习不再拘泥于形式呆板的课堂填鸭教育和枯燥无味的文字阅读,学生运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对文化需求的可视听化的自我选择和自我满足,极大降低了学生对教师的知识需求依赖感,甚至对会对教师的权威性产生质疑逆反心理。同时,教师对学生的个体特点和认知习惯等缺乏科学把握和足够尊重,进而激化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任危机,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区块链技术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一)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点链式传播能够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场域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是传播知识的有效途径,又是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渠道,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着重要意义。区块链技术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助于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课堂讲授,而是延伸到课堂外,通过各种网络形式嵌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激发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内在活力,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分散式的传播相容机制,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单向灌输教育体系,形成双向接收机制,有利于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场域,学生可以突破时间、空间和地域限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熏陶和学习,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区块链的分布式链和集体维护机制能够有效提升教育过程参与度
区块链系统中的所有数据是由各个节点共同维护的,所有用户主体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平等参与和自由书写,而且所有信息是根据时间先后顺序进行分布式数据记录,形成不可篡改、不可撤销和不可伪造的分布式账本〔2〕,建立全覆盖集体维护技术机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由教育主体、教育客体和教育资源等要素有机构成的,区块链的全覆盖集体维护技术机制实现了教师和学生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能够有效激发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内在活力与动态科学发展,能够有效增强“立德树人”的思政教育目标,形成师生联动机制,提升师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形成相互包容、相互激励的网状结构。
(三)区块链的点际协同互信和共识共享能够有效破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信任危机
区块链技术是以分布式核算和存储信息的形式存在的,每个网络节点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可以随时进行同一项工作的编辑运转,每一区块都能在特定时间内自由共享整个系统的所有数据信息,而且数据信息可以进行交叉验证〔3〕,每个人都有共享者和监督者双重身份,在区块链技术的保障支持下建立一种新型信任关系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建立新型的信任关系提供了可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运用区块链技术对受教育者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思想行为变化等进行有效记录和跟踪查找,受教育者可以根据区块链技术的共识共享机制加强与教育者课堂外的沟通交流,形成师生良好的互动局面,为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信任打下坚实基础,进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基于区块链赋能视角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探究
(一)建立“学习账本”式思政教育,提升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学习账本”式教育已在国外得到有效的理论支持和实践论证,国内也通过翻转课堂、慕课和云班课等授课形式进行了“学习账本”式教育的探索运用。“学习账本”式教育既是利用区块链技术构建学习区块链,链式记录受教育者循序渐进的学习内容、学习体验、学习效果和学习评价等情况〔4〕,又是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兴趣爱好,通过设置金币奖励、积分兑换、游戏闯关等激励机制,深化受教育者对学习知识的认识、巩固和拓展,充分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内驱力。因此,建立“学习账本”式思政教育,将区块链技术融入思政教育课的各个部分和学习单元,使学习记录与学时、学分挂钩,制定多样化的教学主题和设计方案,满足受教育者个性化需求,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的吸引力,提升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意识。
(二)依托区块链去中心化的分布式学习形式,拓宽思政教育资源的共享度和师生参与度
去中心化的分布式学习最主要的特点是教师、学生和教育资源是相互独立存在的,它们分布在不同的节点,是不同的数据信息表现形式,地位是相互平等自由的。教师可以依托区块链技术将思政教育资源和思政元素用图片、文字、音频和视频等形式上传至网络,用慕课和云班课堂的方式呈现出来,在网络上进行分布式的教学。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爱好,最大限度地自由选择思政教育资源,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思政教育,实现思政教育资源跨地区、跨时空的共享交流置换,逐渐形成以区块链的去中心化思维发扬教育领域的“鸟群智慧”〔5〕,增强思政教育资源的汇聚和流动打破传统思政教育的固化模块,把思政教育活动分散化、生活化、场景化、音频化,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三)构建新型的师生信任机制体系,精准激活教育主客体的良性互动
当前,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学生处在互联网时代,他们衍生出具有共同价值的智慧集群,性格兴趣和思想特点有着互联网时代的深刻烙印,他们个性鲜明、以自我为中心、接受知识能力强、“碎片化”网络学习常态化,因此,思政教育者只有深入了解“网络原住民”属性的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内心想法和个性特点,尊重学生,民主平等的对待他们,才能有效建立良好的民主性师生互动状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有效运用区块链的非对称加密技术,根据区块链点链式去中心化的特点,通过分布式的“学习账本”详细记录受教育者的学习情况数据,例如受教育者的学习记录、学分认证、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思政学习清单,全方位、全过程的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习成效,并做出科学的教学评价与教学反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双方地位始终是平等的,进而建立真正民主、平等、尊重的教学关系,形成新型的师生信任机制体系,有效激活受教育者学习、参与教育的主动性,形成教育主体和客体的良性互动,激发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强劲内生动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