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
2022-03-17张风帆
张风帆
(陕西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西安 710038)
0 引言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提出,高等院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主渠道,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实现各门课程与思政课同向而行。高职院校作为为国家培养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机构,对专业课教学重视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思政教育,要打破专业课与思政课程“两张皮”的现象,将思政课与专业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人才的综合素养。《经济学基础》课程作为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内容与我国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经济学思维,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国家经济的发展规律,最终成为优秀的经济人才,更好的胜任工作。所以在课程教学中纳入思政体系,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经济学知识的同时,树立良好的三观,不断提升思想道德品质,从而有助于其未来的职业发展。
1 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1.1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促进行业发展
在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中,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促进行业发展具有较大的意义。《经济学基础》是从知识、思维、能力和素养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在掌握正确经济学理论知识,可以让学生了解国家在宏观和微观经济领域的大政方针和经济政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财经素养,提高信念感、使命感和思想觉悟,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在过去,高职院校育人过程中,往往比较注重专业课教育,一味地为学生传递专业知识,但并不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导致所培养出的人才,虽然专业技能较高,但是思想道德不高,在工作中很容易出现舞弊、违规等问题,从而影响了行业发展,也不利于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而通过构建课程思政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嵌入到专业课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经济学基础有关知识的同时对其中涉及的思政内容进行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提升道德品质,不管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都能树立正确的三观。这就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也能够使行业发展更为规范,促进国家的稳定运行。
1.2 提升高职院校的育人质量
当前在新时代下,对高职院校育人质量的衡量,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专业化技能了,而是更加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哪所院校在育人过程中,更为注重全面性,能够从全局上对人才进行培养,那么就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通过在《经济学基础》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一方面可以培养出更高素质的人才,另一方面还能够为其它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经验和启示,帮助更多的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这就能够促进全校范围内课程思政建设水平的提升,从而能够带动院校育人质量的提升。
1.3 响应国家思政教育号召
近年来,我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大力强调高校要重视思政教育,将思政教育放在学校育人的核心地位中,使各门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这种背景下,很多高校都开始了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经济学基础》作为高职院校中一门普通课程,通过对其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能够体现出高职院校对国家政策的重视,也能够为更多课程加强思政体系建设提供借鉴,是高职院校提升思政教育水平,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的重要体现。
2 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思政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当前虽然我国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开始了课程思政建设,在《经济学基础》中构建了有关的体系,但整体来看,其课程思政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2.1 缺乏课程思政建设的大框架
在《经济学基础》中建立课程思政体系,需要构建科学的框架体系,从全局上将该门课程与思政课程衔接起来,实现双方相互之间的协同。但实践中,很多高职院校仅仅认识到了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笼统性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工作,没有充分分析《经济学基础》课程的特征,也没有构建细化的框架体系,这导致该门课程中课程思政教育的开展存在目标不明确、过程不清晰等问题,影响了整体教育的效果。例如,在日常教学前,专业课教师不能与思政课教师进行仔细沟通,无法对每一节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内容进行挖掘,在教学过程中,将无关的思政内容硬套在专业知识中,整节课显得十分违和,学生难以提升学习兴趣。还有一些经济学教师,在教学中讲解到哪一方面专业知识之后,随机挑选一些思政内容为学生讲解,不能提前进行规划,这会导致思政教育的主题混乱,学生学习起来较为吃力。
2.2 课程思政教学的方式和手段单一
从表象来看,《经济学基础》课程与思政教育两者之间是不存在联系的,但是从内理来看这两者之间存在紧密联系。任何一门专业课程都不可能与思政相脱节,只要教师合理挖掘,并运用有效的手段对其进行呈现,就能够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而根据了解发现,当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并不注重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创新,只是枯燥乏味地为学生讲解某一些知识中蕴含的思政内容,这导致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十分低下。还有一些教师会长期沿用同一种教学手段,课程结构过于清晰,如前半节课主要是开展专业知识教学,后半节课则主要是开展思政教育,久而久之导致学生对课堂教学产生麻木心理,不能主动将专业内容与思政内容衔接起来,也无法期待理想的效果。
2.3 评价体系欠缺
要想使《经济学基础》课程更好地与思政教育融合起来,还离不开完善健全的评价体系。但根据相关分析发现,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是从整体上笼统要求教师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构建了一定的课程思政体系,但并不注重课后评价与反馈,这无异于“头重脚轻”。而过于关注前端,忽视后端,势必会导致课程思政建设缺乏后劲,不利于建设效果的长期保持。具体来看,一方面高校层面不能对《经济学基础》教师开展有效的考核与评价,导致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目标不明确、效果不显著的问题,也无法定期对自身的教学情况进行反馈,不利于教学质效的提升。另一方面《经济学基础》教师缺乏对学生的考核与评价,如在期中考试或者期末考试的过程中,不能有效在试卷中加入思政有关的题目,而平时成绩中又不能纳入思政学习方面的指标,导致学生对思政学习的热情不高,影响了整体学习的成效。
3 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
3.1 构建精细化的课程思政框架体系
在高职《经济学基础》中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要构建精细化的课程思政框架体系,对各章节课程思政教学的方向、目标和重点内容进行明确,使每一节课教学都能够做到有重点、有方向。第一,《经济学基础》教师要加强与思政课教师的沟通与交流,一起对教材中所蕴含的思政内容进行挖掘,从课程教学总体层面高度,对思政内容进行整合、分类,以章节为基础构建思政教学大框架。例如,《经济学基础》中的“消费者行为理论”一章,因为消费者行为理论涉及消费者行为等内容,与之相关的思政内容可以包括理性消费、正确消费、树立正确消费观、避免消费欺诈等;“生产者行为理论”一章内容,生产者行为理论涉及的内容主要与企业生产有关,相关的思政内容包括企业家精神、创业精神等;“就业理论”一章,可以对就业瓶颈与障碍进行讨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宏观经济”一章,可以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宏观经济政策等基本知识与国家经济发展理念,精准扶贫等措施相结合,去挖掘和体现思政教育的重点。所以教师在授课之前应当明确不同章节主要的思政教育内容,以此为基础根据每一个小节内容渗透思政教育。第二,实现纵向沟通和联系,站在专业教学全局上构建思政教育的大框架。不同专业对应的是不同的社会行业,《经济学基础》教师在渗透思政教育之前还应当站立在专业教学的大局上进行分析,实现不同课程之间的有机连接,使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思政内容的同时,也能够从其它的课程中汲取影响,相互之间形成互联互通、有机协调的大思政教育格局。这需要《经济学基础》教师与专业群内的其它科目教师加强沟通,将思政内容进行整合,实现专业群整体教学步调一致。
3.2 创新课程思政教学的方式与手段
《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师要想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需要对教学方式和手段进行创新,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能够提升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式。第一,案例式教学法。就是在教学中插入大量实际案例,通过案例引导学生开展学习,并提升学习效果的方法。这需要教师提前根据教材内容对案例进行选择,尽量选用热点新闻事件或者大众热门事件等,将其与专业课程连接起来,使学生通过对案例的探讨、分析等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内容。通过采用这种方法开展教学,能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有更大的热情对思政知识进行挖掘。第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法。就是将线上与线下内容结合起来,开展教学的方式。这需要教师构建网络平台,通过平台传递知识,使学生实现线上自主学习,线下教师讲解等。例如,《经济学基础》教师可以构建微视频平台,根据教学内容制作微视频传到平台中,并进行分类,学生可以充分运用课下时间随时随地对微视频的内容进行学习,而课堂上教师利用前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提出微视频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答疑解惑之后再开展新课学习。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也要与微视频相结合,实现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衔接。这样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一方面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针对性选择学习内容,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释放空间,为学生留自主学习和探索的时间,实现翻转课堂建设,取得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第三,小组探讨式教学法,是以小组相互之间的探讨和沟通为主的教学方法。在《经济学基础》课程思政建设中,通过有效运用小组探讨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探讨欲望,提升学生学习深度。例如,教师可以选择某一方面的知识内容,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和沟通,大家集思广益找出这些内容中蕴含的思政内容,应当如何对这些思政内容进行内化和运用等。学生在激烈的争论和探讨中,可以对知识更为深入的记忆,且能够提升促进知识的吸收,取得更为良好的学习效果。
3.3 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
为了进一步推动《经济学基础》课程思政建设效果的提升,学校和教师两方面都要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通过科学评价,助力学生的深入学习。第一,学校针对教师构建有效的评价体系。当前在新时代下,课程思政建设已经成为一种大趋势,是学校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重要途径,因此学校应当注重课程思政建设,从全方位对此进行落实。《经济学基础》课程中构建课程思政体系仅仅是一个方面,其它课程也要构建课程思政体系,学校应当做好规划和安排,并加强引导。通过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对教师们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进行全面评价,能够使教师们明白自身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状况,找出不足,及时改善和优化,从而能够促进教学效果的好转。具体来看,学校可以构建月度评价体系和季度评价体系。采用听课、答疑、综合评价等方式,对本月、本季度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效果进行评价。第二,教师要针对学生构建有效的评价体系。学校对教师开展评价的目的在于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取得理想的课程思政建设效果,而教师针对学生构建评价体系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评价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使学生更好地进入到课程思政学习过程中。例如,教师可以在期末考试或者期中考试过程中出一些与思政学习有关的题目,或者将学生日常思政学习的情况记录下来,作为考核的一部分。也可以采用直接问答式考核的方式,例如期末针对每一位学生出几道与专业课和思政课有关的问题,学生口头回答,教师可以根据回答结果考核学生思政学习的效果。
4 结语
通过《经济学基础》课程,学生不仅要学习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还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更好的结合,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加强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职业道德素养,因此是非常有必要的。作为财经类专业基础课程,《经济学基础》要充分利用各种优质资源,加强学校、教师、学生各主体之间的有效配合,改革创新教学方式与手段,健全评价机制,真正提高课程思政的实际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