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中实施兴趣教学探析
2022-03-17周绍雯
周绍雯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实验小学,甘肃 平凉 744000)
小学生正处在认知发展的初级阶段,对外界充满强烈的探索欲和求知欲。教师把握这一特点,科学组织教学活动,将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保证主体的发展实效。然而,在部分地区小学数学课堂中,有的教师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学目标等内容,缺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导致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存在兴趣不足、参与不强等现象,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本文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现阶段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发展现状、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兴趣教学的实施策略、兴趣教学的实施原则四个方面出发对此进行分析。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是学生步入社会、接触外界、认识世界的初始阶段,由于小学生对任何事物都充满着好奇,这对教师调动学生求知欲和探索欲有着重要作用。所以,在开展小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各项教学活动,这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还能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学习知识的价值,进而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有趣,这也为高质量、高效率的课堂构建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有助于激发动力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激发学习动力。兴趣是行动产生的关键内因。加强兴趣的引导与培养,可以帮助学生寻找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享受求知探索过程的数字体验。同时,学习兴趣还是学生自我成长的认知关键,通过对未知事物产生学习的兴趣和了解的欲望,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最大限度地提升学习质量以及内化效果,推动自身的向前发展。
(二)有助于提升探究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提升主体探究。探究是探索追究或研究的一种学习形式,要想保持良好的探究和思考,需要兴趣作为内驱力。兴趣可以推动主体的认知探究,而探究学习可以满足学生对未知事物的认知心理,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从而实现持续发展的目标。
(三)有助于活跃思维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活跃思维。传统的线性教学,大多按照“讲学练”的形式进行授课,缺乏对学生思维的引导与激发,导致学生处于浅层学习的状态,无法掌握深层次的理论概念和运算公式。而学习兴趣的有效培养,可以使学生脱离传统的“教”“学”思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主观思考,帮助学生找到更多的学习方法和认知途径,保持学生高效的思维状态和学习效果。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发展现状
通过对现阶段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情况和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其主要问题集中于以下几点:第一,主体认知不足。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其教学活动的有效组织与实施,更应从学生的主体学情入手,从而才能保证学生主体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但在当前的教学活动中,大多数教师依然沿用传统思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灌输式”“牵引式”地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导致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不足,难以实现高效授课的目标。第二,兴趣引导不足。部分教师在教学组织中缺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导致学生对抽象性的数学知识存在兴趣不足、理解不了、不想学等现象,进而影响课堂整体的教授质量和主体的发展效益。第三,激励手段单一。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认知过程,要想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其激励手段的运用必不可少。但在当前教学中,部分教师缺乏多样化的激励环节和课堂活动,造成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和交互性存在偏差,不利于整体活动的有序进行。
三、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实施兴趣教学的策略
(一)转变方式,加强课堂互动
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中最基本的教育关系,也是推动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在兴趣教学的组织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认清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真实的心理需求,转变方式、革新思想,科学构建和谐共处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保证课堂活动的有序开展。同时,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切入学生关心、关注、了解的生活事物,并运用数学知识进行丰富与诠释,更易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坚定其自信心。如在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教学中,本单元是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以及两者之间的数量关系。为使学生正确了解和运用克、千克并建立质量观念,对此,教师可以从生活入手,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入生活中的相关物品,如“一根火腿20 克”“一袋食盐500 克”“一袋洗衣液1 千克”“一个苹果250 克”等,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在生活道具的引导下获得直观体验,这对下一步的新知学习起到铺垫作用。
(二)创设环境,提升学习体验
环境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外部因素,良好的外部环境,不仅能明确学生的学习方向,增强学生的探究行动力,还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感知下提升学习效率,增强课堂体验。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特点,创设适合小学生的学习环境,营造促学、善学、导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之中,从而获得新感悟、新认知。如在二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一)》的教学中,本节是关于空间现象、图形感知等方面的内容,考虑到二年级学生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对于本节知识的学习难免有些吃力。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投影技术,将课堂构建为一个“游乐场”,让学生通过对游乐设施的移动轨迹进行观看和分析,从中发现图形对称、平移、旋转等运动现象,如空中缆车是平移现象、旋转木马是旋转现象等。借助“游乐场”环境的引导,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还使学生的学习体验得到提升。
(三)创新问题,培养钻研精神
课堂问题是教学活动组织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检验学生学习质量、巩固课堂基础的关键作用点。因此,在兴趣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问题的引导作用,创新问题内容、优化设问形式,保证学生的渗透性与思考性。同时,在问题设计环节中,教师还应及时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统筹规划,科学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推进学生的深度发展。如在三年级上册《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已初步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算例,为加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夯实学生的计算基础,对此,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以下问题:(1)基础题:247×6、765×8、753×7、984×3(2)生活题:夏季天气炎热,小王老师要购买35 瓶矿泉水为学生解暑降温,每瓶矿泉水为2 元,请问一共需要多少钱?公园的快乐小火车一次可以坐22 人,3 次可以坐多少人?(3)奖励题:王伯伯去果园批发水果,共批发5 箱苹果、7 箱桃以及8 箱西瓜,其中,苹果每箱120 元、桃每箱55 元,西瓜每箱45 元,请问王伯伯本次批发花了多少钱?(答对后有礼品奖励)通过对问题形式的转变,不仅能改善枯燥的训练环境,还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解题问答之中,保证设问环节的有效实施。
(四)趣味教学,丰富教授形式
游戏是小学生非常喜爱的一项娱乐活动,将趣味游戏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不仅能丰富教授形式,优化学习环境,还使学生在游戏中体味不一样的学习乐趣,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兴趣特点,引入游戏、适当娱乐,打破传统灌输式的学习模式,为学生提供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从而实现寓教于乐的发展目标。如在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的教学中,通过演示教具、联系生活等方法的学习,学生在其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已基本理解并掌握倍的概念,了解“几倍”与“几个几”之间的联系。为加深学生的数理理解,教师可以组织“数字对对碰”“数字大团结”等游戏活动,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开游戏环节中的关卡问题,最终抵达胜利终点。教师也可以将“抢凳子”的游戏进行改编,如“抢6 的倍数”“抢2 的倍数”等,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质量。
(五)语言激励,展开科学评价
科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动因。然而,在当前的教学实施中,大多数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分数变化,常以分数论高低,导致学生的主体评价存在片面性、单一化等问题,无法反映学生的真实学情和不足之处。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摒弃传统的教学评价,将过程与结果相统一、相对与绝对相融合,从学生的整体入手,分析学生、鼓励学生、指导学生,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还应给予学生相应的语言鼓励和人文关怀,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主体环境,建立和谐、平等、民主、互助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应保持与家长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在家情况,创建学校、家庭、学生三位一体的高效课堂,这对学生主体的认知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六)融入音乐,提升教学效果
将音乐元素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够使小学数学课堂变得更有魅力和趣味,还能有效转变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认识。所以,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时可以根据知识特点融入音乐元素,以此提升教学效果。如在进行三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一)》的教学中,首先,教师在正式开展教学活动之前带领学生学习了一首《方向歌》,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例如歌词中“早上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野外迷路时,观察大树、星星……”这些词语,能够使学生变得异常兴奋。教师在将学生兴趣充分调动起来之后,抓住时机导入教学内容,此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当我们在野外迷路之后,这首歌曲中是教我们怎么做的?”学生就会说:“观察大树、观察星星。”笔者再问:“如果给我们一张地图,那我们怎么辨别地图上的方向呢?”学生就会回答:“上边是北,下边是南,左边是西,右边是东。”通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音乐导入,不仅能够让学生充满学习兴趣,也能使学生在音乐的学习中学到很多常识,教师的教学目的也更容易达到。另一方面,将音乐引入到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也会变得越来越有趣,学生在这种有趣的氛围中进行知识的学习,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越来越喜欢数学,喜欢学习数学知识,从而为教学效果的稳步提升奠定基础。
(七)结合体育,促进全面发展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如果使用千篇一律的活动设计,就会让学生逐渐失去参与和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时,可以将体育进行有效融入,通过体育运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以此给学生带来更多不一样的体验。这样,学生参与学习的方式就更多样化,使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不知不觉地学习到了数学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在进行二年级上册《表内乘法》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时,教师就为学生设计了一场体育活动。首先,教师向学生介绍了活动规则:将学生进行分组,每一个小组的学生人数是3 个,整个活动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参与。当学生听到教师说“抢”这个口令时,每一组学生要以最快的速度冲到前方教师摆放着铃铛位置抢夺铃铛,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学生速度更快?哪一个小组抢到的铃铛数量最多?每一小组的得分情况就是学生抢夺铃铛的数目。在学生进行抢夺铃铛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发出适当的口令,比如蹲下、高抬腿等动作,或者教师给学生进行出题,比如3×3 等于多少?4×5 等于多少?只有每一组学生完成了动作或者正确回答教师的问题之后抢夺的铃铛数,才算抢夺成功。通过体育活动与数学知识的融合,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仅获得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也能在活动过程中进行相应知识的巩固和掌握,在趣味性与有效性的双重作用下,实现数学学习效率的提升。
(八)趣味故事,保持学习兴趣
在现代的教育教学领域中,有许多全新的教学方法随着时代的进步也发展起来,针对小学阶段学生的数学学习,教师更要筛选出符合小学生内心需求、性格特点以及学情水平等方面的教学模式。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无效之举,他们追求更有趣的学习方法,长期枯燥的学习形式只会逐渐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故事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故事情节能够使小学生产生无限的遐想空间,并从中获得更多的乐趣,懂得更多的道理。
四、兴趣教学的实施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是兴趣教学的中心点,也是兴趣教学有效推进的核心要素。教师应充分认清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找准切入点,并结合学生的学情基础设计教学、规划流程、把握程序,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有效的合作关系,这对兴趣教学的有效实施具有组织保障的作用。
(二)多元化原则
多元化是兴趣教学的开发点。课堂教学具有动态性、发展性以及不确定性等特点,其教学策略的应用和环节设计更应考虑到这些特点,以多元渗透、多向推进为中心,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情况和学习基础,采取个性化的指导策略,满足不同学生的内在需求,从而推动整体发展。
综上所述,通过转变方式、创设环境、创新问题、趣味教学、动手实践等方法的运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还使学生在课堂互动、学习体验、钻研探索等方面得到引导与加强,进而推动主体的全面发展。同时,在兴趣教学的组织过程中,教师还应遵循小学生的发展规律,结合实例,把握学情,以学生为中心,采取多元开发、多元培育的指导原则,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下获得质的飞跃、新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