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红色文化加强艺术类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的路径探析
2022-03-17杨明珠
石 月, 杨明珠
(1.南阳理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 南阳 473004;)(2.云南艺术学院 民族艺术研究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当代社会已成为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各类信息呈现迅猛发展的态势。在此大背景下,高校研究生接触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所获得的信息也更加多样化,这是当下甚至未来社会无法避免的趋势。但是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同时,一些弊端也逐渐暴露。例如,那些未曾甄别、歪曲事实的信息通过各种输出渠道被社会群体阅读或接受,其中不乏西方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价值观的输出与诱导。虽然研究生与中学生、大学生相比,已摆脱价值观形成时期的稚嫩和青涩,但他们的人生经历尚显单薄,缺乏社会经验,对是非的辨别能力仍有待提高,这些价值观中错误的导向给我国高校研究生党建和统战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因此,高校一定要重视研究生群体的意识形态工作,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挖掘红色文化的内涵及教育价值,广泛开展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党建活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营造高校积极向上、艰苦奋斗的精神氛围。艺术类高校开展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党建工作,不仅有助于提升艺术类高校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道德情操,还能为国家培养思想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艺术人才。
一 红色文化与艺术类高校党建工作结合的意义
(一)红色文化的时代性与先进性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文化体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是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和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的精神文化财富,也是实现国家独立与民族振兴的奋斗过程中累积形成的智慧结晶,更是值得每一个中华儿女铭记在心的精神硕果。自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孕育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一系列重要理论成果。在优化、整合、融通古今中外先进文化成果之后,中国共产党才能形成红色文化这一具有时代价值的文化体系。红色文化是时代性的,在不同时期,它都呈现出不同的精神面貌,但其思想内核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因为红色文化的铸就者是每一位普通却伟大的普通人。自建党以来,每个时期都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共产党人,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认真履行自己的使命,将平凡变成不凡,红色文化的思想要义就是让每一个普通人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就属于自己的历史和辉煌。红色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就是共产党员身先士卒、保家卫国、投身事业的写照。这便是红色文化之所以能在中国人民心中永葆光芒的原因,正因如此,红色文化在任何时期、任何阶段都对党和国家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是提升高校研究生综合素质和道德情操的关键。
(二)高校党建与红色文化结合的必要性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强有力的文化软实力。在中国的文化体系中,红色文化是一股新崛起的文化强心剂,同时,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不仅是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针对高校研究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宝贵资源。高校党建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红色文化的教育资源,将其精髓加以总结、提炼,通过学以致用,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充分融入到党建工作中去,探索红色文化与高校党建相结合的创新型工作模式,从而更好地提升党建工作的质量。让红色文化发挥其价值和意义,使其作为党建育人的主要资源,成为树立高校研究生爱国情怀的重要载体。根据党和国家对于高校党建工作的指示精神,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中要加强理想信念的培育,在日常工作中,高校要认清自身定位和学科特点,通过高质量的党建工作推进高质量的教学工作以及人才培养工作,为国家培养有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的接班人。
(三)艺术类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艺术类高校仍然存在着党建工作与专业教育相脱离的问题,其主要表现是党建活动多流于表面,艺术类高校的研究生对学校党建活动参与热情低,学校的专业教育与党建工作结合得不够深入,导致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部分艺术类高校为提高升学率和研究生的专业技能将大量精力用于专业课的教学,从而忽视了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由于学校培育模式的主观倾斜,造成艺术类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与专业教育无法融洽和相互渗透,部分学生甚至对党建工作产生抵触情绪,这些负面因素使得艺术类高校研究生虽然具有过硬的专业素养和发散性的艺术思维方法,但在政治思想觉悟方面却有待提高。就学科属性来说,艺术类高校的专业教育与党建工作之间并不矛盾,反而具有较多契合点,其中最大的契合点莫过于红色文化,若能让艺术类高校研究生们通过展演、创作的方式将红色文化延伸发展,势必会收获不错的效果。因此,艺术类高校研究生的党建工作应当以红色文化为抓手,以艺术教育的共情性、发散性、审美性为手段,充分发挥艺术的包容、开放优势以及艺术类学生思维活跃的特长,将红色文化融入艺术类高校研究生的学习、生活之中,让艺术之美在党建工作中绽放光芒。
二 红色文化与艺术类高校党建工作结合的路径探讨
在新时代背景下,艺术类高校的党建工作不能拘泥于传统模式,要采取多元化、渗透式的工作方式,让党建工作更加深入到艺术类高校培育人才的方方面面,真正做到让爱国主义精神和红色文化进头脑、进心灵。因此,艺术类高校在开展党建工作的过程中,要以学习红色文化为主题,在基于艺术类研究生群体独特性的视角下开展党建工作。
(一)让课程思政发挥作用,大力推进育人功能
课程思政是当代教育的主题,高校要搞好党建工作,必须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功用。2019 年 3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推动艺术类高校课程思政的改革,绝不能纸上谈兵,要利用课程思政打造多元化的教学模式,采取课上、课下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发挥其在研究生党建活动中的育人作用,切实做到将红色文化根植在每一个学生头脑之中,让爱国精神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首先要做的是课堂形式上的改革,笔者认为应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利用好课程思政这一平台,将艺术学科的发散性思维与传统文化、民族精神、革命历史等元素在课堂上进行融合,增强艺术类高校研究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如在音乐教学上,应注重对于红色歌曲的讲解与演奏;在影视课堂教学上,学生们可以通过抗战电影的学习,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中国共产党由弱到强的必然性;在美术课堂上,可让学生通过对红色历史的挖掘、红色歌谣的提炼,创作艺术作品,让红色文化真正深入到学生的灵魂之中。
课程思政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高等教育理念,这一理念是针对传统思政课的创新与提升。推行课程思政是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手段,艺术类高校作为党和国家培养艺术类人才的主阵地,更应注重加强和推进课程思政,其中课程思政的主要环节就包括以红色文化为核心设计课堂教学主题,并在此基础上将区域发展、党史国史等课题融入各专业课程教学之中。这种在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挖掘和寻找红色文化教育因子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导他们缅怀先烈、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让他们从内心深处树立为国家和社会发愤学习的昂扬斗志。在此基础上,作为实践性较强的艺术类院校,还应鼓励学生将时事政治以及先锋模范人物的感人事迹融入艺术创作中,充分构建艺术类高校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一体化课程模式。在课程思政的专题教学设计中,理论方面应注重选择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以小见大的案例,从细微处着手,从学生身边的点点滴滴深入浅出地展现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华民族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中所作出的一系列努力。通过实例展现从建国到现在人民群众生活发生的变化,从中体现党的正确领导,让学生们通过这些具体事例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崇高的革命追求、坚定的理想信念、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以及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促使艺术类高校研究生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政治智慧,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牢牢扎根在每一位学生心中。
其次,在课程思政教学的改革中,实践教学的改革也至关重要。对艺术类高校的研究生来说,他们已经有能力驾驭创作素材的提升和再塑造,所以,学校充分开展实践教学对他们深入理解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是很有帮助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指出:“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文艺的根本宗旨也是为人民创作。把握了这个立足点,党和文艺的关系就能得到正确处理,就能准确把握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政治立场和创作自由的关系。”[3]这不仅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工作者的基本要求,也是艺术类高校党建工作应当明确的重要目标。现实生活是艺术家的灵感源泉,艺术创作离不开对社会生活的认知。对于艺术类高校的研究生来说,只有走进社会生活这个大课堂,才能加强对党的方针政策的深入理解,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因此,融入社会生活的实践教学对于艺术类高校的研究生更加重要,因为艺术创作不能脱离现实,艺术工作者也不能脱离群众。艺术类高校党建工作者们应当带领学生积极深入生活、深入群众,让其深刻体会党的方针政策对人民群众的深远影响。在开展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参观革命遗址遗迹、先烈遗物、革命纪念馆等见证革命历史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身临其境的感受让学生领悟红色文化和历史,在红色精神的熏陶下提升思想情操。除了参观红色教育基地,也可开展下乡支教、基层调研等实践教学活动,艺术类高校的研究生只有通过这些接地气的方式,才能真正走到老百姓的生活中去,才能通过生活实践挖掘灵感素材,创作出接地气、有深度、有价值的文艺作品,这类先体验再创造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发挥艺术类高校研究生的专业优势,这不仅坚定了学生的理想信念,更为以后的艺术创作积累了生活素材。
(二)利用学科优势,打造艺术党建
在全国高校中,艺术类高校无疑是令人瞩目的存在。艺术类高校的学生较其他综合类高校的学生来说更具有特殊性和多样性,他们大多才思敏捷、思路活泼、共情能力较强、创作才能丰沛,在进行创作学习的过程中更容易把握典型事例的思想内核和文化内涵,并通过个人主观情感对其进行艺术加工,运用专业技能创造出形态各异的艺术作品。高校党建工作者可以针对这一特点,将红色文化融入艺术类高校党建工作中,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魅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对红色文化精神传承方式的研究,不难发现那些激昂的歌曲、戏曲、文学作品为鼓舞人民奋勇斗争以及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起到了精神载体的作用。由此可见,艺术类高校在党建工作中可利用自身学科优势,定期举办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歌舞剧、话剧、演讲等艺术活动,结合艺术类高校研究生的专业所长,让红色文化由教师课堂传授、学生被动接受转变为学生主动表演,真正做到外化于行、内化于心,从而使红色文化得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方式展现,并为党建工作提供创新发展模式。这类集学、思、演于一体的模式可以增强艺术类高校研究生对于党建活动的参与度,不仅能增强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认同、情感认同和文化认同,而且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学生也获得了情感的升华,达到了党建工作的教育目的。如果没有将生活素材融入艺术创作并展示出来的这一过程,学生对于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的认知便仅仅来源于课堂传授这一传统模式,这样的学习方式只能做到对红色文化内容和历史的了解,在坚定理想信念和巩固爱国精神方面,效果还不明显。党建工作的根本要义是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党的路线方针的正确性和中华民族革命精神的可贵性,并通过身体力行将这种精神弘扬下去,所以在开展多样化学习的同时更要注重将知识融会贯通,通过对文化知识合理的运用,激起学生“三观”的转变。
(三)学思结合,创作经典作品
艺术活动是开展文化宣传最常用、最有用的手段。艺术作品被创造出来之前,需要经过素材收集、提炼创作、修改成型的过程,这三个环节环环相扣,成就艺术教育中的潜移默化作用。因此,艺术类高校运用艺术创作和展演的手法开展党建活动,实质上就是从艺术教育中汲取养分,只有充分把握从创造中体验和从展演中熏陶“双管齐下两不误”的环节,才能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此说来,当我们深入了解红色文化,回望中国人民革命征程之时,我们不得不承认,艺术的教育、感化、熏陶作用也是成就红色文化尤为重要的一环。例如,在列强侵略的时候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用《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等脍炙人口的歌曲鼓舞着中华儿女的斗志,这充分体现了艺术可以点燃人的情感、提升人民精神层次的作用;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面对目不识丁的农民和工人,党员干部正是通过连环画、电影、音乐等方式向人民群众宣扬中国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理念和方针政策,从而使社会主义事业得以顺利推进。可见,艺术类高校若能真正将党建工作与红色文化深度融合,势必会呈现令人耳目一新的创新成果。艺术类高校作为我国未来文化艺术领域中坚力量的培养基地,其对艺术人才的“观念塑造”责任重大。纵观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艺术教育的阵地作用。艺术所具有的修身养性、审美熏陶等教育功能还是非常值得运用于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层面的。尤其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艺术已成为大众文化的组成部分,无论是自然美、人工美还是社会美,它们都在无时无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成长。
对于仍处于认知未成熟阶段的高校研究生来说,艺术教育也是培养其审美情操的重要环节。艺术类研究生已经属于艺术类人才中的高学历人才,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作能力更加强大,他们作为审美的主体,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审美情感与创作素材相结合,才能创造出优秀的艺术作品,但在这个创作过程中,艺术家必须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雅的审美品味,这就要求艺术类研究生在校期间要充分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诚然,只有将艺术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才能够真正展现“艺术美感”。将红色文化融入艺术人才培养中的过程,也是提升艺术类研究生审美素养的过程。艺术类高校研究生作为未来艺术界的主力人才,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理论知识和道德素养,这样才能充分提升自己的实践创造能力,成为国家所需的又红又专、德艺双馨、党性强、觉悟高、实践能力强的艺术型高端人才,创作出正能量、有情怀、接地气的文艺作品。
三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想知道中国人对自然、对世界、对历史、对未来的看法,想知道中国人的喜怒哀乐,想知道中国历史传承、风俗习惯、民族特性等。光靠正规的新闻发布、官方介绍是远远不够的,靠外国民众来中国亲自了解、亲身感受是很有限的。而文艺是最好的交流方式……”红色文化所孕育的不仅是与时俱进的民族精神,还有格调高雅、振奋人心的艺术作品。艺术类高校在党建工作中要采取新思路,既顺应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的发展要求又为艺术类高校研究生提供专业展示的平台,让他们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创作出正能量、真善美的艺术作品,展现新时代视域下的中国精神,让世界人民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从而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