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有效运用的策略
2022-03-17朱磊
朱 磊
(宿城区支口实验学校,江苏 宿迁 223800)
每个人的学习程度不同,学习能力也不同,对于知识的接受度也会不同,从而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层次的现象。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够把学生拽到同一起跑线上,如果以成绩优秀的学生作为标准的话,那么成绩不怎么优秀的学生就会丧失对于学习的信心;而如果以成绩不优秀的人为标准的话,那么就会抑制优等生的发展。针对这一情况老师们就应该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一、初中地理分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直以来,学生成绩都是老师评估其学习情况的重要依据,也是证明学生学习效果的指标。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学校也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估老师的教学质量。因此,老师的教学理念深受应试教育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忽略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讲授内容以大纲考点为主。然而,初中地理考试的题目都是根据学生每年存在的学习问题和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决定的,这些题目并不能全面评估一个学生的地理学习状况,而课程改革之后,新课标注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这就需要老师在地理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能仅仅为了地理考试而开展教学。此外,老师在制定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计划时,也要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成长来看,明确地理学科的教育目的,才能有效推动学生在地理课程学习中深入发展。
(二)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及积极性较低
兴趣不仅是学生学习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来源。然而,当前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较低,学习积极性差,导致地理课堂教学效率一直无法有效提升。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首先是由于初中学生的课程多,学习的科目复杂,加上升学压力大,导致学生出现学习疲惫的状况,久而久之逐渐对地理学习失去兴趣,严重降低其学习积极性。其次,目前初中地理的教学手段仍然比较落后,老师通常是盲目地进行讲解地理理论知识,缺乏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地理课堂上也缺乏趣味性和生机,加上一些知识比较抽象化,不便于理解,学生在课堂上会很容易出现走神、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老师也没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知识掌握情况,学生的学习兴趣则慢慢消退。最后,学生自身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一方面没有养成课前预习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在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上效果不好,导致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地理知识掌握情况较差,学习质量降低,从而影响地理课程的后续教学。
(三)层次划分不合理
虽然有一些教师创新了教学方法,采用分层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但是在对学生进行层次划分时存在着层次划分不合理现象,这就导致教学效果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从目前初中地理教学情况来看,老师采用分层教学法时大多是根据某一次考试的分数或学生座位顺序分组,然后将原本大班授课的方式转变为小组授课。然而小组内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基础等方面也会存在差异,这就导致层次教学法无法深入落实到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也无法有效提升。还有一些老师,虽然会采用一些新兴的教学方法,但其教学理念并未改变,仍然是传统的应试观念,导致其教学活动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效果也未得到明显改善。
(四)不注重教学评价
初中地理知识是一个系统化的体系,教学时需要根据其知识系统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其中包含备课、课堂教学、课堂活动以及教学评价等内容,这样才能有效保障地理课堂的教学效果。然而,当前很多老师在教学中都存在着“头重脚轻”的弊端,即,过度关注教学方案制定和教学过程,而对于教学结尾、教学评价则重视度较低,甚至完成课堂教学之后会忽视教学评价。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就无法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利于及时完善下一步的教学方案,导致地理教学效果进入到瓶颈阶段,无法提升。
二、分层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分层教学法是以“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和“量体裁衣”为理论依据开展的一种教学方法,其主要是针对不同程度的知识基础、智力、学习能力等方面差异的学生进行针对性分组。老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小组进行相应的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需要,从而达到保证教学效率的目的。在分层教学法中,老师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和因素,实施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尊重不同类型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习需求,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具有很大的适用性。
在进行初中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老师们适当地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能够有效地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深度学习。学生在分层教学模式的指引下,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会更频繁有效,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就会更多,学生就可以在一个循序渐进的进度中进行知识的探索和学习,同时自身的一些探索精神、竞争意识也会得到显著的提升。处于不同层次之间的学生进行互帮互助,能够促使学生之间构成良好和谐的学习关系,对于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有着积极的意义。另外,在进行分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综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性学习,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在现如今的社会背景下,老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组织相关活动进行深入的探究,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供有效的支持。最后,分层教学是符合新课程改革对教学活动提出的要求,因此老师和学校都要采取重视并积极对教学活动进行不断探索,为学生今后学习和成长保驾护航。
三、分层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实施目标分层,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教学
在初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实施分层教学的前提是需要老师对班级里所有的学生进行充分、有效地分析。老师需要熟悉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个性特征等,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和积极性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层,从而能够适应所有学生的进度,让学生能够在自己的进度中完成学习任务,加深对于地理知识的理解以及地理素养的培养。因此分层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分为三大类,其中第一类是将地理成绩较好的学生分为一类,这类学生的特点是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强,思维敏捷,对于所学知识能够做到举一反三;第二类学生就是学习能力中等的,这类学生的特点是能够将老师讲的内容融会贯通,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稳步的学习;而最后一类的学生就是平常不爱学习、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他们的特点是思维迟缓,需要老师多一点时间指导才能够将知识吸收。通过这样的分类,老师根据不同的类别进行不同程度的教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初中七年级地理上册的课程中《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这一节课中,老师就可以根据学生们的不同程度进行不同的教学目标设定。对于第一类学生来说,通过老师的讲解能够将所学知识掌握之外,还可以拓展一些其他知识,鼓励学生探究某一地区气温变化的原因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念;对于第二类学生来说,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基础知识之后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利用“等温线”将一天中的某一地区的气温水平分布展示出来;而对于基础能力较差的第三类学生来说,只需要掌握本节课所学的基础知识,知道一天中气温分布的特点,掌握气温的概念就可以了。
(二)增强师生互动,采用动态化分层
教学的本身就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交流而产生的双向活动。因此在初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实施分层教学时,老师就要时刻关注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营造良好的上课氛围,保证学生和老师之间交流能够实施动态化的分层教学,让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分层教学中去,从而有效提高分层教学的效果。
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的《中国的自然环境》相关内容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在对教学目标进行有效分层的基础之上,还要按照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提问相关的问题。比如:(1)我国的地势地形特征是什么?气候、河流对社会生产的影响有哪些?(2)我国河湖的基本情况是什么?黄河和长江的治理情况又如何?(3)气候对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影响有哪些?(4)我国人文、自然特色的成因是什么?其影响又是什么?学生可以根据这些问题,参照自己的学习能力进行回答,而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当中,老师可以做适当的补充和引导,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对这部分的内容和知识进行记忆和理解,为今后回答更深层次的问题做准备。如此这般,就能够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实施动态化的分层教学,使学生们的层次不断地提升,为学生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打下基础。
(三)在分层教学中求同存异,注重合作
所谓分层教学,并不是指将学生们分开进行教学,而是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求同存异,在“分”的同时也要讲究“合”。分层教学不仅要体现学生们的个性差异,还要保证学生能够在进行分层教学的过程中实现合作学习,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相互帮助,也要帮助学生之间相互了解差异,知道自己和其他同学之间的差距,并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缺点,学习他人的优点,从而达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效果。比如在学习《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的课程时,就可以采用分层教学,依旧将学生分为三类,但是不同的是这三类学生之间可以进行相互合作学习,一类和二类的学生可以帮助三类的学生进行学习,在相互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并且增强自身对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自信心,从而保证以更好的积极性投入到今后的学习当中。
虽然是分层教学,但是这个层次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地学习和进步中不断发生变化的。比如第二类的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地进步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同时还学会举一反三,那么他就可以划分为第一类学生了。因此在进行分层教学的过程当中,老师要不断地发现和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老师要善于鼓励和表扬学生,不论是对于大的优点还是细微的变化,老师都要给予鼓励。通过老师不断地鼓励和夸奖,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让学生可以发现其他学生身上的优点并加以学习,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潜力,最终使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大幅度提升。
(四)实施作业分层和教学分层
除了在课堂教学上进行分层管理,在对于学生的作业布置上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布置。比如对于第一类学生来说,如果给他们布置一些基础知识的作业,同时也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因此针对这一类学生老师就可以布置一些难度较高、比较有深度的题目,或者是一些课外延伸的作业,让学生自主地探索;而对于第二类学生来说,他们的作业就可以是对于所学知识考查的一些练习题,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可以划分为几个小题由浅到深解答,通过做题考查他们对于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而对于第三类学生来说,就可以为他们布置一些基础知识的作业,切记不要布置一些难度较高的题目,由此一来就会降低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陆地与海洋》的课程过后,老师就可以依照以上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作业的布置,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不同层次对于地理知识的掌握。
(五)合理选择教学方法
老师在对学生合理划分层次之后,需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特点进行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选择适合相应层次学生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初一上册地理教材中《天气与气候》的教学中,老师讲解这一部分内容需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开展教学。对于学习能力较强、基础较好的学生,其通过课前预习已经会大概了解一些基本的天气气候知识,老师就可以开门见山地进行知识讲解,在讲述教材知识的同时,为学生引入一些教材之外的知识,并重点讲解一些重难点知识,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于学习能力一般、基础一般的学生,老师则需要以教材知识为主要内容,放慢讲解速度,引导学生了解国内气候情况到实际气候情况,循序渐进地增加学习范围,促进学生一步步深入学习教材知识。而且,老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无论是面对哪种层次的学生,都要给予其充分的思考空间,不能为了追求学习结果和考试成绩,盲目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要慢慢引导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找到感觉,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其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才能顺利开展分层教学活动。
(六)教学评价分层,促进学生发展
除了在教学过程中以及作业布置的时采用分层模式,在教学评价的环节当中,老师也要注意到分层教学的重要性。因此老师就要按照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评价方案,从而更加客观地采用激励性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利用有效的分层评价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让学生能够正视自身的学习态度,在增强学习能力的同时预防出现盲目自大的情况,保证分层评价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的过程当中,要充分地意识到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为不同类别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由此一来才能发挥分层教学评价的真实作用,为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探究提供更多的支持,保证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分层教学能够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能够有效地做到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从而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