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有效问题设计的“三个切入点”
2022-03-17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三岔镇中心小学
田 燕(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三岔镇中心小学)
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课堂有效问题时,应对学生的需求进行明确,在深入钻研教材,并对教学知识中的重点和难点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后,设计出揭示数学知识本质的问题。以此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思考,创造学生理解新知识点的良好条件,使学生可以在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的过程中,逐步把握数学的本质,实现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一、分析学情,合理预设问题
教师在问题预设时,需要综合考虑全体学生的学习情况,使预设的问题可以让全部学生都在课堂学习时有相应的探究交流时间和方向。
教师应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通过对学生知识掌握水平的预估,使预设的问题符合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和智力水平。设计的问题需有一定挑战性和思考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刺激学生大脑中的思考兴奋点,最大程度地引导学生应用自身所学知识对问题的答案进行研究。
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圆柱的体积》教学时,教师应让学生回忆圆面积的计算方式,在圆面积计算时是如何将其转化成以往学过的图形面积进行计算的?那么在进行圆柱体积计算时,能不能借鉴圆面积计算的方法,将圆柱体也转换成以往学过的立体图形计算方式进行计算呢?以此引发学生对圆柱体体积计算的思考,之后让学生分组进行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分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将圆柱体切拼成以往学过的立体图形,进而让学生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教师在引导时使用的“能不能借鉴圆面积计算的方法,将圆柱体也转换成以往学过的立体图形计算方式进行计算呢?”这一问题便是对学生灵活运用数学学习中转化思维的渗透引导。小学数学新知识的学习必然是建立在灵活应用以往学习知识的基础上的,其教学的根本便是将浅显的旧知识转化成更深层次新知识的过程。这种转化教学新的方式在小学数学的平台图形面积计算以及立体图形体积计算教学中十分适用。教师通过提出相应的引导问题,让学生积极寻找新知识和旧知识的联系点,以此激发学生深入学习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还应对难度较大的新知识,对学生采取阶梯式问题引导的方法,让学生由浅到深地层层吸收知识。
二、研究教材,恰当呈现问题
教师应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明确教材的教学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以此设计良好地引导问题。对于教材中出现的难点,教师应思考问题的设计方式以及问题的数量,才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教学重点。课堂有效问题的设计应处于学生对于新知识的疑问点上,让学生在基于疑问的基础上使用学习过的知识进行辩证讨论,在学生讨论结束后由教师进行答案的公布,以此提高学生对知识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有余数的除法》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明白“余数需要小于除数”这个知识点。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多次有余数除法式子的计算后,提出“在这些式子的计算中,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么?”这类引导性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总结,提高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并引导学生得出最终的结论“余数需要小于除数”。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教师只是恰当地呈现了一个引导性的问题,却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对未了解知识的探究积极性,实现了良好的课堂教学目的。
由此不难看出,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有效的问题设计,在教学工作中对问题进行恰当的呈现,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思维的拓展宽度和深度,引导学生创新意识的发散,进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积极性。
三、学生自主交流,提出学习问题
教师可以在平时的课堂学习中,满足学生作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需求,使学生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自发地提出更多的有效数学问题,以此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潜移默化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百分数计算》教学时,可以不将教材中的例题完整的出示出来,而是对例题进行一定的处理,只把例题的前半部分进行出示:“北村去年计划造林10公顷,实际造林15公顷”大家能针对这个题干提出什么问题,并进行解答?由于这个问题没有任何标准答案,学生便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能力,学生可能会提出:“问北村去年实际造林比计划造林多多少公顷?”“问北村实际造林是计划造林的百分之多少?”“问北村计划造林是实际造林的百分之多少?”以及“问北村实际造林比计划造林多百分之多少”等这种问题,学生在这种问答模式中,由于不需要思考标准答案的问题,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畅所欲言。
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自主交流探究所提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在自主交流的气氛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散学生的思维模式,使学生更为积极地寻找问题的答案。同时,教师还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使课堂教学的效益得以最优化的展现。
四、鼓励学生反思,适度深化问题
教师应擅长将需要学习的新知识转换成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使学生在问题中了解知识的重点,促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例如,在进行《圆柱体侧面积》教学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进而让学生主动进行反思学习,激发学生用掌握的知识去探究如何计算圆柱体的侧面积。教师在此过程中应对学生的思考方向进行引导,让学生一步步深化思考“怎样将圆柱体的侧面进行展开”“圆柱体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的”“圆柱体侧面展开后的图形面积应该怎样计算”以及“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是不是有相应的计算公式”等问题。教师可以在教学时准备几个便于展开的圆柱体,让学生将其进行展开,进而让学生发现圆柱体侧面展开图形为长方形,最终引导学生掌握所有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都是底面周长乘以高,让学生可以在实际探究中明白,圆柱侧面的展开只是为了进行计算方法的推导,在实际进行圆柱侧面计算时不需要进行侧面展开的方法。
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学习,使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基于教师提出的有效问题进行知识的交流,促使学生自发地对问题进行深化思考,进而实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全面发展。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研究有效问题设计,通过恰当且合理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可以有效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