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角下提升红色研学旅游竞争力策略探究——以武乡县为例
2022-03-17王珺
王 珺
(长治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长治 046000)
2013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提出了“逐步推行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概念和设想。2014年,研学旅游首次有了明确定义,是指学生集体参加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校外参观体验实践活动。2016年12月,教育部联合国家发改委、旅游局等11个部门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指出研学旅游应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要加强研学基地的建设。在国家政策引领下,研学旅游开始进入公众视野,研学类旅游产品品种越来越丰富,研学基地建设也在如火如荼进行中。未来,研学旅游将成为青少年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研学旅游注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而市场需求日益高涨的红色旅游与研学旅游存在天然交集,学生是红色研学旅游典型的受众。2018年,教育部公布的“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名单中,就包含中国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军史馆这类红色旅游基地,这充分说明了红色研学旅游潜力巨大,且影响深远。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公众对红色研学旅游知之甚少,相关的营销宣传及传播力度远远不够。
一、红色研学旅游的内涵与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红色旅游是红色文化传承的生动课堂。”“发展红色旅游要把准方向,核心是进行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1]。红色研学旅游产品是指能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价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红色景区为旅游目的地展开红色教育的旅游产品。红色研学旅游可以让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的年轻一代更加直观地了解红色文化,体验红色历史,从而树立深刻的爱国主义理念。它不是红色+旅游+研学的简单杂糅,而是将爱国主义教育与旅游相融合,兼具社会效益、政治效益、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旅游活动。
(一)对教育事业的价值与贡献
传统课堂的“填鸭”式教育历来都是社会争议焦点,几十年如一日的刻板教学方式与现今快速发展、注重实效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研学旅游正好填补了这一教学短板,让学生走出象牙塔,通过触摸实物、实地调研等方式方法,使书面知识立体化,使学生产生兴趣,化被动为主动,充分汲取知识。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寓教于乐、全方位多角度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对老师来说,这意味着授课方法更加灵活,手段更加多样,同一课程内容有了多种呈现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感受历史,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刻理解与思想教育相关的知识和内容,感受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二)对旅游行业的价值与贡献
研学旅游作为旅游行业的新热点,对旅游业也有着重要的价值与贡献。近年来,传统的观光旅游项目渐趋衰落,游客更倾向于选择个性化旅游方式。同时,学生及其家长作为新的市场细分中有潜力的客户,数量大、消费能力强,颇受商家关注。研学旅游正是这一市场需求下的产物。而国家对红色研学旅游的政策倾斜以及行业内的普遍看好,也必然会促进这一特殊旅游方式的发展。
(三)促进学生对红色历史的深刻理解
红色旅游资源是漫长的中国革命史中传承下来的宝贵遗存,体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生生不息、顽强奋斗的意志力,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推广宣传红色文化,对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励人民群众发奋图强、忆苦思甜、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有着重要意义。红色研学旅游使学生从第一视角充分体会先辈创业守成之不易,比之说教式的科普更有感染力。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的同时,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红色旅游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同时也具有强大的市场潜力。2021年端午小长假期间,山西省通过重点监测的60个景区及周边,通过移动公司数据反推,初步估算端午假期出游游客约为58.06万人次,其中84.44%的游客参与了红色旅游相关项目,97%的游客认为红色旅游对爱国主义教育具有积极推动作用。窥一斑而见全豹,由此可见红色研学旅游的市场号召力和发展潜力。
二、武乡红色旅游资源概况、优势分析与研学旅游限制因素
(一)武乡县红色旅游资源概况
武乡县位于太行山西麓,山西省长治市最北端。武乡县与延安、井冈山、西柏坡齐名,是著名的红色革命老区。[2]抗日战争时期,武乡是我党的敌后根据地,八路军总司令部、中共中央北方局等我党重要指挥机构长期驻扎在此,朱德、刘伯承、彭德怀、左权、邓小平等老一辈元勋、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此留下过足迹,是整个华北地区抗战史的缩影。抗战时期,武乡县总人口不足14万,却足足贡献了1.46万子弟兵,堪称“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目前,武乡县已开放的红色旅游景区主要包括: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八路军文化园、《太行山》实景剧、王家峪八路军总部旧址(朱德总司令手植红星杨景区)、砖壁百团大战指挥部旧址、八路军游击战体验园等,此外,还有与之形成呼应的自然旅游资源,包括太行龙洞、太行龙湖、板山风景区等。2017年1月,武乡入选国家旅游局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同年2月,成为全国首批“中国红色地标”之一,同时荣膺“中国红色旅游重点县”“中国最具吸引力地方”“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等称号。2019年3月,武乡县进入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二)优势分析
1.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显著
武乡县位于太行山中段,四周临汾、焦作、邯郸、邢台、长治、太原成簇拥环围之势。紧邻京津旅游区,客源地辐射广。航空运输方面,武乡县距离长治机场45分钟车程,距太原武宿机场一小时车程,陆地交通方面,太长高速公路、邢汾高速公路跨境而过,太焦、武左铁路纵贯全境。榆长公路、208国道贯通南北,南沁公路、权马公路连通东西,交通可达性强,各区间交通工具便利。[3]
2.旅游资源丰富,具有不可替代性
武乡县红色旅游资源知名度高,具有不可替代性,且位列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100个“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和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发展潜力很大。武乡有红色旅游遗迹28处,国家级馆藏革命文物342件,拥有全国最大的八路军主题文化园。红色旅游产品是武乡县旅游业主打产品,也是旅游资源开发中的重点和亮点。除了红色旅游资源,武乡县还拥有如太行龙洞、板山风景区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旅游资源,风景优美、生态环境良好,与红色旅游资源形成互补。旅游资源的组合开发使得产品更加多样化,更具层次性,更有吸引力。
3.沉浸体验式旅游别具一格
单一的观光旅游无法满足个性化需求,近年来观光+体验式旅游逐渐为游客所追捧。武乡县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推出了一系列参与性较强的旅游项目,当一天八路军、打一打游击战、尝一尝小米饭等,此类活动提升了旅游产品的吸引力,使得整个旅游活动更具趣味性;在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声光电一体全景展示、沙盘演示、电子地图展示、投影仪、情景自助拍照、自助电子学习浏览台、多媒体投影等高科技手段生动再现了著名战役与逼真的作战场景,给游客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大型实景剧《太行山》更是生动再现了武乡人民抗战往事,有血有肉有细节的叙事元素、强大的舞台张力和渲染力、大气磅礴的舞美设计,充分调动了观众的视觉与听觉,让观众沉浸在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中深受震撼。
4.大力进行旅游产品宣传
2011年,武乡县成功举办第一届八路军文化节,此后每年一届延续至今,主打“两园一剧”,打出了武乡县标志性的红色旅游名片,极大地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同时,当地政府在高速公路和景区公路旁设置景区道路标识120多块,在高速服务区设立宣传版面14块;投资500多万实施八路军文化氛围一期工程,在太长高速路武乡段创造八路军历史故事版画、雕塑等作品,积极进行旅游宣传与文化营造。2021年端午小长假,长治市八路军文化园推出了“‘粽’观往事,追忆烽火太行”主题活动,围绕主题设计了插艾草、包粽子,“最萌小八路”摄影大赛等环节,通过政府牵头和媒体宣传,在端午小长假引爆了一波旅游热潮。
5.研学旅游平台相对成熟
武乡八路军太行纪念馆自1988年建成后,共有300多家单位在此设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中包括9个国家级教育基地、18个省级教育基地。近年来,当地也充分运用自身优势,先后与省内外190多家大中小学校达成合作协议,每年开展各类青少年红色文化教育活动超过50场,参与人次达20多万。2010年,省内12座高校与八路军太行纪念馆联合举办“太行精神进高校”巡演巡展活动。[4]2021年6月,八路军太行纪念馆举办“青春向党致敬百年”红色主题团日活动,组织青年代表宣讲党史,重温入党誓词,聆听八路故事,多角度感受红色文化带来的触动。
(三)武乡红色研学旅游存在的问题
武乡县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产业发展不均衡,一直以来财政收入主要依托煤炭产业。随着山西省工业转型步伐的加快,2011年,武乡县顺应国家加快发展红色旅游的重大战略决策,依托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通过产业转化将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做大旅游品牌,推动劳动力就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然而,尽管当地政府有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产业的想法和魄力,但目前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1.地理位置相对偏僻
虽然区位优势显著,但武乡毕竟是革命老区,当年作为敌后根据地引以为傲的隐蔽性,到了今天就变成了远离大城市的偏僻。省内学生来此旅游与学习,基本都是当天往返,路上占用的时间比较多,留给学习和受教育的时间比较少。同时景区间部分道路也存在年久失修、缺少路标、运煤大型车辆多、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此外,武乡县旅游吸引力也主要局限于省内,以短途旅游为主,远程辐射力不足。
2.文化挖掘流于表面,开发元素相对单一
青少年一代好奇心强,求新求变,而武乡红色旅游并没有突出自身优势与独特性,对文化的理解和发掘停留在表面。游客前来参观,往往是走马观花,拍照留念,缺乏精神层面的深刻触动,故居遗址的布置仅限于一些武器、资料、生活用品的简单重现与布置,无法让游客在短时间内感受当年八路军敌后作战时艰苦奋斗的精神。景区内的各类活动流于形式,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无法做到前后呼应、相辅相成。
3.宣传手段原始,未能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
武乡县的宣传依然局限于传统媒体,如LED大屏幕、公共交通工具广告、地方台广告、户外广告等,忽视了网络及新媒体的传播手段与能力,如app、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等基本都是空白,创新与创意不足。红色研学旅游是一个新事物,受众群体比较年轻,更钟爱网络、依赖网络,习惯以手机打发时间。作为桥梁和中介的网络具有受众广、传播迅速、沟通便捷、成本低等天然优势,这一优良宣传媒介却没有引起重视。
4.资源利用率低,缺乏良好的资源整合
对于红色旅游资源,目前武乡县的宣传主要放在“两园一剧”上,这些拳头产品没能与砖壁遗址、王家峪旧址、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形成整合优势,导致资源割裂,旅游活动缺乏流畅性,浪费了宝贵的旅游资源。重“红色”旅游,轻“绿色”旅游,导致研学旅游活动内容相对单一,缺乏吸引力。而太行龙洞、龙湖、板山等风光优美的自然旅游资源却投闲置散,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没能更好发挥与红色旅游的互补作用。
三、通过新媒体方式提升武乡红色研学旅游竞争力的策略研究
通过调研与资料分析发现,虽然武乡红色旅游资源禀赋高,有当地政府政策支持,红色研学旅游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但后续乏力,潜力也没有得到充分挖掘。现针对当地实际情况,从研学受众群体、旅游资源开发与新媒体传播三方面出发,提出以下解决办法。
(一)树立品牌形象,扩大品牌竞争力
立足于自身资源优势,整合红色资源与历史文化,打造属于自己的大IP。设计易懂好记的口号、标语、标识,利用媒体、电视台、网络平台进行广告投放,刺激市场受众的旅游动机,提升武乡红色研学旅游的知名度。与报纸、杂志、电视台等媒体合作开发节庆活动,如摄影节、摄影大赛、征文大赛等,联合旅行社开通红色研学旅游专线,打出名气。
(二)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品牌传播
顺应时代潮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多渠道、全方位、多管齐下进行营销与宣传。从青少年群体的生活习惯来看,他们更愿意利用新媒体来打发碎片时间,获取新鲜资讯。首先,利用微信平台创立“武乡红色旅游”公众号,定期发布党史故事、旅游信息、研学活动等文章,利用漫画、图片、视频、促销等信息吸引受众群体的注意;还可以和地方媒体及平台大V互动,宣传引流。其次,拍摄各种短视频在抖音、B站、快手等青少年比较喜欢的热门网站上进行宣传;在爱国主义影片、电视剧热映之际,制作各种相关图文、视频资料进行投放引流。第三,在携程、飞猪、马蜂窝等旅游网站发布各种游记、攻略、旅游图片等,吸引更多潜在客户。第四,在微博、知乎等知识科普类网站进行党史、革命史、研学旅游等相关知识的科普与宣传引流。
(三)内容生活化、平易近人,增强传播度
老话、官话、套话容易带来形式主义的印象,而针对青少年的兴趣点,要善于使用网络用语、俗语、段子、讲故事等方法,将严肃的历史变得更加贴近生活,更加有人情味。比如武乡当地有“朱老总与红星杨的故事”。相传朱德曾在武乡王家峪种下一棵杨树,把自己珍藏的红星埋在了树下,于是这棵杨树的树枝当中,永远都长着一颗红五星。这个故事就适合用小剧场或短视频的形式来呈现,形式活泼,便于传播。同时,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革命元勋事迹,也要善于挖掘革命史中“小人物”的故事,以小见大,歌颂他们平凡而伟大的精神。[5]结合产品受众群体心理特点,善于利用网络平台版块,如微博“超话”、抖音“#话题”、“知乎圆桌”等,利用重大事件、纪念日、节日等推送短文、视频等,形成话题传播。
(四)整合红色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产品多元化
研学旅游中,互动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除了开发红色旅游,还可以将康养、会展、度假、农业旅游等元素加入到产品中,丰富产品内涵,充分利用旅游资源,避免造成资源重复建设和浪费。既要保存和利用好红色历史的见证人、见证物、遗址、书刊报纸等有形文化,也要完善并保护好亲历者口述历史故事、红色影视作品、红色歌曲等无形文化。[6]另外,在产品设计中,还要加强互动,增加体验环节,以便游客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如重温抗战著名战役、重走红色抗日路线,穿军装、唱红歌、看红色经典,尝尝八路军当年的军粮、品尝风味小吃等。同时,还可以加入一些贴近时代、趣味性强的户外拓展活动及游戏,如击鼓传花、唱红歌、体能训练等。
四、结语
新时代新面貌,红色精神不能忘,要像接力棒一样一代一代传给后人,这也是大家的共识。而受资源、交通及经济影响,红色老区往往转型不易,红色研学旅游或可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增长的新方式。面对产品的主要受众青少年群体,善用新媒体进行宣传与推广,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