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孙健初西北地质考察研究

2022-03-17张传卿王永强

中州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玉门矿产西北

张传卿,王永强

(西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兰州 730070)

九一八事变后,“自东北四省沦亡,国人视线始集中于‘西北’, 而开发‘西北’之声浪乃高唱入云”。[1]12政府、有志之士不断讨论开发西北的计划。在此环境下,孙健初毅然踏上勘察西北地质矿产的道路去实现自己的报国梦。自1930年绥远考察至1952年孙健初逝世,他的工作重心一直在西北地区地质矿产考察方面。在气候复杂,交通、信息相对不便的西北地区,孙健初与队友克服重重困难,成为我国地质学者中翻越祁连山的第一批。他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知识,重新测绘,纠正地质地形图,探测各类矿产的蕴藏量,并对各类矿产的开采情况及发展前景作以分析。孙健初对我国的石油事业贡献巨大,他三到酒泉,成功寻得玉门油田并主持开采,被誉为“中国石油之父”。孙健初在西北地区的地质考察成果不仅为此后地质地形、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而且为抗战提供了资源支持,鼓舞了抗战士气,对抗战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目前学界对于孙健初已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其中张江一著有《孙健初传》,对孙健初个人及其主要地质考察活动作以整体阐述,但对于孙健初在西北地区煤、金等矿产考察情况论述不够详尽。而其他学者则多关注到孙健初与玉门油矿的关系及孙健初对石油事业的重要贡献,对于孙健初在西北地区除石油矿产外其他矿产的考察情况仅略有涉及。李四光曾评价孙健初“不仅对石油有重大贡献,对铁及有色金属勘探也是有贡献的”[2]6因此,对于孙健初在西北地区多方位的地质矿产考察活动以及他坚持献身西北地质考察事业的原因分析仍有一定空间。本文拟在爬疏史料的基础上结合跨学科的方法,突出孙健初对西北地区各类矿产的地质考察活动,并尝试分析他坚持献身西北地质工作的缘由,使大家进一步了解孙健初对西北地区地质考察事业的贡献及对此后我国地质矿产事业发展的影响。

一、求学报国与开发西北

孙健初,字子乾,1897年出生于河南省濮阳县城郊后孙密城村一个败落地主家庭。祖父孙光风年轻时是一条硬朗的农家汉子,父亲考中秀才后在村里开办私塾。童年时期的孙健初常听祖父教导“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一颗恒心,要咬着牙干下去,决不能半途而废”。[3]14孙健初在父亲的私塾学习之余,便在田间劳作,强健体魄的同时培养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1912年6月,孙健初进入濮阳县高等小学,在学校响应了辛亥革命“剪辫子运动”,积极接受革命新思想。小学毕业后,孙健初进入山东曹州(今菏泽市)鲁西国立第六中学继续学习。在这里,他与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立下“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男子汉大丈夫,理应为国捐躯”的豪气志向。[3]231920年春,孙健初中学毕业,于同年9月,考入山西大学采矿系预科班,两年后进入本科。自此,他与地质科学考察工作结缘。

在大学里,孙健初遇到了踏入地质学之门的“引路人”——瑞典籍教授新常福。新常福认为一个国家的强弱源于实业的发达与否,所以他提倡“实业救国”。孙健初十分敬仰这位地质造诣颇深的外国教授。大学毕业后,孙健初于1927年加入由新常福主办的“瑞华地质调查会”,成为第一批中国会员之一。二人在学术接触中,孙健初接受了新常福“以纯正科学来救国” 即实业救国的思想,同时“只相信学术可以救国,一心学采矿地质,并且把它学得很好”。[4]1831929年,孙健初由新常福推荐加入中央地质调查所。

晚清至民国时期,国人出于富国强兵的需求,已有开发西北的声音。然当时开发的重点主要在严密西北行政建置、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修筑铁路、发展交通运输、兴办教育医疗等方面,对地质则关注较少。而欧洲及其他一些国家的“探险队”“考察队”接踵来到我国进行考察,包括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青海、西藏及四川部分地区。例如1866年德国人李希霍芬曾来西北各地作地质旅行。从1870年起,先后有七支俄国考察队进入甘肃或经过甘肃进行考察活动。[5]4841877—1880年,奥地利人洛采随斯成义公爵来华调查地质,曾至陇南及兰州一带工作。1923—1924年间,瑞典人安特生来甘肃西南部考察地质。[6]5这些外国探险队和考察家有的未经政府允许私自行动,在我国任意发掘遗址遗物,使我国大量珍贵遗址文物和资料遭到破坏和外流。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业部矿物司设立地质科,这是我国政府机构中第一次出现“地质”二字,由章鸿钊担任科长。1913年9月,地质科改称工商部地质调查所,后又几经改名,最后终于1916年7月正式开始工作。[7]21941年称中央地质调查所,以区别地方地质调查所。1943年设西北分所于兰州。新中国成立后,编入新的地质机构。西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但直至20世纪20年代,国人才真正进入西北地区进行野外地质考察,逐渐发掘该区域丰富的矿产资源。“1921年、1923年,国人谢家业及袁复礼先后调查甘肃北部及兰州附近地质。1929年国人赵亚曾和黄汲清调查秦岭之地质。”[6]5九一八事变后,国难当头,爱国人士纷纷提出御敌之策。斯时,开发西北以支援抗战的讨论此起彼伏。如1932年南洋著名的华侨实业家林义顺与张继、居正等人到西安审甄建设陪都及考察开辟西北事宜时,深感开辟西北之重要,曾疾呼“救国必须开辟西北,有决心不患无办法”。[8]72-75中国第一女飞行家林鹏侠也喊出“往西北去”之口号。在此环境下,中央地质调查所顺应开发西北的潮流,重视西北地质情况,并派孙健初等人到西北地区做野外考察。

二、孙健初三到酒泉寻油矿

“日本夺得满洲后,又行石油专卖,故石油工业已成为世界重要问题之一。全世界将因战争而争石油富源,亦因石油而生战争也。”[9]1039中国石油工业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发展极为迟缓,原油产量甚少。当时美国石油可采储量14.3亿吨,而我国的石油储量约仅为美国的1%,中国“贫油”论甚嚣尘上。[2]61这不仅制约了国内经济的发展,还严重不利于国家安全。“一旦战事发生,各国竞相贮备石油,则中国对此种燃料将有绝断之虞。”[9]1041虽然1914—1915年美国美孚石油公司与中国政府合作在陕西、四川钻井采油,但均因获利不多而停止。随后政府又在陕西钻了几口浅井,同样未获得良好结果。因此“找油”成为国家、人民亟需待办的要事之一。在此情形下,孙健初表示“每次调查皆努力肯干,尤其对荒凉之西北调查,无人愿去,我却自动前往”。[2]46

(一)初次“寻油”受阻

玉门一带蕴藏石油的消息早有传闻。“嘉峪关西有石漆,今按赤金东南一百五十里有石油泉,土人取之燃灯。”[10]201892—1894年,俄国地质学家奥勃鲁契夫曾来这里考察;1921年中国地质学家翁文灏、谢家荣到玉门一带调查过石油情况;1928年地质学家张人鉴到此获取石油样品化验,证明油质良好;1930年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曾到玉门调查地质。虽然玉门油矿早有考察者涉足,但至1937年以前,我国的石油仍以夸脱计算,不能精炼,而且绝大多数用作润滑油。且政府及相关学者对甘肃的石油分布及开发情况知之甚少,对玉门地区的地质地文、油矿分布、矿产开采等问题进行细致、深入调查的人亦不多。该时,大多仅是浅坑挖掘获得少量石油,而对于新疆油区的了解仅限于俄国地质学家考察后的出版物中。

1935年,孙健初、周宗浚在中央地质调查所的安排下,从青海省祁连山南麓多次翻越海拔4000米雪线以上山峰到达祁连山北麓,拟到甘肃酒泉寻找油矿。当他们熬过饥寒交迫、挺过雪山暴风、扛过森林猛兽到达酒泉时,却因军阀马步青害怕自己在石油河附近淘金被发现,借口玉门石油河附近土匪太多,无法保障其人身安全而断然拒绝考察活动。[11]42-43二人只好沿着祁连山北麓查看了高台、临泽、张掖、山丹、永昌、武威、古浪等地的地质情况,于12月中旬回到北平。但是这次失败并没有使孙健初气馁,他决心等待机会再探酒泉石油。

(二)与美国专家合作寻油

1936年7月12日,顾维钧、周作民、钱永铭、严恩楢、张盛隆五人联名呈文国民政府实业部,获得专探专采甘肃、新疆、青海三省石油的经营特许权,年限五年。随即,顾维钧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煤油探矿公司,并与美孚石油公司合作,寻得美国专家韦勒博士、萨敦工程师的协助。[12]75

1937年初,孙健初与美国专家韦勒、萨敦、金城银行史悠明等人组成西北采矿勘探队,于“7月5日正式从兰州出发开始野外寻油考察工作。他们先利用驼骡西上黄河、湟水至湟源,再向西南行至青海湖、共和,然后东下至黄河谷地的循化,再南行穿过山脉和高原至拉卜楞,于8月26日返回兰州,共计1000千米”。9月8日再次离开兰州,先乘车至甘肃西北部的酒泉肃州,行程约725千米,在酒泉找好运输和野外工作用的骆驼,即赴甘肃玉门县及青海、新疆等处调查矿产。[13]完成由酒泉沿祁连山山麓西行至敦煌,然后折向北行至哈密公路上的红柳园,最后再回到酒泉的1400千米的考察。[14]188这支穿越戈壁、在西北黄土高坡上找油的队伍,除了勘探队的4人,还有4个工人和15名驮夫,27匹骡马,其中5匹马供人骑用,其余22匹骡子用来驮设备和行李。一路上,他们像玄奘取经一样经历了诸多困难。遇着有客店的村子自然是好,没有旅社的村庄,就在街上的小商店屋檐下过夜。天黑行至荒山野岭,便搭帐篷或露宿。因此次部分考察路线甚为偏僻,前人涉足较少,导致地图上标注不够精准,故孙健初和韦勒、萨顿等人一边考察一边绘制路线和地图。此前加拿大建筑师哈里·赫西曾从一位俄国地质学家口中听到一个关于石油湖的消息,即“在甘肃与青海的边境上接近青海湖的地方,有大片地区渗出原油,据说这一地区面积达250平方英里且散发着强烈的使人‘怕被窒息死’气体”,[15]111他将这一未证实的消息告知顾维钧。但孙健初等人通过对青海湖周边地质条件的分析以及向当地人求证,最终证实哈里·赫西口中的巨大石油湖并不存在。10月初孙健初一行人西行出嘉峪关,对石油河、干油泉、石油沟等地进行调查。在石油河上游东岸边发现一座小破庙,这便是后来的老君庙。15日,他们从白杨河到马莲泉宿营,考察了这里的油苗。然后在马莲泉、小马莲泉、干油泉、石油河一带考察油苗和石油河背斜情况,共逗留4天,用手勾画了7幅地质图。[16]94考察进行至12月时,气候十分寒冷,无法继续进行工作,“西北煤油试探队美国人韦勒、萨敦与孙健初等由玉门返回兰州”。[17]

本次活动虽然“惟限于时日,未及详查,仅获其梗概而东返”。[18]234但他们对甘肃西部和青海湖东北部绘制了一系列剖面图,并通过计算二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的定碳比,得出甘肃西北部有石油存在。此外,对甘肃玉门石油河背斜的位置、油苗情况以及开采此处油矿的可行性包括交通、燃料和水以及最短时间等因素做了分析估测。这些丰硕的成果为后来玉门油矿的成功开采奠定坚实基础。

(三)主动请缨,寻得玉门油矿

1938年4月韦勒和萨敦离开甘肃。日军侵略还在扩大,孙健初面对“国破家亡山河碎”的情形,向担任国民党政府行政院秘书长、资源委员会主任委员及地质调查所所长翁文灏阐述玉门一带是“煤油之希望”的思想。并从经济和战时两个方面衡量玉门油矿的开采价值,他认为:“抗战军兴,海路多被日军封锁,洋油来之不易,如果我们立即开发玉门,当有助于抗战,利之有民,价值无量。”[19]115并主动请缨前往甘肃玉门开发玉门油矿。

1938年6月,国民政府成立甘肃油矿筹备处,玉门油矿开始实质性勘探。11月3日,孙健初、严爽同苏联专家崔林根在苏联外交代表处会晤,在听取苏联专家的建议后于11月28日离开兰州,于12月4日到达酒泉。这是孙健初第三次到酒泉,目的很明确:找到油田,开发油矿。孙健初与严爽、靳锡庚等人到老君庙后,在石油河、干油泉、三橛湾、石油沟、夹皮沟等地踏勘,测量地形,绘制地质图、构造图及剖面图。[20]287一行人为此次石油钻探工作进行详细筹备。他们先酌量以木桩定出四千余点,然后用精确平板仪,逐一依法测量,在石油河、干油泉、石油沟、夹皮沟等处,测成缩尺一万分之一油田地质图二幅,地质构造图一幅及剖面图多种,以清晰表示地层之分布,构造之情形,以及各岩层之组织厚薄等。在深入调查的过程中,进一步估量石油之储存量,并对石油河区和石油沟区的位置、交通、地质、地层、石油储量、石油性质等情况分别论述,以便根据开采油矿附近必需之燃料及水源,初步确定钻井位置和钻探计划。同时将玉门油田与新疆、苏联部分油田作对比阐明其异同。[18]234-249

三、对西北地区其他矿产的考察

(一)三进绥远做考察

1930年春,新婚不久的孙健初被指派调查察哈尔西部地质矿产。此次“先由张北调查向西而进,至土木路、兴和折西而行,经淮安而去阳原,后至山西之天镇,小作逗留,及返回北平”[21]8。当时地质调查人员几乎没有任何保障,野外考察只派一两人进行。孙健初形单影只,只随身带一个罗盘,一把小铁锤便向绥远进发。[22]14在绥远东端大青山的地质考察中,孙健初于兴和县东北15千米的二道牌附近发现了几处绿柱玉矿床,并发现了石英和绿柱玉晶体。[23]361932年春,应绥远省政府之邀,翁文灏指派孙健初再次赴绥远做调查。4月8日,孙健初“由北平出发,次日抵归绥,越四日向西北进行,经察素齐入武川西部,多日而返归绥,复由归绥东进,经集宁陶林,旋阻军事,折向西行。经萨拉齐、包头、安北、固阳,而返归绥,由归绥乘车回平。此次考察延续上次任务,主要在绥远一带从事各类矿产调查”[24]2。由建设厅第二科科长王永寿陪同前往,孙健初“每至一处必作详密之考察”。“陶林兴和间因军事发生,未及考察”,所以1933年春,孙健初第三次到绥远“以补所缺而竟全功”[25]3。

从1930到1933年,孙健初共三次赴绥远、察哈尔做调查,“计费时共四月余”,其范围“在北纬四十度三十分至四十一度三十分,东经一百零八度至一百一十四度之间,幅员占绥远省之本部及察哈尔之西南隅”,徒步曲折行程三千余里。[21]8三次考察共发现二十多个煤田及十几个石棉、水晶、石墨矿等。其中煤田主要有二叠石炭纪层位上的狼山煤田、拴马桩煤田、童盛茂煤田等,下侏罗纪层位上的官井沟煤田、二分子煤田、窝沁壕煤田、石拐煤田等。这些煤田以直深采500米计算,总计量估算为4亿多吨。由于当时绥远省煤矿业发展迟滞,全省煤炭产量仅为6万多吨,总值不过13万元,全省每人平均竟不及一角。[2]31-32其他矿产的情况孙健初悉数整理在《绥远及察哈尔西南部地质志》一文中。

(二)冒险青海,翻越祁连山

祁连山是我国西北屏障,塞上要冲,且矿产资源丰富,号称“万宝山”。然而19世纪末叶,外国人以各种名目接踵沓至。特别是斯坦因测绘祁连山地形时,竟将酒泉高台以南五道山脉冠以外国人名,孙健初气愤道:“祁连山是我们中国的山,竟让外人勘测后而始见知于世,乃我之惭愧。”[26]14因此他下定决心勘测祁连山,发掘其宝藏为民造福。

1934年5月,根据中央地质调查所的安排,孙健初与侯德封离开北京,经绥远到达甘肃,对甘肃皋兰、永登、靖远、海原及中卫做了初步考察。孙健初以实际感受和实地考察为基础,并根据西北自然环境及地质地貌特征,从“地质之层序及其经济意义”和“从地文上观察其与人生之关系”的角度分析西北地区经济贫困,土地利用不合理的现象。[27]183他认为对于“宁夏附近之谷地,地沃水丰,惟面积甚小。陇南、秦岭北坡、陇西、祁连山北坡之山谷,石山嶙峋,却宜林木;坡岗茂林,适宜牧畜;宽谷缓坡,得成沃田。东自六盘山西至古浪,南由渭水至祁连山东端,种植不甚适宜”,而对于整体上地广人稀、气候相较南方干燥的西北地区,则应“西北畜牧当重于农业,谋西北经济建设当首重工业”。[28]82此外,孙健初在甘肃南山一带的考察中,发现了许多新地层,并分别为其命名。后经证实,地质界承认并沿用了这些名称。此次考察的重点在甘肃和宁夏境内,共历时五个月,“至岁冬间,因天气寒冷,工作不便,孙健初乃由甘往返北平”。[29]5

1935年中央地质调查所决定组成中国地质图编纂委员会,孙健初负责青海、甘肃、宁夏等地的地质总图任务,限期一年,及西宁、酒泉的区域地质图任务,限期三年。该年4月“实业部地质调查所派孙健初、周宗浚来甘调查地质矿产”,考察路线“由兰转赴青海从事调查,并拟在青调查完竣后,再转高台、玉门、金塔、张掖等县调查”[30]3。这次考察是孙健初初踏青海,他与队友周宗浚从兰州到西宁,然后骑骡马从西宁南门出发经湟中、西行至湟源,对贵德的矿苗和温泉做调查后,继续沿黄河西行过龙羊峡、都兰县城。孙健初与队友虚心向当地居民学习野外尤其是高原生存技能,常常露宿野外,饥寒交迫,辛苦异常。好奇又无事跟着孙健初“打酱油”的都兰县县太爷、青海省主席马步芳派来的副官和青年翻译吃不了这种苦,各自返回了。[2]50孙健初和周宗浚雇了几匹骆驼,继续向茶卡出发,沿青海湖北上。

在青海湖,孙健初根据1927年德国地理学家非希纳氏所制地图计算湖之大小深浅,结合专业知识分析青海湖之成因。并通过实地考察绘制了“青海湖附近地形略图”和“青海湖附近地质略图”。[31]184-186从青海湖返回西宁稍作休整后,孙健初北上考察祁连山。祁连山位于青海省东北部与甘肃省西部边境,由多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平行山脉和宽谷组成。祁连山“湟北三脉”即是有名的三大坂,该地地势险峻,气候多变,当地人称“马怕走悬崖,人怕过大坂”。[2]59孙健初为全面调查祁连山周围地质矿产情况,多次往返奔波于南北坡之间。历时三个月的祁连山考察之旅比之以前更加艰苦,不仅气候恶劣,且常常食不果腹,他们花费两个月时间,穿越12个要隘,最终翻越祁连山至金佛寺,后出酒泉,成为首次跨越祁连山的中国地质学家[32]40,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地质学界的士气。10月底,孙健初、周宗浚二人由酒泉沿祁连山北麓的地质调查完毕,返回兰州,后乘兰海快车由省转往北平调查所报名,并整理各项器材。[33]5

在青海、祁连山的八个月地质考察中,孙健初依据自己扎实的地层剖面知识对甘青地区地层关系做了详细梳理,并对前人所绘地图不完整或不准确的地方进行修补。此外他还根据自己调查所见及采访所得对该区域的几类主要矿产做了详细整理与分析,撰写了重要论文《甘肃及青海之金矿》《祁连山一带地质史纲要》《青海湖》等,测绘了《青海湖附近地形略图》《青海湖附近地质略图》两幅图及整理了《甘肃青海矿产一览表》。后又与严爽合著了《甘肃青海矿产图表编制余言》,内容分为《甘肃青海省矿产图》图表说明和《甘肃青海矿产一览表》图表所载矿产之价值说明。[34]13下表为《甘肃青海矿产一览表》中的部分内容,以助大家直观了解甘青两省矿产情况。

表1 《甘肃青海矿产一览表》节选[35]279

表1中所载矿产为两省蕴藏量丰富、有开采价值之矿产,对于其他储量较少或质量不佳、无开采价值之矿产,孙健初没有列入其中。由表1可知,孙健初分别对两省所藏主要矿产的类别、矿区、矿区位置、矿产储量、矿质、地质时代及根据来源作了细致整理。他在《余言》中又对不同矿产价值的品定各依其价值条件,重新做了补充说明。例如对煤的开采价值分析,四川侏罗纪煤虽储量丰富,但因其层厚仅有数寸,无法开采。而甘肃省兰州市阿甘镇窑街红山窑及樵渔堡的煤矿,虽其储量不多,但“煤层较厚,品质尚佳,所以遍经开采。惟各煤田均系土窑破坏,将来从事大作,颇感困难”。[35]276

(三)孙健初对西北地区煤矿的考察

关于西北地区煤矿的相关情况,孙健初尽数收集整理在他的《西北煤田纪要》一文中。文中详细统计了西北地区各省不同时代的煤田储量。二叠纪煤田储量约有1504Mt ,在甘肃约有974Mt,在宁夏约有294Mt,在青海约有236Mt。侏罗纪煤田储量约有381Mt,青海约有236Mt,甘肃约有113Mt,宁夏约有32Mt。白垩纪煤田储量约有70Mt,在甘肃约有32Mt,在青海约有38Mt。以上三种煤田总储量约为1955Mt,其中烟煤占1668Mt,无烟煤占340Mt。烟煤之时代自二叠纪至白垩纪,各代皆有,无烟煤之地质时代仅限于二叠纪及侏罗纪。为了证明西北地区煤矿的储存量比较富裕、有开采价值及必要,孙健初还将西北地区部分省份煤田储量与我国其他地区的煤田储量制表作比较。

表2 我国部分省份煤量统计[36]27

由表2可知,孙健初共统计了24个省份的煤田储量,其中陕西的煤量排于第二位,新疆的煤量排于第五位,所以西北地区的煤量虽不能称之为富裕,但也绝对不能视为贫困,有开发价值和必要。此外,孙健初还指出西北煤矿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他认为“西北之煤皆系小窑开采,矿业至为幼稚”,究其原因是“每年出煤不过9万余吨,全销于本地,售价每吨平均五元左右,年产总值不过40余万元”[36]28。

虽然孙健初以考察石油为主,其他矿产为辅,但他三进绥远、冒险青海、翻越祁连山,对西北地区主要的矿产均做了详细考察与整理。他对各种矿产的储量、矿质,还对目前我国西北地区的矿产开采和冶炼业进行分析,为此后西北矿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四、西北地质考察成效及意义

(一)喜得石油,支持抗战

1938年,孙健初确定玉门油矿开采方案后,便着手主持开采工作。1939年3月23日,从陕西延长油矿运来的钻井设备安装完备,老君庙的第一口油井开工。此后,孙健初每天都翻看挖出的沙土,不时地用手抓起来看一看,捏一捏,用鼻子闻一闻,他心里既担忧又着急。晚上睡不着,便围着一号井来回转或蹲在井口边默默地观察。因一号井的油层与干油泉同属一个油层,孙健初便取“干”字的英文首字母“K”为其命名。[35]77-821939年8月11日,当玉门油矿喷出原油的那一刻,“孙健初这位出生入死的钢铮铁汉、民族不屈的儿子,哭了,那泪就像横流的长河”[23]22。玉门油矿的成功,揭开了我国现代石油工业的帷幕,它为抗战,为开发、建设新中国的石油工业发挥了重要作用。表3为玉门油矿1939—1941年油井钻探情况及原油产量。

表3 1939—1941年出产原油数量[37]

由表3可看出,1939—1941年玉门油矿的油井和绝大多数油井的原油出产量总体呈增长趋势。1941年第四井和第八井突然井喷,原油产量突增,而这也是玉门油矿原油产量质的飞跃,标志着我国第一个自喷油田的诞生。1942年,全国进口汽油不到3万加仑,而玉门油矿生产汽油已达189.57万加仑,远远超过进口汽油,[38]853为国家节约了大笔石油进口费,同时极大鼓舞了抗战士气。自此后至1945年抗战胜利,玉门油矿共钻井26口,生产原油7866.7万加仑(255546吨),占全国原油90%以上。汽油1303.35万加仑(37092吨)、煤油511.6万加仑、柴油71.7万加仑。[39]195大后方共生产汽油、煤油、柴油、酒精及其他代用油等液体燃料共3625万加仑,其中玉门油矿产2000万加仑。[40]500战时玉门油矿原油在全国原油量占比数以及在大后方各类液体燃料中的占比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玉门油矿对抗战胜利的重要贡献,以及对大后方液体燃料工业的重要贡献。

玉门石油早期多为赤金堡之居民土法采之,每年产量约二万斤。“民初,此间工人为数不过二三十,矿主则仅五六家。采得油后,以骡车拉运,销售于酒泉、玉门一带。每斤售价不过铜元十余枚,在产地价尤贱,四五枚即可购得一斤。附近居民用以燃灯,因其时提炼无方,燃灯时烟大而光暗,用之者均无好感。”[41]2而自从玉门油矿规模化开采后,无论是原油的提炼方法还是用途范围,较之前都不可同日而语。开采油矿需要大量劳动力,为周围民众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 自1941—1944年,酒泉、金塔、高台三县,每年各拨壮丁400名到矿做工。后来新中国石油战线上的一代楷模“铁人”王进喜,即是在1938年到玉门油矿当徒工。玉门油矿的工程技术人员来自全国各地,全矿职业技术人员631名,工人5097名,合计5728名。其职工人数是大后方仅次于重庆大渡口钢铁联合企业的第二大工厂。[42]222为了扩大油矿的开采事业,甘肃油矿局相继新办了采油炼油所需要的水泥厂、机械厂和发电厂,还办了各种职业学校,油矿局对员工福利事业较为注意,他们自设粮仓建设面粉厂,开办百货食品供销社,组织各种修理服务业,设立了医院、学校、俱乐部和戏院等生活娱乐设施。有人曾于1947年参观玉门油矿,感叹“其地交通及市街之繁荣,遂亦大为进步。昔日情形与今有天壤之别。”[43]6

(二)借鉴国外理念,培育地质人才

1942—1944年,孙健初被派去美国实习石油开采事宜。他曾到美国的十几个油田进行实地考察,认真观看其地质调查方法。孙健初每学习新内容,必然联想到玉门油矿的情形,联想到我国石油发展的问题。他从西北地区和全国整体情形两个角度考虑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先后发表了《发展中国油矿计划纲要》和《中国各重要油区地质情况及开发计划》。孙健初指出:“中国地腹之油,究有若干,固然难以预为断定,然就其在所知者而言,当有不少之储量存在,惜乎发展为期过晚,致难比拟欧美。若不急起直追,扩大研究,则石油事业实难望人项背。中国地大物博,何所不有。况值需油孔极之时,似宜急起效仿方不致落人后。”[44]311回国后,孙健初继续主持石油开采工作,并将自己在美国实习期间学到的先进石油开采方法和思想运用到我国石油事业中。1949年3月孙健初与玉门油矿矿长刘树人等赴青海省民和一带视察并决定在该地区进行勘探工作,并在距青海享堂十公里的地方勘定井位一处。[45]2孙健初所提出的含油气远景区如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河西走廊区、陕北和东北、华北、四川等地区,新中国成立后,石油勘探实践已经多次证实了他的科学判断。1965 年,中国实现了石油自给,彻底摆脱了“贫油国”的帽子,实现了孙健初在抗战留美期间擘画的中国“石油梦”蓝图。[46]3

孙健初从美国学习回来后,认为美国近五十年来,石油地质研究的迅速发展与地质人员为数众多、素质之高有莫大关系。抗战胜利后,孙健初一边继续为我国石油事业忙碌,一边注重培养新一代的地质工作者。1945年,油矿局仅有二十几名青年跟着孙健初学习,且大多为大学刚毕业。孙健初一心要将他们培养成既有理论知识、又有现场实践经验的“科学救国”的人才。学生们经常跟着孙健初跑山头做野外考察,每至一处,孙健初必让学生绘制草图,绘完的草图经过检验合格后方可吃饭。为了能够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开阔视野,他将自己十几年来野外考察中遇到的难题作为重点一一整理出来,找出其共性和个性,再结合自己当时撰写的地质论文,在课上细致分析每个案例,同时还将自己在美国的学习体会和美国石油地质考察的先进方法讲给学生,以启发学生。在孙健初的耐心教导、严格训练下,玉门油矿一批优秀的青年地质工作者在全国各大油田的勘探开发或石油地质科研中担起重任,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石油会战中立下辉煌建树,李德生、田在艺都成为发现和开发大庆油田的功臣。

五、结语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东南、华北地区的逐渐沦丧,开发西北的声音空前高涨。孙健初来到西北地区从事地质考察事业。他与队友不惧艰险,足迹遍至陕、甘、青、宁、绥远等地,将自己大半生的时间贡献给西北地区。他历经艰辛,寻得玉门油矿,建立我国第一个石油基地,被称为“中国石油之父”。玉门油矿的成功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战时石油紧缺的情况,为我国节约了大量资本,鼓舞了抗战士气,为中国的石油工业发展奠定基础。作为地方的一种新工业,带动了周边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此外,孙健初对西北地区其他矿产资源如煤、铁、金等矿产的考察与整理为之后的开发与利用提供重要理论支持。解放兰州前期,孙健初一边埋头研究油田地质理论,一边冒险保护他所掌握的全部石油地质资料和仪器设备,使其未落入敌人手中分毫。1950年,孙健初任中国石油管理总局探勘处处长、西北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并任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科学院专门委员。孙健初对我国石油事业及对我国地质学术界的重大贡献,对于今天开发西北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其爱国和献身地质事业的精神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

猜你喜欢

玉门矿产西北
英国政府发布首个“关键矿产战略”
Beautiful And Rich Xinjiang
权力寻租的链条有多长——透视陕西插手干预工程和矿产案例
一座西北小城
缠海鞭杆—西北棍
sin
叩问玉门
玉门关开通四方
有关玉门、玉门关研究中几个重要问题的再探讨
唤醒沉睡的城市矿产 让城市整洁 让资源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