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特区理论视域下诗歌文体对新闻标题语言的影响

2022-11-26张剑英仵兆琪

中州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新闻标题特区文体

张 力, 张剑英,仵兆琪

(1.郑州大学 文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2.重庆师范幼儿高等专科学院 初等教育系,重庆 万州 404047)

一、语言特区的属性和区域

语言特区理论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门具有深远影响的当代语言学理论,它是在“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是“特区”属性在不同的领域或平台具体化的呈现。“经济特区”是指可以实施某些特殊经济政策的特定区域,它可以突破主流经济法规政策(如减免关税等)的限制来实现区域经济的发展。“特别行政区”则是指具有特殊法律地位,可以实行特殊的社会制度、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等的行政区域。出于语言使用者表达的需要,语言也有自己的“特区”,所谓“语言特区”则是指可以有条件突破常规语法规则约束的语言运用的特定领域。

特区的存在依存一定的区域或平台,如中国目前有包括深圳、厦门、汕头、珠海、海南、喀什、霍尔果斯在内的七个经济特区,以及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语言特区也并非“空中楼阁”,同样有自己发挥作用的平台和区域。研究发现,诗歌文体、标题口号和网络语言是语言特区运用的三大区域。此外,特区属性允许特区成员突破惯常“法则”的束缚,但是这种突破是有其限度的,如经济特区不能突破自愿平等的交易原则,特别行政区的一切政策制度必须在中国宪法的范围内制定。与之类似,语言特区也不能突破人类语言能力的束缚,即不能突破“普遍语法规则”的范围[2]。而诗歌文体作为语言特区运用的三大区域之一,其语言的高度概括性和简约凝练性等特点都与新闻标题的特点相暗合,两者的运用方式也密切相关。为增强新闻标题语言表达的艺术化和精确化,有必要在语言特区理论的框架下探讨诗歌文体对新闻标题语言的影响,并为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标题撰写时提供有益的启发和参考。

二、诗歌文体的语言特点及其影响新闻标题语言的理论基础

诗歌是指使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的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新闻标题是指出现在新闻正文前面,对新闻内容进行概括或综合评价的简短文字。新闻标题作为标题口号的次类,具有语言特区的属性,亦是语言特区的一种[3]。作为语言特区成员的诗歌文体对新闻标题语言有重要作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诗歌文体简洁的语言特点符合新闻标题的表达要求

诗歌语言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语言的凝练概括性,与散文小说等文体不同,诗歌不需要铺排陈述式的叙述和描绘,它追求语言的简洁,力图达到“词约意丰”的表达效果。诗歌语言概括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大量省略手法的运用。如语气词是表示语气的一类重要虚词,通常位于句子的末尾用来实现句子的某种语气。语气词在散文、小说等文体中比比皆是,但是在诗歌中却甚少使用,尤其在代表中国诗歌最高水平的唐诗、宋词中更是少见。

在散文、小说等文体中,谓语一般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诗词中却经常可以隐去不出现[4]146,例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全诗没有一个谓语动词,却为读者呈现了一副极富流动感、生命感的秋郊夕照图,这在散文或是其他文体中是很难见到的。

除了语气词和谓语的省略以外,诗歌中还存在着大量的由关联词的省略而造成的紧缩句。如王维《观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这句诗中,上下两小句都省略了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原诗可还原解读为“因为芳草枯萎,所以鹰眼才能够锐利;因为积雪散尽,所以马蹄飞驰才更加轻盈”。诸如此类的省略关联词的用法在诗歌中数量繁多,举不胜举。

新闻标题是出现在正文内容之前、对正文进行概括或评价的简短文字。为突出新闻的时效性,标题往往采用省略的方式以简洁化的语言帮助受众在短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如“种桑养蚕 致富路宽”(《人民日报》2021年08月18日),字数一致、句式工整外,这一复合句式标题省略了条件从句中的关联词,在省略关联词“就”后的标题语言比通常语句更符合经济原则,简单凝练,读起来朗朗上口。由此可见,诗歌文体力求简洁而采用的省略手法同样适用于新闻标题,两者在炼字、组词和选用句式方面有相同之处。

(二)诗歌文体的创新属性为新闻标题创作注入活力

语言特区的性质允许语言使用者在这些特区区域中突破共时常规语法规则的束缚大胆地进行创新,推动语言的发展和演化。因此,语言特区与语言接触以及语言习得共同构成语言发展创新的三大动力源泉。

1.诗歌文体的创新属性

诗歌文体作为语言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发展创新的重要源泉。通过考察发现,诗词文体中蕴藏着大量的创新语言现象,其中不乏对后世影响久远的常见词语和语法现象,这些对汉语的演化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5]。在此酌举数例,以见一斑:

第一,词语方面的创新现象。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词汇、成语等有很多都是从诗词歌赋中产生的,如“月亮”一词最早见于唐朝著名诗人李益的《奉酬崔员外副使携琴宿使院见示》诗中,“亭木已衰空月亮,城砧自急对霜繁”。这里的“月亮”并不是一个词,而是一个短语,表示“月光明亮”意义的主谓短语,它们在诗词格律的作用下凝固成一个双音节词。诗歌也是成语产生的摇篮,通过对《汉语成语考释词典》的统计,我们发现其中有不少的成语都源自于诗歌,如“风雨如晦”就是出自《诗·郑风·风雨》中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明日黄花”出自宋代苏轼《九日次韵王巩》中的“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此外,量词和介词也有不少产生于诗词当中。如《汉语大字典》中提到,“簇”的量词用法始见于唐代白居易的诗中,“几声清淅沥,一簇绿檀栾”(《题卢秘书夏日新裁竹二十韵》)。

第二,诗歌对句法方面的创新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如前人考究发现,现代汉语中常见的“把”字句,就是在唐诗中由目的句(如“倒杯水喝”,倒水的目的就是为了喝)演变而产生的。由于诗歌独有的韵律特征(句尾重音,通常是诗句的最后三个音节),迫使目的句的重音结构发生转移,如“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的焦点重音在“仔细看”上,而不是“茱萸”上,这一情形恰好满足了把字句的重音特征。[6]

2.创新性语言是新闻标题成功的必备条件

新闻标题也具有“语言特区”的属性,它允许语言使用者有条件地突破常规语法规则的束缚,大胆地进行语言创新。在这一点上,诗歌文体的创新属性与新闻标题的创新性不谋而合,因此,制作新闻标题时就必须要充分借鉴和吸收诗歌文体的优秀创新性成果,以期写出内涵丰富、吸引力十足的新闻标题。

新闻标题起着评价新闻内容、吸引读者阅读的重要作用。随着现代媒体的传播方式不断更迭变化,碎片化阅读日益盛行,新闻标题是否有“新意”成为新闻报道成功的关键。而新闻标题是否有“新意”,就在于能否把事件的矛盾或者焦点在标题中凸显出来,而且立场要鲜明,具有生动性,能引导受众看下去。具而言之,“准确、鲜明、生动、形象”是创新新闻标题的四条公认标准[7]。但在新闻标题实际制作过程中仍然存在创新不足的问题,一些标题老套缺乏新意,如“80后‘纺织状元’的奋斗路:要干就干到最好”(《工人日报》2019年02月28日)、“江西‘90后’农民返乡种猕猴桃 亩产2万元成‘田状元’”(《中国新闻网》2019年01月13日)、“官金仙:从‘物流女状元’到‘全国最美家庭’”(《中国新闻网》2018年05月15日)……“XX状元”标题层出不穷、乏味雷同。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它要求以简短的文字概括出新闻的主要事实和本质内容,因此语言的精炼、准确是标题语言的根本要求。在这个层面上,标题与诗歌语言都需要以新夺目,以奇制胜。

此外,诗歌语言凝练,极富意蕴,很多新闻工作者在制作标题时会采用不同方式借鉴诗歌内容,以期用“诗化”的标题吸引读者、提高新闻表现力。而以诗歌入题不仅能使标题简洁凝练、生动形象,给人艺术的享受,而且在特定的语境下还能引发联想,起到传神点睛的非凡效果。如“非法传销 掀起你的盖头来”(《法制与经济》1997年第05期),这则新闻标题的副题直接引用王洛宾先生由维吾尔族民歌《亚里亚》改编而来的现代流行音乐《掀起你的盖头来》歌词,“盖头”就是传销的遮羞布,“掀”开遮羞布,将传销的非法本质暴露于阳光之下。借用耳熟能详的歌词作为新闻标题副题,新颖独特、触动人心。再如“西海固地区率先脱贫的盐池县这样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白了滩羊,绿了草原,红了日子。”(《人民日报》2020年08月15日),直接借用南宋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句式,使新闻标题新颖灵动、生态之美跃然纸上。

三、诗歌文体对新闻标题语言影响的具体表现

由上文可知,诗歌文体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新闻标题的简约、凝练等制作要求,因此新闻工作者在制作标题时也应借鉴诗歌的意境内容和炼字组句的方式。诗歌文体对新闻标题语言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新词语充实新闻标题语言的词汇

诗歌作为语言发展创新的重要源泉,产生了大量的创新语言现象,其中不乏为数繁多的创新词汇,而且我们发现这些创新词汇已有不少被引进到新闻标题之中。如“景仰”是一个广泛使用的新兴词汇,出自《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它是通过抽取“高山仰止”中的“仰”和“景行行止”中的“景”组合而成的偏正式复合词,用来表示敬佩尊重的意思。“景仰”具有浓重的正式语体色彩,已被广泛运用到新闻标题之中。如“冯子材与镇南关大捷:保家卫国 后辈景仰”(《光明日报》2018年10月29日),“范曾:对传统应当景仰 我们只有守成才能腾飞”(《西安晚报》2014年11月15日),“暨南大学一日痛失两名教授 名师风范令学子景仰”(《南方日报》2015年05月15日)等。“袍泽”是一个广为人知的诗歌词汇,出自《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它是通过抽取“与子同袍”中的“袍”和“与子同泽”中的“泽”组合而成的联合式复合词,用来指军队中的战友。“袍泽”偏向于书面语体,也被广泛地运用到新闻标题之中。如“奖章背后的故事:熊寿明——青山埋忠骨 袍泽寄哀思”(《央视新闻》2015年09月05日),“分析:美军能否摆脱‘袍泽相残’误伤悲剧阴影?”(《中国新闻网》2003年03月12日)等。再如“悲欢”作为表悲哀与欢乐的并列式联合词,出自南朝颜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邑野沦蔼,戎夏悲欢。”它常被用来形容情感上的各种感觉,而且在一些特定的语境下也引申为形容各种经历。由于其高度的凝练概括性,“悲欢”一词也被广泛地运用到了新闻标题中。如“让两代人悲欢相通的体育偶像”(《中国青年报》2020年12月01日),“综述:人类的悲欢跨越民族和地域——中国影视剧走红中东”(《新华网》2021年06月14日),“台山海口埠:广府人出洋第一港 华侨史悲欢承载地”(《金羊网》2020年06月29日)等。

除了普通词语,诗歌文体中还孳乳出大量的成语,这对新闻标题语言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公务员聘任制引出人才的‘源头活水’”(《中国广播网》2014年07月28日),“源头活水”这个成语出自朱熹的《观书有感》中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用来指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将公务员聘任制人才比喻为“活水”,以便促进公务员队伍的良性竞争,破除“考上公务员就端上了铁饭碗”的刻板印象。再如“柳暗花明又入蜀 韦庄的最后十年”(《华西都市报》2020年11月16日),“柳暗花明”这个成语出自宋代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用来比喻在困难中遇到转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韦庄在人生最后十年终于功成名就的自豪与畅爽。诗歌文体中滋生的大量成语,具有庄重、典雅的语体风格特征,而新闻标题是典型的书面语体,因此,由诗歌文体中诞生的大量成语成了新闻制作者撰写新闻标题的绝佳素材。总的来说,标题词汇对诗歌词汇的借鉴,能够促使新闻工作者创造出创新性与艺术性并存的好标题,从而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以提高新闻的阅读量。

(二)诗化句式增强新闻标题的艺术魅力

新闻标题语言要求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一目了然,就是要用最精简的文字表达新闻中最核心的内容。而诗歌语言精练、含义丰富深刻,因此新闻工作者在撰写标题时会充分考虑到诗歌因素,直接引用或改用诗歌句式作为标题。

“范美忠老师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人民网》2008年05月28日),这则新闻标题的后半句直接引用现代著名诗人北岛的《回答》:“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通过借用诗歌中的诗句为标题严厉痛斥了在汶川地震中置学生的生命于不顾的范美忠老师。再如“让人民摆脱贫困,从不以山海为远——那些照亮未来的灯塔”(《上海新闻广播微信公众号》2021年06月16日),这则新闻标题出自《抱朴子·博喻》:“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迫。”将原诗所传达的朋友相处之道改用为形容广大领导干部脱贫攻坚的坚定决心与毅力。又如“惟愿苍生俱饱暖——民生保障制度如何惠及全体人民?”(《人民日报》2020年08月11日),这则新闻标题引用《于肃愍公集咏石炭》:“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将原诗中的“但”改为“惟”,将希望民生保障制度惠及全体人民的殷切期盼写得真切动人。这些标题直接或间接改用诗歌,使标题诗化,让标题有意境且简练、含蓄且有吸引力。

诗歌文体为了达到凝练概括的目的,会有大量紧缩句式的出现,当然这一句式也同样受到以追求简洁扼要为表达目的的新闻工作者的青睐,并在新闻标题的撰写中广泛运用。“神吐槽:赢球不可怕,缺谁谁尴尬。”(《新浪体育》2017年03月04日),这则新闻标题中“缺谁谁尴尬”实际上是“只要缺谁,谁就尴尬”这个一般复句经过紧缩而成的,它省略了关联词语“只要……就……”。与之相类似的还有《搜狐网》的一则新闻标题,“输球不可怕,有谁谁尴尬!1胜3负,马刺全队都在针对莱昂纳德?”中的“有谁谁尴尬”是省略了关联词“如果……就……”而形成的紧缩句。不可否认,这两则新闻标题都是受到古诗词紧缩句影响的结果,它们与严恽近体诗“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中的“问花花不语”有异曲同工之妙。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不一一酌举。

(三)用韵和对仗等语言技巧增强新闻标题吸引力

诗歌文体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韵律,极具音乐感,在结构形式上一般讲求对仗工整,富有建筑美。标题口号借鉴诗歌文体,在制作时追求合辙押韵、节奏鲜明,以便让读者阅读起来朗朗上口。

众所周知,诗歌尤其是近体诗讲究平仄押韵,一般而言,绝句和律诗的偶数句句尾一字会选择通过押韵的方式来实现诗歌的韵律节奏[4]255,我们以王昌龄的《出赛》为例来说明,“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首诗押“an”韵,分别通过第二句和第四句句尾最后一个字“还”和“山”来实现。仿照诗歌的押韵,不少新闻标题在撰写的过程中也采用押韵的形式来增强标题的韵律感。如“‘钓鱼执法’ 谁比谁傻?”(《新京报》2009年10月25日),这则新闻标题使用“法”“傻”二字押韵,“法”的权威公正与“傻”相对,以此抨击目前行政机关中存在的“公权碰瓷”现象。再如“小康不小康 关键看老乡”(《新华网》2015年12月29日),这则新闻标题中的“康”“乡”二字押韵,将能否成为小康的评判标准直接与三农挂钩,指出了“三农问题”正是迈向小康的关键所在。

对仗是诗歌特别是近体诗的又一大特点,诗人们经常采用对仗的手法来达到形式上整齐美观、节奏上铿锵有力、气势上大气磅礴的目的[4]18,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属杜甫的《登高》一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首诗被称作古今七言律诗之冠,全诗八句话全用对仗,工整巧妙,极富表现力。对仗手法在新闻标题中的运用也比比皆是,如“胡锦涛致意劳动者:问民生民意 看开放开发”(《中国新闻网》2011年05月02日),这则新闻标题中“问民生民意”与“看开放开发”工整对仗,音节协调,极富节奏感。又如“习近平:铭记伟大胜利 推进伟大事业”(《新华视点》2020年10月23日),“铭记”与“推进”相对,“伟大”与“伟大”相对,“胜利”与“事业”相对,合辙对称,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语感,提高了阅读吸引力。

四、诗歌文体的语言特征对新闻工作者的启示

(一)提高自身诗词修养,提升标题诗化感知力

诗歌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瑰宝,迄今已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给世人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名篇佳句、成语新词,不仅给我们以艺术上的享受和精神上的陶冶,还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语言的创新精进,是人类语言发展演化的重要源泉。因是之故,新闻工作者要想制作出言简意赅、旋律优美、新意十足的新闻标题,必须要吸纳和借鉴诗歌文体的优秀成果,努力做到诗歌入题,达到标题诗化的效果。具体言之,新闻工作者要努力积累学识、提高诗词素养。只有积累足够的诗歌素材,才能在广阔的诗歌海洋中选取合适的诗歌元素,制作出精良、吸引力十足的诗化标题。

(二)增强诗歌语言甄别能力,做好新闻舆论引导工作

诗歌文体具有创新和凝练概括的属性,这与新闻标题语言的要求契若合符,因此新闻工作者可以而且应该汲取诗歌语言的优秀成果,提升新闻标题语言的表现力。但是,与此同时应当指出,诗歌语言还具有含蓄、委婉、艰涩难懂等特点,其结果是很多诗句以及字词的意义和用法难以把握和理解,这给我们的新闻标题创作提出了很大的挑战,甚至会造成误导读者乃至引发社会舆论等问题的出现。譬如,“卢瑞安:香港旅游业从欣欣向荣变惨淡经营 我很痛心”(《中国新闻网》2019年09月03日),这则新闻标题中的“惨淡经营”语出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一诗中,诗中“惨淡经营”原指煞费苦心地从事绘画或诗文创作,后来也引申表示苦心规划和开拓某项事业,但绝不表示经营不善,显然上述标题存在误用。再如“留学生数量呈井喷 曾几何时香饽饽今朝成色不在”(《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09月06日),这则新闻标题中的成语“曾几何时”出自王安石《祭盛侍郎文》:“补官扬州,公得谢归。曾几何时,讣者来门。”用来表示时间过去没有多久,但在使用时容易望文生义,经常误用为“曾经”“不知何时”,在这里“曾几何时”被误用为“不知何时”。通过对《中国新闻网》的调查,发现被误用的诗歌词语还有很多,诸如万人空巷、休戚相关、蹉跎岁月等。因此,新闻工作者在借引诗词语言的时候要做好甄别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舆论的正确引领和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新闻标题特区文体
另类文体巧谋篇
2018世界杯英文体育新闻标题的及物性系统分析
浅谈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
DC炫特区
陈云不赞成发行特区货币
试论网络新闻标题的独特性
俄开设新赌场
考场作文的文体规范
话题作文全功略(三) 符合文体要求
阅读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