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礼仪教育视角下立德树人路径探索

2022-11-26

中州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立德礼仪育人

程 燕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传媒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

一、关于立德树人

2018年,立德树人这四字曾被选为年度十大流行语之一。“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在《左传》中,“德”位居首位。何谓立德?立德即以德为根,培养有德行之人。“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树人即以人为本,培育有品行之人。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018年5月2日,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

(一)立德树人——教育之根本

教育的对象是鲜活的个体与生命,育人是其根本任务。“何为‘根本’任务?根就是树根,根本就是最本质、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1]教育,不止于单纯地向受教育者传道解惑,更为重要的是,与此同时,渗透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立德、立功、立言”中,“立德”被摆在了首位。若无德,立功、立言则失去了意义;若无德,一个人就等于失去了灵魂。没有德浸润的教育,形同于空壳。

(二)立德树人——培养得力“接班人”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青年是民族的未来和主力,多方位地立德树人,是党和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是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接班人的需要。

(三)立德树人——高校肩负的神圣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高校是青年学子成才的摇篮,此阶段是青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要形成时期,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是当代高等教育的生命和灵魂,是高校所应担负起的历史使命。

二、高校礼仪教育所发挥的立德树人功能

立德树人的过程中,忌讳灌输式教育,德育的落实不是落到教材里与课堂的空洞说教中,而是要真正地落在学生心中,调动其主体意识与自觉性。礼仪教育在立德树人方面,发挥着独特的效能。

(一)美育入心——塑造形象,正确审美

礼仪课程是一门美的课程,它虽然不能像其他专业核心课一样给同学们更多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但能从多个维度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尤其是能够帮助同学们塑造良好的形象,从而展示其美好的风貌。礼仪课程中的仪表礼仪、服饰礼仪,让同学们清楚场合有别,着装有别,暴露装、短小装、拖鞋等不宜出现于校园和教室;作为大学生,着装要符合身份,“衣贵洁,不贵华”,不作盲目攀比;与老师交谈时,站姿要端正,“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上课时,忌双臂抱于胸前斜靠在椅背上,忌采取傲慢无礼的“二郎腿”坐姿;大学生的妆面要清新淡雅,忌浓妆出现于课堂,补妆要回避他人,不宜在公众场合公然补妆。这些内容无疑在打造良好大学生外在形象方面起到了其他课程所缺失的重要作用,同时无形中提升了大学生的审美品位,激发他们对美的追求,意识到内在美需要和外在美相得益彰,正如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所言:“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的:容貌、衣裳、心灵、思想。”周恩来同志风度翩翩,举止得体,他以自己的形象引导着外部世界对中国的印象。“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露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这是著名教育家、南开体系创建人张伯苓所订立的闻名的“容止格言”(亦称“镜铭”),当年在南开中学读书时,周恩来就以此对自己作严格要求;宋庆龄女士一向注重自己的仪容仪表,一颦一笑皆为范本,仪态万方,优雅迷人,新中国成立后,年近六十岁的她出现于各种外事礼宾场合,无论服饰或是妆容,均和谐得体,乔恩·哈利曾形容她“富有魅力,落落大方,为中国创造了最美好的形象。”

“君子不可以不饰,不饰无貌,无貌不敬,不敬无礼,无礼不立”,在儒家的仪容观中,这是最基本的规范,“儒家倡导的仪容观,以自然、优雅、真诚、适度、敬人敬己为特点,以提升理想人格、和谐社会关系为目标,要求表里如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培养了像周恩来总理这样一些集崇高的品德与优美的仪容于一身的光辉典范,造就了人们彬彬有礼的社会风气,为中华民族赢得了‘礼仪之邦’的盛誉,其思想和观点,积淀为中华民族既注重内在美又注重外在美的传统。”[2]一个有教养有德行的人必定也注意外在的细节,英国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曾说:“一个人的穿着打扮,就是他的教养、品位、地位的最真实的写照。”礼仪课程可以帮助大学生认识到何谓真正的美,通过形象礼仪的学习树立其正确的审美观。

(二)内外兼修——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言:“外表的美只能取悦于人的眼睛,而内在的美却能感染人的灵魂。”《论语》记载:“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外在美与内在美的有机结合,方能做一位内外兼修的君子。在人际交往礼仪中,称呼礼、自我介绍礼、握手礼、鞠躬礼等礼节让同学们知道如何称呼老师方显尊重,不同场景下谁先伸手更为合理;沟通礼仪教会与人交往时应当采用的语气、语速、语调,“凡道字,重且舒”,知道如何用词等才能更宜让交往对象接受,明白“尊长前,声要低”;新媒体礼仪提醒微信、QQ使用时容易被忽略的细节;用餐礼仪让大家知道了宴请时的座次安排,知晓长先幼后的规矩。通过相关内容的学习,让礼内化于心,而非浮于表面,真正做到表里如一,做内外兼修的大学生谦谦君子形象。

(三)涵养修身——恭敬待人,尊重有加

礼的繁体字为象形字,其本义谓敬神,后来演变为敬人的统称。礼仪是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它和法律、道德并称人类社会的三大保护神,但它不像法律那样严苛,也不像道德那么凛然。无论是敬神或是敬人,其中均离不开“敬”字。《论语》中多处提及“礼”,“不学礼,无以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欲立身,先立品,若无礼,则无立。“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均体现了礼之敬意。

礼仪课程可以培养大学生对他人的谦敬意识,明白了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内心要常存尊敬之心,“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修身,礼仪教育无疑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

(四)清郎和谐——改善习气,净化风气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礼且格。”古代强调以礼治国,教化人民。当今,礼也如同润滑剂一样,在调节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让人际交往变得更和谐。“礼之用,和为贵”,在交往过程当中,大学生注重礼仪行为,就能够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误会,化干戈为玉帛;掌握了一定的礼仪规范,就会以礼待人、以礼行事。因之,校园风气也会愈发美好。

礼仪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一种反映,它对社会风尚能够产生广泛持久而深刻的影响。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知书达理的大学生,他们得体的行为也会对周围的人起到榜样的作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净化社会风气,为和谐社会增色添彩。礼仪可以彰显一个单位的精神面貌,体现民族的气质,它是社会发展的助力器,良好社会秩序的基石。

三、高校礼仪教育推进立德树人的路径探索

(一)以文化人——高校礼仪教育融入优秀传统文化

2014年,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其中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年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大学》有言,“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德为根本。《论语》记载,“德不孤,必有邻”,有道德的人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君子怀德,小人怀土”……优秀传统文化是立德之本,其中多处皆可融入礼仪教育。

1.诚信做人

诚信是历经社会发展而沉淀下来的传统,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交往准则。诚信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点内容,是我国公民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之一。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是人际交往的基石。国家需要诚信之人,民族需要诚信之人,社会需要诚信之人。在礼仪的原则中,首当其冲提到的即是“遵守”,它包括了遵守时间和遵守约定两层含义,其与诚信之意不谋而合。在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关于“诚信”的表述俯拾皆是。

《大学》:“为人君止于臣,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论语》:“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言必信,行必果。”

作为大学生,不迟到、不旷课、考试不作弊是最基本的诚信;与人交往,要有时间观念,不做失约之人;助学贷款,要及时还付。在讲到礼仪遵守原则时,教师可运用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融入传统经典名句,排除空洞的口号式的刻板灌输,以引发同学们的深思,深刻认识到诚信之重要性。

2.孝老敬老

孝老敬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与传统,它以独特的方式影响着作为子女的我们。“孝悌者,其为人之本与?”“孝”为德之根本。在“新媒体礼仪”章节中,可以以“感恩”为主题,让同学们以短信、微信等方式为父母发一段文字、语音,或者直接通话,向父母的养育之情表示感谢,于无声处领会到“孝悌”之多重含义:“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孝同时要伴以“敬”之心:“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要同学们懂得,人生在世,必要以一颗良善仁爱之心孝老敬老。

3.克己宽容

克己宽容之人,方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关于克己,朱子释义:“克,是克去己私,己私既克,天理自服,譬如尘埃既去,则理自明;瓦砾既扫,则室自清。”在礼仪宽容原则讲解时,采用音乐冥想法,大家在音乐中反思片刻,然后自由发言,由他们自己贡献答案,从而学会克服内心的私欲,克制不当之行为,行事有所节制,不为外物所诱惑,不为外因而大喜大悲,向内修心,方能够消灭心中之“贼”;对己以严,对人以宽,做一个虚怀若谷不斤斤计较之人,如此,才能外塑内修。

4.亲近益友

青年人在择友时,因思想欠成熟,易判断失误,给自身成长带来一些负能量的影响。孔子提倡“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交友要交益友。“友直,友良,友多闻”,益友能够帮助我们看清自己,端正自身,远离“便辟友”“善柔友”“便佞友”。大学生应该清楚,亲近益友,亦是提升修养的一种途径,正如当今流行的话:“与优秀的友人同行,你将会遇到更完美的自己!”

5.行为有度

“中庸”,朱熹注释:“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之无不及之名。”中庸,即凡事不走极端,不走偏锋,要随时做到适中,恰到好处。

礼仪中的“适度”原则,与此有相通之义。“适度”指在施礼时既要到位,又要拿捏好分寸。不到位与过了头都是失礼行为。在礼仪课程内容中,关于“适度”的例子,散见于各篇章。

大学生妆容之礼需有度,适当的妆容可以提升自信,美化形象,展示对交往对象的尊重。但因场合不同,妆容亦有别。求职时的妆面宜清新淡雅,倘若浓重的“烟熏妆”亮相,反而弄巧成拙;仪态之礼需有度,它能够折射一个人的修养与对待外界的情感态度;表情之礼需有度,它是社交场合相互沟通的形式之一。与人交往,“目中有人”是最基本的礼貌,交谈时,如若你的心思沉溺于手机,则会给人以漫不经心、心不在焉之感,看人要注意把握时间长度,学会控制向度,异性交往,长时间地盯着对方会带来误解;服饰之礼需有度,公务场合着装体现端庄大方,社交场合着装彰显个性时尚,休闲场合突出轻松舒适,喜庆场合风格热烈,肃穆场合色彩素静。若违背之,就为“失度”之表现;拜访之礼需有度,拜访是人际交往必不可少的增进友谊、联络感情的环节。作为客人,需要把握“为客”之道:不过早,不超时,不失约,及时提出告辞,不拖泥带水,不过久停留。馈赠之礼需有度,《仪礼》记载,士与士见,必带之以贽。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馈赠作为表情达意建立良好感情的方式,一直未曾退出历史舞台。“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礼物能表达心意则可,不可过于贵重。

(二)以师育人——做好榜样引领示范

教育是强国之基,教师是教育之本;“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师者,生之榜样与表率也。教师须先立德,以良好的师德师风,正向影响学生,做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形成典范示范效应。“以良好的师德、师风为大学生树立楷模,发挥示范作用,真正地做到爱岗敬业、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率先垂范,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榜样”[3]。礼仪教师要切实担当起立德树人的职责和使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礼仪教学融合起来,以德立身,不断修身正己;以德育人,将授业与培养学生的品德有机统一;以德施教,在教学的相应环节注入道德精神。既要有正确的言传,又要有与身份匹配的身教,在礼仪教学的过程中,以德立学,德的育人功效才会更有信服力。

作为礼仪教师,其风貌与言行较其他科目老师更具示范性,并会因此感染、感召学生,给学生以积极向上的情感和动力引导。

1.礼仪教师的服装示范性。服饰是一种非语言交流的媒介,是无声胜有声的交流语言。身为礼仪教师,着装要尤为用心。礼仪老师的服装某种程度上应当是典范与表率,因为它无形之中就会被学生所评价、模仿,也会间接影响到课堂效果。“服饰礼仪”为礼仪教学的重要内容,如果老师自己的服装没有示范作用,就无法与教学内容相得益彰,也难以形成有效的说服力。通过老师的规范着装,让同学们明白因场合而选择衣服,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教师的服饰之美,也应为师德师风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体现了教师对教学、对岗位的深沉热爱,会在无形中对同学们产生深远之影响。

2.教师的行为示范性。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均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春风化雨般之影响,比如是否能提前到教室候课,是否能在授课时关闭手机,这些细节行为均会悄无声息地渗透并改变着学生。作为礼仪教师,需要更有时间观念,至少提前一刻钟到教室,保证同学们到教室时就能看到以微笑候课的老师;上课时,将手机调成静音或关机模式,决不让手机成为课堂不和谐的音符。因为老师足够自律,同学们才能自觉地管住手机,不在课堂上做“低头族”。有时间观念,杜绝手机对课堂的干扰,也是师德师风建设与立德树人的一个构成部分,它体现了教师对职业的敬畏之心与对教学对象的尊重。

《孟子》:“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服孔子也。”“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当教师能够率先垂范时,不需要催人欲睡的说教即能感召学生,形成正面引领的强大正能量场效应。

(三)以礼润心——全面系统开设礼仪课程

教育部原部长陈宝生在《在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的总结讲话》中提出:“要坚持一体化育人,形成各门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毫无疑问,思政课程要充当起立德树人的主阵地,而礼仪课程的育人功能同样也不容忽视。

根据调查与了解,目前礼仪课程开设的基本状况为:有的高校教学历史上从未出现过该门课程,有的高校仅限于部分专业如文秘、旅游专业开设,有的高校仅仅是作为通识选修课开设。这种局面说明了高校对礼仪素养教育重视度不够,未形成“大德育”[4]教育格局,导致了该课覆盖面小,无法让更多的学生受益。建议将该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体系之中,作为全校公共基础必修课开设,扩充礼仪师资队伍,完善系统的教学内容、足够的教学学时,方能将“礼”内化于心,养成良好习惯,保证礼仪教育的延续性、全面性,如此才有可能通过礼仪课程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四)以境诱思——全方位地创设礼仪育人环境

环境是学校育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发挥着重要而特殊的作用。它虽然无声,但同样可以涵养性情,净化灵魂,以独有的方式悄无声息地影响着师生的观念和行为。孟母三迁的故事就充分体现了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之成长的重要性。

学校可以利用宣传栏,张贴大学生日常基本礼仪、公共礼仪等知识或典故;教学楼内,可以悬挂关于礼仪的名言警句;校广播站可开设固定的与礼仪相关的栏目……要使校园里的每一处建筑,每一处景物都生发出教育的功用,营造出一种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氛围,发挥教育的深层教育之效能。通过创设浓郁的礼仪环境,在“无声”的氛围中感染学生,激发他们良好的内心体验,从而塑造其心灵,达到育人之目的。

猜你喜欢

立德礼仪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筷子礼仪
礼仪篇(下)